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一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上京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明文可考。金代的國子學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創,規定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宗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創立,入學資格限于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鑒節要》,并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創立。入學資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為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
明朝國子監創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為北平郡學,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樂二年,北平郡學復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于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
1422年,永樂二十年,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
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腐敗,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為科名聲利而學,致于積重難返。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二
北京國子監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筑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兩面刻有"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系乾隆皇帝御書。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北為主體建筑辟雍。
集賢門
集賢門,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太學門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進入后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倫堂。
琉璃牌坊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致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稱為“臨雍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三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后,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后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余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孔廟建筑發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過建筑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圣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筑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筑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成就。
在整體建筑方面,孔廟采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筑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筑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
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于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墻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么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于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后為“至圣廟”坊,原名為“宣圣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圣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廟”為“至圣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怪獸,中間四只為“天祿”,兩旁四只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后,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圣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圣時門”。此門建于高臺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圣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圣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么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圣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圣之時者,終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適合時代的圣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進來圣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里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墻,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墻改為石欄桿。
弘道門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后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于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志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東舊縣村,后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后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于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墻。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在主體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后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于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筑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余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曲阜、占領孔廟,“秣馬于庭,污書于池”,將奎文閣藏書“焚毀殆盡”以后,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圣跡圖陳列。孔子圣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圣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圣跡圖印本。圣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四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并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于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西周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 漢武帝設置"太學"也是承襲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278),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并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后,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后,建業太學中斷。
晉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擁著西晉皇族瑯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并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
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
后宋、齊、梁、陳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學。
劉宋時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師,令國子學開館于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
劉宋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擔任謁者仆射的官職祖。祖沖之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制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國南朝機械工程專業之最早肇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北齊改國子學稱之為"國子寺"。隋平陳以后,實行抑制江南地方勢力的政策,摧毀六朝宮苑,漫天大火,燒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毀,建康太學中斷。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復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監內設祭酒一人,專門管理教育事業,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 :"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并立,是專門研習儒家經典的經學學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于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唐朝以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蔣州又一次成為南唐的都城。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以揚州為國都,史稱"楊吳"。后來權臣徐溫操縱了吳國的軍政大權。909年,徐溫兼任異州刺史,由他養子徐知誥具體負責軍政事務。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為汗寧府,國號唐,史稱"南唐"。939年,徐知誥稱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宮城設在金陵城的中央,大體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帶,設南唐金陵太學。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京國子監(今河南省開封市),增轄武學。宋代國子監亦屢易其名,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其職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為官學最高管理機構,二是生徒就學的最高學府。如北宋著名學者程頤曾任判西京國子監,胡瑗曾以直講名義兼判東京國子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又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名稱反復變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稱國子生或監生。宋初無定額,后規定200人為限。但實際數量很少,故可插班補缺或旁聽。國子學設判監事總管學校,由直講教授經業和訓導德行。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并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上京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明文可考。金代的國子學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創,規定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宗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創立,入學資格限于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鑒節要》,并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創立。入學資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為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
明朝國子監創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為北平郡學,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樂二年,北平郡學復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于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
1422年,永樂二十年,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
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腐敗,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為科名聲利而學,致于積重難返。
1902年,南京清江寧府學在四牌樓江寧府學基礎上建立三江師范學堂。
1905年12月6日(光緒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學部,國子監的歷史使命便告結束。
1956年,北京國子監辟為首都圖書館。
1998年,辟雍對外開放北京國子監。
2005年,首都圖書館遷出。
2006年,北京國子監和孔廟成立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為歷史文化類旅游景區。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 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和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規模和格局,占地面積為2萬7千多平米。
主要景觀
北京國子監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筑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兩面刻有"圜橋教澤"、"學海節觀"。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北為主體建筑辟雍。
集賢門
集賢門,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太學門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進入后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倫堂。
琉璃牌坊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致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稱為“臨雍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
彝倫堂內的王碼學校彝倫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并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后,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倫堂之后,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制圣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十三經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于東西六堂,現珍藏于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內。這些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 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十三部,計63萬多字,為我國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我國石刻經書始于漢代,該部石經由蔣衡書寫刻于乾隆年間,故又有乾隆石經"之稱。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筑,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筑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筑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
孔廟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筑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并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筑群體。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五
我是“走遍天下”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陳。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引用《論語》的開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名話,熱烈地歡迎大家到孔子的故鄉——曲阜游玩。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就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下面,我將陪伴大家來共同游覽。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面積有3275畝,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門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的第一道門叫“欞星門”。
過了欞星門,迎面有一座小石橋,叫“壁水橋”,橋的兩側偏南各有一道門,東門叫“快睹門”,西門叫“仰高門”。再往前,還有“弘道門”、“天中門”。這些“門”既有清代、明代還有宋代的,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前面的這塊碑,叫“成化碑”。它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bi"xi是龍的兒子。這兒的老百姓常來這里撫摸bi"xi,他們說:“摸摸bi"xi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bi"xi的腚,一輩子不生病。”大家要想一輩子不犯愁,不生病的話,就都去摸摸吧。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這些碑最重約65噸,采自北京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的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繼續向前走,就是“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壇側的杏樹,為后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非常美麗。游客朋友們,前面映入眼簾的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大成殿”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不及。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
今天的游玩就到這里,希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對孔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六
一進門,我就看見一些模型,模型上有許多房子,這些房子只有一兩層,而且房子邊上有許多花草樹木和小河。我想:“這些模型大概就是孔子的家的模型吧!”
走進孔廟,我看見里面有兩扇門。里面有一個小花園,小花園里有一棵五層樓高的銀杏樹,邊上有一些房子。我走進一間房子,房子里有許多雕像,它們都是孔子的后代。我從這些雕像,知道了衢州孔廟是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孫孔端友造的。
然后,我們又去了一些地方,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間有許多凳子的房子了。
這間房子里有許多擺得整整齊齊的凳子,前面還有兩張凳子和一張桌子。我想:“這里大概就是講學的地方吧!”于是,我讓爸爸拍照,自己和媽媽坐在凳子上,假裝拿著《論語》,“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著“讀”著,我眼前出現了一位老先生坐在前面,下面有一大群學生拿著竹簡,搖頭晃腦地讀著《論語》。這時,爸爸問我:“你還要不要走啦?前面還有很多東西呢!”爸爸的這句話,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紀。
最后,我們又到了一個大花園,大花園里有樹、有花、有河、有鳥,還有孔雀呢!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七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孔廟導游詞4000字,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來,不亦樂乎。很開心結識大家,并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真的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并希望大家及時對我的服務提出批評建議。 首先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等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位于山東西南部,北俱濟南省會135公里,其北一泰山,南瞻鳧峰,東連泗水,西抵茺洲。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他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先皇古諦的發祥地。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曲阜一直是人們心中的圣地名稱,被西方人稱作“東方耶路撒冷”1961年,國務院將孔府孔廟孔林列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82年將其列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98年又被譽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公布,曲阜孔府孔廟孔林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呢名錄》。至此,曲阜已蓬勃發展。
這里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其中孔廟的歷史建最長最久,在全世界各國都有孔廟,特別是日本,韓國,越南等,但中國這座孔廟是天下之最,孔廟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第二年成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 時奉祀”。 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孔廟防皇宮建筑之至,分三路布 局,九進院落,共有樓,堂,殿,坊466間,門庭54做,碑1000多塊,不論從那個角落看,孔廟都稱得上恢宏壯麗,金碧輝煌。
現在我們所靠近的孔廟前的這座門建于明代,是當時曲阜的正南門。“萬仞宮墻”這四個字是乾隆皇帝御筆,他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有一天在朝廷上有人說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其老師相提并論,當時子宮在場,說:我不敢跟我的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就有一堵墻,我這堵墻只有肩頭高,人們一眼就能望到低,而我老師孔子得墻有數仞高,只有找到門才能看到我老師的博大精深,后來呢,就把“萬仞宮墻”四個字可到了墻上。
現在看到的這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這樣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玉振之也”,說的是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對文化做成極大貢獻,由此而得名。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獸叫“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以誰用的飾物。可見孔子威望之高。
廟墻外的這個石碑叫“下馬碑”,過去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經過時必須下馬下轎徒步經過,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過了金聲玉振坊看到的這個單孔石橋,他旁邊東西各有一課古柏樹這就是所謂的“二柏擔一孔”。
之后呢,大家看到的是欞星門,這座門是明朝所建,“欞星門”三個字是乾隆皇帝御筆,古時有這種說法,古人祭天,要先祭欞星,有尊孔茹尊天 之說。孔廟有碑記:
置欞星,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就是說無論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欞星門,那么他的門扇一定是形如窗欞,因此有疏通之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習。
走過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進院落了,園中有兩座石坊,前為“太和元氣坊”,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和,“元氣”指金木水火土。“太和元氣”贊揚的是孔子的思想有如太空哺育萬物。后面一座是“至圣廟坊”,至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建材時漢白玉。這兩座石坊都是明朝所建。院里還有兩座木坊。東面的叫“徳侔天地”,說的是孔子思想對人類功德能與天地相比,西邊的是“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古今往來,都為蓋世之冠。
前面的這座門叫“圣石門”,圣石門的來歷還有一段典故呢,孟子曾把孔子與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幾位先賢先圣做了比較,說孔子是集賢縣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適合時代了,由此雍正欽定此門為“圣石門”。旁邊的這個亭子叫“漢石人亭”,廳內有兩個漢石人,一個高2.54米,頭戴高帽,腰纏長劍,另一個高2.2.米,都是用來守陵墓的,是東漢遺物。大家繼續往前走,跨過這座橋,我們前面的是孔廟的大中門了,門額是乾隆皇帝所寫,大中是贊揚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意思,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為中,不椅為庸,中庸之道就是 能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是儒家的一貫主張。
過了大中門,就是第四進院落,院內有四座碑最著名,東北為洪武碑,西北為永樂碑,東南是成化碑,西南為弘治碑,這些駝背的動物人們習慣上叫龜趺碑,實際上叫赑屃,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赑屃的特征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擅長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他來服御碑。最有名的是成花碑,成化碑有兩個特點,一是內容寫得好,2是他的書法好。字為楷體,字體端莊,結構嚴謹,一精湛的書法著稱于世,他將孔子的思想推崇到了極致,說孔子之道則有天下,無孔子之道則是天下。孔子之道就像人們吃飯穿衣一樣,不能缺少,,此碑立于成化四年,因此叫成化碑。
繼續往前走,前面的就是著名的奎文閣了,奎文閣是孔廟的三大主主體建筑之一,原名藏書樓,以其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中外,此樓建于北宋天禧二年,,金章宗是重建,改名奎文閣,“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為西方白虎之首,孝經中說的“奎主文章”后人演化長文官之首,人們把孔子比作天上的魁星,說孔子是天上管理文化之星,“奎文閣”三字同樣出自千龍之手,奎文閣高23.35米,面寬7件,進深5 間,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拱,奎文閣一場堅固,字明弘治十七年重修以來,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襲和多次地震,巋然不動,聚集在,清康熙年間大地震是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著一,”而奎文閣卻安然無恙米其獨特的建筑藝術是我國木結構建筑藝術中的杰作,現在奎文閣是孔子圣跡圖陳列。
過了奎文閣,就是著名的13碑亭,南面8座,北面5間是專門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俗稱“御碑亭”,13個亭內共保存了57座石碑,是唐松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內容多是記載的歷代皇帝對孔子的追謚加封,親自祭祀或者派官員祭祀,以及整修廟宇的情況,文字為漢文,滿文,蒙古文等,。孔廟中保存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石碑1200多塊,按其重量說啊,最重的人則是這座康熙御制石碑了,這塊石碑是康熙25年所立,碑中35噸,加上卑下的赑屃,水盤,約中65噸,這塊巨石是康熙在北京的西山上親自挑選的`食療,刻制好后,經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到濟寧,后從濟寧征用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結冰,地上灑水,45公里用了15哥晝夜才運到曲阜的,到此為止,我們已經看完了孔廟的第一部分,有人叫前導去,古時是為祭祀準備工作的場所。
現在我們看到的路中間的亭子杏壇是幾年孔子講學的地方建造的那邊的石欄圍起的這棵檜樹,是“先師手植樹”,相傳孔子當年曾在此親自種植了三課檜樹,后兩棵枯死,唯有此樹生生死死,保存至今,有句話說:此檜日興,則孔氏興,將它與孔子子孫的命運連在一起,過去人們把他看做事孔子思想的象征。
我們面前這座胸圍的寶典就是孔廟的主殿大成殿了,這是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場所,宋徽宗榆樹匾額,大成殿高24.8米,寬45.78米。深24.89米,規模僅次于故宮太和殿,他與故宮太和殿,岱廟天7%¥#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大成殿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殿周圍的28跟雕龍石柱,據說乾隆皇帝來祭祀的時候,地方官員怕皇帝會因為石柱超過皇宮而怪罪,將事主用紅綾黃抽包起來,乾隆皇帝了解情況后認為孔子應該享受比皇帝更高的待遇,命人將紅綾拆了下來,當皇帝看見石柱時 被深深的震驚了,石柱都是用整石課程的,高5.98米,直徑0.81米,兩山墻及后檐的18跟為淺浮雕八菱石柱,上雕有云龍,每面九條,沒柱72條,共1296條,前檐的10跟為深浮雕,柱上雕的事雙龍戲珠團,周圍都有云焰,這雙龍戲珠不是一般的浮雕,而是鏤空的深雕,遠遠望去蛟龍相對盤旋于祥云之中,見不到石柱,確實是紫金城的龍珠相形見絀,十根龍珠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
大成殿內供奉的事孔子的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流冠冕,身穿12章王服,手捧鎮圭,是古代天子的打扮,可見其地位之高。其實孔子的真實面目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在孔子塑像前來那個側的四個深@#。東側供奉的事副圣顏回述圣孔及,西側供奉的事宗圣曾參合亞圣孟軻。成為4 配。在兩側是12哲,初朱熹外,其余十一人是孔子的弟子,殿內“萬世師表”和斯文在茲匾額分別是雍正和光緒題寫的。殿外的舞臺是祭祀孔子行禮,歌舞的場所,現在每逢孔子誕辰都要急死歌舞。
大殿后的這座殿試寢殿,與奎文閣,大成殿合稱空面的三大建筑。是供奉孔子夫人的地方。
這里是孔廟的最后一進院落了,是勝跡殿,,,圣跡圖是記在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有明代人樣芝作畫,嵌于殿內的石刻連環畫,共120 副,每幅長60cm,寬38cm,記錄了孔子一生的主演活動和眼、論,這好似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內還有晉代畫家顧愷之和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花的孔子像,據說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向最接近孔子的原貌。
最后呢,我們在參觀一下孔子故宅,這是整個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就似乎魯哀公令其子孫祭祀的地方,也叫“闕里故宅”,西面的九間是禮器庫。1北屋是詩禮堂,是后人為了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禮的故事而建造的,有一次,孔子伊人在庭院中,見到兒子孔鯉經過,就喊柱他問學了《詩經》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孔子就教育他說不學《詩經》就無法與人交流,諸侯國之間駐兵和社交禮儀場合都要引用,詩經》中的幾句話,于是孔鯉就人之的回去學習《詩經》,有經過一段時間,孔子又叫住孔鯉問他有沒有學習《禮記》并教育他說不學禮是難以立身做人的,這件事被后來傳為美談,孔子的后代稱此為詩禮傳家,立為祖訓,康熙皇帝曾經在此聽孔子的64代傳人著名戲曲學家孔尚任在此講解經書,園中的這眼井據說是孔子當年吃水的井,乾隆曾在此飲水拜師,乾隆曾8此來曲阜,在孔子故宅井石碑上就有他的五次題字。現在大家可以再細細品味一番,大家也可以拍照留念哦。
各位團友,孔廟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祝大家旅途愉快。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八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叫任一諾。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后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畝。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九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里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叫任一諾。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廟·。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進入大門,由此向后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畝。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北京孔廟國子監導游詞篇十
尊敬的游客朋友:
你們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你們來到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我是來自柯南旅行社的導游趙遠,感謝你們選擇我來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讓我們一起開啟快樂的曲阜孔廟之旅。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它規模宏大、氣魄雄偉,與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相信今天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進入孔廟,你會看到古木參天,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照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非常獨特,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我想給大家介紹最特別的是龍鳳樹,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來孔廟參拜時,一時疲勞就順便靠在樹旁休息,沒想到這棵樹沾了皇帝的真龍氣息后,出現了龍型樹紋,所以叫作龍樹!有龍就有風,在這棵龍樹旁的就是鳳樹。
整個孔廟建筑群以中間為界,左右對稱,主次分明。順著中間的主道,你會來到杏壇,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孔子當初是在土臺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站在這里,你可以想象到當年孔子教弟子的情景,孔子誨人不倦,學生學而不厭。
請跟隨繼續向前走,我們就來到最有名的大成殿,它是孔廟的主殿,與太和殿、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四周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上下盤繞,二龍戲珠,形態逼真。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他五官端正,目光炯炯,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文化節,世界各地的游客齊聚這里,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希望你們到時間來參加。
現在是大家自由游覽的時間,請你們細細游賞。
游客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孔廟到此結束,歡迎再次光臨,謝謝游覽!
北京孔廟的導游詞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