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古都開封篇一
;【摘要】《古都》中描寫了京都的傳統文化、名勝古跡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其中包括種類繁多的樹木。本文以這些樹木為線索,通過淺析其背后的象征意義,進一步品味作者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美學意境。
【關鍵詞】《古都》;樹木;象征意義;情景交融
《古都》發表于1962年,講述了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故事,展示了京都的風俗風貌。細膩淡雅的筆觸,清晰自然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懷舊與慨嘆。在這幅秀麗的古都畫卷中,有許多關于樹木的描寫,將這些內容逐一進行分析,便可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該作品。
在作品中,川端康成使用“四季感”手法,以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襯托人物的感情變化。全文共分為九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三部分是寫春天,第四、第五部分是寫夏天,第六到第八部分是寫秋天,第九部分是寫冬天。
一、楓樹
關于楓樹的描寫出現在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八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天、夏天和深秋。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開篇就提到了楓樹以及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樹干比千重子的腰圍還粗。它那粗老的樹皮、長滿青苔的樹干,……在樹干彎曲的下方,有兩個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別寄生在那兒,并且每到春天就開花。那長著老樹瘤子的粗干,直到高處都長滿了青苔,更增添了它的威武和雅致。……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和花朵,都在楓樹樹干新長的青苔上,投下了隱隱的影子。
從這些描寫中,首先我們可以發現顏色的美。紫色、白色、微紅色、青綠色,和諧地融為一體,在令讀者感到賞心悅目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而老楓樹,雖歷經滄桑,仍顯“威武和雅致”,可以說,它象征著古老的京都,歷史悠久,飽經風霜,但時至今日依然令人贊嘆。老楓樹是頑強的,京都是頑強的,古老的傳統是頑強的,小說的主人公千重子雖羨慕而又向往這種頑強,但她深知自己并不是,于是便有了第四部分中的描寫。像那棵楓樹多頑強啊,可在我身上……我頂多就像生長在楓樹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此時的千重子剛剛在北山杉村邂逅與自己相像的苗子。身為棄兒的她,雖然一直渴望親情,但又害怕自己現在的地位受到威脅,幸福受到剝奪,因為正如寄生在老楓樹上的紫花地丁,她也是寄養的。在與苗子正式相見的第五部分,又出現了老楓樹紫花地丁。老楓樹樹干上那兩株紫花地丁也依稀可見。……看樣子,這兩株紫花地丁以前不曾見過面,而今晚是不是已經相會了呢?至此我們可以確定,兩株紫花地丁就是千重子與苗子這對姐妹的象征,而老楓樹則代表著她們生存的這座古都,這個時代。正如作者在第八部分中所寫,那棵老楓樹上長著的苔蘚,依然是綠油油的,而寄生在樹干上的那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卻已經開始枯黃了。剛剛經歷戰亂的年代,窮苦的生活,造成了骨肉的分離。京都依然雄姿勃發,古老的傳統也在頑強地留存,卻只有那許多棄兒,注定一生漂泊,經歷分分合合。秋去冬來,花兒凋謝,但我們無不熱切地祈盼著,等到來年春天,它又會重煥生機,靜默開放。在此,作者通過普通的老楓樹和紫花地丁,伴隨著季節的推移,成功地刻畫出了時代的大背景和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使千重子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躍然紙上。
二、櫻樹
關于櫻樹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前三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天。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自然不用多說,而對京都之春的代表——紅色垂櫻,作者先是繪出一幅盛開的寫意畫:連低垂的細長枝梢上,都成簇成簇地開滿了紅色八重櫻。像這樣的花叢,與其說是花兒開在樹上,不如說是花兒鋪滿了枝頭。又繪出一幅盛開的動態圖:千重子走到櫻樹蔭下,微風輕輕地吹拂過來,花兒飄落在她的腳邊和肩上。花朵稀稀疏疏地飄落在櫻花樹下,有島還漂浮在池子的水面上整幅畫面還有其他點綴,松樹的翠綠、馬醉木的白花、蒼翠的山巒等等,描摹出了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京都春景圖。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千重子的父母編造說,千重子是他們從賞夜櫻的祗園里搶來的,并且在千重子的再三追問下,仍堅持稱她是祗園的櫻花樹下出生的。太吉郎和阿繁固然是不想給自己的女兒冠以棄兒之名,稱之是出生在櫻花樹下也是如文中所寫,把千重子當作月宮下來的仙子,就像《竹取物語》里的赫映姬那樣。對于父母來說,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希冀,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寶貝。而對千重子本人來說,其象征恐怕正如文中第二部分所寫:平安神宮的紅色垂櫻正競相吐妍,我的心卻如此寂寞。千重子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卻滿懷愁苦;面對美景,卻觸景傷情,充滿了棄兒的辛酸。作者借垂櫻之美,為讀者勾勒出一個集美麗、哀怨于一身的少女形象,不得不說此乃神來之筆。
三、樟樹
關于樟樹的描寫出現在第三、第四部分以及第七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季、夏季和秋季。
千重子在小說中是以擁有紫花地丁般可憐的形象出現的,而在第六部分與苗子在北山杉林中經過驟雨之后,現如今擁有了樟樹般巨大的力量。具體的表現就是接下來,千重子聽從了龍助的建議,給了家里的掌柜一點厲害臉色,之后又獲得了龍助的援助,幫忙店鋪的生意。而與苗子在北山杉林相會的時候,苗子就提議她幫忙料理店鋪,可見,這與后來千重子想要看樟樹、凝望樟樹、接受建議、獲得幫助,是有著必然聯系的。
樟樹在文中不僅暗示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是異地物種的象征。樟樹是生長在本州中部以南的樹木,從父親太吉郎的話中可看出,京都的樟樹長得比較小,類似于大盆景,可千重子卻認為,這樣的樟樹細看之下,仿佛擁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父女二人對異邦品種的不同態度,也預見了兩人今后的未來。
通過作者的描寫,不僅樟樹的樹姿樹貌出現在讀者眼前,連帶著它那神奇的力量似乎也縈繞上空。春夏秋的樟樹之所以給人感覺不同,正是由于欣賞之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作者以巧妙的立意,細膩的筆調,使得這些變化自然而然融入人心,引起共鳴。
四、杉樹
關于杉樹的描寫出現在第四至第六部分以及第九部分。季節上屬于夏季、秋季和冬季。
川端對杉樹的外形著墨不多,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借助小說家大佛次郎在《京都之戀》上的一段描寫:北山的杉林層層疊疊,中略送來了悠長的林聲……除此之外還有:殘留在樹梢頂端的一簇簇葉子,也像是精巧的工藝品。挺拔的杉林,樹梢上還殘留著的葉子稍呈圓形,千重子把它看成是“冬天的花”。
千重子愛看杉樹是因為她覺得杉樹都長得亭亭玉立,美極了。要是人們的心也都那樣,該多好啊。說這話時候的千重子剛剛在北山杉村邂逅與自己相像的苗子,她還說自己的心是“彎彎曲曲的”。從這簡單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想見千重子當時內心的糾結與矛盾,既盼望和苗子的相認,又害怕、慌張,而感到悲傷。作者在散文《北山杉》中說過:京都的北山杉是《古都》的主要舞臺。千重子喜歡看杉樹、苗子棲居在北山杉林間、生父可能是勞動時從杉樹上摔下致死、乃至姐妹的相見、相離都與杉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兩人在樹下躲雨的場面,更是仰賴于杉林的襯托。
作者借杉林抒發了千重子思念生父的哀切情懷,更以杉林的堅挺、秀麗映襯了苗子性格的純樸、正直。從夏季的姐妹相見、相認,到秋季的相知,冬季的相離,每一部分都有杉樹的身影。杉樹被傾注了人物的主觀情感,由此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交融,使整個故事更加秀美凄婉,楚楚動人。
五、結語
《古都》是川端康成眾多作品中最為優雅的一篇,自然美、傳統美、人情美,三美合一,貫穿全文。作者以其非凡的藝術能力,將這幅絕美的畫卷徐徐展開;用夾雜著淡淡哀愁的語調,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其中,對樹木的描寫完全是為了引起人物的感情,假寫樹木,實則抒情。而這種獨特的抒情描寫,超越了樹木本身,它講了一個京都里的故事,繪了一片有人、有情的森林。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二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帶,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傳八代十王,史稱“殷朝”。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從今天曲阜附近的“奄”遷到“殷”。此后將近三百年,殷一直作為商朝的都城,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紀時,商紂王昏庸無道,眾叛親離,周武王起兵伐紂,紂王自焚于鹿臺,商朝滅亡。商朝滅亡后,小屯一帶的繁華不再,逐漸荒蕪,后人稱“殷墟”。
有關這一古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還有一段傳奇故事。1899年,著名金石家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身患瘧疾,太醫診斷后開了一張藥方。他按藥方購回藥材后進行檢查時,忽然發現里面的龍骨似乎與往常有異,揀起來仔細一看,只見上面有許許多多的刻劃痕跡。這一發現讓他驚奇不已,立即戴上老花眼鏡,坐在幾案前仔細地審視起來。他發現這些排列有序、剛健遒勁的刻劃不像是自然生成的,很類似于他長年研究的金石銘文。后來經他仔細研究考證,此系遠古圖形文字,多記載商代帝王之名,“始知為商代卜骨”。他追蹤尋源,找到販賣龍骨的古董商人,其人為獲得暴利,故意含糊其辭,隱瞞龍骨的真實產地,乘機連販近千塊甲骨,從王懿榮那里撈了不少好處。后來古文字家羅振玉用高價買知龍骨的真實產地為安陽小屯,從而揭開了殷墟發掘的序幕。甲骨文的發現轟動海內外,對中國考古和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殷墟規模宏大、遺存豐富、分布密集,其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和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殷墟宮殿宗廟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東北,是殷墟最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發現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這些建筑基址形制闊大、氣勢雄偉,按照一定的格局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組、乙組、丙組。殷墟宮殿宗廟區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規劃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中心,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都城建設的水平,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著名的婦好墓位于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西南。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他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文武雙全深受商王的寵愛。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帶兵打仗,取得赫赫戰功,為商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后來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于宮殿區內。婦好墓中陪葬的各類文物共1928件,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墓葬。它的發現為研究殷商文化、藝術、禮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探討商代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研究商代社會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遺跡。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6萬片,震驚了世界。這些甲骨文字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檔案庫”和“百科全書”。
在以小屯為中心的殷王都周圍,密布著許多手工業作坊和家族墓葬群遺址。這些遺址群,圍繞宮殿宗廟區呈環狀放射性分布,構成了以宮殿宗廟區為中心,輪廓完整、規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遺址出土的遺物以青銅器最為典型,而陶器數量最多,除夾沙灰陶、紅陶和泥質灰陶之外,還有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為數較少,大概是供貴族使用的。出土的青銅器有禮器、武器、工具和車馬器等,為數較多,特別是禮器,素為中外學者所矚目。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知的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青銅器。成批器物的發現,首推婦好墓,墓中出土青銅器四百六十多件,幾乎囊括了殷墟出土青銅器的所有類別。
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跡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殷商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
今年7月13日,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殷墟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還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三
這段話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對傳統的切實的追求,寫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終又相離的凄楚動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東京,也許我們看待日本時會帶有貶義的眼光,但在作者筆下,古都是那般繁華,那般充滿著日本獨特風情味的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韻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樹林,特有的古風長橋,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櫻花之下。
在我看來,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里微化的細雪。在那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一個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在漫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望見,古都,那股繁華。
古都開封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趁著春節長假爸爸媽媽帶著我去了十三朝古都西安感受一下中國的古老文化,過了一個最具年味的中國年。
去西安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就是“悠久的文化”和“特色美食”,去了以后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面”。我們去了兵馬俑、法門寺、鐘樓、鼓樓、大雁塔等景點,其中兵馬俑應該是最著名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當天景區人山人海,到處都排起了長隊,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興致,我們一群人興致勃勃的跟隨景區講解員進入了一號坑,里面的兵傭各個高大魁梧,卻神態表情各不相同,做工精細卻又氣勢磅礴。接著我們又參觀了二號坑、三號坑,講解員告訴我們三號坑是唯一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還有未出土彩色的兵馬俑,真希望下次再來時可以看到彩色的兵馬俑。
西安的夜景也非常迷人,到了晚上燈火通明,城墻上展出的燈展十分耀眼,熱鬧繁華,非常有中國傳統的年味。
這次旅行我們邊玩邊吃,嘗到了正宗陜西美食“牛羊肉泡饃”“biangbiang面”“涼皮”“肉夾饃……”其中我最喜歡“biangbiang面”,這個面比我們這的寬面還要寬上好多倍,一般人只要吃上兩根就飽了,因為它很寬像個褲帶一樣,所以又名褲帶面,這個biangbiang面吃起來咬勁十足,十分勁道。
這次旅行,我對西安的認識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不僅僅是古都也是燈火通明的的國際大都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以后我還要多出去走走,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