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在人間讀后感篇一
1927年6月2日的頤和園靜靜的,魚藻軒前徘徊著一位老人,他帶著深度的眼鏡,但厚厚的鏡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憊,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卻滿眼黑暗,他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平靜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學習數理,后回國任教研究哲學文學,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以病弱之軀做著最高尚的學問,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國維先生離去了,一位國學大師就此隕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綻放著睿智的光芒,在靜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間詞話》。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靜安先生首提境界說,以境界之高低論詩之好壞,而何為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為無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詩詞,雖唯情體物,窮極工巧也,可成為出色的詞人,但只是錦衣彩妝的行尸走肉罷了,讀來全無神韻,猶有隔靴搔癢,霧里看花之恨。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靜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說,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為作者服務,故能以奴仆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對于古人的詩詞創作,靜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說","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學問",只有最高深的學問與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潛,蘇軾無不如此。文人不僅該學富五車,出口成章,更需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靜安先生以過人的氣魄,客觀的態度評價了古人的詩詞,以傳統的詞話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讀來全無傳統文人的偏執迂腐,更呈現了古典文學獨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華美詞藻而無內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華。對后來人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合上書頁,只能默念,斯人可貴。
在人間讀后感篇二
《人間草木》喜歡養蜂人這片,講養蜂人的四川妻子,“她說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來了?!边@樸實的浪漫,美啊。
《跑警報》:汪曾祺很會講故事,但是他更喜歡介紹風俗,大段風俗人情里串著人物故事,風土人情,習俗節日都細節描寫詳實,像民俗紀錄片,有興趣的人應該會看得很起勁,我不太行,看得累。介紹跑警報那里也不忘了提一筆吃喝跟跑慣了警報的聯大學生借機約會談戀愛的事實,防空洞里刻著的“人生幾何,戀愛三角”也太絕了,幽默是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汪曾祺是真的隨遇而安,豁達樂觀。
隨感:
汪曾祺語言平實,比喻生動,極平實的語言敘事時表現力卻極強,《黃油烙餅》里平淡普通的生活,平凡普通的人,苦生活,因饑荒慢慢死去,文字里并不見眼淚灑下,只是后來的某一天,拿起故去人留下的舍不得吃的黃油烙了餅,才悲從中來?!督鹪懒叵壬防锝鹣壬o念林徽因,《陳小手》最后忽地一槍,都是不多寫一字,近乎白描,敘事或情節急轉直接落幕,給人情感震撼卻格外深。
看美食部分共感低些,到《豆腐》那里所幸先跳過了,看完后面又跳回來,到《手把肉》卻一下子精神了,奶茶奶皮奶酪奶渣,殺羊烹羊吃羊,原來我不是食欲低,是偏食啊,作為西北人吃羊肉多,記憶都是鮮活的,看到拔絲羊尾餓到胃咕嚕咕嚕叫。好,真的好。我真香了。
很喜歡《人間草木》,文字平實有溫度,每當看到鼻子酸、笑出聲時都會感慨汪曾祺有才,好的文字就該是這樣的,沒什么多余,但又含著千鈞之力??赐赀@本文集后我也特別喜歡汪曾祺,詼諧達觀的人真好,不順不遇都沉淀成支撐內里的力量,是可愛可敬的人了。
在人間讀后感篇三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后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于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說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境界"說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愿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纖巧。于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著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托,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說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于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托的說法,認為并不是有寄托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于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