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篇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借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還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于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眾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癥。”民俗學家趙書說,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粽子;家家戶戶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戲等。趙書認為,民間習俗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象征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端午節篇二
天未吐白,大家都已經早早的起床了,他們可不是著急著去布置屋子,而是匆匆地去超市、菜市場買粽葉以及各種包粽子的材料。在這個時候,大家都認為用新鮮的粽葉包起來的粽子才好吃,要是去晚了,大家都會嘲笑那家人懶惰。
當然,第二件大事兒就是包粽子了,人們會把剛買來的粽葉洗凈,再把豬肉、棗子、花生等剁碎,也只是剁成紅豆般大小的樣子就可以了,接著,再將紅豆、糯米和剁碎物仔細地攪拌均勻,算好定量的餡,就用粽葉把它們包裹起來,拿繩子把它們扎結實后就可以下鍋了。在這一件大事中,不論男女老幼,大家都參與到了這個游戲之中,直弄得滿身滿手都是糯米粒,也不肯停手。瞧!鄰居家的“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粽子,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地瞪了那幾個起哄的人一眼,就撅起嘴不理他們了。而大伙兒都喜歡把粽子包成三角形的,因為這樣的粽子看起來又玲瓏又精巧。
包完粽子,人們差不多該去看賽龍舟了,大伙兒不約而同[注: 約:相約。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的趕到江邊,性急地向河中央望去。只見河中央早已準備好了幾條龍舟,龍舟上坐了十多個人,個個都是精神抖擻[注: 抖擻:振動,引伸為振作。形容精神振奮。]的小伙子,他們緊緊地握著手中的槳,目不轉睛[注: 眼珠子一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集中。]的盯著終點,他們都在焦急的等待著,等槍聲一響,他們必定要大顯身手[注: 顯:表露,表現;身手:指本領。充分顯示出本領和才能。],誓要奪得冠軍才肯罷休似的。到了吉時,只聽“啪”的一聲槍響,小伙子們立刻奮力劃起龍舟,龍舟就像只脫了弦的箭,“嗖”的一聲直向終點射去。人們見了,也在興奮地大喊:“加油!加油!”吶喊聲、助威聲簡直是鑼鼓喧天[注: 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后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響徹云霄[注: 徹:貫通;云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云層,直達高空。]!
比賽結束后,人們紛紛散去,他們都等著粽子出鍋呢!這時,
家家戶戶[注: 每家每戶。指所有的人家。]的廚房里都散發出粽子的香味,整個城市都融入了香味彌漫的空氣之中。
這就我們家鄉的端午節習俗。同樣,在這一天中,人們可要鬧到二更才會睡呢!
端午節篇三
看著那東升的太陽,又迎來了一個端午節的早晨。
從睡夢中醒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從人們的笑聲中美好的遐想中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美好和神圣。端午節的早晨既讓人鍛煉了身體,又讓人們知道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吃完了兩個雞蛋,我們便背著包袱來到了三角山的腳下,我們順著山間那蜿蜒盤旋的小路,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到了龐大的巖石、強壯的綠樹、香氣撲鼻的鮮花、活潑的昆蟲、清澈的小溪,綠油油的小草......走著走著,終于走到了三角山的山頂。站在山頂眺望遠方,俯視下方,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站得高,望得遠。看到了那幢幢高大的樓房,條條川流不息的街道.......,站在山頂上,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令人流連往返。走了一段路,我們都筋疲力盡了,就坐在大巖石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吃著香噴噴的的飯菜,讓人更加貼近大自然,體會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絢麗。伴隨著人們的吶喊聲,天空中的無數“小水兵”羨慕極了,也來到了人們的身邊,天空中雖然下著蒙蒙小雨,但大家一點都不遺憾,而且更加喜歡三角山了。
等回到了家,已經七點多了,吃著媽媽包著美好愿望的粽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在那美好的端午節的早晨,我們又盼望著明天,我們每個小朋友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粽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粽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粽子。我還聽過一個關于粽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里。為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里。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里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家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凈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后,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人們把糯米糖棒叫成“粽子”。煮熟的粽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家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粽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為我喜歡吃粽子,所以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篇四
“五月五,粽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孩子盼望中扳著指頭數了無數次后,端午節終于來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才是真正讓他永遠活著!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為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而在端午節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粽子以后,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著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沒什么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么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后,姐姐終于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于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雖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著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仿佛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么都不想的唱著,仿佛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篇五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劃龍舟、包粽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粽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