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承家風篇一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家風的精選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我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yè)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于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衛(wèi)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后,干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干自已的事,我寫作業(yè),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后,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說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說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為什么書柜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為什么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沖著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么回事,妹妹沒干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干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幾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么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yè)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蘊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么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tài),大人怎么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征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
傳承家風篇二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標準,每個家庭的家風是不一樣的,歷史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都展現著良好的家風。
我從小在姥姥家長大,家里除了姥姥、媽媽和我,還有舅舅、舅媽,我的家庭是和睦的、溫馨的,充滿了親人間的愛、奉獻和包容。近幾年,舅媽陸續(xù)生了小弟、小妹,所以我也要像大家對我那樣,加倍對小弟、小妹好,心中有愛,我想這就是我的家風。
不僅如此,助人為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的家風也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中。
媽媽是一個房屋銷售人員,因為媽媽講誠信,所以多年來媽媽擁有好多的客戶,業(yè)績一直做得很不錯。從小耳濡目染,我也成長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直到今天我終于明白,是家人的言傳身教,塑造了現在的我,我也懂得了,擁有一個好的家風,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好的家風,是一個人行走世界最硬的底氣!
傳承家風篇三
在過年的一段時間,電視上播出了“尋找最美家風”。很多人接受了采訪,有的人說勤儉持家,有的人說做人不忘本,還有的人說尊老愛幼等等。我們家的家風很簡單:尊老愛幼,誠實守信。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當然他們也以身作則。記得在我10歲那年暑假的時候,外婆生病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邊片刻不離,悉心照顧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后才回到家。
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我也對長輩很尊敬。在外面,我會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我會為頭發(fā)花白的爺爺讓座;在家里,我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奶奶總是叮囑我做人要誠實守信。記得有一次,奶奶帶我去買衣服,由于當時顧客很多,老板找錢的時候有點匆忙,導致多找了我們10元。奶奶當時也沒注意,回到家后,奶奶一算賬發(fā)現多了10元,奶奶立刻起身拉我又回到了那家店,把錢還給了老板。老板很感謝奶奶。
媽媽教會了尊老愛幼,奶奶教會了我誠實守信。這些簡單卻又質樸的家風,影響我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受益匪淺。
傳承家風篇四
當大樹還是小樹苗時,人們會用繩子將小樹苗和直直的木棍捆在一起,讓它筆直地生長。這小樹苗如同正在成長的我,那繩子和木棍猶如引導我成長的家風。我生活在溫馨、和睦的五口之家,長輩們嚴于律己的一言一行默默指引著我前行。
孝
有一次,我坐在板凳上玩,爺爺走到我旁邊,突然眉頭緊鎖,一只手捂著胸口,另一只手扶在椅子扶手上,嘴唇變紫,大顆的汗珠掛在了額頭,但我絲毫沒有感覺到,一旁的爸爸發(fā)現了,立即將爺爺扶著坐下,迅速找來速效救心丸讓他服下,接著去端一杯熱水慢慢讓他喝下,并不停地安撫爺爺,直到他恢復為止。
貪玩的我回到自己家中就被爸爸、媽媽訓斥了一番,爸爸一臉嚴肅地說:“你怎么可以只顧著自己玩,而不關心他老人家呢?我們工作都很忙,你陪伴爺爺奶奶的時間最多,所以以后一定不能忽視他們,要好好地關心、孝順他們……”一陣羞愧涌上了我的心頭,我心里想著:以后我要好好照顧他們。
從那天開始,爸爸媽媽讓我當他們的“間諜”,時刻觀察爺爺奶奶的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作息、情緒,以及特殊的事情,及時向他們匯報。現在雖然爸爸媽媽不在家,但也可以時刻了解到爺爺奶奶的生活動態(tài)。爸爸媽媽將他們的孝無形中傳遞給我,我已經接過了孝的火炬棒。
吃虧是福
爸爸媽媽就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在單位任勞任怨,但是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爸爸公司幾次裁員,但他的職位一直保留到現在。媽媽常說:“做的事多,學的就多,認識的多,積累的就多,能力就會很強。”他們的行為影響著我。
學校勞動時,我搶著干活,雖然汗流浹背,但是我看到干凈整潔的教室時,就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在學習過程中,時常覺得自己很辛苦,但每當收獲豐碩果實時,那一刻就能深深地感覺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高興。與同學相處中,我會真誠地與他們相處,不斤斤計較,樂于助人,將我們的友誼變得更加牢固。
假如我是一只風箏,那家風就是牽引著我的那根線;假如我是一艘小船,那家風就是掌握方向的船舵。小樹苗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但使她直直生長的木棍和繩子,會繼續(xù)陪伴她成長,實現家風的傳承。
傳承家風篇五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其中很多傳統(tǒng)美德是以“家風”的形象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的。如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謙恭孝順、善良禮讓、和氣為貴,這些美德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在現代社會積淀、傳承和弘揚,形成一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也形成了全民共識。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當然他們也以身作則。記得在我10歲那年暑假的時候,外婆生病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邊片刻不離,細心照顧著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后才回到家。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我也對長輩很尊敬。在外面,我會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我會為頭發(fā)花白的爺爺讓座;在家里,我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順的家風需要每一位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良好的家風才能代代相傳。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見面,每天只是電話的問候,足矣讓他們安睡一晚。周末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有時間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說說話。外出旅游時盡量帶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與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體現的是人內在的品質。兒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報答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
現在,家風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家風是個古老話題,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處世態(tài)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的家風熏陶下,會用好的家風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傳承家風篇六
父母的友善和包容讓我在寬容、輕松的家風中成長。三十歲生子的我對兒子自是多了些溺愛與嬌慣,用親朋好友的話說“孩子的童年是在我們夫妻的視線里長大的。”為此,兒子從我們身上感受最多的就是親情和責任,我們用行動影響并帶動孩子。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父母是對工作狂,無論是居住在父親工作的學校還是母親工作的供銷社,那不足三十平方的住房還要兼作廚房和他們的辦公室,親朋往來、同事相處,耳濡目染,我們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友善、包容、努力和勤奮。在物質匱乏的六十七年代,父母給了我們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看書、認字、學算術。每學期開學,父親都要到縣城的書店訂購新書,每每給我們帶回新出版的連環(huán)畫,《雞毛信》、《地道戰(zhàn)》、《半夜雞叫》、《楊門女將》、《水滸》……我們姐弟手中的圖書曾令小伙伴垂涎三尺。再后來,父親買書的速度已不能滿足我們閱讀的需求,母親便帶我們從隔壁的書店借書,要么就干脆把我們放在書店里,不少鄰居阿姨稱我們姐弟是“小書蟲”,不知不覺中,父母親培養(yǎng)了我們閱讀的好習慣。
兒子出生后,豪無特長的我隨便拿本雜志、報紙讀給兒子聽,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地兒子也愛上了閱讀。尤其是接觸校訊通后,閱讀和寫作親近了我們的母子關系,征文比賽、母子擂臺、書香活動……走進校訊通近十個年頭,我們不單單收獲了友情,還將閱讀和寫作繼續(xù)堅持下來,1733篇博文、22392條評論、1358100次的訪問量傾注了博友的關注與厚愛,更可喜的是我們家家庭書香氛圍愈來愈濃了。
因為溺愛,所以關注。從兒子上學那刻起,我便成了全陪式老媽,從課文的朗讀背誦,到生字的聽寫,再到作文的書寫,即便是數學練習,我也是與兒子互換角色,相互出題、解答,然后交換評判,嫣然一副小同學模樣。最有趣的是分角色朗讀,每當學一篇新課文,或買一本新課外書,我和兒子交替閱讀,繪聲繪色,我們的閱讀偶爾也會吸引老公的注意力,主動擔當評判,那段時間,我和兒子都享受這種陪讀的學習方式。
因為尊重,所以放手。從兒子讀初二開始,由于我缺乏立體感,對幾何輔助線方面的知識不但幫助不了兒子,有些思路還會干擾兒子,加上英語輔導班韓老師的建議,在征求兒子意見后,我果斷采取了放手,只在背后默默地關注。放手后的兒子學習更自律,成績也呈飛躍式提升,最出乎意料的是,老公的介入改變了兒子的思維方式——注重有效學習。如果有放不下或不開心的事,就干脆放下手中的作業(yè),或在跑步機上健身,或在陽臺上滑滑板,或專注地盯著浴缸觀察魚苗、水草……一旦進入學習狀態(tài),則心無旁騖,作業(yè)一氣呵成。那段時間,在老公的影響下,兒子熱衷于軍事、時事等焦點問題,有時飯桌上聽著父子倆談論國事、兵器、地理我竟一句也插不上口。
因為理解,所以接受。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我家的教育模式不同,從幼小階段的賞識+陪伴,到初中階段的交流+溝通,再到高中階段的尊重+傾聽,兒子升入大學后,因為理解,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我們欣然接受。從高考后報考駕照,到高考志愿的選擇和填報,我們只是被告知,偶爾的意見和建議也是僅做參考。班干部、社團活動、班級秋游、辯論賽、聆聽講座、參加作者售書活動……雖與兒子相距兩地,我們對兒子的大學生活并不感到陌生,豐富而精彩的大學生活讓兒子陽光而充滿朝氣。
“今天是感恩節(jié),祝爸爸媽媽小姨感恩節(jié)快樂!”“這次月考題挺難的,最后一個證明題沒搞定。”“今晚我們四個上晚自習回來,宿舍樓整面墻只有我們宿舍的燈是滅著的。”“這個周末打算與同學進程參觀周鄧紀念館。”“每晚自習回來,先寫會兒高數作業(yè),再學會英語,準備四級考試。”“我周末辦了張學校的健身卡,365元/年”……小伙隔三差五的在微信里描述他的大學生活。小伙的只言片語,對我們而言是匯報,更是分享!感謝小伙與我們一起分享成長的精彩和快樂!
不少同事說我教育孩子很成功,兒子爭氣、我省心,詢問我教育的秘訣。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凝聚著父母的愛,“孩子爭氣”、“家長省心”只是相對而言,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只是多了些平淡和坦然,坦然接受孩子的一切——挫折、失誤、成績、精彩,更重要的是我們父母的言行,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家長要力爭做得更好。
兒子高考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與同學談論中,我曾自豪地對他們說‘我有一位愛讀書的爸爸媽媽,閱讀是我們家的保留節(jié)目,每天我們都能保證閱讀半小時以上,我家有著濃厚的書香家庭。我為有這樣的爸爸媽媽而自豪。’”兒子也曾在作文《我的爸爸》中寫過“我從爸爸身上學會了剛毅和堅持、友善和包容,爸爸帶我去旅游、陪我做模型、教我修電器、跟我一起養(yǎng)寵物,爸爸在學習上的韌勁給我印象最深刻……”這就是家風的力量,從父輩到兒子,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延續(xù)和繼承關系,她像一種無形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家庭成員,這種精神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