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一
1、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 ?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5、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6、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7、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
8、 ?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9、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10、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11、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12、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13、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
14、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16、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17、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18、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9、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20、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二
1.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1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主稱“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
但是 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他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朱自清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節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 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二是開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形態,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 (《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總之,《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里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四
題記---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是,初中的一節語文課。我的語文老師是位美女,身材苗條,皮膚白皙細膩,戴著一副眼鏡,聲音非常甜美。聽著她富有感情和韻味的`朗誦,看著書中的文字,只是覺得寫得很美!對文中作者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那時我沒有見過荷花,怎么也想象不出荷花是什么樣子,是老師形象的描述和繪聲繪色的講解,讓我有了淺淺的認識并喜歡上了散文。以后我又讀了不少朱自清的作品,如《春》、《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和《匆匆》等等,我對《荷塘月色》更是傾慕不已,由此種下了深深的情結,這也正是我喜歡散文之所在吧!我渴望有一天能到清華園看荷花,一睹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課后老師要求,我們必須能熟練地背誦全文,以致時隔三十多年,我對這篇課文還記憶猶新甚至能背誦。
96年的夏季,我愛人去清華大學參觀考察,當時我正在北京出差。他打電話約我見面,并問我晚上是去全聚德吃烤鴨,還是去游清華園?我不加思索的說:去清華園看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我們相約清華園,牽手漫步在近春園幽靜的小路上,尋找著朱自清筆下的荷塘。一陣微風吹過,我聞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不自覺的加快了腳步,很遠就看到了荷塘月色亭。當我佇立在曾無數次遐想過的荷塘邊,站在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前,我兒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滿眼的迷人景色,讓我再次沉醉。只見荷花被綠葉托出水面,形態各異、有的花已經開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馬上就要裂開了似的;有粉嫩嫩的、有潔白無暇的、綠葉下,魚兒調皮的來回游動、惹的荷花翩翩起舞,就像那婀娜多姿的仙女嫵媚動人,讓人心生愛憐!那淡淡的芳香使人心曠神怡,讓我興奮不已。
漫步在美麗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下,我的耳畔仿佛回蕩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宛然如歌的吟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一片葉子和荷花上。薄薄的清霧浮在荷塘里。葉子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引人無限遐想…如入仙境!
一代散文家的背影業已遠去,留下千古文章讓人經久回味。田田的荷葉,潔白的荷花,葉子底下的脈脈流水,嗅著風中的花香,看著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這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被朱自清先生刻畫的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我不僅領略了作者筆下的美景。還能置身其中盡情的觀花賞月,我陶醉了……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周圍是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原來我們走進了,朱自清先生筆下的那片蓊郁樹林......
時隔多年,再次捧讀老先生的作品《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全文充盈這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分別是對美的憧憬與對黑暗現實的失望。朱自清先生一路上,把荷塘周圍蓊郁的樹林、裊娜的荷花、脈脈的流水、皎潔的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樹木、山色、陸續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還不惜筆墨,多處描繪了一些帶著色彩的詞語。淡淡的月色如流水般瀉下,薄薄的青霧包圍著象在牛乳般洗過的綠葉,星星似的荷花,昏黃的街光,模糊的遠山……這似真如夢的境色隨著筆尖流瀉于讀者的面前,猶如歷歷在目,讓每一個讀者隨之展開無限的遐想。文章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這種虛幻的美正是與丑的現實相對立而存在的,由此,流露出一個正值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里彷徨苦悶的心情。讓人讀起來不知不覺中,隨之喜悅,隨之哀愁,蕩漾在心中的是讓人說不出的味道!
后記---
品讀一部好的作品,就像喝茶品茗一樣,不能隨飄逸的茶香而囫圇吞下,而是坐下來慢慢地品,讓其香澤蕩心靈,讓其味超塵脫俗。品出山水之間的靈動氣韻,唐詩宋詞的平平仄仄。沿著書韻,聞著茶香,悠然的走進寧靜與邈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五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一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學生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及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學會品味散文的語言、鑒賞散文的表現手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歷來為人所稱道。文章結構采用了內在和外在雙層結構,一層表現作者賞荷的路徑,一層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本文的語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疊詞、形象生動的動詞,再加上新穎別致的通感修辭,營造出淡雅出塵的藝術之境。讀完全文,一副清新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就會浮現在眼前。學習本文,除了體悟語言藝術之美,學會鑒賞抒情散文,更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的藝術思維。
1.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鑒賞語言藝術之美,尤其是通感修辭。
2.難點在于讓學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為什么頗不寧靜,他的情感變化過程,并分析寫江南采蓮舊俗的原因。
1.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他們有了一定散文知識的積累,但是如何利用審美技巧對藝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賞析,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2.我的學生多來自城鄉結合部,在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方面還很淺,對于散文的內涵理解不深,有待于深入學習。
根據教學大綱,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語句;背誦第4-6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鑒賞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審美趣味。
(一)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采用“品讀賞析”和“問題探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安排2課時。
借助反復品讀,引導學生體味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新而不失自然”的特點;通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于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mv,讓學生在美的畫面和歌聲里感知荷塘月色,沉浸到一種淡雅唯美的氛圍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導入之后,板書課題。
2、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分鐘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占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么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3.學生自由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3)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讓學生聽一部分范讀。
(4)再次自讀,聽完范讀后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 這次自讀有兩個任務:一是借助詞典和注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和意思;二是分清文章中主要寫景和抒情的段落各是哪些段。
3、仔細品讀,把握感情
在學生分清了寫景和抒情的段落以后,接下來是對整篇文章最精彩、最重點片段的品讀,并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巧妙安排整篇文章的結構,在情景交融中抒發思想感情的。
本文很巧妙之處在于它的環形雙層結構,因此通過理清文章思路來發現內在和外在雙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弄清文章內外結構,而且可以給學生以后的賞析散文以及寫作散文以啟發。因此,在深入品讀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整體結構。
(1).課文結構
對學生的引導主要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問答的方式,我是這樣設計的:
(3)在荷塘賞荷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4)賞完荷花,作者不知不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這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5)根據這些問題,你能發現作者賞荷所走的整個路徑、他看到不同的景物而產生的不同的心情了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來畫出你們所得到的本文的線索(結構)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5分鐘左右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嘗試畫出結構圖。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我會進行總結評價,并和學生們一起得出最后的雙層環形結構圖。課文結構如下:(1)1-3段:夜里賞荷的緣起: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
結構: 出門(不寧靜)---小徑(尋求寧靜)
(2)4-6段:漫步荷塘:荷塘月色圖
結構:荷塘(暫時平靜)
《荷塘月色》說課稿
(3)7-10段:回到現實
結構:進門(走出寧靜)
由此,我們得出了文章的雙層結構,一個是以作者的游玩順序為線索的外在結構,另一個是以作者的心境變化為線索的內在結構。而且,每層結構都構成了一個圓形。(板書:課文的雙層結構)完成此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的時間。
(2)本文的語言特色:
在學生的質疑之后,我會讓學生找出作者采用的修辭手法,他們會說出比喻、疊音詞,有的人也許還會發現動詞的精妙使用。我會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比喻、疊音、動詞在本文描寫中的作用,然后出示兩個例句:
請同學們看一下,下面兩個句子有何特點?它給了你什么特別的感覺嗎?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來進行圖示分析:
清香(嗅)——相通——歌聲(聽)
月色(視)——相通——名曲(聽)
兩種感覺相通,這便是通感,更加增強了作者所描寫的景色的感染力。
然后,老師對通感這一新的修辭手法進行概念的定義和作用的說明。通感: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給人的感覺時,依據生活的邏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溝通起來,憑借各種感覺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補充,從而具體表達感受,以增強語言感染力的修辭手法。
品讀賞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試著對第五自然段從語言、情感、描寫角度這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特別對于這一段中幾個動詞的使用如學生在論述中未觸及,教師可結合課后習題二予以適當點撥。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4.小結:
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并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5.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四、五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第二課時
繼續品位語言,深入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1、請學生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第六自然段;
3、講解作者寫江南采蓮舊俗在全文的作用;
4、檢查背誦第四、五段,背過的同學嘗試背誦第六段。
5、拓展延伸:討論課后練習第三題。
6、布置作業: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六
文章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這篇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工作,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更多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七
今夜的荷塘,在作者眼里是夢幻中的童話,在荷塘月色中全面真切地欣賞,了解融多種角色于一身的朱自清,以及那平凡而獨特的世界作者對于生活的摯愛,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今夜的荷塘中似乎盛著淡淡的滿月的光。“今晚卻很好,雖然光也還是淡淡的”。
作者在通過僅僅句話贊美月光的美好,夢幻后,以此在后文中點明了荷塘中的月光是“淡淡的`”,便定下了全文的基調。
作者又通過實虛結合的描寫,渲染了荷塘夢幻的氛圍,作者仿佛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自在的享受著難得的獨處,路上只我個,背著手踱著步。“荷塘月色好了”。
一句話似乎在不自覺中展現作者的愉悅,荷塘月色的起領,又不經意間流露出了壓抑的,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與樂。這淡淡的喜悅籠罩在下文那幅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使整個畫面呈現朦朧恬靜的色彩,傳達出安謐柔和的氣氛。
月色如水,灑落青青的荷塘,青蓮之上舞動著妖媚的霓裳。
是誰?把心事在夜色下徜徉,碧波輕點,蕩開了不可觸摸的憂傷。隨風曼舞輕搖,月色下依舊演繹著一色的荷香,青葉盤坐的青蛙,用嘹亮的歌聲唱著那首亙古不變的心謠,月光下依稀可見著,那些斑駁的往昔!
品味作者描繪的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與荷塘四周
作者在文中這樣寫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
滿是荷花的池塘里,細膩的情感一一流露,把荷的情態,荷塘的幽靜,荷葉的搖曳,荷香的幽遠,荷塘的沁人心脾,流連忘返通過動靜結合的方法,深入的展現出來。
讓人們在文字中便可以聞到荷香,趟著月色,迷醉在小徑之間,誤入荷塘,便是不知歸路。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八
經常讀教育教學論文、哲學等理性文章象是在尋找人生之路,尋找自然界的奧秘。感覺生活在社會和自然界,找不到路在何方?看看仙人和大師都怎么說。漸漸的感覺眼前有一點點蒙蒙亮。但百家之說各有各的觀點。反過來又給弄糊涂了。例如佛學講的是彼岸的觀點,人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來世成佛,其實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佛。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無為,也就是順應自然而為,不要逆道而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非常贊賞道家的觀點。在思考問題和做事時,常用之。儒家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父子之間、君臣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等等,這門學派的根在周禮。是我國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基石,所以被歷代統治階級所倡導。
這個暑假偶爾想換換口味,看看散文,在腦海中快速搜尋著,忽然想到生于江蘇海安,長在揚州的朱自清。我詳細閱讀了他的散文集《荷塘月色》,讀后回味無窮,象賞花,又象沐浴在春風里。從思想上看,朱自清追求“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形式上看有“美”之感。他筆法細膩,語言清麗。大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類有《春》、《荷塘月色》、《春暉的一月》。
2、個人和家庭生活類有《背影》、《航船中的文明》等。
3、以寫社會生活評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有《白種人―上帝的嬌子》、《執政府大屠殺記》等。
讀這些文章就感覺我又回到那左牽黃右擎蒼,氣吞萬里如虎的青少年時代,人老心不老,就讀散文好!不信你讀試試!大家果然茗不虛傳,他那種觀察的獨到,描寫的準確細致,入木三分。讓人如臨其境。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九
讀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仿佛也漫步在那月圓之夜的清華園。他筆下的荷塘是美麗的,是寧靜的。
在作者筆下,一切都是靜的。“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作者以動襯靜,寂靜的荷葉荷花與蟬鳴蛙噪相結合。在這安靜的夜里,這能依稀的聽見幾聲蟬鳴于蛙聲,在想那作者一人踱步塘邊,即便是那樣的靜寂,在作者眼中也仍是一片的喧囂,熱鬧。因為作者“什么也沒有”,唯有的只是那復雜的情感和那時喧時靜的心。
慢慢踱出那寂靜冷清的荷塘,映入眼簾的便是作業的一種復雜心情。聯系到作業的生活境況,那一幕幕的種種便浮現眼前。而這一切便都在這荷塘月色。
作者描寫了荷塘的月夜美景,含蓄的抒發了作業的不滿現實,渴望一種屬于自己的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在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同時也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篇十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是由我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在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所寫,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
《荷塘月色》主要寫了作者心里頗不平靜,在夜里悄悄地出來散心,順著小路走,日日經過的荷塘邊,去看那月下的荷塘,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荷塘月色》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但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哀愁與喜悅相互交織,給我有身臨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的淡淡荷香,幽幽月色,讓我想起了在最近,我去了西湖,在白堤上緩緩行走,山、水、樹環繞在我的身邊,猶如一幅畫。我好像在和大自然愉快地交談,靜靜地感受它無窮的魅力。我不是第一次來西湖,那還是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住了:老樹的葉子幾乎都掉光了,只有幾片葉子在與寒風勉強地抗爭著,在樹枝上微微地顫動著,好像隨時都會掉下來,也讓我十分惋惜,錯過了一道美景。西湖的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美麗。湖的另一邊,荷葉早已枯萎,和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湖水在一起,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遠處,幾只小鴨子在湖水里自由地游來游去,給寒冷的冬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抬頭一看,雷峰塔聳立在山上,塔身若隱若現,碧綠的樹叢掩映著它,只有塔尖露了出來。從旁邊望月波亭:亭子一半建在水上,和水和二為一;扭頭一看,白堤映入眼簾,猶如一條長龍;橋洞映在湖面上,倒影與真身融合在一起,猶如一面大鏡子,映出了西湖的美景;就像徐文長所說“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如同工筆畫,景物描繪精雕細刻,細膩傳神,是一篇令人陶醉其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