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的風采風采字篇一
在韶關東河橋頭,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筑物——風采樓!它是弘怡十年,1497年為了紀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1934年重建,它是個正方形的,高有22米,面積200平方米,在1860年,韶關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就是這個原因,到韶關來旅游的游客,都會不禁來領略它的風采。它不但名氣大,從它的形狀來看,也是不同凡響!
你看它:最下面是鮮紅的四個方柱,支撐著這兩層的塔身。在這四個柱子上面,是塔的第一層,翹起的四個塔尖邊緣,都有一個雄獅矗立在那兒,像是瞭望的哨兵,所有的窗框都是紅色的木頭,鑲著玻璃,而在這木框邊緣,都雕有栩栩如生的猛龍,有的龍在騰空而起,有的在二龍戲珠。第二層,要比第一層小些,這樣才能顯示出塔的特征,也是翹起來的塔尖有著雄獅守護,在綠色的琉璃瓦的裝飾下,在陽光的照耀下真是光彩奪目啊。最頂上是塔頂座,如同一位揮灑在戰場上的將軍,指揮著千軍萬馬。
在靠兩頭,都有樓梯,可以上到塔的第一層,隔著窗戶往里面看,里面擺著很多的展覽品。
這就是我們韶華人驕傲的建筑物——雄偉壯觀的風采樓!
的風采風采字篇二
大自然的絕妙之處在于造就環境之美,環境的杰作在于塑造杰出人物。江南水鄉烏鎮就是造就文學巨匠茅盾的古老城鎮。
我最早認識烏鎮是早年上高中時讀茅盾的短篇小說《春蠶》。那水鄉的秀美以及小橋流水的韻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約詩;老通寶的古樸勤勞,和多多頭的倔強叛逆形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陽春3月,趁到杭州公干之余,在浙江《家庭教育》雜志社沈社長等陪同下,我們驅車來到烏鎮。烏鎮已非想象中的烏鎮。這里高樓林立,鱗次櫛比,汽車來往,人聲嘈雜,已嗅到現代化城鎮的氣息。然而,沿河兩岸還保留了鎮中心古老街道的舊貌,依稀還能看出昔日的風采。
烏鎮已有兩千年歷史。春秋是吳越疆界。公元前52019年,吳國駐兵防越,故名“烏戍”。后來越國滅吳,越國諸子中有一烏余氏封于此,故改稱“烏鎮”。烏鎮座落京杭大運河之旁江浙兩省交匯處,儼然是江南水鄉一顆璀燦的明珠。
這里盡管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但令人遺憾的是,烏鎮被遺忘而名不見經傳,自從一百多年前誕生了文字巨匠茅盾,烏鎮才蜚聲海內外。
我們去烏鎮那天,剛剛下過一場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烏鎮像一位蒼桑老人,戴著黑青色氈帽,套著對襟馬褂,鑲襯著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烏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蕩開波紋又迅速縫合,撫平歷史的蒼桑。整個烏鎮籠罩在薄薄的煙靄中,顯得愈發古樸、典雅,略帶朦朧和神秘。
走近烏鎮,我們逐漸看清“烏鎮真面目”。我們沿著河岸,這河岸是青石板鋪的道路,寬約2-3米;這河叫東市河,河寬約10幾米,河水綿綿的、悠悠的樣子。青瓦白墻典型江南水鄉房舍倒映水中,臨河幾根石柱子頂著猶似北方陽臺的房間,幾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曬著太陽,那神情似乎對遠方的來客表現出一種自豪的樣子,那是一種對文學巨匠茅盾的景仰而產生的豪情。
我們在河埠頭看到一條練武船。船上幾位年輕的后生持槍刀對打,在鏗鏘鑼鼓的催動下,愈打愈烈;隔河觀眾越來越多,且不時地爆發出雷鳴般掌聲。據說這是烏鎮傳統的節目。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宋,經久不衰,流傳至今。體現這一帶蠶鄉農民尚武精神。街兩旁是刀削般木板房,赭石色的油漆斑駁,我感受到百年滄桑;石板路坑坑洼洼,留下了歷史的足跡。是近百名進士舉人留下的足跡,還是文學巨匠茅盾履痕,實際已無從辨認。我看著看著,仿佛從歷史的塵封中走來了一位濃眉大眼,寬額頭高鼻梁,西服革履的中年漢子,他在漫步,他在思索?那不是30年代的茅盾嗎?他也許正在構思長篇巨著《子夜》呢。
我急看門牌,那不是觀前街17號嗎?由陳云同志書寫的“茅盾故居”四個大字赫然懸掛在一個黑漆大門上方。那是一座清代建筑,四開間兩進磚木結構的舊式樓房。據說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煥在武漢經商賺了錢購置的房產。樓房二層坐北朝南,面臨觀前街。茅盾1896年7月出生在這里,他在這里度過童年的生活。
茅盾老房后面是塊園子,1934年茅盾用自己的稿費,在這里親自設計蓋了三間平房作為書齋。他的中篇小說《多角關系》就是在這里創作的。在茅盾故居對面是一爿商店,那是《林家鋪子》的原型。其實,何止是《林家鋪子》,茅盾的小說《春蠶》、《秋收》、《殘冬》都是以烏鎮為背景創作的作品。
烏鎮孕育了偉大作家,作家又創作出偉大作品。
走出茅盾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坐在東市河弓形橋上,望著古樸典雅、高高低低樓房(二層與平房相間),看著河邊綠色的柔柔的柳條像纖秀的少女在邊歌邊舞;橋下軟軟的河水閃著粼粼波光。烏鎮正像一首抒情詩,情深深,意濃濃,激越心胸;烏鎮又是一部長篇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詩的意境,小說的情節塑造了文學巨子茅盾。
烏鎮孕育了茅盾,茅盾塑造了烏鎮。對吧?
的風采風采字篇三
;【選文一】
感人至深的銀幕形象
□陳 輝 王 杰
看過電影《太行山上》的觀眾,都會感受到影片中投射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一種對革命前輩的景仰之情在不知不覺中升騰……《太行山上》首次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作為主角,通過朱德從正面戰場轉向游擊戰,在戰略需要作出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運籌帷幄和當機立斷,塑造了一位意氣風發、久經沙場的老一輩黨的優秀領導干部的光輝形象。
故事片《我的母親趙一曼》,則以母親的名義,用兒子的視角,把觀眾帶入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說起扮演趙一曼這個角色,青年演員張晗也是感慨萬千。張晗說,當她看完《我的母親趙一曼》的劇本時,心中那深埋了多年的英雄情結便一下迸發出來。她說,我是看著像《東方紅》這樣的劇目長大的,所以對于飾演趙一曼有一種說不出的沖動。趙一曼為了黨的信仰,可以放棄家庭,離開骨肉相連的兒子,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我深深地被這樣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跡所打動。正是在這種打動中,我塑造了這位女英雄。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當我和導演一同去看望90多歲高齡的趙一曼的老戰友時,老人竟然在見到我的那一刻出人意料地喊出了“趙一曼”的名字。
在這些復映影片中,那些當代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同樣令人感動。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等都在銀幕上被再現得深刻感人。其中,故事片《鄭培民》融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體,真實而深刻地塑造了鄭培民廉潔從政、鞠躬盡瘁為人民謀利益的光輝形象。
電影《任長霞》以優秀共產黨員任長霞生前36個小時的生活片段為切入點,藝術地再現了任長霞親民、愛民、為民,以實際行動履行共產黨員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被觀眾稱為“感動中國的第一片”。
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黨委書記劉銀昌同志為原型拍攝的《山鄉書記》,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鄉書記》是由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湖北的數位作家深入山區體驗生活,走訪人物原型,歷時3年、十余次易稿才創作完成的,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影片采取的也是紀實風格,使用的是當地的習慣性語言。為了讓影片更接近生活的真實,導演大膽起用了湖北宣恩縣當地文工團的演員擔任男主角,而群眾演員更是全部從當地老百姓中挑選。《山鄉書記》一經問世,不僅感染了千千萬萬的電影觀眾,而且還及時送出了一份黨的先進性教育的形象化教材。
(選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6年7月3日)
閱讀感悟
《太行山》《我的母親趙一曼》《鄭培民》《任長霞》《山鄉書記》這些經典影片都為我們塑造了感人至深的銀幕形象,他們或為一代偉人,或為抗日戰士,或為優秀的人民警察,或為普通而平凡的村官,但他們均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他們都在影片中投射出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真實地再現了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的事業不怕犧牲和樂于奉獻的精神。
【選文二】
張勇手:軍人本色銀幕風采
□馬 智 張鳳翔
在新中國十七年的電影史上,張勇手的名字和他所塑造的人物讓觀眾感到熟悉而親切,《黑山阻擊戰》《英雄虎膽》《海鷹》《林海雪原》《奇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銀幕軍人偶像張勇手,帶給千千萬萬的影迷們以心靈的震撼、陶冶與滿足,他的身上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軍人氣質。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已有55年軍齡的張勇手,其藝術人生的底片上最濃重的色彩是軍人。
1960年,是張勇手的銀幕生涯中永遠難忘的一年。在那一年中,他相繼出演了八一廠的兩部重要影片《林海雪原》和《奇襲》中的主要角色,他那英姿風采深印在了億萬觀眾的心目中。
當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張勇手每月的糧食定量只有28.5斤,根本不夠吃,這時《林海雪原》剛拍竣,接下去本來廠里準備讓張勇手演《碧空雄鷹》中連長的角色,正在開封進行跳傘訓練的時候,卻又接到廠里的新命令,要他在即將開機的影片《奇襲》中扮演男主角——志愿軍偵察連連長方勇。
(選自《大眾電影》2003年第15期)
閱讀感悟
張勇手的銀幕風采是由他與生俱來的軍人氣質,和他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場上摸爬滾打的非凡經歷以及他為塑造影片中人物形象的苦干、實干精神所造就的。作為軍旅偶像,張勇手再次向我們印證了那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