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秦皇島秦皇島景點篇一
大家好!
“瑞蓮閣”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題。現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政府集資,根據《臨榆縣志》的記載而重新修復的。修復后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曲院風荷、游船碼頭等4個亭謝。
天下第一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經有620xx年歷史了明初建關時,這里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戰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在展現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制的隔扇門窗,其余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時開啟,是戰時射箭之用。
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筑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筑格式。
現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會說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字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字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著一字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字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字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筑渾然一體。
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肖顯所書,這里的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當地人,這就為肖顯的寫匾提供了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并不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由山海關人楊寶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則為了防止風化掛在城樓內。
一會我們就去等城樓,看原匾!大家看,在各個屋檐的羌機脊上,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獸,分別是騎鳳仙人為前導接著是:天馬、海馬、獅子和吼。當地的老百姓還給他們起了一些賦有傳奇色彩的名字。第一個是走投無路,接著是跟盯絆倒,第三個是東張西望,第四個是幫虎吃食,第五個是坐地分贓。
傳說,走投無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讓他搞的支離破碎,高高的脊頭代表皇帝的寶座,他站在上面,前走無路,后退不能,真是左右為難;跟盯拌倒的是緊隨皇帝的大臣,皇帝雖已無路可走,但臣子不忘舊情,雖倒也伴;東張西望是東瞧瞧西望望,見機行事;幫虎吃食一看到這種情況也緊隨其后,阿諛奉承;坐地分贓在石獸之末,干什么都沒有它的分,急的夠嗆,這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倒霉的皇帝都走投無路,何況這些大臣呢。大家抬頭可以看到這群顯赫一時、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頭,飽受風吹雨淋,酷暑嚴寒,讓游人注目了。這些異獸都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他們不但有消災解禍的作用還是吉祥的象征。但這種小獸也是有等級之分的皇宮和廟宇之上的小獸的數量是9到12個的,而衛所的等級比較低,是不允許超過六個的。
沿著馬道緩緩而行,我們仿佛也走進了時空隧道,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大家都知道明王朝是推翻了蒙古貴族所統治的元朝建立的,所以在明王朝的殘余勢力退居漠北以后一直與明王朝處于對立沖突之中。正是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便下令自軍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
并于洪武十四年正月派大將軍徐達正式修建長城和關口,同年的十二月修建了山海關設立軍事建制山海衛,山海衛是明代329衛之一,隸屬后軍都督府的北平都司管轄。從山海關建觀關設衛那天起,這里就以科學的選址布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軍事建筑而名列萬里長城的重關之首,從而有了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美稱。現在我們看到的呢,叫做箭窗,剛才我給大家介紹過了,它是作為戰時射箭之用。
是紅底白環黑靶心,鮮艷醒目。現在誰能告訴我為什么要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形式呢?……好了現在由我來告訴大家:在當時天下第一關城樓剛建成后,它的屋檐和羌脊上總是會停著許多飛鳥而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士開啟的。所以開啟時飛鳥就會撲楞楞的亂飛,就會影響軍情。
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箭窗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樣子。您看這像不像一只只眼睛,它們就像一只只眼睛看著飛鳥,使飛鳥不敢靠前。所以說明朝時的古人還是很聰明的嘛!
現在我們面前的彩畫叫做旋子彩畫,它是屬于中國古典彩畫的范疇之內的,它的等級也比較高,是僅次于皇宮和廟宇所使用的彩畫的。中國的古典彩畫分為三種,第一種,也是等級最高的叫做和璽彩畫,主要是用于皇宮和廟宇的主殿建筑格式,第二種就是我們面前的旋子彩畫,還有一種呢?叫做蘇式彩畫,它是采用花鳥魚蟲作為基底的。
好現在隨我一起來看原匾,大家小心腳下門檻,大家要注意啊,遇見門檻要邁過,象征走過人生的坎坎坷坷。
大家都看到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好了看完這塊匾,請大家和我看以一下我們面前的山海關復原圖。它描繪了山海關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關境內長城南起老龍頭,東到九門口,全長26公里,在這段長城上共分布十座關隘,從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關、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濫水關、寺兒峪關、九門口關(一片石關),短短26公里長城之上就分著十大關隘,說明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故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
山海關城基本呈方型,它的最大特點是東西的城墻一身兼二職,既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又是關城的東面城墻。山海關城有四個城門,東為鎮東門,南為望洋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威遠門,四個城門規模相當,現在惟有東門即天下第一關城樓保存最完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大家請回頭往東看,眼前的這個城圈叫甕城,原來四個城門之外均有甕城,現在只有眼前的甕城保存完好。甕城的規模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對關城起保護作用。登臨其上可環視四野,士卒晝夜注視城外的動態,有警立即傳報,敵人入侵靠近,又可三面御敵與墻外,即使敵人進入甕城,也可將關門設為二道防線。,以四城為堡壘制敵于翁中。二是從建筑上看,城外甕城回護,形成重城回守之勢,堅固、雄偉,充分表現了長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秦皇島秦皇島景點篇二
今天是 來北戴河的第三天,爸爸要帶我們去秦皇島野生動物園玩。吃完早飯,我們早早的來到了汽車站。
我們坐公共汽車來到了野生動物園。一進門,我們步行走過了一片樹林,到了一座橋上,我往下一看,看見了好幾只鱷魚,還有兩只爬到了岸上。真可怕呀!我們走過這座橋,看見前面有幾只小老虎、小獅子、小豹子。爸爸拿了一個瓶子向小豹子伸去,小豹子馬上伸出爪子抓瓶子。逗了它一會兒,我們就走了。來到小火車站,我們要坐小火車去看動物。因為野生動物都是放養的,所以要坐車。
火車啟動了,首先來到了老虎館,這里的老虎可真多呀!有的老虎在洗澡,有的老虎在懶洋洋的曬太陽,還有一只白老虎在草地上走來走去好像在找吃的。下一站我們要去狗熊館,到了狗熊館,所有的狗熊都跑到我們的小火車旁邊要吃的來了。有兩只狗熊為了一塊食物還打了起來,它們可真饞呀!最后一站是獅子館,到了獅子館我看見它們都在睡覺。這些獅子真懶。
下了小火車我們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我看見前面有一群羊,我就從包里拿出了面包喂它們,羊全跑過來吃了。我們往前走羊也跟著走,一直跟到孔雀館。不管誰拿著東西羊和孔雀都跑過來搶著吃。
這一天我在野生動物園玩得很開心。
秦皇島秦皇島景點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來到魅力迷人的海濱城市秦皇島。我先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旅游名城秦皇島的風采。
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就屬商朝分封的屬國孤竹國管轄。歷史學家考證當年孤竹國國都的舊址就在我們秦皇島所轄的盧龍縣境內。春秋戰國時期,秦皇島地區屬于北方強國燕國,培育了許多慷慨悲歌之士。秦皇島建立強大的秦王朝之后,曾在出巡時到達我們這里,并且派人出海求長生不老之藥,雖然夢想并未實現,但是卻留下了無盡的傳說!秦始皇征召幾十萬民工修筑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萬里長城就經過秦皇島境內。也正是秦始皇的到來才為我們這里帶來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秦皇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此后又有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多位帝王到過秦皇島,他們或刻石記事,或放歌明志,或臨海賦詩,既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又為我們秦皇島的歷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宋金時期,秦皇島為金朝屬地,在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進程無聲無息地進行。到了明代,秦皇島又一頁輝煌的歷史畫卷打開,明朝后期,以山海關為中心的秦皇島地區更是王朝興替的大舞臺。明王朝的重臣紛紛至此,清朝的開國精英更是欲取之而后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也是在這里上演了他失敗的悲劇。
鴉片戰爭之后,秦皇島也和整個家園一樣走過來百年的恥辱史,抗爭史和自強史。勤勞勇敢的秦皇島人民用生命和血汗保衛,建設自己的家園。
往事越千年,秦皇島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后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終于讓秦皇島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偉大領袖毛主席,鞠躬盡瘁的周,德高望重的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行各業的英模都來到了秦皇島的北戴河。秦皇島人民在自己的家園上辛勤勞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我們擁有中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秦皇島港,擁有聞名中外的耀華集團,擁有中國著名的橋梁生產基地——山海關橋梁廠。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秦皇島作為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日新月異,創造了新的輝煌!
歷史與現實就是這樣在秦皇島實現了它們完美的結合,再讓我們來看看秦皇島的其他方面。
秦皇島轄北戴河、山海關、海港等三區,管青龍、盧龍、昌黎、撫寧四縣。其中北戴河、山海關早已大名在外,海港區是秦皇島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四個縣風格各異,民風淳樸。
今天的秦皇島更以旅游業的發達而聞名,歷史名城山海關,薈萃山海文化彌漫歷史氣息;避暑勝地北戴河,融會古今勝景散發迷人魅力;清新自然南戴河,后來居上讓您流連忘返;原始野性的青龍縣的祖山,山清水秀神似黃山;香飄四海的昌黎葡萄溝,地蘊天成葡萄好,釀造的葡萄美酒更好;歷史久遠的昌黎碣石山,古稱碣石文化久遠,還有許多好玩、好看的地方不能在此一一道來!豐富的旅游資源每年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外旅游者。
秦皇島秦皇島景點篇四
我叫楊峰,來自江蘇省淮安市。自我出身到現在已在淮安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淮安時總感覺淮安沒有海邊城市的繁華,沒有西北城市的粗獷,沒有南方城市的舒適宜人。但當我真正走出淮安,才深深地覺得淮安真的很好。學過地貌分析知識之后,經過查閱資料,我也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淮安,并且對于淮安的愛變得牢不可破。以下是我對淮安地貌的簡要介紹。
一、淮安地貌概況。
淮安市地處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位于北緯32°43ˊ00“~34°06ˊ00”,東經118°12ˊ00“~119°36ˊ30”之間。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32 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50 公里,面積10072平方公里。東北接連云港,東南接鹽城,南接揚州,西南鄰省會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連宿遷。鄰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獨特。淮安是江蘇省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長三角北部地區的區域交通樞紐。無崇山峻嶺,地勢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地勢較高。盱眙縣仇集鎮境內無名山真高231米,為全市最高點;楚州區博里地面真高僅2.3米—3.3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沐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占11.39%,丘陵崗地面積占18.32 %,是典型的“平原水鄉”.二、淮安的土壤水文。
淮安市屬黃淮和江淮沖積平原。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類、潮土類、砂礓黑土類、黃棕壤土類、基性巖土類、石灰巖土類。有機質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在7~8之間。
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占11.39%,丘陵崗地面積占18.32%,是典型的“平原水鄉”。
三、淮安的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淮安市屬江淮平原,陸地總面積892萬公頃。全市土地資源類型比較豐富,除了缺少園地中的橡膠園、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積雪,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類,面積較大。2003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9.28萬公頃,其中,水田25.90萬公頃。此外,全市還有可供開發的黃河故道和其他河湖灘地近7萬公頃。水域面積31.26萬公頃。
全市耕地分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澆地和菜地等5類,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類、潮土類、砂語黑土類、黃棕壤土類、基性巖土類、石灰巖土類。由于灌溉條件優良,風調雨順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產穩產。
林地主要分布在盱眙縣丘陵地區,牧草地也幾乎全部在盱眙縣境內。
(二)水資源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21全市過境水資源量較多。過境水主要是利用洪澤湖放水和抽引江水。洪澤湖是淮安市的生命之湖,湖泊水量補給豐沛,且又是一個過水型湖泊,多年平均出湖水量達330億立方米。全市每年抽引江水而利用的水資源數量約為10億立方米~20億立方米,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投人使用,這部分過境水量將大幅增加。
淮安市地下水資源貯量豐富。全市可供開發利用的含水層廣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層。平水年全市降水補給潛水的水量為15.08億立方米,一般干旱年為12.83億立方米,特殊干旱年為8.16億立方米,潛水調節資源量為8.53億立方米。全市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5.42億立方米。
(三)礦產資源 淮安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分布相對集中。能源礦產資源有金湖縣、洪澤縣的石油和天然氣,洪澤縣老子山的地熱。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有盱眙縣的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巖、白云巖;淮安區、清浦區、淮陰區的巖鹽;洪澤縣、淮陰區的芒硝等。其中,盱眙縣凹凸棒石粘土探明儲量2.72億噸,遠景儲量達5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65%~70%,占全球總儲量的近50%;巖鹽資源探明儲量1350億噸(不包括洪澤湖底),居世界首位,且品位高、埋藏淺、品質優,鹽層厚度達100米~200米,鹵水濃度在300克/立升~320克/立升之間,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淮安擁有華東最大的無水芒硝礦,已探明芒硝儲量達20億噸。
(四)森林資源
淮安市的平原綠化,林業資源總量及產業化水平居全國先進行列,在江蘇省排名第三,其中森林覆蓋率18.2%,高于全國1.6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7.64個百分點。到200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9.07萬公頃,農田林網38萬公頃,林網化率95.9%,四旁植樹1.1億株。淮安市的林業資源以人工林為主,兼有天然林,樹種資源比較豐富,有木本植物79科,179屬410種,其中喬木328種,灌木65種,藤木17種,約有172種人工栽培種。
全市主要栽培樹種有:楊樹、泡桐、柳樹、水杉、刺槐、馬尾松、黑松、板栗、毛竹等;珍稀樹種有黃檀、黃連木、野核桃、紅脈釣樟、山胡椒、漆樹、毛棣、毛葉歐李、迎春花、羽葉泡花樹等。
秦皇島秦皇島景點篇五
地質史上的多次地殼運動造成境內復雜的地質構造,加之外應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境內形態多樣的地貌地形。秦皇島地形趨勢是西北高,西南低,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淺海4個地帶,呈梯形分布。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山地宜發展林、果、牧業生產,以木材、蘋果、梨、葡萄、牛、羊等為主要產出,兼有玉米、紅薯等雜糧。丘陵和平原土層厚,適宜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生產,是糧食、油料、肉蛋儀器生產基地,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
山地 主要分布于撫寧、盧龍縣北部長城一線及青龍滿族自治縣全境。整個山地屬燕山山脈東段,以東西走向為主,面積4538.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8.09%,海拔一般在200-1500米之間,屬中低山。境內著名的山有都山、老嶺、響山、背牛頂、角山、聯峰山等。都山位于青龍滿族自治縣西北部,面積210平方公里,海拔1846.3米,是境內最高峰,為燕山山脈東段主峰。
丘陵 全市丘陵面積為1863。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3.86%,主要分為山間丘陵、山前丘陵和蝕余丘陵。山間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間,其特點是不連續、面積較小。山前丘陵為境內丘陵主體,面積約占丘陵總面積的70%以上,集中分布于盧龍縣和撫寧縣中部,海拔100米左右,形態多為渾圓和緩坡丘。蝕余丘陵主要分布于戴河以東侵蝕臺地上,多為孤立殘丘,海拔一般在50米左右。
平原 主要分布于昌黎縣中南部、撫寧縣南部及市區沿海、部分盆地及山地、丘陵間,以洪積、沖積平原為主。昌黎縣、撫寧縣南部平原是全市平原的主體,其形態特征是連片,少有起伏,北高南低稍有傾斜,基本廣闊平坦,海拔0-20米,面積1410.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18.05%。
盆地 除山間小盆地外,全市有3個較大盆地。撫寧盆地位于縣城周圍,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12公里。地勢比較平坦,海拔由16米至50米,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燕河營—大新寨盆地位于撫寧縣西北部和盧龍縣東部,呈“u”字型,以丘陵為主,地勢由北向南海拔由150米降至40米。柳江盆地位于撫寧縣東部,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地層齊全,在中國北方少見,是現代地質學的發祥地之一。
[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面積186平方公里,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柳江盆地地質遺跡景區。稱為華北地臺地質演化的教科書;是我國現代地質學的發祥地之一,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地學野外實習基地;二是祖山、燕塞湖、長壽山地質地貌景觀區。山清水秀,峰峻石奇,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三是長城人文歷史景觀區。明長城蜿蜒聳立于崇山峻嶺之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2001年12月2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準,與黃山、峨眉山、壺口瀑布等一起進入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