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就是行動字篇一
我從遼化三小畢業(yè)升到中學,就讀在遼化二中七年七班。開學分班了,我遇到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這讓我感覺到煥然一新,同時又有一種陌生的不悅。一個班級里的同學,老師都互不認識,弄得我有些拘謹。
第一次班會上老師讓我們自我介紹,按著升學考試成績排名順序進行,老師第一個就點到了我的名字。
我想了想就對大家說:“同學們,大家好。我叫“崔芷境”,我的名字是爺爺起的,寓意是我在一個充滿芳香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然而,我不這樣理解我的名字,我認為,“芷境”與“學無止境”中的“止境同音,意思是我要在學海無涯中無止境地奮斗下去。在小學時,有的同學聽到我的名字以為我學習會很差,躺在優(yōu)越的好環(huán)境里不上進。可是事實上我學習還不錯,在小學的時候一直是前幾名,爺爺給我起名的目的是激勵我不要在好境遇變成紈绔子弟。我記得爺爺對我說過:‘自古才從寒門出,紈绔子弟少偉男。現在遼化的生活條件很好,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求學時代不能忘記刻苦。’爺爺的一席話讓我從小就銘刻著“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我暗下決心,在沒有盡頭的學習道路上,我要堅強、堅定地一直走下去。我的長相沒有什么特點,老師和同學們都看到了,就不用說了。我的.性格即外向又內向,因為我跟陌生人一句話也不說,跟熟悉的人說的那是滔滔不絕,因此在小學經常被老師批評過。我還很要強,考試考不過別人我心里就會很難受。我熱愛運動,籃球、乒乓球我都會打,尤其是乒乓球,還獲得遼陽市少年錦標賽的獎杯呢!在繪畫藝術上美術老師說我是個很有潛力的人才,國畫、素描、書法的規(guī)范功法我全都把握,大家別笑,別不信,我從小就拜師學過的。我的父母都在遼化上班,他們都后悔小時候沒有努力讀書,沒有念上大學,只讀個遼化中專技校。父母告訴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報效祖國的英才。
同學們,這就是我,正在成長的我,正在奮斗的我,正在學習的我,正在求學道路上努力踐行的我!
這就是行動字篇二
什么是幸福?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個幸福的定義,例如:獲得更高的權力,收獲金錢與愛情,學習進步,報效祖國等。但在我心中,與詩詞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從屈原的《離騷》到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到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每一首詩詞歌賦都記錄著我成長的足跡。它們陪伴了我十三年,以后必將陪伴我走得更遠!在詩詞的星辰大海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今年暑假,我背誦的那一首《蜀道難》。
打開百度詩詞,放了出來:“噫吁?劍?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側身西望長咨嗟!”一遍放完,我有些頭昏腦漲:“怎么這么長?”然而,看以了身邊同樣欲哭無淚的弟弟,我又有些想笑,便專心背起了《蜀道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逆波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是沖逆波折,是沖波逆折!”“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然后……是什么來著?”我的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隨后,我弟的嘗試也因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鄉(xiāng)”一句卡住了而宣告失敗。
在經歷了六次嘗試,被各種奇奇怪怪的句子卡住以后,我萌生了放棄的念頭,緊接著,這個念頭在我的思緒中不斷復制加倍。我垂頭喪氣地躺在了床上。一個奇怪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閃過,李白一邊爬山一邊在山上刻《蜀道難》,這樣后來人就可以邊登山邊背《蜀道難》了……想著想著,突然,一種奇怪的感覺突如其來地浮上心頭:“我可是地表最強戰(zhàn)隊的隊長,連《滕王閣序》和《岳陽樓記》這種超長的文章我都背過,更不要說一個短短的《蜀道難》了!這種想法刺激著我,給予我勇氣與力量。我一個鯉魚打挺坐了起來,氣運丹田,開始了第七次嘗試。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就是行動字篇三
我不會孤獨,也不會永遠快樂。我是我自己,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
我有時變得好壞,有時變得好乖。在家長面前我就是一個壞孩子,整天游游玩玩。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就充當于一個不折不扣的乖孩子。在人的立場上我總是演兩面超人。黑白兩道好象在玩弄我的心態(tài)。
我總認為我是一個聰明人,但卻做出愚蠢的行為。我總是不想前因后地做事,有時也會成為同學們取笑的把柄。連我自己都弄得一塌糊涂。
我還算一個善良的天使,去關心幫助別人。也算一個惡毒的巫婆,得罪我的人就逃不了我的詛咒。人畢竟是人無完人,金無族赤的嘛!天使和巫婆我不想做了,我愿做一個俠女拿著劍去閶天下。但社會是現代化的,再也沒有什么俠女,可能我的前世是吧。
世界上有許多怨恨我的人,也有許多疼愛我的人。我無怨無悔。這就是我,敢愛敢恨基因結合的我。
愿意和我做朋友嗎?
這就是行動字篇四
說到寒假,最開心的便是我們了。
瞧,那不是蘭蘭嗎!一看那副“博學”大眼鏡,就知道這人該有多么有“才”啊。說來也怪,一放假,向來個性有加的她居然能“屈從”老媽,將自己壯志凌云辛辛苦苦養(yǎng)了五年的長發(fā),“咔嚓”一聲,一瞬間就給弄沒了,硬生生地把自己給弄成個假小子。我們問她怎么舍得,她卻說:“小女子能屈能伸!沒什么。”說著還把那利落的短發(fā)一甩。嘿,都快把我們給暈倒了!
“好了,今天我們去玩吧。”一向愛看書不愛玩的丁蒙今天也來了,“嘿嘿,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好吧,那我們今天去踢毽子。現在可是最流行的。”“那咱們走吧!”在蘭蘭的發(fā)話下,我們一路狂奔。
來到一個不錯的地方,我們說開始便開始。
首先由蘭蘭踢,她可真是真人不露相,當踢到第10下時,一只飛毛腿出現在我們眼前,超級21世紀新創(chuàng)武打動作完成了。這下可把我們樂得人仰馬翻。
不過,一向自認毽技一流的蒙蒙出來了,她雙手叉膘,嘴巴一扭,只聽一聲“看我的”,這下可令我們大開眼界,……100,101……直到120,我們個個目瞪口呆,更夸張的是蘭蘭,瞧,她早已向蒙蒙走去,正悄悄地在說話,嘿,想想都知道她在說什么。
足智多謀地瑩瑩發(fā)話了,她說:“我們還是抱種主式,讓我們輪流踢?”“好啊,好啊,這我可是舉雙手加雙腳贊成。這可是名的專長哦!”“來,來,讓我們開始吧。這樣吧,蘭蘭姐你先踢,你的毽技可不一般。”其實我早在心中暗笑了。
“你,我先就我先,看我的。”只見一不速之客向我飛來,還沒等我反省,只見其他兩個“哇”的一聲,我回頭一看,毽子居然早在我身后了。
“沒什么,現在;輪到我中踢了,看你們再怎么笑我,準備好!”“咦,今天它怎么不聽我的?”“喂,你的毽子怎么向下踢?”滿臉鬼臉的瑩瑩偷笑著。“砰--”我踢的還是不錯,只見瑩瑩也沒辦法接住,這回可輪到我笑了。
快樂,在我們的頭頂上空蕩漾。
擁有如此快樂,誰能說這不是幸福呢?
這就是行動字篇五
“幸福”這兩個神圣的字,使得多少人苦苦追尋。驀然回首,卻發(fā)現:幸福其實是那么簡單。
之前的我,是一個盲目追求幸福的無知者,不懂幸福的含意,只會一味地責罵老天的不公平:“為什么我總是尋找不到幸福?”要不是這一件小事,我還真意識不到:我一直都在幸福的環(huán)境中成長。
父親,是一位非常溫和但卻帶有一絲執(zhí)著的“領導者”。在他的眼里,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誰也改變不了。
父親常教我學畫畫,我雖然有那份興趣,然而卻沒有那份認真去學的心態(tài),只是隨便玩玩。有一次,父親要我畫門外的那棵棗樹。于是,我拿起筆,大概地勾畫了一下便了事。父親看后便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其實當你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有沒有那個特長,重要的是你對待這件事的態(tài)度,如果你沒有認真對待的態(tài)度,即使你有那方面的特長,畫出來只是一幅沒有價值的,無人品味的廢品。”父親的話一直在我的腦海里徘徊。于是,我決定重新拿起畫筆,細致入微地刻畫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精益求精。當父親再次看到我的畫時,嘴角揚起了一絲微笑。這微笑,是對我極大的鼓勵,也是促使我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每當想起這件事,一股幸福的暖流,便在我的心湖里蕩漾開去。有父母的關懷,是一種幸福!
我是一個比較愛種植物的人,特別是種一些豆類的植物。有一次,我想了解黃豆種出來的到底是豆還是豆芽,就找來了十幾來顆黃豆,種在土里,每天給他澆水,松土……沒過幾天,土里抽出了嫩芽,好像剛睡醒的娃娃一般,伸伸懶腰,沐浴著陽光雨露。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心里的好奇心也越來越重:“快點長啊,快點長,等你們長大了,我就可以知道你們的‘真面目’啦,好期待啊!”我天天對著它們念,希望它們能和我一同快樂成長。
終于,一個星期過去了,黃豆也長大了一棵小苗,但我驚奇的是:“為什么黃豆長出來的不是黃豆,也不是豆芽,而是長得像豌豆卻又不是豌豆的東西呢?”媽媽對我說,那是一種叫“毛豆”的草木植物。原來黃豆種出來的的并不是黃豆嘛!從種黃豆這件事中,我學會不少東西:每個人都要善于觀察,觀察身邊的一樹一木,一花一草,你會發(fā)現大自然是多么地美麗,每當這時,我便感到幸福,為自己能夠了解世界的奧秘而感到幸福,為自己能夠懂事,學到更多的新知識而感到幸福。從生活中學會點點滴滴,同樣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幸福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
這就是行動字篇六
我們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坎坷,但請不要擔心。這就是我們在陽光下的生活方式。帶著一絲不情愿的回憶,我們背著書包從學校逃回了家。熾熱的太陽靜靜地掃過大地。鈴聲聽起來很悅耳,我們的嘴角微微上揚,眉毛揚起。這是我們自己的樣子。在房子前面很遠的地方,一位母親仍在澆水和采摘農場蔬菜。
自從我出生以來,我媽媽一直擅長家務。有時她會把碗刷得亮亮的,有時她會用自己的倒影拖地板。當我到家時,媽媽看了我一眼,說:“回家做些作業(yè)。”但是我想幫我媽媽摘蔬菜并給它們施肥。仍然有許多大葉子的蔬菜,我媽媽會在采摘前照顧它們。看,體力消耗更適合我們的發(fā)展。
我親自走到母親身邊,對她說:“我也想幫助我的母親。”我母親無法拒絕我的請求,回答了我。
我蹲下來,一片一片地把它摘了出來。但是突然,一條長著許多腳的紅色蜈蚣蟲讓我大吃一驚,我大叫起來。母親皺起眉頭問道:“怎么了,疼嗎?”我搖搖頭說,“不,看。”我指著蜈蚣,這意味著我媽媽看著它,摸著我的頭說:"寶貝,我們不害怕,去做作業(yè)吧。"生活就是這樣。只有通過親身經歷,人們才能知道母親真的很勇敢,一點也不怕蜈蚣。
我非常欣賞我母親和祖母的勇氣。我相信如果我告訴我父親,我會得到同樣的答案。我沒有繼續(xù)說下去,我相當害怕,咽了一口氣。我媽媽是對的。我不害怕。我應該做作業(yè)。
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去嘗試就不知道前方會有什么,還有什么在等著你。總是有大風大雨的困難,但我們不會被困難擊倒。當我們不怕困難和風暴,走過時,生命的光輝正悄然綻放。生活就是這樣,不怕困難,不怕。
這就是行動字篇七
幸福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定義。或許是腰纏萬貫,擁有金山銀山的坐享其成的富裕;或許是加官進爵、名滿天下的功成名就;或許是懷有滿腔報國熱望的壯志少年。而在我心中,心靈深處渴盼的幸福是淡泊寧靜。
正因為感受了太多的繁華,體驗了太多的熱鬧,才更覺得淡泊寧靜的心境是如此難能可貴。所以,與其激蕩而空虛地消耗生命,不如選擇平淡的幸福。
淡泊寧靜的幸福是林逋“梅妻鶴子”的悠然,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在淡泊寧靜中頓悟“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絕妙真理。
歐陽修與民同樂,拋卻世俗地功名利祿,投身大自然地山光水色中,醉翁亭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盡顯淡泊寧靜的天倫之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恐怕山水也不是醉翁歐陽修的本意所在吧!好一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道出了太守在平淡中享擁的快樂源泉。
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將“桃花源”視為自己幸福的樂土。“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是五柳先生在平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中尋覓到的幸福方式,將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隱士之心展現淋漓盡致。正是在這般幸福地指引下,使五柳先生追求到“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高尚品格。
淡泊寧靜是幸福,來自精神領域地充實。
這就是行動字篇八
;初冬的北京,寒意爬上了樹梢,在西風里吹著的是對暖的懷念,冬日何想求,棉襖與熱粥。熱粥易得,而記憶里手工縫制的棉襖早已不復得了。
不久前的北京,在一個胡同的四合院私宅內,有一個小小的漢服展覽,展示的既有老衣,也有時下設計師設計的漢服改良新衣。一件件衣服看過去,有靛藍的、花青的、湖藍的底子上,精心繡著小小的花紋,滾著大朵的牡丹、芍藥,卻是一點也不嫌熱鬧,反而很沉靜地在塵埃里發(fā)散著歲月的光芒。
一件靛藍色的絲綢短襖,很像小時候奶奶給我做的花棉襖,小立領、對襟、盤扣。只是袖子沒有這么寬,左右也沒開裾。這件短襖是過去有錢人家的短褂,上面繡有水波紋,滾著一朵朵新綻的牡丹,想是這眼下十一月的季節(jié)里正好要穿的。
這件衣服手工精湛,色彩如新,今天也是可以一穿的,再配上一條平呢短裙,應該是很現代呢!
易經里說,垂衣裳而天下治。說的是一國之君要穿好衣裳、儀態(tài)端莊治理國家,比喻要注重君臣之道,也要注重禮節(jié)儀態(tài)。
國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治理的。不過就一己而言,衣服穿端莊一點,日子好過,優(yōu)雅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
古時穿衣上升到禮儀,如今穿衣不分中西,而我們至少要顧及一下儀式。漢服就是一件儀式感很強的服飾,因為它是民族傳統(tǒng)服飾,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文明成長史。說大了是家國之風,說小了也是一個人的精神、格局與氣度。
不是說,每一個人都住在她的衣服里嗎?而每個人都配穿好的衣服。
說回開篇提到的那個展覽,那幾十件珍貴的漢服,其實是一個臺灣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歷經十幾年心血,從海外收集來的。
而這么好看的老衣服,在中國大陸是不多見的。新中國成立之前,各種運動頻發(fā),老衣在大陸不多了,即是留下來的也是朽了的,沒有人好好愛護,反而是日本的、臺灣的一些有心人在做著老衣服的收藏。新的時裝發(fā)布會很多,而老衣裳的收藏展覽乏善可陳。在一些大型的拍賣會上,比如保利、嘉德每年會都會有固定一個板塊拍賣老衣;一些相關服飾的博物館里有時也有一些陳列展;再就是坊間個人的一些私藏小展。也就是說,我們看到老衣裳的機會不多,影視劇里那些戲裝,也根本不是彼時人的日常穿著。
或許,一些研究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書袋子還藏著漢服的本來樣子。
除此,就是民間手做的衣裳,比如我們小時候穿的小褂子、棉襖,有一些元素還是隱隱留下來的。
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小時候常穿的短棉襖。在我奶奶那一輩的地主家穿著還是十分講究的,要穿絲綢與錦緞的,上面隱隱繡著低調的花紋,為著不透寒風,上身是緊實的,為著好穿,下擺又是寬松開裾的。到了貧民階層,就把綢緞?chuàng)Q成棉布了,繡花省去了,但一樣的技藝精湛、針腳細密,穿在身上熨熨貼貼。
漢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親膚,穿著舒服、隨身。它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也是東亞地區(qū)服飾文化的主要藍本。要知道,日本的和服、韓鮮的韓服都是受漢服影響而本土化的服飾。
奇怪的是,今天的人穿和服人人都覺得美,而穿漢服人人都覺得不倫不類。
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我們丟失漢服太久了,以至于我們都忘了自己穿漢服的樣子;再有就是我們可能穿的不是漢服,一件合乎禮儀的衣裳不會讓人穿上去難看的,即使不是順應今時,至少是合乎我們的身體和氣質的。
要知道,漢服不是漢朝人的衣裳,而是漢民族的地域上甚至包括了東亞地區(qū)的衣裳。這里說的民族和地域,而不是朝代,今天穿漢服并非不適時。
當然,這種說法也并未是所有人的共識。漢服制作工作室“明華堂”的創(chuàng)始人鐘毅認為,漢服以明代服飾為主。即使在推崇漢服的群體中,“漢服”的定義并未達成共識。
今天,不管是朝鮮服裝還是和服,都被本民族人很好地沿襲下來,這樣一比,漢服的傳承則有點羞愧。好在近幾年漢文化大熱,漢語、古琴、漢服這些又被年輕人作為時尚,重新武裝在自己身上。
現今校園內時常能看見穿著漢服的學生。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學生嚴亦平,是學校服飾文化交流協(xié)會的團支書。她10歲學習古琴,學琴時被要求“著漢服彈古琴”,從此開始接觸漢服。嚴亦平通過社團活動,認識了不少漢服愛好者,她認為漢族更難以接受漢服的原因有:每學期都會有一百多人加入社團,其中也有許多留學生。在漢服推廣的過程中,外國人和少數民族相較于漢族人更容易接納漢服。這一方面因為外國人沒有對漢服的偏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他們認為漢族穿漢服并不奇怪。
漢人不識漢服已久,并不是我們今天才這么陌生。清人入關以后頒布《嚴行薙發(fā)諭》:“官民俱依滿洲服飾,不許用漢制衣冠。”時光歲月的疏離,帶來難以消除的偏見。
如今的漢服復興并不容易,相當于要隔著一個大清,先向明朝望去,這個中間隔了幾個世紀的疏離。
嚴亦平介紹說,目前社團的宣傳科普方式包括宣講會、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活動,每逢花朝節(jié)、下元節(jié)、端午、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她會和其他社員一起,穿著各種不同朝代的漢服舉行聚會。但是漢服知識繁多且缺少正規(guī)的參考,宣傳推廣時也很難獲得大眾的關注,無法擺脫圈地自萌的尷尬。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是華夏一詞的由來。華夏,炎黃子孫,也就是指的漢民族。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正如胡人傳統(tǒng)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tǒng)服飾被稱之為“漢服”。
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從三皇五帝到明代這一段歷史時期,漢服文化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并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
上古時代,華夏族的服裝以“上衣下裳,束發(fā)右衽”為特點。到了春秋戰(zhàn)國,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出現。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接的衣和裳連在一起,“被體深邃”,故名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曲裾”。南北朝是我國服裝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服裝的更新和民族的融合在同步進行。南下的鮮卑族的鮮卑服裝,其男裝包括圓領或交領的褊衣、長袴、長靴及施帶扣的革帶,頭戴后垂披幅的鮮卑帽在華北流行開來,漢族勞動人民也有人穿。
到了唐朝,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唐代服裝,遂出現了“法服”與“常服”并行的雙軌制。作為正式禮服的法服仍是漢代傳統(tǒng)的冠、冕、衣、裳,常服雖是在鮮卑服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但有所創(chuàng)新。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常將衫的下襟掩在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同時裙子漸趨肥大,通常用六幅布帛制成,即所謂“裙拖六幅瀟湘水”。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但已不施帔子。與唐代不同的是,這時的衫多為對襟,覆蓋在裙外。宋代的裙較唐代窄,有的有細褶,“多如眉皺”。特別是由于宋代出現了纏足的陋習,更使她們顯得纖弱。
元代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貴族。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開剃為蒙古裝束,但是也有部分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其服飾與宋代基本相同。
明朝建國后,下令禁穿胡服,要求衣冠悉如唐制。所以,唐代之法服與常服并行的現象又得到恢復。
清朝以后,漢服斷代。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明朝的建立,結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統(tǒng)治,中國再次回歸到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tǒng)治之下。在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統(tǒng)治之下,歷經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明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是非常值得后人細細考究的。作為由漢人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明朝本身是非常有特點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明朝那些衣服”。
提到明代的官服,很多人會想到的“衣冠禽獸”這一詞。事實上,明代的文官和武官在服飾上繡的確實是“禽獸”。“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在明代的初期,“衣冠禽獸”是人們對當官的人一種說法,有人說這其中包含有羨慕的意味,但是相信應該沒有多少人愿意被人稱之為“禽獸”吧。到了明朝后期,朝廷腐敗,官員不作為,“衣冠禽獸”又成了人們對官員的一種諷刺。
明代文武官員一律穿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禮儀場合,不論職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羅衣裳,以冠上梁數及所佩綬帶分別等差。在日常服裝中,都帶烏紗帽或幞頭,并在前胸和后背綴以一方補子,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作裝飾。官服的顏色、質地、式樣、花紋圖案以及尺寸因級別而異,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男子服飾
明朝在結束了元代蒙古人統(tǒng)治之后,重新恢復了漢人的傳統(tǒng)。明代在服飾上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
1.網巾
網巾寓意“萬發(fā)(法)俱齊”“天下一統(tǒng)”
2.四方平定巾
它是官員、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制成,可以折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象征國家太平。
3.六合一統(tǒng)帽
俗稱“掛皮帽”,譯稱“小帽”、“圓帽”,或稱“瓜拉冠”,寓意為天下歸一。
4.直裰
女子服飾
1.背子
明代中葉,為年輕婦女所穿著,蔚然成風。
2.馬甲
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后的專用服式。后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
3.披風
披風的形制為對襟、直領,領的長度約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兩側開衩,前后分開,不相連屬。衣襟綴有系帶一對,用以系結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紐扣進行扣系的。
明朝的服飾按照功能與使用場合,可以分為朝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喪服等幾個大類。
明朝的建立,使得漢人重新掌握了政權,為了穩(wěn)定社會,鞏固漢人統(tǒng)治,當權者采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很重視,并根據漢族傳統(tǒng),重新規(guī)定了服飾制度。因此在服飾上,明代是既有繼承,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點。
較之前代,明朝的服裝制度是很嚴格的,什么階層穿什么款式、服色都是規(guī)定好了的,不能僭越,這是一個突出特點。盡管制度謹嚴,由于上承宋代服飾以及外來蒙元服飾的影響,明朝人的服裝款式還是比較豐富的。
不得不痛心的說一句,漢族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失去了本民族服裝的民族,這一點要怪大清,不但搞文字獄,還把我們綿延幾千年的漢服傳統(tǒng)給閹割了。
韓國人、日本人在節(jié)日慶典的時候,都會身穿本民族傳統(tǒng)的服裝,中國的少數民族在重大節(jié)日也會身穿本民族的服裝,而中國的漢族則是一個失去了本民族服裝的民族。
乾隆是否真的想恢復漢服,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乾隆真的很喜歡漢服,不得不說漢服的魅力還是很大的。
大清的皇帝都愛漢服,不愛族裝愛漢裝,在此漢服勝出一籌。
有的學者認為,漢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因為從漢唐至明清,漢族人的服裝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但是漢服絕對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詞匯。漢服就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漢服應該以明朝的漢服為標準樣式。為什么我們要選擇明朝的服飾為漢服的標準樣式呢?因為明朝是漢族最后建立的一個朝代,恢復漢服當然是恢復明式漢服。這個我們可以與日本和韓國作一個對比,韓國歷史上有新羅時代、高麗王朝時代、朝鮮王朝時代,韓國的韓服當然是朝鮮王朝時期的韓服。沒聽說有人身穿新羅時代和高麗時代的韓服。日本歷史上有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室町幕府時期、江戶幕府時期,日本現在的和服當然是以江戶幕府時期的和服為標準樣式。
漢服不僅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都借鑒了漢服的樣式。可以說,漢服是東亞服裝之母,沒有漢服,就沒有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漢服、越南的越服和琉球的琉裝。
比如,女裝韓服赤古里群,就是源于明代的襖裙,只不過韓國人將其進行了改進,裙擺做得更大,腰圍也往上提了很多。
漢服飾發(fā)展到明朝,已具極大豐富性,這是歷朝歷代所不能比擬的。女袍有四種形式,一般是交領(斜領)、直領(對襟),盤領(圓領),合領(高領),這種高領就是許多人所謂的立領了。這種高領實際上只是對襟領的變種之一罷了。它流行於明清之際,特別為南方一般中層女子的家常裝飾,其特征是:領子高約一寸許,有一二個領扣。
那么明清時期漢人女子的高領是不是即是旗袍的立領呢?只能說,高領與立領之間很像,但仔細觀察,他們之間有很大區(qū)別。首先,形式不同。明朝漢族女子的高領,領子通常沒有鑲邊,不做過多裝飾,邊角逞直線型,自然流暢。但再看滿族的立領,一般都有鑲邊,這種風氣后來愈演愈烈。另外,它逞元寶型,有一定的弧度,這在同時期的康濤所繪的三娘子中對比即可分曉。其次,開邊方式不同。漢族女子的高領,一般是直線對襟開邊,而滿族女子的立領則是弧線繞襟開邊。第三,表現形態(tài)不同。漢族的高領具有更強的修飾性,而且往往有內衫和外衫兩種形式。內衫之外還會套上對襟或是圓領等等款式,體現了明朝服飾已具有時裝的混搭性和層次性。而滿族的服飾作為系扣的,實用則大過裝飾,而且一般只是以單一的外衫形式存在。
另外,立領這個概念實際上即便籠統(tǒng)稱呼清代的元寶領,也是不太正確的。立領是特指在民國二三十年代后,那種領子經過上漿處理,顯得硬挺的旗袍領。而這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漢服和旗袍的區(qū)別,不在高領或立領,旗袍的標志是它的布藝盤扣和斜腋線開邊,而漢服相對的則是系帶和斜腰線開邊。
漢民族服飾中的立領即明豎領,其特點是方角,瘦高,領上通常裝飾有兩顆金屬扣,因此此類衣服也被稱為“扣身襖兒”,最早出現于明朝中期,至明后期在女性服飾中已廣泛流行。歷史觀點認為,豎領的產生與當時“小冰河”特殊氣候變冷有關,而從當時立領的形成結構來看,它更像是寬交領的一種變異形式。由于明末清初滿洲八旗強迫漢人“剃發(fā)易服”制度,所謂的“男從女不從”,明豎領與其它女裝在一段時間內得以短暫保持。明豎領的款式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大襟襖兒(即斜襟,它與旗人的廠字襟不同,是直線斜襟至腋下系帶);另一種是對襟襖兒。至清代中期,即乾隆中后期,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女性的豎領也開始發(fā)生許多變化。首先是高度變低,通常鑲有深色緣邊,這種領子在清末被新興的弧形高領代替,這種弧形領子即后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其實旗人的長袍原先是無領式的,所謂的旗袍領不過是旗人借鑒了漢人女性服飾,在袍子上裝領子后才有的產物。
說了半天,漢服才是東方民族的萬服之母。漢服與諸服的關系,猶如漢文化與東亞文化的關系,不是孰是孰不是,而是一衣帶水,彼此影響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之上,漢族服飾應是更加源頭的母本。
作為一個漢人,我自然認為漢服才是古東方最好看的衣裳。
一件小小的衣裳,給我們以溫暖,也給我們以文明,如今這暖意仍在我們的血液里流動著。
穿漢服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文化的復興。復古,認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無需超越。復興,認為先人偉大的文明必須超越,茍日新,日日新。
漢服如同冰山一角,它引導我們逐漸發(fā)現了連綴在服飾之后的更博大精深的漢文化體系。我們也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失去的是禮儀、風俗、思想、生命的思考、生存的哲學,我們失去的是民族的品格與風骨、氣質與精神,我們失去的是整個華夏文化的根基與精神家園。
漢服只是載體,重拾對傳統(tǒng)的尊重,才是真正的目的。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