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蠶字春蠶借物喻人篇一
;蠶體內的絲腺體結構
吐絲管 前部絲腺 中部絲腺 后部絲腺
蠶體內的絲腺體比身體長5倍,與貯藏絲液的袋狀囊相通。蠶通過伸縮頭部,將絲液抽壓出來,當絲液與空氣接觸后,便形成細長的絲。
相關熱詞搜索:;春蠶字春蠶借物喻人篇二
1.通過理解課文,了解養蠶的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從中受到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通過重點句的教學,訓練學生在句與句的聯系中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一天天……也一天天……”說話。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母親養蠶的過程,著重從養蠶的過程中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怎樣將了解母親養蠶的過程與母親養蠶的辛勞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
3課時。
幻燈、小黑板。
1.同學們你們知道蠶嗎?誰能簡單說說你對蠶的了解。
2.課題為什么說是春蠶呢?(春天是養蠶的季節。)
1.讀預習提示,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2.找出預習的要求有幾項?指名讀
①讀讀課文,看看母親是怎樣養蠶的,她在養蠶過程中付出哪些辛苦。
②要注意讀懂每句話,還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把自己親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寫清楚的。
3.初讀課文,標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學生把預習中的兩個要求簡單回答一下。(回答不準確,可留作講讀課文時解答。)
1.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準的字音可劃在書上。
2.注意讀準下面帶點字的字音:
兩(bìn)
3.檢查生字的讀音:(將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讀,齊讀,特別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4.注意本課書中多音字的讀音與組詞:
簸bò(簸箕) 扎zā(扎辮子)
bǒ(顛簸) zhā(扎實)
5.默讀課文將生字組成的新詞畫在書上,指名讀,讀準字音。
母親是怎樣養蠶的,她在養蠶過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問題寫在小黑板上掛出。)
(請學生上黑板填寫)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 多音字:
照 動 落 簸______( )
小 著汗 成 ______( )
兩 扎______( )
______( )
第二課時
1.說到養蠶,這對于我們大家還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們就來看幻燈,了解蠶的一生。
2.在我們了解了蠶的生長過程后,我們看看蠶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指名讀1~2自然段。
2.從蠶的生命開始以后,母親又是如何喂養的?(分組討論,找出有關母親喂養蠶的語句畫在書上。)
3.蠶生命開始時,母親怎樣做?(找出句子。)
4.找出句子后,再從句中找出表示母親動作的詞語。(抖落,擦葉,剪葉。)
5.蠶一天天長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親又是怎樣做的?(分匾、清室、添葉、清蠶沙。)
6.蠶快“上山”了,母親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繭。)
7.通過討論母親喂養蠶的語句后,你從中看到了什么?(母親養蠶的辛苦。)
8.蠶生長到哪個階段是母親最忙的時候,看看母親這時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點句,打幻燈。)
①,母親起來添桑葉。我一覺醒來,看見母親拿著燭臺去喂蠶。
②我用簸箕接蠶沙的時候,母親的額角上。
③我抬起頭,看見母親的兩鬢了一些銀絲。為什么這幾句能看出母親的辛苦,哪些詞又最能突出?(指名說一說,重點字的意思。)
9.母親養蠶這么辛苦,為什么還要喂養?(交學費。)
從課文中找找哪句話能看出母親只能靠養蠶換錢?
(第1段,“解放前,我們家很窮,母親養蠶換點兒錢,給我們姐弟倆交學費。”)
“就靠”說明了什么?
10.當媽媽從麥稈上摘下繭子的時候,她又是如何說的呢?(齊讀媽媽的話。)
為什么說“來得不易”?為什么要讓我和姐姐知道“不易”?
通過學習課文你覺得這學費來得容易嗎?有感情地朗讀母親說的話,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11.養蠶這樣辛苦,可媽媽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當小生命“開始”時母親怎么樣?(微笑)當母親拿著燭臺去喂蠶時母親又怎么樣?(慈祥的臉。)
養蠶這么苦,這么累,媽媽卻總是微笑,總那么慈祥,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說明了什么?(母親對兒女的疼愛。)
12.媽媽養蠶這么苦,換了你,會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
找出課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
(第1自然段中:“這時候,我想起母親來。”)
13.我們知道,喂蠶是為了結繭抽絲,好織成美麗的絲綢,蠶吃桑葉卻吐絲,喂蠶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實際上去借題贊美母親“春蠶”般的精神。
蠶葉的銀絲怎么爬到了母親的頭上?母親頭上的銀絲是怎么來的?
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1.朗讀課文,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帶有“……一天天……也一天天……”“增加”“慈祥”的句子讀一讀,再練習用這些詞語說話。(“增加”造句時必須有前提,“慈祥”可和面龐、微笑搭配。)
1.母親是怎樣養蠶的?
2.母親在養蠶過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第1題抓住蠶的生長過程,第2題主要說出母親養蠶動作的詞語和講讀課文時的重點句。)
1.注意筆順:
2.利用熟字和生字對比記憶字形:
換——喚 株——蛛 疊——桑 榆——偷
增——普 隔——融 搬——般 祥——樣
比較字形后讓學生分別組詞。
3.下面生字是要特別注意的:
“繭”和“燭”都是生字,特別注意部首不同字音和字義也就不同。
(方燕)
春蠶字春蠶借物喻人篇三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照例”、“慈祥”、“滲”等詞語。
2、了解養蠶的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
3、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勞動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點、難點
理解母親說的那兩句話的含義,從養蠶的過程中體會母親養蠶的辛苦。
母親對子女的愛表現在什么地方。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照例”、“慈祥”、“滲”等詞語。
2、了解養蠶的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 新課
師:母親是平凡的、偉大的,母愛是神圣的、無私的。課文《春蠶》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為供子女上學而飽嘗養蠶艱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共同體會這位母親養蠶的艱辛,感受這位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板書課題: 《春蠶》
師:誰見過蠶,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家蠶。
二、整體感知
出示思考題:(課件)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劃出生詞,利用、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來。
三、檢查自學
1、出示生詞投影片,指名讀。(課件)
強調“桑”、“增”、“扎”、“燭”、“滲”的讀音。
2、出示生詞(課件),指讀,說說詞意。
(學生不懂的,老師作補充介紹)
蠶種:帶有蠶卵的紙叫蠶紙,也叫蠶絲種。
榆錢:榆樹的果實,形狀圓而小,像小銅錢。
匾:用竹篾編成的器具。
燭臺:插蠟燭的器具。
蠶沙:家蠶的屎,黑色顆粒,可入藥。
上山:本課指蠶眠四次后,在吐絲的時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細棒或麥稈上,開始吐絲結繭。
上述這些詞語,講課中教師可聯系實際,通過圖片、實物讓學生理解。
3、指名分節讀課文。
目的: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4、口頭填空:(出示課件)
(1)蠶的生長順序是:極小極小的蠶→( )→( )→( )→蠶“上山”了。
(2)帶有蠶卵的紙叫_____,也叫______。家蠶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蟲的幼蟲在變成蛹之前吐絲做成的殼叫_________。
5、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讀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點撥。
四、默讀思考
讀文,理思路。
(1)蠶初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標畫出來。
(2)在蠶生長過程中,母親都做了哪些事?從文中找有關句子畫出來。
同桌兩人為一組,按照蠶的生長、母親干了什么這兩個問題,對應著讀有關句子,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準備。
五、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1、理解內容。了解蠶的生長過程和母親養蠶的辛苦,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孝敬父母。
2、訓練學生在了解句間聯系的基礎上,讀懂自然段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過渡)勤勞的母親干得多,說得少,課文中描寫母親的語言只有一處,請大家把它找出來,認真讀一讀。
1、投影出示母親的話,指名讀。
2、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交流)
(過渡)母親的這兩句話道出了養蠶的艱辛,對子女深深的愛,道出了對子女殷切的希望。母親養蠶的艱辛和對子女的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深入學習課文。
二、課文學習
(一)第一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常常”是什么意思?“這時候”指的什么時間?為什么“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母親為什么要養蠶?這一小節說了什么意思?(學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學習
1、默讀課文,出示思考題:
這兩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母親養蠶的艱辛以及對子女的愛,把它劃出來。
2、討論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
先讓學生讀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說“照例”的意思。讓學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慣例,年年都這樣做。理解母親養蠶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親年復一年地養蠶,不怕辛苦,正是表現了對子女的愛。
指導學生用“照例”練習說話。
3、教師講述: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句中“照例”這個詞,我們通過聯系中心,體會到了它的作用。還有哪些詞語也能體現出母親的艱辛,體現出母愛?(學生自學后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布滿”(數量極多)、“極小極小”(表明難養)、“微笑”(一種希望的微笑,蠶寶寶的出世與子女的學費是緊密相關的)、“抖落”、“擦得干干凈凈”、“剪得又細又勻”(說明母親精心、細心)等詞語來理解這段話。
4、指導朗讀。
5、歸納學法。
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兩個自然段的?誰能用“先”、“再”、“最后”說一遍。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我們把學法歸納為三步,第一步默讀課文,勾畫詞語;第二步聯系中心,談談體會;第三步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過渡)下面我們就按照這種學法,繼續學習。
(三)第四自然段學習
師設問:按照剛才的學法,第一步我們應該干什么?
(學生回答:默讀課文,勾畫詞語)
師:好,我們就先默讀第四自然段,勾畫出關鍵的詞語。我們比一比,看誰勾得全,勾得準。
學生默讀后,教師引導:
現在我們進行學法的第二步,聯系中心,談談體會。誰先發言?(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以下詞語“一天天”、“吩咐”、“擦干”、“輕輕”、“均勻”,聯系中心,進行體會。一方面體會母親在忙碌中,艱辛地度過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親對蠶兒愛護備至,愛蠶兒正是愛兒女的表現。)
待學生理解到位后,教師再指導朗讀。
教師講述:好,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學第五、六自然段,看誰學得好,懂得多。
(四)學生自學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學法,體現“教”,第四自然段體現“扶”,第五、六自然段則體現“放”。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如:“每天……總要……”、“常常”等詞語,深入理解、體會母親深夜添桑葉的情景,應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理解。)
(五)自學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學習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2、聯系全文體會母親那兩句話的含義。
(1)請聯系全文,舉例說說這學費來得怎么不易。
4、有感情地朗讀母親的話。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絲銀絲”說明了什么?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三、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四、小結全文。
課文為什么用“春蠶”做題目?
課文寫了春蠶的生長過程,贊頌了母親的辛勞、偉大(可適當講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母親就像春蠶一樣,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獻,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下一代。
五 、布置作業
1、熟記生字詞。
2、回憶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準備交流。
教學反思
此節課在錄播室上課。文章為略讀課文,我按照自己的設計,用拆字聯導入教學,在孩子們初讀課文后,檢測預習情況,了解文章結構;然后細讀主體部分,引導孩子們重點學習三個句子,了解春蠶的生活習性與生理機制。
最后深讀思考,感悟蠶的精神,除了讓學生找文中句子,我還特意借用“作繭自縛”這個成語,讓孩子們從蠶的身上對這個成語有了不同的看法。拓展環節,結合學校小賣店出售蜜蜂蛹,讓學生小練筆,相信有精彩等著我。
春蠶字春蠶借物喻人篇四
歲月在不經意間悄然滑過眉梢,記憶中縷縷溫馨仿佛就在眼前。
——題記
八十年代初,鄉下剛剛推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土地到戶,分產單干。村民們喜不自勝,卯足了勁沒日沒夜地勞動。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是伴隨著勞動而成長。在勞動中體味溫情,在溫情中收獲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做人。
村里的女人們勤勞而慧巧,不但要干繁重的農活,還得抽空親手為孩子們做上一件衣裳,在前襟繡上一朵別致的小花;鞋子是母親們親手做的鞋幫,鞋幫繡滿艷麗的花草和栩栩如生的蝴蝶。就連女孩子們的書包都是母親們繡的。
繡花得用五彩的絲線,絲線是女人們養了蠶,抽了絲,著了色而制成的。一切工序親力親為。
我的家鄉山清水秀,遍植桑樹。房前屋后,山間道旁都有俯仰生姿的桑樹。這些樹靜默在風中,從來沒人說哪棵是誰家的。而且幾乎家家養蠶。
每當春來日暖,復蘇的枝頭迫不及待地吐出綠瑩瑩的芽兒。母親就又增添了一份操勞,我們姐弟也收獲了一份樂趣。
母親會選個晴好的日子,從墻縫里翻出頭一年秋天藏好的卷成團的棉紙,輕輕展開,上面粘著密密麻麻的芝麻粒大小的白色圓點點。母親把棉紙平鋪在暖和的灶臺或向陽的窗棱,叮囑我們姐弟記得隨時看看,出蠶了就告訴她。
幾天之后,有了新的發現,小白點變黑了。我們趕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母親。母親就抽空準備簸箕了,還用干凈的毛巾仔細地擦拭幾遍。
隔兩天,棉紙上蠕動著黑乎乎的毛茸茸的小得不起眼的蟲子。母親會很開心地自言自語地說,終于出蠶了。于是派我們從雞窩里撿雞毛,她則出門去采桑葉。
母親用剪刀把采回的鮮嫩的桑葉剪成細絲,鋪在簸箕里。再用雞毛小心翼翼地把小毛蟲刷到葉絲上。它們實在太小了,就好像葉絲沾上點點黑色的塵沙。若不是葉絲上有無數個小窟窿,誰也不會想到那里面居然有活物。
蠶兒小,食量不大,每天的桑葉都是母親勞動歸來沿路采的。在她做飯的時候,我的任務是負責剪碎桑葉鋪在原來的已變蔫的桑葉上。那些小生命真是機靈,一觸碰到新鮮的葉,立即往上爬,搖動小腦袋,瞬間在葉面留下許多小豁口。
幾天之后,毛毛蟲變得光滑凈白,褪下的黑乎乎的皮干癟癟的混合在干枯的滿是窟窿的葉絲上。蠶兒長大了,小簸箕換成大簸箕。它們的食量隨之增大。母親實在忙不過來,就讓我負責采桑葉。這個差事我喜歡。采桑葉最好是清晨或傍晚,葉新鮮。白天太陽一曬,就蔫了。挎上我的小布包,約上幾個要好的小伙伴,找尋一顆葉子最旺的桑樹,哧溜爬上去,每人攀在一個枝頭,專揀嫩葉摘。不大一會功夫,每個人的'布袋都鼓鼓囊囊的。再看那棵樹,稀稀疏疏的葉點綴在枝頭。只有高高的樹梢還頂著一攢綠得發亮的葉,好是神氣。碰上運氣好,還能嘗到紅得發紫的桑葚。鄉下的孩子爬樹都是練家子,像敏捷而可愛的猴子,無論桑葚掛在多懸的枝頭,都能摘到。畢竟那甜滋滋的味道的誘惑力是特別大的。美美地吃足了桑葚,抱著樹干唰地滑下。挎上布袋,取笑著彼此的像抹了炭灰的小烏嘴快活地回家了。
有時很是幸運,桑葉都不用自己摘。樹上不管有哪位叔伯,都能撿個便宜。只要跑到樹下,他都會從樹上放下一截帶枝杈的樹枝,并吩咐我們把布袋掛在枝杈上,由他勾上去。我們只管蹲在樹下悠閑地玩石子或是采來草葉做鍋鍋飯。布袋摘滿了,他會用樹枝把布袋一個個放下。我們只管提自己的就行。
如果碰上雨天,母親就不會讓我出去。摘桑葉的活由她自己動手。她常常是披一塊透明的油紙,提個布袋匆匆走進雨簾,她清瘦的身影消失在村口。待她回來,全身濕漉漉的,頭發凌亂的粘在臉上。雨水順著褲管流到地面。在堂屋的地板印上一串串水汪汪的腳印。我和弟弟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母親,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感覺鼻子酸酸的。
蠶兒是不能吃帶雨水的桑葉的。一旦吃下,必死無疑。得把桑葉一片片擦干。這可是個耐心而細致的活兒。用力不當,就撕破了,也擦不干水。母親在左膝蓋上鋪塊毛巾,放上一片葉,再用另一塊毛巾輕輕擦拭,擦干正面,再翻轉反面擦拭。一片葉來回翻轉兩次才能擦干。一布袋桑葉要花去小半天功夫。我和弟弟也會幫忙,但擦一會就沒耐心了,而且老把葉片擦破。母親總會柔聲悅色地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太過急躁啥事也做不好。不認真擦,蠶兒們的小命就丟了。我們會羞得面紅耳熱,一想到一條條小生命都會因我們的粗心而死去,就會格外細心,一點也不敢馬虎。
蠶兒越長越大,白白胖胖。都能聽到大口大口吃桑葉的窸窸窣窣聲。母親更加辛苦,睡前加一次桑葉。半夜還要起床加一次。母親早早地準備了幾捆麥秸桿,放到陽光下暴曬。
母親的精心料養,蠶兒變得通體透明。母親把麥秸桿松松散散地裝進笸籮里。帶領我們把蠶撿出來,放進麥秸中。我用三個手指小心翼翼地捻起軟綿綿的蠶,輕拿輕放,生怕傷了它們。把母親逗樂了。她卻撿得飛快,熟練極了。母親手里忙著,還耐心地給我們講道理,不是所有的蠶都能織出合格的繭子。有一種蠶,也是通體透明,只是爬的時候懶洋洋,慢吞吞,無精打采,渾身褶皺不光滑。這種蠶叫眠蠶,它們吐不出柔韌的絲,織不了硬實的繭。它們的繭子松松垮垮,薄薄一層,抽不出好絲。這種蠶不要。她還告誡我們,做人要勤奮踏實,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我們似懂非懂,但母親的告誡卻在成長的歲月里無形中植入了我的骨髓。即將影響我的一生。
蠶們一碰上麥秸稈,立即爬上爬下,找個中意的位置,從口中吐出透亮的銀絲,開始織繭了。它們好像不知疲倦,擺動小腦袋,一圈又一圈把自己包裹起來,有條不紊。也許是因為作繭自縛是它們生命中必須經歷的一個歷程,所以勤勉,毫不懈怠。
隔了兩天,麥秸上粘滿了雪白的泛著銀色光芒的橢圓形的繭。母親得了空,就帶我們把繭子從麥秸上摘下,裝在笸籮里。
待我的大媽有空了,就來幫忙抽絲。母親把灶膛里的火燒得旺旺的,大鐵鍋里的水滾沸。再把繭子倒進鍋里煮,用木棍不停地攪動。白茫茫的水汽朦朧了昏黃的燈光,母親的身影愈加修長。臉頰密密的水珠,不知是熱汗還是水汽。大媽則坐在鍋邊,支起簡易的木頭釘制的抽絲機嫻熟而快速地把絲一圈圈挽起。倆人一邊勞動,一邊說笑。我們好奇而入迷,母親決然而果斷地催我們上床睡覺。
天明一覺醒來,母親已在準備早飯。灶邊的大鐵鍋里,堆著摞著全是僵直的黃褐色的蠶蛹。肥肥胖胖的伸展著腳,看了叫人心里直發毛。我居然看到母親用大碗舀了一碗蠶蛹擺在桌上。正驚訝間,只見母親從油缸里刮了一勺白色的豬油放進油鍋,再倒入黃色的香油混合溶化。冒起淡淡的青煙,再把蠶蛹汪進油里炸,嗞嗞直響。母親不停地翻攪,直到蛹變得焦黃。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母親盛進碗里,撒上鹽。吩咐我們吃,我們都往后退,沒勇氣。她見我們害怕,自己夾一個放嘴里,故意嚼得很大聲,連連稱贊好吃。這招沒用,母親愛憐而心疼地擺出理由:別怕,這東西大補,看你們都瘦成麻桿了,要多吃。
我們向來聽話,我用手指哆哆嗦嗦夾一個,使勁閉了眼,努力想象我吃的是土豆。然后大膽放口里嚼,脆脆的,混合著油香,味道不錯。再看弟弟也是模仿我的吃相,把母親逗得哈哈大笑。
碰上雨天,地頭的活干不了。母親把抽下的絲經過沸煮、漂白,著色等一道道工序,浸染成五顏六色的泛著光澤的柔軟的絲線。
絲線已做成,母親又忙開了。晚上借著昏黃的燈光為我的書包繡上艷麗的花草,添上兩只飛舞的蝴蝶。母親的繡工極好。十歲那年,姑媽帶我去昆明。我穿著母親為我繡的花布鞋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開始我為自己土得掉渣而扭捏,難為情。行人的目光聚焦在我的繡花鞋上,聽到稱贊聲,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羞愧一掃而光。
歲月匆匆流逝,母親已經年邁。視力不及當年,再也不能拿針繡花。村里也早已無人養蠶。房前屋后的桑樹不知何時被村民劈成木柴,化為灰燼。但村外的道旁依然還有高矮參差的桑樹。春風和煦,初長的新葉盛而密,閃光的葉片嘩嘩淺唱,那是一首曼妙的歲月的贊歌,是一份永恒的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