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菜根譚閱讀心得篇一
很久之前就曾聽朋友提起《菜根譚》一書,朋友對此書極為推崇,將其譽為修身之書、智慧之書,我也曾想在閑暇之余仔細閱讀一番,無奈世俗繁忙,一直抽不出時間閱讀品鑒。
近日,女兒的學校給孩子們發了這本書,并讓每個學生都要熟記里面的內容。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一段語錄背后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于是借此機會我第一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之所以以“菜根為名”,原因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認為這則源于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作者借此書表現了甘于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學習。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一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仿佛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著我的內心,改變著我的心態,改變著我的生活,改變著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這段語錄對當今社會追逐富貴,互相攀比的思想有著非常強的教育意義。過去,我也一直迷失在物質的欲望中,不斷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自己的心永不滿足,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總是奢望一些能力外的東西,日子過得浮躁而虛華。現在,我知道了,物質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華的物質條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有穩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應該是快樂的,是富足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追求快樂的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總是不斷上演著失意和得意。這段語錄告訴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對于剛從銷售轉到綜合辦的我來說,此語可作為職場格言。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挑戰,只有加倍努力,將工作做得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努力,堅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希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閑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人生隨著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菜根譚閱讀心得篇二
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于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里,在那個欲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里,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里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于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里,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贊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所以被后人稱為“亞圣”。“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欲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后,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后,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后,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后,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凈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欲望給蒙蔽,太多對物質的欲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松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么,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于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欲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只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里闡述了為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非常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后一定會為你打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該是善良的。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菜根譚閱讀心得篇三
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為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余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于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為好像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
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于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為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干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為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為“修身”、“應酬”、“評議”和“閑適”四大部分,閱畢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賬一樣一一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是“無為”。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欲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說“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為《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是“無欲”。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是“清閑”。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閑適”章節里,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致。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卷云舒”。
這本書里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致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里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于過早的迷了路。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菜根譚閱讀心得篇四
近日讀《菜根譚》,很欣賞這樣的句子,“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原句不太好懂,找個譯文看看,確實收益挺大的。
在生活中,我們要習慣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習慣看到非正義的現象。因為正因為對立面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說人們多愛看美女,美女者,看之養眼,古人有語“秀色可餐”,再說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行為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為存在丑女,才襯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樣漂亮,那么,人們都會習慣了,也無所謂美與丑了。
做老師的,當然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這樣的學生管理起來不費勁,而且也能取得不錯的好成績,也適應應試教育的結果。心中常這樣想,所有的學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課也輕松了,成績也能上來了。其實想一想,社會正是因為個性而顯得多姿多彩,這也只是一個愿望而矣。課堂也不是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我們也無法生產出同樣的合格產品。
有時候上課,因為個別搗亂的學生而確實把人氣得夠嗆的。現在學生、家長、教師的法律意識都挺強的,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事情教師也堅決不做。因為如果把知識沒有教好,只是說明你這個老師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為維護課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來,那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是大事。因此,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長維護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確實很難處理。大多老師有同樣的一個感覺,現在看到有些學生,確實是有些害怕。
有時候感覺教育的力量不是萬能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上起課來讓人頭痛,卻也無能為力,在課堂上還挺囂張的,用著挑釁的眼光邊說話邊看著你的眼神,老師卻無能為力。不能體罰,說教也顯得很蒼白,黔驢技窮也只是一個叫家長,來與不來還得看人家的心情。
還是古人說得好“地穢生物,水清無魚”,不管是自我安慰消極逃避無可奈何也好,還是至理名言處世準則也罷,覺得說得的確挺在理。人們制定了規則,但是卻是由人們把規則打破。規定了法律,但是還會有人違法。有了規章制度但是還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師與生者之間,也同理。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菜根譚閱讀心得篇五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篇篇內容短小精悍,句句簡明扼要。雖然《菜根譚》是一本古書,但是書中的內容對應到今天依舊具有普適性。這本書就像是是一位懂得處世的藝術家,有“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的世間人情冷暖,有“若無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的風流,有”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的豪邁,也有“蘆花被下,臥雪眠云,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的詩情畫意。
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瀾恬靜的目光。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上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被你生活的環境、你的學識、眼界等因素局限,這些因素會讓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夏蟲不可語以冰者,篤于時也,正是因為存在認知盲區,我們才無法真正的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只有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才一直有動力去不斷的去學習,去不斷的探索更多的領域,去打破更多的認知盲區。人們對于缺乏認知的事物是很難理解其本質的,只做理論知識或者表象的理解是滑稽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本質上是對事物全面多維的認識,是反復的實踐與試錯,是認識的積累與總結,是對底層邏輯原理的理解,是對事物的解構然后再重新構建成自我認知,是對所需要認識的事物完成了這個過程才有的能力,這是知行合一的結果。認知不會僅僅由理論或者認知變成認知,如果缺乏實踐缺乏自身的思考與理解,那只是對他人理論認知重復的復讀機。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耳中常聽不中聽的話,心中常有不如意的事,是心性的磨刀石。逆境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能讓人清醒、謹慎,而順境卻讓人膨脹、放縱和喪失斗志。逆境會讓我們產生煩惱和痛苦,而煩惱和痛苦往往能引發我們的思考,因此才有“煩惱生菩提”的說法。但是逆境必須恰到好處,一旦超過了我們自身的承受能力,可能會適得其反,讓我們的人生永遠沉淪在黑暗之中。現實生活往往是多變的,無常的,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人生,命運的起伏變化就如k線圖一般,有高潮也有低谷。為了抵抗不可預知的無常,我們需要從逆境中尋求智慧,感想人生的真諦。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坐下來,反思自己內心,才知道自己的一些私心,妄想,而把自己最原始善的真情流露出來,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從這個“反思”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趣味。人應自我救贖,才能自我超越。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智慧來源于承認無知,自省來源于直面自己。只有在錯誤中吸取教訓,才能在錯誤中成長。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自己。自省像是開啟了上帝視角在觀察自己,讓我們加深對當前狀態以及過去狀態的感知,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不是在做正確的事情,就可以馬上修改。然而,很多時候,由于思維不夠敏捷,或者情緒干擾沒有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事情發生的當時想不到足夠多的選擇,或者甚至想不到還有其他選擇。但是在事后通過自省,下次做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看到有很多選擇,而不是再次被情緒控制,做出下意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