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冬至字篇一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像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悄悄的襲來,好像這個世界都是冰涼的一片,單調而又平凡,平凡而又有單調的美,純潔一片,枯老的樹枝好像要被風吹斷似的,在風中搖搖欲墜,那刺骨的寒風啊!如惡魔一般的偷襲著我們,一次又一次吹亂了人們整齊的頭發。
記得六年級的那一個冬天,我真正地體會到了什么是友誼。回憶六年有多少個朋友陪我走過,在我傷心時,在我無住時,在我痛苦時,在我快樂時,都離不開她們。幼時的友誼充滿童趣,而我們毫不顧忌地跑著,跳著,小學時還記得我們在冬至那天……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雨,天沉了許多,陰陰的,仿佛是烏云罩住了我的心。我走到走廊的盡頭,雨時時飛到我的臉上,不一會雨打濕了我那件薄薄的外衣,她慢慢地走過來,不禁打了一個冷顫,雨下大了。她一下子撐起了一把傘,一下子溫暖了許多,但是我的心一直有一種不安,結果讓人難過的事還是發生了,你她一不小心摔倒了,但是手斷了,從此在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她一直是把手裹著來學校的,每節課下了都會有很多同學都圍著她,關心她,終于她手好了又可以與我們一起玩耍了。
當時還有一年,大家都要分開了。可是她不一樣,他是我們班第一個畢業生,因為她有某種特殊的原因要先離開。
這樣的消息一傳來,全班起了大轟動,很多同學都不敢相信,這么要好的同學怎么會走了呢﹗這太突然了,似乎像風吹來的,吹進了同學們的耳朵里。
最后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為她開了送別會,同學們都忍不住留下了眼淚,時間過得太快了,天太冷,我在這里,她在那里,我們被隔得很遠很遠……回眸過去,友誼如一縷清風,佛去你我心中的傷痛;友誼如熾熱的太陽,照亮心中的陰暗;友誼如一團火把,驅趕冬日的寒冷。
當墨跡風干的那一霎那,你的名字已經深深得埋在我的記憶中,直到,直到--永遠,對你的思念入天上的星星托著無數人的夢想,仿佛你出現在我的窗前。
如今,又來了一個冬至,但是這里卻少了一個她,回想起離別的那一目,心中總泛起一絲波浪,總覺得那是昨天才發生的那樣熟悉,讓人記憶深刻。世間的一切都不會太長,隨著時間的流走,友誼總要流逝,就像一句話很容易就被以往了一樣,唯我們之間的友誼,永遠銘記在你我的心里,友誼有時如心靈的點綴者,因為友誼的存在,所以才會美麗,人與人之間,如星星與星星一樣,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注定了美好的結局。
冬日的寒冷依然沒變,風冷得刺骨。
冬至字篇二
所有的美好,剎那的風吹草動都足以使其斷裂;所有的無助,在夏至未至的時間里茍延殘喘;最終,一切都通向一常盛大而華麗的葬禮,為你,為我,為每個人……小司·小四·大霧消散小四眼里的大霧,終究還是散了。
當陸之昂短暫的一個夏天里匆忙拔節之后,小司,仿佛就在那個時候蛻化成了孩子,一個有著完美側臉的孩子。他的心與外表極端不符,像是蝸牛柔嫩的身體背負著粗礪的殼。在那個盛大的成人禮之后,才華得以放肆地跳躍于琴鍵,微笑爬滿整個面龐。小司變過嗎?我不知道。可是世界不會放過小司。暗色潮濕的惡毒的藤綣繞著他的手臂,是他不得不揮舞修長的手指,可沒想到,這刺痛了他身旁最愛的人,于是那個夏天,夏至定格,立夏卻永久消失……遇見·雨現·祗步云端遇見,這個令人心疼的背影。
遇見是有著美好的夢的。我相信,至今仍在。當華麗的歌聲劃破溫暖的被窩,當堅強的靈魂踏碎可怖的荊棘;冰冷的眼淚,爆裂的水管,飄搖的.便利店,堆積成怎樣厚厚的辛酸。遇見,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手指已觸到成功的花瓣,不想卻被花刺重重刺痛……根根直發披散下來,遮住破碎的夢想,也遮住青春的憂傷。忽然想要感謝四維,沒有將七七拆穿,沒有讓堅強的遇見的傷口上再結一層痂。
陸之昂·淚沾裳·夢魘艷陽天陸之昂,這個可憐而可愛的孩子。
身邊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最喜歡的人物,是陸之昂。曾經很認真的想為什么,無果。陸之昂是個很早就被憂傷浸染的孩子,明媚的笑容曾經是他的標志,一度又隱匿去,后來才找回些從前的影子,可是心,回不到從前,干凈而純粹的笑容,只能是過往天空下悲傷的倒影。陸之昂最終是成熟了,可所謂成熟,不就是把單純的想法藏在心底嗎?希望陸之昂快樂地度過……一輩子。
冬至,無雪。灰沉的天空,霰雪鳥飛過,翅膀劃出耀眼的光……
冬至字篇三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一年一度的冬至來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氣。冬至這一天,要吃湯圓、羊肉湯、麻薯、赤豆糯米飯……我這個小饞貓,又可以大飽口福啦!
冬至還有一些由來呢。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都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于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還有一個傳說。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但我最喜歡吃的是湯圓。媽媽一早就起來準備,只見她先把糯米粉倒入水盆中,然后倒入一些溫水,然后用力搓捏,不一會兒就做好了。然后讓我和弟弟搓湯圓,搓好的湯圓圓溜溜的,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一跳一跳地,多有活力哩!很快,大小不一的湯圓整齊地排列在我們的眼前。要開始煮湯圓了,湯圓像頑皮的孩子,從鍋里冒上來,急著看看四周。煮熟后,香噴噴的香味撲鼻而來,芝麻香多么的誘人!湯圓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啊!糯米香香軟軟,咬一口,里面的芝麻香氣撲鼻,甜甜的,象征著生活甜甜蜜蜜。
冬至字篇四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那么今天冬至你是如何慶賀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關于《難忘的冬至作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祭祖等。而我要說的是我做湯圓的事。
記得前年冬至,我看見奶奶和媽媽在廚房做湯圓,就心血來潮。我想做湯圓,媽媽看出我的心思,說:“想來試試吧!”我點點頭,走了過去,準備大顯身手。
媽媽和奶奶因為做過很多次,所以這對她們來說小菜一碟。我本以為做湯圓很容易,可做起來很難:我那出一點面團,放在手心,我搓、我磨,湯圓在我手心轉動。我感覺差不多了,我把手抬起來,這湯圓圓不圓的,像個鬼,媽媽和奶奶看了,哈哈大笑起來。
媽媽手把手教我,我左耳聽,右耳出,總是做不好。最后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出了一個比剛才好一點點的湯圓,可我還是覺得它不像湯圓,憑著感覺繼續做,可湯圓好像不情愿待在我的“五指山”下,越搓它越破。這湯圓老是給我唱反調。我就不信治不了它。它一破,我就補。這樣一來,湯圓變得跟碟子一樣大了。這時老妹經過廚房,看到了這個湯圓,捂著肚子大笑:“這哪是湯圓,這簡直就是飛碟,哈哈······”老妹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等一下整個人都笑倒在地上了。我看都不看,仍繼續做我的湯圓。哎!瞧,別人做的都出鍋了,而我的“四不像”還在手里呢!
啊!冬至,這個傳統的節日,讓我感受到家庭的和諧,也明白了做事樣樣都有門道,要摸著規律,才能做好事情。這真是一個讓我難忘的冬至啊!
今天是冬至,一放學,我就三步并作兩步飛奔到家里。我看見媽媽和阿姨正在火鍋旁邊撮湯圓,我也過去幫忙撮。湯圓撮好了,媽媽把撮好的湯圓到進鍋里炸。過了一會兒,一盤香酥可口的“空心炸湯圓”就“新鮮出爐”了。我一聞到湯圓那香噴噴的味道就垂涎三尺,立刻夾了一粒放進嘴里。突然,我“哇”地叫了一聲。
很小的時候每逢冬至這一天奶奶都會告訴我冬至要吃餃子,不吃餃子耳朵就會凍掉。為了我的耳朵我都會大口大口吃餃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從書中得知冬至不吃餃子耳朵也不會凍掉。
其實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可是一個大節氣,倍受人們的重視。冬至要吃美食是人們過節的傳統習慣,中國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吃餃子、南方盛行吃湯圓。不論吃什么都是人們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餃子是我們家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我們全家聚在一塊,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心里都美滋滋的。每到這時奶奶總會對我說:“多吃點,吃的肚子滾溜溜的,吃飽了晚上才會做個好夢哦!”雖然冬至夜三九嚴寒外面寒氣徹骨,但是我家里卻溫暖如春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可惜今年爸爸卻獨自一人在外地出差,冬至夜不能回來。我更想念他了。
聽奶奶說:冬至是傳統四大節之一,冬至開始數九,是個嚴寒的節氣;“冬至—陽生”,從此陽氣上升,又是個帶來希望的節日。在我們老家西北一個小山村,過冬至,人們要吃包子。因為那里有句老話:冬至節,禿子頭上凍出血。人們吃了包子,就“包”住了“頭”,也“包”住了來年的希望。奶奶至今還保留著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卜餡。一聽說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面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餡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著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后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說:“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面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著面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說:“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濕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干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于成功了。那包子歪著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今年的冬至又到了,想起第一次包包子的經歷。我就想起了奶奶的話: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就像冬至最寒冷的時候過去了,那溫暖的日子也就開始了。
今天早上,我剛剛走下樓梯,就聽見奶奶對媽媽說道:“要過冬至節了,得要吃糯米飯,今天一定要早點回家!” 冬至節?我心里一陣納悶,有這個節日嗎?冬至只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呀,難道它也有個節?真是稀奇!這是怎么回事?我連忙問奶奶,奶奶回答說:“心宜啊,難道你不知道?冬至節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是從冬季到夏季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要吃糯米飯,就是因為怕晚上肚子餓了,所以要多吃點,特別是像你這樣的人!”“哦。原來是這樣!”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話中有話,竟然說我胖!我氣極了,腮幫子鼓鼓的,滿臉通紅。
中午,爸爸問我:“你知不知道世上為什么有個冬至節?”我搖了搖頭,接著,爸爸給我講了個關于冬至節的傳說: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老爸講完后,停了一會,又接著說道:“可是,這畢竟還是一個傳說,真正的冬至節由來是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哦,現在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在冬至吃糯米飯不是為了躲避災禍,而是在這天里休息,祭拜祖宗。”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心里可真高興。
晚上,媽媽如約早回家。奶奶在廚房中不停地忙碌著,燒了香噴噴、紅白相間的糯米飯,便招呼我們來吃飯,雖然我還是對早上那件事耿耿于懷,但我還是在糯米飯中放了點糖,足足吃了兩碗,吃的肚子滾溜溜的,因為吃飽了晚上才會做個好夢了哦!
冬至字篇五
一大早,手機上就收到好友發來的冬至祝福語,辦公室的同事談論著中午包什么餡的餃子,而自己的冰箱里早已儲藏了足夠的餃子來過這個冬至。其實頭天下午一下班母親就打來電話讓回家吃餃子,到了家里才知道,母親冬至那天要血透,為了讓我和父親吃上餃子,她一大早就去超市買了肉,又去菜場買了韭菜,連和餡、搟皮帶包餃子,忙活了整整一下午才包好了這一百多個餃子。吃餃子的時候,母親叮囑道:走的時候多帶些,冬至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不然這個冬天會凍耳朵的。母親總是這樣什么事情都要為我想周全。
記得小時候,父親總出差,母親剛修完58天產假,就帶著襁褓里的我擠班車,沒有座位,母親怕擠著我,總是用盡全力在擁擠的人群中為我撐開一個小小的空間,而母親需要保持這種姿勢40多分鐘。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母親的呵護下,伴隨著轟轟的車鳴聲,我慢慢的長大了。
溝里的冬天特別冷,每到秋天母親都要托人買當季的新棉花,一針一線的為我做棉襖,邊做棉襖還邊叨叨著:新棉花暖和,不挨凍。但我總是嫌母親做的棉襖樣子老氣,不如同學新買的好看而抱怨母親,那時的自己哪里知道正是母親的新棉襖,讓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從來都沒有挨凍。
04年,母親被確診患了尿毒癥,雖然母親積極配合治療,但得病后的母親身體大不如以前了,母親并沒有自暴自棄,還參加了老年大學唱歌班,學習鋼琴,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為了給我和父親寬心,還時不時的安慰我和父親:我會按時吃藥的,家務活我會量力做的。但每天還是照舊,早早起來買菜做飯和得病以前一樣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
最近,母親從病友那里學來了一種織披肩的針法,逼著父親開車拉著她到城西客運站的毛線批發市場買毛線,為我織披肩。母親用了一個星期才把披肩織好,當我圍著披肩站到鏡子前的時候,母親眼里流出了一絲亮光,滿眼濃濃的母愛,嘴里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還計劃著再為我織一條。
冬至這天,母親躺在透析床上,吃的午飯是餃子,我在家里的午飯也是餃子,每吃一口餃子耳邊就會想起母親的叮囑:冬至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不然這個冬天會凍耳朵的。母親的愛伴隨著這一顆顆冬至的餃子,填滿了我的胃,更溫暖了我的心。
冬至字篇六
冬至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習俗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包餃子,有的是做冬至圓。今夜是冬至夜。叁九嚴寒,外面寒氣徹骨。我家里卻溫暖如春,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吃了湯圓大一歲”。今晚要吃湯圓了,這是冬至的傳統習俗,而且媽媽又特赦,批準我和表妹、表弟可以一起搓湯圓。我們高興得在大廳里歡呼雀躍。
只見媽媽先打來幾勺白花花的湯圓粉,接著加了些溫水與湯圓粉一起用力和面,把湯圓和成了一團。我用手一捏,覺得它像橡皮泥,又像棉花糖,軟滑有彈性。我們照著媽媽和奶奶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揪些小面團,先把小面團搓成一長條,接著把長條分成寸長的一段段,然后拿起一小段放在手掌心,兩手輕輕揉搓,一個小圓子的湯圓就誕生了。
水開了,我們把一個個潔白的小圓子放進鍋里,一個個湯圓像愛睡的小娃娃靜靜地躺在鍋底。不一會兒,水又開了,湯圓像一個個打著哈欠、調皮小的娃娃慢慢地浮起來。媽媽連忙把火力關小,個個湯圓在鍋里不斷地翻滾著。又過了一會兒,湯圓皮軟了,熟了。姥姥把面團揉一揉,然后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又切成大小一樣的小面團,撒上些面粉,因為害怕我搟的面皮不夠圓,姥姥又幫我把這些小面團壓成圓圓的面片。搟餃子皮可是個技術活,用力太大,面片就會粘在搟面杖上,還會厚薄不均。
我先把面片搟成橢圓形,再把它轉個圈,搟短的一面,如果覺得有地方厚了些,我還會再補一下,這樣圓圓的面片就大功告成。
接下來該包餃子了,這我還不太熟練,姥姥給我做了示范,我照著姥姥的樣子,把面片平攤在手上,挖了點餃子餡放上去,對折餃子皮,輕輕把皮捏在一起,好,成功!
可我包的餃子真難看,肚子癟癟的趴在桌上。姥姥說這是因為我包的餡太少了,再包一個,多放些餡,這次的好看多了。
姥姥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我猜,一定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再冷的天也不怕。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吃著自己包的餃子真香呀!
在冬至,天氣變得更冷,而人們的心卻會走得更近。心與心的溫暖,讓整個冬季從冬至開始溫馨。所以,我喜歡冬至。每一年的冬至都是如此,每一年的冬至都相同快樂。在冬至,我們收獲得很多,同時,我們也收獲了一份等待,等待春天的到來。
冬至字篇七
二十四個節氣中哪個節氣最溫馨?這當然數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了。在我們南方,冬至象征著團團圓圓。這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與家人團聚是最幸福的事了。
教室外面寒風習習,凍得人直打哆嗦,而教室里卻溫暖如春,大家的臉上都掛著幸福溫暖的笑容。這時,老師走上講臺:“同學們,我們每個冬至都會吃湯圓,可是北方人卻不同,他們冬至吃的是餃子。雖然吃的食物不同,但湯圓和餃子同樣象征團團圓圓。“我有些驚訝了——同在一個國家,同在一片土地,節日習俗竟有差異!老師打斷了我們的討論:“在冬至這天,太陽正好到了南回歸線上,所以這天的白天是一年之中最短的。”這使我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搓板湯圓活動了。在老師的一聲令下,各路“人馬”都以最快的速度沖出了教室。
所有人都想著馬上能搓湯圓,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手洗干凈,“嗖”的一聲又沖回教室。只見我們的桌子被分成了五組,每組都鋪好了桌布,準備好了面團,有白、紅兩個顏色。先到達“戰場”的同學已經開始搓了。我連忙抓起一把面團搓了起來。家長們都把面團搓成條狀,再把它分成許多小段,后沾點面粉,便開始搓了。我也按著他們的方法搓。兩個顏色的面團混在一起就能搓出“雙色湯圓”。我只聽“叮叮咚咚”的幾聲,湯圓們頑皮地跳入了鐵盤。接著,幾個家長抬著一個大鍋上來了,哇,原來是食堂阿姨們煮的湯圓——有包著芝麻、花生餡的大湯圓;有和我們搓的一樣白、紅小湯圓;有胡蘿卜做橙色湯圓;還有玉米做的金湯圓;菠菜做的綠湯圓……當然,還有我們最喜歡的芋圓,那可是用木薯粉做的,吃起來那是很有勁道的。
家長們見我們搓得差不多了,就開始煮湯圓了。他們先把湯圓倒入沸水中過一遍,再把湯圓盛回帶有面粉的鐵盤中,不斷重復這一系列動作,這樣煮出來的湯圓才有嚼勁,而且不會粘鍋。幾分鐘后,湯圓終于正式入鍋了,家長們在鍋中加入桔皮、生姜。據大人們說,吃了這樣的湯圓,冬天才不會感冒,一直暖暖和和的。
在大家的期待中,湯圓出鍋了。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湯圓,心里暖滋滋的。
回到家里,我發現餐桌上擺著一盤餃子。我頓時感到奇怪了,我們不應該是吃湯圓嗎?怎么回事?媽媽說,現在北方的習俗與南方融會貫通了,我們也學北方人吃餃子吧!是啊,同在一片土地上的人當然要互相學習!吃了湯圓和餃子,冬至原來如此溫馨!
這樣平凡的一天,竟然這樣不平凡。冬至——這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節日,讓所有人收獲了愛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