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一
家風是一個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不可缺的部分,而我們家的家風就是樂于助人,寬以待人。
記得,小時候,爸爸告訴我,做人,在看到他人需要幫助時,應要做到義不容辭地樂于助人。"遇到有困難的人,盡量伸手幫一把"。
那是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媽媽去超市,在超市門口有個乞丐討錢,媽媽說"把一些零錢給他"我對媽媽說:"媽媽,不要理那些乞丐,現在很多乞丐都是這樣騙錢的"。"如果人家是真的需要錢呢?如果換做你是那個乞丐,也給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吧!"。媽媽反駁道。我拗不過媽媽,只好把零錢給了乞丐。"謝謝"那個乞丐灰白的頭發下,烏黑的眼睛充滿感激,他伸出雙手,激動的接過錢。這時我覺得自己錯了,媽媽是對的,我想我知道以后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了。
寬以待人,爸爸在生活中交際廣泛,人緣很好,我爸爸一直在用行動告訴我,什么叫寬容。有一次,鄰居的孩子把我家魚缸里的魚玩死了,我本以為爸爸會大發雷霆,要知道爸爸十分喜歡那些金魚,每天定時喂養它們,每周定時給魚缸換水,這些金魚在爸爸的精心照料下,在我家生活多年,沒想到他卻和顏悅色地對那小孩說話,教育他,讓鄰居對他的為人十分欽佩。
我家的家風,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它教我做人的道理,讓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家風就是道德的力量和成長過程中的信仰,是一個成長的指南針,家風是一個家幸福美滿的見證,家風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家風是一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家風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信仰。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二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雨點,隨風潛入,潤物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健康康的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家風”一詞火了起來,我的腦中不禁涌出媽媽教育我的一幅幅畫面。
憶往昔,每次上學校之前,媽媽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鬧別扭,有事情找老師解決……”媽媽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同學發生沖突。在媽媽的諄諄教誨下,我養成了以和待人的好習慣。
我們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家人天天都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自從我懂事以后,我的爸爸媽媽就從來沒有吵過架。可我有時做的并不好,有一次還頂撞了奶奶,媽媽批評我說:“要懂得尊敬長輩”。我才知道自己錯了,主動跟奶奶道歉。從此我便養成了尊老敬老的好習慣。
爸爸更是我助人為樂的好榜樣!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馬甲仙公山游玩,我們一上公交車剛好有人下車,三個位置剛剛好。到了下一站,上來了一個孕婦,看到沒有座位就只好站著,我爸爸看到那個孕婦被擠來擠去,我呢根本還沒有看見,我爸爸就站起來讓出了位置給孕婦阿姨坐,那個孕婦阿姨連聲道謝,爸爸微笑示意不用了。之后爸爸告訴我說這是人應有的一種好品德。
看今朝,我已是四年級的大哥哥了,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與他人和睦相處的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的家教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我的責任。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果再加上優良家風的打造,那么咱們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國家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三
何謂家風?這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與元素的概念,雖短短的兩個字,卻飽含中華傳統文化漫漫承襲中的力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齊家即飽含著家風的規范,養成和浸潤。因此,家風是社會歷史發展下的文化積淀,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具歷史傳統的核心氣質。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皆衍生出無數的新鮮事物,人們的生活與心靈無不承接著前所未有的時代沖擊,一切仿佛都在與歷史告別。快節奏和高強度的行進中,急功近利,唯利為止,潦草盲目,信仰缺失,世俗淡薄,責任殆盡等速朽的生活姿態,消解著國人沉積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面對世態萬象,現實中的人們不由重新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深入認知與思考,并再次回返其深處,以一種全新而彌足的深刻,走向對民族精神的深沉敬意,而這種對傳統的回返本身,無疑更具有特殊意義。如何讓每個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知書達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成為一個有情懷有情操的人,并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這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莊嚴追求。
托爾斯泰的《復活》中一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為什么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為什么又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細究起來,除了人的機緣與命運差異,最重要的恐怕要從家風中尋找原因。
人誕生與家庭,成長與家庭。家庭是人生幸福之源,也是生命中遮風避雨的港灣。任何人的幸福都不可能離開家庭的生息,呵護與滋養。 我自幼接受良好的家風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誨:家和萬事興,但“和”的前提在于家風,在于“大有大樣,小有小相”,就是說大人凡是要以身作則,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否則就將是“大無大樣,小無好相”,意即“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子女的我們,自然也是何苗逢春,日復一日,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接受著這樣的熏陶,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品德的培養是多么重要。
于電視節目,在孩子面前大呼小叫。如此言傳身教,全然不顧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從小,父母教導我,要踏實勞動,要忠誠老實,要尊老愛幼,要謙恭禮讓,要助人為樂,有了種種日積月累的熏陶,自小就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也在互助友愛中,一步步健康成長,終于成為知書達理,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熱愛生活,愛崗愛家,努力工作并自立于社會的有用之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國家是一個由千百萬個小家庭組成的社會大家庭。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從每個家庭中形成,更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每個人才會健康快樂,我們每個家庭才會幸福溫馨,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而又充滿活力。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四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雅稱。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的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文化融入每個華夏兒女的血液,鑄成了我們的民族的品格。
家庭是祖國的細胞,正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品格一樣,千千萬萬個組成國的小家,也有自己的家風。縱觀歷史,回顧無數曾輝煌一時的家庭,其家風各有千秋,有不少稱之為傳世經典:岳母為二刺字“精忠報國”名流千古,一個“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風;曾國藩以“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就是曾門的家風。好的家訓、家風,體現了祖輩對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必然會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這是民族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傳承好家風,可以弘揚廉潔正能量。在我們黨的隊伍中,涌現了一大批行清正家風的楷模,他們嚴于律己,以優良的家風帶動社會風氣。焦裕祿的大兒子曾借父親的名義看戲逃票,焦裕祿知曉此事后,對大兒子進行了嚴格的教育,還以此為契機制定了“領導干部十不準”。后來,焦裕祿的那句“帶頭艱苦,不搞特殊,工作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成了兒女們一生的信條。新中國第五任財政部部長吳波,臨終前立遺囑,要求把財政部門分配給他的兩單元住房歸還公家。正是這些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家風家教,讓家人親屬在潛移默化中集成優良品格,同時也促進和加強了黨風廉政的建設。
傳承好家風,離不開“孝”道。還記得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嗎?勞累一天的年輕的母親,晚上給自己的孩子洗完腳,又大汗淋漓地端著一盆水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孩子沒有睡覺,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效仿著也端了一盆水走向這位年輕的媽媽。人間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樓道,那不太穩健的腳步,還有那微波蕩起的水花、孩子純正的笑臉,和那聲稚嫩的“媽媽,洗腳”,多么溫馨與幸福啊。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廣告里的兩位母親,一位慈祥,一位賢惠;而里面的兩個孩子,一個以身作則,一個懂事可愛,受母親影響,年級小小就懂得孝敬父母。這則廣告感動了無數人,也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家風的傳承。
傳承好家風,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家風雖然是無形的、潛在的,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它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范的“調節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美國的愛德華和珠克兩個家庭,家風傳承至8代。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為人嚴謹,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范。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而珠克市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的子孫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導致殘疾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7人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人是有出息的。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后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續,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向兩極發展。
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在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家家戶戶都有好的家風,傳承美德,共同發展!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五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一個家庭必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作風和家庭培養,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良好的品質,健康而蓬勃地成長。
詩中有句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的家風就像細雨,滲入你的骨子里,銘刻在你的心里。爸爸媽媽經常教我:“遇到困難,一定要面對。如果不能遇到一些困難,就想放棄。”我經常不想參加學校的舞蹈活動、舞臺表演和奧運會,因為這些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媽很認真的跟我說,你什么都要嘗試,尤其是難的東西。當你完成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開心,就像爬山一樣,看著山那么高。當你到達頂峰時,你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成功的喜悅。于是,我慢慢開始努力去迎接困難,真正得到了收獲的喜悅,克服了困難。
吃飯的時候,我媽經常教我餐桌上的禮儀,“我不談吃飯,不談睡覺”;“不要把腳放在凳子上”;“吃面條喝湯不要發出聲音”,這些規矩,我媽在我小的時候就告訴過我,把我培養成小淑女,我的好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體現。
爺爺一直說平安健康是福。他特別關注我們家每個人的健康。如果我們感冒了,他通常會敦促我們去醫院。我們不患小病和大病。我們總是約我們出去玩。讓我們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爺爺的指示一直記在心里,成為我家家訓之一。爺爺對我們的愛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我媽也說過,“一切美德,孝為先”。我不能對爺爺奶奶大聲說話,但我應該尊重老人,關心年輕人。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俗話說得好,一個古老的家庭就像一個寶藏。我們應該傾聽長輩的教育,對他們的辛勤工作表示同情。奶奶每天為我們做飯、洗衣、拖地。我們應該永遠感激他們對我們的貢獻。爸爸媽媽也在踐行孝道。每個假期,他們總是帶爺爺奶奶出去放松一下。小時候帶他們去南京、臺州玩;身體不好立即送醫院;他們總是記住祖父母通常教給他們的課。以后我會對爺爺奶奶和父母好的。
平時總有人夸我好聽話。我覺得這和我家庭環境好有關。一個人的修養是不能假裝的。好的家庭作風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在家里,爸爸性子比較慢,媽媽性子比較急,有時候會吵,但是他們總是互相讓步,媽媽說是互補性格。雖然我父親很懶,但我母親在她生病的時候會好好照顧她。我覺得我是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里長大的。父母的相處方式也讓我意識到,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應該取長補短,寬以待人。雖然我做的還不夠好,有時候著急的時候會喊,但是會再接再厲。
我的家,一個六口之家,溫暖和諧,守紀律,充滿愛心。我要傳承家風,家訓,家訓!
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篇六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如果沒有約束,也不會成材的。所以我認為每個家庭來說都很重要。說到家風,我想到了我的姥爺,他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我使我受益匪淺。小時候見姥爺在地里干活,他總是唱一首歌:"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別人靠自己,"現在我才明白了姥爺的用意,做人要頂天立地要靠自己。
我是個貪玩的孩子,常常不認真學習數學,每次考試都不理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從來沒有考過高分,更不用說老師的表揚啦。看到別人拿到數學獎狀,我心里不安起來,想到姥爺唱的歌,我要自己多努力呀!于是我采用笨鳥先飛的方法自己多看書,多練習,并且圍著老師問問題,漸漸的我的成績提了上來,我也越來越明白靠自己的含義,只要自己努力了才會有成就啊!
姥爺不僅教會我們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迎難而上。還教會我沒要多讀書的好習慣。
姥爺的愛好就是讀書,聽姥姥講姥爺每個月都要買書,導致姥爺家有一堆堆的書,姥爺還有一大堆的讀書筆記,書上也標示了好詞好句和自己的標注。姥爺常說:"多讀書才會有知識,有知識才會開眼界。"姥爺又把愛讀書的習慣帶動了我,現在我也越來越愛讀書啦。從書中獲取許多知識,也給我的學習成績不斷提升。尤其是語文,每次的作文的高分,老師還表揚我懂得多,讀課外書多。我心里想喝了蜜一樣甜。
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自己多努力也要多讀書,這就是姥爺教給我的。
我時時想著這家風,并且要這樣做下去。這樣的家風會使我終生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