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一
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又在不同的家風中成長起來。
我家是一個大家庭,從爺爺那里開始,一直延續著我家的好家風。爺爺告訴我們,祖輩們都說“百善孝為先”,首先要懂得孝道,所以我每次看到爸爸媽媽一有時間就經常去看望爺爺奶奶,買很多好吃的給他們,爸爸幫爺爺家干一些重活,媽媽就洗洗涮涮的忙個不停,爺爺奶奶在這個時候總是在旁邊說:“別忙乎了,你們上班累了!”,可是能夠看到,爺爺奶奶的眼里充滿了欣慰和幸福。
爺爺還教育我們,做人一定要正直,永遠不要有害人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還要樂于幫助別人,爺爺常說“舍得舍得,只有舍才有得”,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爸爸媽媽都幫助過很多人,我也在學校幫助過很多同學,爺爺夸我是個懂事、有善心的好孩子,我也覺得從心里感覺快樂!
我們還有勤儉節約的好家風,從來不浪費任何東西,我每次吃飯都會把碗里的最后一粒米吃完,也不會亂花錢,哥哥穿過的衣服,改一改媽媽就拿來給我穿,媽媽還用很多破舊的衣服做拖布和椅子墊呢,非常漂亮!爸爸也常說:“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我也覺得節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這些就是我們的好家風,我覺得生長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很幸福,有這樣的好家風很自豪,孝順、正直、勤儉、自強。其實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我們本應該堅守和傳揚下去,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品德!
好家風培養了我的好品質,好家風讓我懂得了人間大愛,好家風更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吉祥幸福!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二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熏陶下,才能出來拔萃。
最近隨著曬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想起在家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景象。
記得我第一次踏入校園學習無窮的知識,媽媽在家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和同學吵架,如果有什么困難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老師就像父母那樣把最好的都傳授給你,更要讓我記住給我講一些教育我的故事,告訴我遇事要寬宏大量,要與人和善,在校要和老師同學之間和睦相處。
在有就是最讓我感動的是爸爸媽媽,奶奶身體不好經常吃藥,媽媽不管怎么累,也不忘了每天晚上給奶奶洗腳。記得有一次,媽媽的手背開水燙傷了,起了大泡。但還是堅持不忘給奶奶洗腳。當時我看見了,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我跑過去抱著媽媽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向你對爺爺奶奶那樣,孝順您。”而爸爸每天下班都要陪爺爺聊聊天,下下棋。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從小我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不管到哪,我都會有樂于助人,舉止文明的好習慣,爸爸還時不時給我講一些關于勤儉節約道德文明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就是我們學習得好榜樣,我非常喜歡他們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家風。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良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正能量得已傳遞,我們每個人要為社會樹立榜樣。一起努力凝聚更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堅守高尚文明道德情操。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要互相幫助,舉止文明,團結向上的好孩子好學生,勤儉節約,中國風尚。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三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并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后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里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出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臟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藥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后離開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臟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干,后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伙計跟著他們干,再后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里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于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并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為什么老爸帶著一群人干活,家里條件并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里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么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里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里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里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為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樸,吃飯碗里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愛。如今家里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樸、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鑒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鑒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