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的詩讀后感500篇一
近段時間,我看見了一篇文章,叫《李白的“光榮”使命》。主要內容是:玉皇大帝讓李白重返人間,振興文壇,于是,雄心勃發的李白投胎到了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他在娘胎里受盡折磨,白天聽唐詩宋詞、世界名曲,晚上也不讓他休息,結果李白沒生就得了頭疼病。三歲時,李白被迫學英語,可學得很快,于是父母又報了許多興趣班。李白這一個小天才被父母折騰得快殘廢了,學了東忘了西,智力下降,還不得不受父母、老師的罵。李白好不容易上了中學,又被壞同學帶去泡網吧、玩游戲,李白沉淪了,忘了自己是誰給了他的任務。
李白到了而立之年,卻成了啃老一族,拍破腦袋也想不起自己那重要的任務了。
一天晚上,玉皇大帝對李白進行了一番點化,于是,李白喝了酒,打算留千古名篇。第二天,李白上了天堂,對玉皇大帝說:“那一種環境,天才都變蠢材了!”
“唉!”兩人同時嘆了口氣。讀完后,我也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雖然現在的科技很發達,家庭也都算富裕,但是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花了許多錢給孩子去上補習班、早教班或興趣班,這樣下來,卻讓孩子有了厭學的心,真的是天才也會變蠢材啊!這,究竟是福還是禍呢?”
<
李白的詩讀后感500篇二
這幾天在家拜讀偉大詩人“詩仙”李白的詩作,心中頗有感觸焉。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他在詩壇上是詩壇泰斗般的地位,詩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話,他是詩壇上的老大,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詩歌一起萬世流傳,永垂不朽!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
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對李白非常崇拜。記得讀小學時學的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那時很小,對詩中包含的思鄉之情根本無法理解,只是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愛讀。后來陸陸續續學了他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等,終于牢牢記住了這個名字。到了上中學又開始學他的詩,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在上學,我就無法避免地讀到他的詩,這時才感覺到原來他的詩那么重要,但說實話,不知是年齡問題還是缺少生活感受,我不是很能體會他的詩歌中所蘊藏的情感和精髓。
現在自己長大了,參加工作十來年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嘗過了,人情世故也稍微懂點了。這時我再來讀李白的詩,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邊讀他的詩,他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立體豐滿起來,不再是遙不可及、模糊的影子。他的不平凡曲折坎坷的一生,滿腹才華、滿腔熱情、滿腔抱負卻始終無法得到施展,得不到重用而郁悶惆悵、憤懣難平的心情始終相伴一生,讓他只能借酒銷愁。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當我讀到《行路難》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時,我眼前浮現出詩人拔劍四顧,心里無比茫然,不知自己今后的路在何方,連自己最愛的美酒都沒有興趣了,這時我的心中一酸,眼中差點涌出淚花,我心痛啊!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卻得不到重用,只能惆悵地離開長安。離開長安后,他開始了十多年的四處漂泊的生活,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想尋找一個門路,實現自己為國為民的抱負理想,而始終不得。詩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惆悵。發出了“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的感慨。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白頭發,是誰讓我滿頭白發?是愁緒啊!是愁白了頭啊!
縱觀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為他太狂放不羈,太單純,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觀色,不懂得溜須拍馬。這是他的性格問題。性格決定命運!要是他世故一點,圓滑一點,可能他還是前途無量的!但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他生不逢時!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的時候。君王沉溺于楊貴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寵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朝野黑暗,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要是他生活在現代,憑他這樣驚世駭俗的才華,會成為享譽世界的大文豪,也許會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為我們中國人、中國文人爭光,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