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文學的寶庫,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其中的珍寶,豐富自己的寫作技巧。范本中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緊湊嚴謹,邏輯性強,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寫作參考和指導。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關雎》所體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作手法。
3.把握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本詩的內涵。
2、了解興的表現手法。
3、用對照品析字詞,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4、訓練快讀快背,提高背誦優秀詩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雙聲疊韻連綿詞的運用。
2、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愛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走進《詩經》開篇的第一首《關雎》。學習新課之前,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了。還是搶答吧。回答問題:
1、《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個什么位置?《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它收錄了哪個時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時期,約30的歷史。
4.這些詩歌是怎么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國風,是各地的民謠;雅:宮廷樂歌;頌;祭祀樂歌。)。
查看比賽結果。
二.授新:
(一)整體感知。
1.讀詩歌,大家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請同學們回顧歸納一下讀好詩歌的方法或竅門。
2.明確:要讀得字字清晰,要讀出輕重緩急,我們大家一起來讀。
3.明確:節奏把握好,兩字一頓,感情要明朗。聽老師讀,邊聽邊思考詩歌內容,試用一句話概括。
4.有說喜歡有說思念,看來主人公的情感是有變化的。請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樣的波動?(愛戀—相思—夢幻)。
第一節: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滿了愛慕之情。(雎鳩關關相對唱,雙雙棲在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第二三節:河的兩岸長滿了荇菜,隨著那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可見相思之苦。(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收采。純潔美麗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愛。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常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復去難入眠。)。
第四五節: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愛情夢幻之中,君子為她彈琴鼓瑟,敲鐘打鼓,取悅她,心中充滿了歡喜之情。(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純潔美麗好姑娘,彈琴鼓瑟來示愛。長長短短鮮荇菜,仔細挑來仔細選,純潔美麗好姑娘,鐘鼓聲里露笑臉。)。
5.語言概括準確。下面請兩位同學把詩歌讀一遍,注意朗讀的語調,讀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討探究。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看看文章開頭寫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除了雎鳩之外,文中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著的人)。
3.如果說眼前有一幅畫,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對一位美麗的女子。她在隨風飄蕩的荇菜叢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幾個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幾個采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準確的現代漢語怎么說?(撈、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著,沒曾想到有一雙眼睛正看著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詩中君子第一次見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繪得歷歷在目,她很聰明地抓住了瞬間。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動作,僅僅一剎那,卻讓它變成永久的記憶。同學們有過這樣一剎那的所見嗎?生活中或電視上,一個瞬間的美麗,你捕捉到了嗎?大家不好說,瞬間美麗,我們不一定說男女之間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寫他的父親為他買橘子時的背影)。
7.瞬間的美麗,在有心人眼里,無論是低頭還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讓我們來看,采荇菜的女子優雅的姿態,讓君子怎樣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魂不守舍,睡不著覺。
8.此時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悶、痛苦、無助)。
9.這位女子值得他苦悶、痛苦嗎?(值得,窈窕淑女嘛。不僅體態美,而且這位女子還在勞動,荇菜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時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順水流去撈,可見這位女子正在勞作,勞動者往往是最美麗的,可見這位女子的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11.有的同學讀得搖頭晃腦,有的著眉頭,那么,君子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a.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先寫景再寫人,這是《詩經》所特有的一種藝術手法,叫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大表現手法。
3.作用: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讀起來也很有韻律感。
13.一起讀一遍,體會韻律感。
14.試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維。
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
小結:愛情與友情親情一樣,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也是文學永恒歌誦的主題。但應該是以相當成熟的年齡和心態為前提的,過早地去涉及它,那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無情地傷害,就好比揠苗助長。而現在呢,我們聰明的做法或許就是來欣賞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經驗之談,欣賞它的美好。
四.作業:
a、背誦并默寫本文;
b、寫一個美麗的瞬間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歡的愛情詩。
板書設計:愛戀(興奮、期待)——相思(苦悶、惆悵)——夢幻(幸福、陶醉)。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二
1、理解《關雎》所體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作手法。
3.把握正確的愛情觀。
1、 在誦讀中體會本詩的內涵。
2、 了解興的表現手法。
3、 用對照品析字詞,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4、 訓練快讀快背,提高背誦優秀詩作的能力。
1、 雙聲疊韻連綿詞的運用
2、 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愛情。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走進《詩經》開篇的第一首《關雎》。 學習新課之前,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了。還是搶答吧。回答問題:
1、《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個什么位置?《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它收錄了哪個時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時期,約3000年的歷史
4.這些詩歌是怎么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國風,是各地的民謠;雅:宮廷樂歌;頌;祭祀樂歌。)
查看比賽結果。
2.明確:要讀得字字清晰,要讀出輕重緩急,我們大家一起來讀。……
4.有說喜歡有說思念,看來主人公的情感是有變化的。請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樣的波動?(愛戀—相思—夢幻)
第一節: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滿了愛慕之情。(雎鳩關關相對唱,雙雙棲在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
第二三節:河的兩岸長滿了荇菜,隨著那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可見相思之苦。(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收采。純潔美麗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愛。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常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復去難入眠。)
第四五節: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愛情夢幻之中,君子為她彈琴鼓瑟,敲鐘打鼓,取悅她,心中充滿了歡喜之情。(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純潔美麗好姑娘,彈琴鼓瑟來示愛。長長短短鮮荇菜,仔細挑來仔細選,純潔美麗好姑娘,鐘鼓聲里露笑臉。)
5.語言概括準確。下面請兩位同學把詩歌讀一遍,注意朗讀的語調,讀出情感和意境。
1. 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看看文章開頭寫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除了雎鳩之外,文中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著的人)
3.如果說眼前有一幅畫,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對一位美麗的女子。她在隨風飄蕩的荇菜叢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幾個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幾個采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準確的現代漢語怎么說?(撈、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著,沒曾想到有一雙眼睛正看著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詩中君子第一次見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繪得歷歷在目,她很聰明地抓住了瞬間。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動作,僅僅一剎那,卻讓它變成永久的記憶。同學們有過這樣一剎那的所見嗎?生活中或電視上,一個瞬間的美麗,你捕捉到了嗎?大家不好說,瞬間美麗,我們不一定說男女之間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寫他的父親為他買橘子時的背影)
7.瞬間的美麗,在有心人眼里,無論是低頭還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讓我們來看,采荇菜的女子優雅的姿態,讓君子怎樣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魂不守舍,睡不著覺。
8.此時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悶、痛苦、無助)
9.這位女子值得他苦悶、痛苦嗎?(值得,窈窕淑女嘛。不僅體態美,而且這位女子還在勞動,荇菜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時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順水流去撈,可見這位女子正在勞作,勞動者往往是最美麗的,可見這位女子的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11.有的同學讀得搖頭晃腦,有的著眉頭,那么,君子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a.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先寫景再寫人,這是《詩經》所特有的一種藝術手法,叫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大表現手法。簡介:
板書
賦:直接地陳述鋪敘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3.作用: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讀起來也很有韻律感。
13.一起讀一遍,體會韻律感。
14.試背——提示首字
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
小結:愛情與友情親情一樣,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也是文學永恒歌誦的主題。但應該是以相當成熟的年齡和心態為前提的,過早地去涉及它,那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無情地傷害,就好比揠苗助長。而現在呢,我們聰明的做法或許就是來欣賞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經驗之談,欣賞它的美好。
a、背誦并默寫本文;
b、寫一個美麗的瞬間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歡的愛情詩。
板書設計:愛戀(興奮、期待)——相思(苦悶、惆悵)——夢幻(幸福、陶醉)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三
一、教材依據:
《關雎》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文中第四課《〈詩經〉兩首》中的第一首。
二、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擬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再讀,走進文本,讀懂詩意;三讀,反復吟誦,讀出詩情;四讀,深入課文,品味美點;卒讀,相映成趣,美讀美唱。使學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進文本。通過以上環節激發學生讀詩興趣,喚醒審美體驗,體會詩歌語言,提高想像聯想能力和鑒賞能力。
3、教材分析:這首詩是我國古老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于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一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樸直率,清新動人。
4、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對古代詩歌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多數是唐以后的新體詩,并習慣了其語言結構,音韻節奏。而對于《詩經》的內容和形式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多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把握《詩經》中詩歌的特點。另外,九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候,他們向往著愛情,對異性充滿著朦朧的好感。但是他們對愛情的認識卻是片面的,在對異性的追求中也把握不住自己。怎樣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很重要問題。而《關雎》一詩中古人淳樸的'愛情追求,對學生就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深入理解這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4、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二)方法與途徑: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熟悉、理解、欣賞詩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與評價:
1、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2、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人之性情、純潔愛情,提高審美情趣,理解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四)現代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重點:
1、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這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
六、教學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注意創設課堂優美的意境,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二)課前學生預習準備:
1、在網絡上學唱哈輝演唱的《關雎》這首歌。
2、收集有關《詩經》的知識及一些出自《詩經》的名句等。
(通過在網絡上學唱歌曲《關雎》,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等,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七、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關雎》導入。
(此環節為學習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氛圍,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簡介《詩經》。
1、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自主歸納有關知識。
2、教師明確、總結。(多媒體顯示)。
(此環節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三)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采取多種讀的形式進行朗讀,如: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句讀。(學生評價)。
3、思考:詩歌為我們唱出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此環節的讀書方式靈活多樣,范讀、自讀、指名讀、齊讀、美讀相映成趣,在朗讀中感知節奏,重章疊句等知識點。)。
(四)研讀與賞析:(四人一組合作探討)。
1、你認為詩歌中的哪些詩句或詞語表現了男子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
2、請再讀詩歌,理解詩意,你認為主人公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將本詩變換成哪三幅畫面?請任意選取一幅圖,通過合情合理地聯想與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這幅圖。交待時間、環境,細致地描繪人物心理。
學生發言:……。
3、你怎么評價男主人公的這份感情?
學生發言: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對愛情有求知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沒有陷于難以自拔的哀鳴之中。
教師總結:正因為他那真摯、純真的情感,三千年之后我們讀起來,還是那么清新動人。
4、全體齊讀一遍,再一次感受這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
(此環節讓學生進行處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觀點,于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本詩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比”、“興”手法的運用。)。
2、這首詩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前所學的唐詩、宋詞相比有什么不同?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
3、這種形式有什么好處呢?
(說明它是可歌的,便于在人們口中傳唱。一詠三嘆,容易表達情感。)。
(此環節通過學生暢談感受、理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體會到了《詩經》的語言之美。)。
(六)學生表演:個別學生演唱《關雎》。
(此環節通過學生的演唱,將整個課堂氣氛調動到了高潮)。
(七)知識拓展:
《詩經》中的名句欣賞(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
《詩經》中的名句集錦(多媒體展示):。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成語:投桃報李)。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成語:逃之夭夭)。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
小結: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看來大家課前預習時,資料收集工作做得很好。
(此環節通過展示學生收集整理到的資料,暢談感受、理解,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讓學生開闊了視野。)。
(八)教師總結: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到《詩經》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我們了解到了三千年前人們的社會生活。通過這不知名的作者的筆,我們完全被這樸實戀情和美麗如畫的場景感動了。
那優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吟誦《關雎》,再次領悟一下《詩經》的藝術魅力。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九)作業:1、背誦這首詩。2、就本詩選一點,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四
(課前播放歌曲《關雎》,營造一種濃濃的詩意氛圍。)
在青河洲,長長短短的碧綠水草隨水漂流,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愛情。
師:想像很豐富,那么同學們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們又是怎樣聯想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
師:未讀《詩經》,先聞其名,《詩經》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介紹?
生:《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生:《關雎》。
[一唱三嘆吟誦《關雎》]
師:學習詩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讀。
師:朗讀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生:讀準字音、節奏、重音。
生:還要注意語氣感情和表情。
師:看來,同學們掌握了不少學習詩歌的經驗。現在,請大聲自讀課文,對照注釋,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自讀,師板書課題。)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
(指名讀)
師:他讀的怎樣?
(生說,師評。)
師:齊讀一遍,讀準字音和節奏。(齊讀)
師:字音、節奏把握的不錯。聽著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老師也忍不住想來讀一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師配樂朗讀)。
(師讀完,掌聲響起。)
師:說說看,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生:這首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師:語言準確、簡潔。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誦,還可以閉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畫面。老師先給同學們做個示范,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我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你的眼里心里會出現什么情景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
(生自讀,想像畫面)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哪些畫面?
生:我在讀“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身穿粉紅色衣裙的少女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發輕束腦后,直垂腰際。她雙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樣美麗。
師: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圖。
生:我在讀“優哉游哉,輾轉反側”時仿佛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寂,屋子里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牽夢縈,意醉神迷。
師:生動的語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畫面。
生:我在讀“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兩句詩時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紅對聯,紅窗花,紅蠟燭,紅衣,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
師: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好生讓人羨慕。這是現實嗎?
生:想像之景。
師:雎鳩和鳴、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諧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你喜歡的一幅畫面,同桌互讀,看能否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生讀,做陶醉狀。)
師:哪兩位同學讀一讀君子長夜難眠的詩句?
(兩生讀)
(師生同讀)
師:剛才同學們讀得挺投入,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生齊讀)
[美不勝收品味《關雎》]
師: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冠于《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小組討論交流,以“我從( )這一句、這幾句或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 )美” 的句式,說一說你的思考和發現。
(師板書“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習進展,引導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從“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中,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師板書“人物”)
生:這幾句詩寫出了采荇女的勤勞能干,心靈手巧。
生:我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幾句詩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個文靜美好,賢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這幾句詩中,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詩中的年輕人對愛情非常執著,他愛慕、追求美麗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時,日思夜想,輾轉難眠,可見,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師:你很有發現的眼光。
生:我從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語言美。(師板書“語言”)
師:何以見得?
生:押韻,讀起來很好聽。
師:有道理。僅此而已嗎?
生:“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聽起來悅耳。
師:大多數句子相同,少數字詞不同,這是《詩經》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叫(停頓)——
生:重章疊句。
師:除這幾句外,還有哪些詩句也是重章疊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刻畫了采荇女的勤勞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對她愛慕之切。
生:表現了君子對愛情的執著專一。
師:同學們還有新的發現嗎?
生:《關雎》的語言美還體現在用詞的準確傳神上。
師:能舉例說明嗎?
生:如“流”、“采”、“芼”這三個動詞,“流”是“撈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選”,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采荇女勞作時的情形,嚴謹有序,一絲不茍。
師: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字詞用得好?
生:“參差”二字修飾“荇菜”,寫出了長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體情態。
生:“窈窕”用得好,刻畫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優哉游哉”的“悠”用得好,“悠”,“長”的意思,這個詞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小伙子長夜難眠、輾轉反側的情形。
生:我從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意境美。(師板書“意境”)
師:簡述你的理由。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兩句詩寫了關關鳴叫的雎鳩鳥,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還有參差的荇菜,美麗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畫面,有情感,交織融合,意境優美。
師:由景及人,觸景生情,這就是《詩經》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起興”。
生:我從這首詩中還品出了《關雎》的情感美。
師:何以見得?
生:君子初見淑女時,心中充滿著喜悅和愛慕之情,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來;君子追求淑女時,特別是“求之不得”時,內心一定是焦慮、苦悶、失望的,從“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可以看出來,情極生幻,睡夢中、向往中,出現了和淑女相親相愛的愉悅情景,此時此刻,君子的內心一定會滿溢著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為證。因此,我認為這首詩抒發的情感是生動細膩、健康明朗、質樸直率的。
師:從字里行間,同學們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實,它的魅力,它的佳處,還遠遠不止這些。這首詩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難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難怪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師:美詩若美讀,定能錦上添花,別有意趣。現在,分男女生兩大組配樂朗讀《關雎》,比一比,看哪個組的朗讀技高一籌。(生充滿期待,躍躍欲試。)
(男生、女生配樂齊讀)
師:男同學讀出了陽剛之美,女同學們讀出了柔情之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現在,老師想和同學們合作,共同演繹《關雎》之美。
(師領讀前四句,全班齊讀前四句,第五句開始男生先讀,女生后讀,形成一種參差錯落之美,最后兩句詩男生讀兩遍,和女生的朗讀合在一起。師再輕聲朗讀前四句。)
(師生美讀,其樂融融。)
生:(大聲)想。
師:現在,讓我們和著音樂,一齊深情吟唱這首傳誦千古、經典古樸的愛情歌謠。
(課件播放歌曲《關雎》,師生齊唱)
(音樂再次響起)
師:《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課后,讓我們進一步聆聽華夏先民吟唱,吟誦優美文字,傳唱古老歌謠,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明之輝煌!
點評]
《詩經》二首之《關雎》是一首古老經典的愛情詩歌,盡管其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于初三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并非易事。周老師的這堂課,卻巧妙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令人耳目一新:其一,教學過程簡潔流暢,一唱三嘆吟誦《關雎》、美不勝收品味《關雎》、詩趣盎然美讀《關雎》環環相扣,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二,瑯瑯書聲一直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讀代講,以讀促品,讀書方式靈活多樣,范讀、自讀、指名讀、齊讀、師生同讀、美讀相映成趣,特別是老師的范讀,聲音甜美,感情飽滿,如春風拂面,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好地體現了老師的示范作用,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其三,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與學有機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之間其樂融融。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品讀詩歌時,教師的啟發誘導不夠深入,故而學生體會有失膚淺,譬如,關于“語言”,關于“人物”,可賞析的美點還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設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五
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活動一:師生共饗話《詩經》。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故亦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大都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貴族之作,大都是記述周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班級:姓名:測試等級:
2、填空題。
《詩經》當堂達標測試題(3分鐘)。
括、、三部分。
的一項是()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關雌》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
c.《關雌》《關雎》詩意地描繪了一個完整的愛情審美過程,即君子求淑女,由愛戀,到相思,最后夢想成真的過程。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出自【詩經?周南】。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六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詞,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詞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詞。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詞。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詞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詞經》的第一篇。全詩詞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詞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詞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詞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詞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詞。詩詞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詞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詞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詞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詞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七
《關雎》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文中第四課《〈詩經〉兩首》中的第一首。
1、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擬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再讀,走進文本,讀懂詩意;三讀,反復吟誦,讀出詩情;四讀,深入課文,品味美點;卒讀,相映成趣,美讀美唱。使學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進文本。通過以上環節激發學生讀詩興趣,喚醒審美體驗,體會詩歌語言,提高想像聯想能力和鑒賞能力。
3、教材分析:這首詩是我國古老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于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一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樸直率,清新動人。
4、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對古代詩歌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多數是唐以后的新體詩,并習慣了其語言結構,音韻節奏。而對于《詩經》的內容和形式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多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把握《詩經》中詩歌的特點。另外,九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候,他們向往著愛情,對異性充滿著朦朧的好感。但是他們對愛情的認識卻是片面的,在對異性的追求中也把握不住自己。怎樣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很重要問題。而《關雎》一詩中古人淳樸的愛情追求,對學生就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深入理解這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4、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二)方法與途徑: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熟悉、理解、欣賞詩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與評價:
1、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2、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人之性情、純潔愛情,提高審美情趣,理解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四)現代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1、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這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1、體會詩歌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注意創設課堂優美的意境,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二)課前學生預習準備:
1、在網絡上學唱哈輝演唱的《關雎》這首歌。
2、收集有關《詩經》的知識及一些出自《詩經》的名句等。
(通過在網絡上學唱歌曲《關雎》,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等,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七、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關雎》導入。
(此環節為學習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氛圍,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簡介《詩經》。
1、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自主歸納有關知識。
2、教師明確、總結。(多媒體顯示)。
(此環節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三)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采取多種讀的形式進行朗讀,如: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句讀。(學生評價)。
3、思考:詩歌為我們唱出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此環節的讀書方式靈活多樣,范讀、自讀、指名讀、齊讀、美讀相映成趣,在朗讀中感知節奏,重章疊句等知識點。)。
(四)研讀與賞析:(四人一組合作探討)。
1、你認為詩歌中的哪些詩句或詞語表現了男子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
2、請再讀詩歌,理解詩意,你認為主人公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將本詩變換成哪三幅畫面?請任意選取一幅圖,通過合情合理地聯想與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這幅圖。交待時間、環境,細致地描繪人物心理。
學生發言:……。
3、你怎么評價男主人公的這份感情?
學生發言: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對愛情有求知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沒有陷于難以自拔的哀鳴之中。
教師總結:正因為他那真摯、純真的情感,三千年之后我們讀起來,還是那么清新動人。
4、全體齊讀一遍,再一次感受這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
(此環節讓學生進行處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觀點,于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本詩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比”、“興”手法的運用。)。
2、這首詩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前所學的唐詩、宋詞相比有什么不同?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
3、這種形式有什么好處呢?
(說明它是可歌的,便于在人們口中傳唱。一詠三嘆,容易表達情感。)。
(此環節通過學生暢談感受、理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體會到了《詩經》的語言之美。)。
(六)學生表演:個別學生演唱《關雎》。
(此環節通過學生的演唱,將整個課堂氣氛調動到了高潮)。
(七)知識拓展:
《詩經》中的名句欣賞(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
《詩經》中的名句集錦(多媒體展示):。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成語:投桃報李)。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成語:逃之夭夭)。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
小結: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看來大家課前預習時,資料收集工作做得很好。
(此環節通過展示學生收集整理到的資料,暢談感受、理解,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讓學生開闊了視野。)。
(八)教師總結: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到《詩經》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我們了解到了三千年前人們的社會生活。通過這不知名的作者的筆,我們完全被這樸實戀情和美麗如畫的場景感動了。
那優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吟誦《關雎》,再次領悟一下《詩經》的藝術魅力。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九)作業:1、背誦這首詩。2、就本詩選一點,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八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教學課時】1課時【教具準備】電腦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師生分析課文。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背誦全詩(記)2翻譯全詩(寫)。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九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1、把握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盡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么?這首詩就是講了這么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里叫作“賦”。現代漢語里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么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著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發輕束腦后,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采茶女》(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仿佛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么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里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后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得思想感情。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得愛情場景。
兩課時
學生,熟讀課文
老師查找有關圖畫和輕柔音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得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得浪漫得追求。那么追求得過程是如何得?追求得結果又是怎樣得?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得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1、范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得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得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得句子。并用自己得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并個別演示后,老師做總結示范:展示多媒體畫面,并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得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得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得兩岸長滿了蔥綠得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得姑娘啊,要得到你得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得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得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得愛慕之情得?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得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得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得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得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得,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得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得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得。正如上例雎鳩得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得愛慕是一致得。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得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得。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得,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得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業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得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得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得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躋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得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得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得路,又是什么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得一節,用優美得語言重現詩歌得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得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得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得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得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得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得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都用了“興”得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都用了重章疊句得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布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
教學反思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得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得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得詩境中。所選得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得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得思維,撞擊學生情感得火花,陶冶學生得情操。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一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場演繹現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
1背誦全詩(記) 2翻譯全詩(寫)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二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當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三
[教材分析]: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五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詩經六藝:風、頌、賦、比、興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一章的妙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一首詩,歷來為人重視。它描寫了一個青年小伙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一首愛情詩。“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四
[教材把握]《關雎》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文中第四課《〈詩經〉兩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我國古老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于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一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樸直率,清新動人。
全詩分三章。首章以灘頭水畔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后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他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柔情。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福。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這里兩個“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和諧愉快。“鐘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幻想當然并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這其實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關雎》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難怪孔子評價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教學設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本課教學,擬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初讀,讀準字音,二讀,讀通讀順;再讀,走進文本,讀懂詩意;四讀,反復吟誦,讀出詩情;五讀,深入課文,品味美點;卒讀,相映成趣,美讀美唱。使學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進文本。通過以上環節激發學生讀詩興趣,喚醒審美體驗,體會詩歌語言,提高想像聯想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意,想景悟情。
3、品味語言,探討美點。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讀代講,以讀促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熟悉、理解、欣賞詩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人之性情、純潔愛情,提高審美情趣,理解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關于愛情的歌曲,營造氣氛。
二、解文題和簡單了解《詩經》。
師:同學們自己看課下的注釋一兩分鐘,要求能記下關鍵信息,并回答老師的提問,要求關上書回答。(學生看書)。
問題: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是什么?
2、收錄了哪個時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3、詩經中的詩歌是如何分類的?
4、這些詩歌的作者是誰?
詩經按照內容分為風雅頌,剛剛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風是民歌,老百姓的作品,反應老百姓的愛情,生活等情感,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雅是宮廷樂歌,分為大雅和小雅;頌是祭祀樂歌。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屬于國風部分。(補充在注釋一旁邊)。
三、一唱三嘆吟誦《關雎》。
1、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回顧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明確朗讀詩歌先要讀準字音和節奏。先學生自讀,再指名讀,師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讀音及本詩節奏,最后齊讀。
2、走進文本,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1)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什么?明確:這首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2)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以小聲吟誦,還可以閉目沉思,用你的語言描繪一幅幅故事畫面。
雎鳩和鳴圖,少女采荇圖,君子思慕圖,夢中友樂圖。
3、細細品味《關雎》的藝術魅力。
這一句、這幾句或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
美”的句式,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思考。(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習進展,引導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師總結:《關雎》美,美在人物,美在語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主題)這首詩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難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難怪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詩人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四、小結這是一首愛情戀歌。描寫一位癡情小伙子對心上人朝思暮想的執著追求。雎鳩的陣陣鳴叫誘動了小伙子的癡情,使他獨自陶醉在對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種種復雜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與失望交錯,幸福與煎熬并存。一位純情少年熱戀中的心態在這里刻畫得淋漓盡致。
五、拓展思維。
請同學們說說你們心目中的淑女形象。
六、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這首詩情感突出,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并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關雎。
人物。
語言。
美
意境。
情感。
八、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詩經》的首篇,運用“比興”和反復詠嘆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本詩還注重音韻和諧,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誦讀欣賞既要誦讀更要欣賞,學生應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誦讀中形成良好的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誦讀與欣賞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交融的。誦讀欣賞很講究誦讀,但這種誦讀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讀,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讀出詩、文的韻律節奏之美,要讀出詩、文中字里行間蘊藏的真摯感情。
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對于初中的學生來學,他們(她們)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她們)對愛情有著一種渴望了解的心理,同時他們(她們)往往又體現出一種非常害羞的心理。所以我們面對這首詩絕對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古老而神圣的話題,尤其是通過這首描寫君子對淑女思念得輾轉反側并進而以琴瑟和鐘鼓追求的愛情詩。但是在探討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膚淺了,否則就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基于這點考慮,這堂課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中產生正確的愛情觀。在解析《關雎》的基礎上,通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詞過渡到對真正的愛情闡釋中。我先讓學生回歸中國古代社會的愛情故事。學生在搜集討論的基礎上主要搜集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故事……然后我讓學生思索是什么讓這些愛情能夠永恒。然后我進行總結:千年的歲月沒有抹去這些愛情的榮耀,空間的轉換也沒有褪去這些愛情的光環,風雨的歷練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與質感。每年的七夕我們都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悲劇性的,然而“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依然昭示后人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化為了蝴蝶,穿越時空的隧道依舊飛舞于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說真正的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時空的考驗。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將周圍同學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愛情愛情進行比較,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五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比興手法的運用。
1課時。
電腦多媒體,電視機。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場演繹現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
1背誦全詩(記)2翻譯全詩(寫)。
板書設計:見有關課件。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六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1、范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并個別演示后,老師做總結示范:展示多媒體畫面,并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業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躋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布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理解《關雎》所體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作手法。3.把握正確的愛情觀。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本詩的內涵。
2、了解興的表現手法。
3、用對照品析字詞,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4、訓練快讀快背,提高背誦優秀詩作的能力。教學難點:
1、雙聲疊韻連綿詞的運用。
2、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愛情。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走進《詩經》開篇的第一首《關雎》。
學習新課之前,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了。還是搶答吧。回答問題:
1、《詩經》是什么的總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它收錄了哪個時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時期,約3000年的歷史。
3、它一共收錄了多少篇詩歌?(305篇。)[注,所以又叫《詩三百》,相傳孔子曾整理過這些詩并用來傳授弟子,所以后來被尊為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一。稱為《詩經》]4.這些詩歌是怎么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國風,是各地的民謠;雅:宮廷樂歌;頌;祭祀樂歌。)。
查看比賽結果。二.授新:
(一)整體感知。
2、明確:要讀得字字清晰,要讀出輕重緩急,我們大家一起來讀。??。
4、有說喜歡有說思念,看來主人公的情感是有變化的。請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樣的波動?(愛戀—相思—夢幻)。
第一節: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滿了愛慕之情。
第二三節: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可見相思之苦。第四五節: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愛情夢幻之中,君子為她彈琴鼓瑟,敲鐘打鼓,取悅她,心中充滿了歡喜之情。
5、語言概括準確。下面請兩位同學把詩歌讀一遍,注意朗讀的語調,讀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討探究。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看看文章開頭寫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除了雎鳩之外,文中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著的人)。
3、如果說眼前有一幅畫,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對一位美麗的女子。她在隨風飄蕩的荇菜叢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幾個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幾個采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準確的現代漢語怎么說?(撈、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著,沒曾想到有一雙眼睛正看著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詩中君子第一次見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繪得歷歷在目,她很聰明地抓住了瞬間。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動作,僅僅一剎那,卻讓它變成永久的記憶。同學們有過這樣一剎那的所見嗎?生活中或電視上,一個瞬間的美麗,你捕捉到了嗎?大家不好說,瞬間美麗,我們不一定說男女之間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寫他的父親為他買橘子時的背影)。
7、瞬間的美麗,在有心人眼里,無論是低頭還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讓我們來看,采荇菜的女子優雅的姿態,讓君子怎樣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魂不守舍,睡不著覺。
8、此時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悶、痛苦、無助)。
9、這位女子值得他苦悶、痛苦嗎?(值得,窈窕淑女嘛。不僅體態美,而且這位女子還在勞動,荇菜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時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順水流去撈,可見這位女子正在勞作,勞動者往往是最美麗的,可見這位女子的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10、看人千萬別只看外表。詩歌中的男子沒有得到勤勞的淑女的愛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請讀前三節,要讀出單相思的難耐,要注意延長字音,如:求之----不得----11.有的同學讀得搖頭晃腦,有的著眉頭,那么,君子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a.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先寫景再寫人,這是《詩經》所特有的一種藝術手法,叫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大表現手法。簡介:
板書。
賦:直接地陳述鋪敘。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3、作用: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讀起來也很有韻律感。
13、一起讀一遍,體會韻律感。14.試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維。
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小結:愛情與友情親情一樣,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也是文學永恒歌誦的主題。但應該是以相當成熟的年齡和心態為前提的,過早地去涉及它,那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無情地傷害,就好比揠苗助長。而現在呢,我們聰明的做法或許就是來欣賞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經驗之談,欣賞它的美好。
四,作業:
a、背誦并默寫本文;
b、寫一個美麗的瞬間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歡的愛情詩。
執教:呼冬梅。
日期:2010年3月17日
教學目標:
1、理解《關雎》所體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表現手法。3.把握正確的愛情觀。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本詩的內涵。
2、理解興的表現手法。
3、用對照品析字詞,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本詩。教學難點:
1、雙聲疊韻連綿詞、反復的運用。
2、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的青年男女純真美好的愛情。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用主題設疑導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有這樣一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2、導入后,以比賽的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問題:《詩經》是什么的總稱?
二、學習新課。
(一)整體感知。
1、學生回憶詩歌朗讀方法,師強調字音、節奏、感情。全班齊讀。
2、師點評并范讀,要求:邊聽邊思考詩歌內容,試用一句話概括。
3、指名回答后,讓學生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樣的波動?
4、把握主人公的情感波動后,請一位同學把詩歌讀一遍,注意朗讀的語調,讀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討探究。
1、理解《關雎》所體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的追求、求之不得的焦慮和夢中求得的喜悅。
愛戀。
a、讀第一節,同桌之間進行情景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相思。
夢幻。
讀最后兩節,思考:君子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表現手法。a、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
先寫景再寫人,這是《詩經》所特有的一種藝術手法,叫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大表現手法。簡介:
板書。
賦:直接地陳述鋪敘。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c、作用: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試背本文。
四、小結。
愛情與友情親情一樣,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也是文學作品永恒歌誦的主題。但應該是以相當成熟的年齡和心態為前提的,過早地去涉及它,那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無情地傷害,就好比揠苗助長。而現在呢,我們聰明的做法或許就是來欣賞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經驗之談,欣賞它的美好。
五、作業:
a、背誦并默寫本文;
b、寫一個美麗的瞬間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歡的愛情詩(歌曲)。
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異性間的相互吸引、交往而產生的愉快,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奮發向上。同學們該如何利用這種客觀效應呢?第一,性格發展上取長補短——如女生要學習男生不拘泥細微末節、不計較得失的豁達;男生要學習女生的靈活、委婉、仔細的長處。第二,提高學習效率——如男生思維偏重抽象化、概括化;女生偏重形象化、細致化,在學習研究中可以互相啟發、討論而觸發智慧的火花。第三,增強自我評價能力——青春期的學生特別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第四,培養良好氣質——青春期的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從而形成好的男子漢的氣質或優秀的女性氣質。如果男生變得果斷而不武斷,沉著而不呆板,剛毅而不魯莽;女生變得健美而不輕浮,沉靜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
男女生交往應堅持兩條原則,首先,提倡集體交往,既要反對“男女授受不親”,又要堅持男女有別的原則,同學們應著重培養集體友誼,避免男女同學之間一對一的密切關系,特別是不要和校內校外的異性私下約會。其次,要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學在一起活動,互相尊重是最為重要的,輕佻的語言和行為是缺乏教養的不文明表現。在交往中還要注意合適的儀表,穿著打扮不要過于成人化,而應保持青少年一種奮發向上的朝氣。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
關雎教案指南(優秀18篇)篇十八
1、掌握“窈窕”“淑女”“君子”等詞語含義,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語言特點。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3、理解詩意,分析主人公形象,領悟詩情。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品、寫等方式學習詩歌。
2、音樂烘托,資料輔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淑女風范、君子風度,做文明敦厚之人。
2、正確看待君子對待愛情的態度,提高審美情趣。
人物形象分析
1課時
(課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營造氛圍)
一、走近《關雎》--仰視
1、有一條河,緩緩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縷清風,每一絲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歲月的風塵無法將之淹滅,時光的足音無法將之覆蓋,所有的細節匯聚成一個個富有靈性的文字,輕輕跳躍……這條河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詩經》!
2、《詩經》簡介(屏顯)(生自讀積累)。
3、《詩經》是我國詩歌文學的鼻祖,孔子論詩,必從《詩經》開始,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能讓人“溫柔敦厚”。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關雎》是“風”之始,也是《詩經》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讓我們帶著仰慕之情去聆聽那經歷了三千年之久卻依然鮮活美好的吟唱!
二、走進《關雎》--透視
聆聽先民吟唱:
1、自由讀,回顧詩歌朗誦常識。
(生先自由放聲朗讀課文一遍,然后據詩歌常識探討如何讀好這首詩,再據總結的經驗試讀。)
2、配樂讀,體會詩歌音韻美感。
(推薦同學示范朗讀,用聲音傳遞出詩歌的美感和韻味。)
3、同桌互讀,探尋人物內心世界。
(讀給同桌聽,并與同桌探討:這首詩講了個什么故事,讀出了詩中男子怎樣的心路歷程。)
探究人物形象:
1、分析“淑女”形象。
(生隨老師設置的情景想象。明確:不僅有美麗的外表,還有美好的心靈。)
(2)詳解“窈窕淑女”(屏顯)。
(3)“窈窕淑女”的形象在詩歌中是通過她的什么舉止表現出來的?朗 誦相關語句,感受詩歌重章疊句回環往復之音韻美。
(男生先讀,女生輕和)
2、分析“君子”形象。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中男子是個“君子”?
(生找出反映男子舉止及心理活動的語句,邊讀邊品邊評價。)
小結:看來是一位德才兼備、有情有義、有禮有節的君子!既寫了他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未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感情率真、淳樸、真摯、健康,難怪孔子評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先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自由發表見解,需有理有據有感慨。可能是現實,可能是想象,可能是做夢……允許答案多元化。)
分角分層全班合作讀《關雎》。
改創優美篇章:
聽著大家深情的朗誦,我們仿佛又聽到了雎鳩鳥在沙洲鳴叫,我們仿佛又看見了采荇女在河邊忙碌,我們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無盡的思念……選擇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情景或一處細節,將其改寫成一段優美的散文或幾行意韻悠遠的小詩,擬個題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輕音樂聲中學生靜心創作,然后全班交流,師簡單點評。)
三、走近《詩經》--正視
(屏顯:王安憶語)
我們又似乎夢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條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關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還有許多扇窗等著我們去開啟,我們當寤寐求之,我們當琴瑟友之!虔誠的破譯祖先文字的原碼,執著的探尋民族文化的源頭,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我們當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