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一
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題目。(23分)
陋室銘
劉禹錫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2)談笑有鴻儒( )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 (4)無絲竹之亂耳( )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對高潔情操的追求。’
b.選文在描寫“陋室”時,重點突出了“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和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表明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鄙棄。
d.作者在結尾處引用孔子的話,意在表明只要環境清幽寧靜,生活閑適,“陋室”就不陋。
小題1:(1)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或“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內(或“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
小題1: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小題1: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示例②: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題1:示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略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二
? ? ? ?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曉云將入岳陽天。
11. 詩中“懸”、“隔”兩字都用得極妙,請任選其一略作分析。(2分)
12. 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2分)
11. (2分)示例一:“懸”字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咸陽雨景的雨腳如麻,連綿不絕的特點。
示例二:“隔”是隔開,寫出了“釣船”若隱若現,www.似有似無的景致,營造了一種煙雨空濛的`意境。
12. (2分)示例一:詩人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詩中一、二句實寫眼前的咸陽雨景,三、四句虛寫心中境。全詩用“還似”一詞將一北一南、一實一虛兩幅圖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描繪出了空濛飄渺的雨景。(答出“虛實結合”即可得滿分)
示例二:詩人運用了聯想的表現手法。詩人由眼前的咸陽雨景聯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繪出了空濛飄渺的雨景。(答出“聯想”即可得滿分)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三
暄風遲日春光鬧,葡萄水綠搖輕棹。兩岸草煙低,青山啼子規。 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ㄓ稗D廊腰,紅添酒面潮。
1、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
a.“暄風”,即春風?!斑t日”,即春日。與《詩經》中的“春日遲遲”和杜詩中的“遲日江山麗”一樣,寫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給讀者以春暖日長的感受。
b.“春光鬧”化用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運用擬人,雖是概括的描寫,卻能引起姹紫嫣紅開遍的聯想。
c.“葡萄水綠”,兩岸葡萄青藤滿架,倒映水中,搖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闋寫游春所見所聞,由“暄風遲日”到“青山啼子規”,可見時間由白天到了晚上,開啟下闕的“歸來愁未寢”。
e.“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寫出主人公回來后無心整妝,寫主人公眉間淺淺的黛色,既意味著殘妝未整,又暗示著無人掃眉。
2、閱讀這首詞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全詞具體分析。(6分)
笛聲陣陣因風送,老天涯,一聲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盤處,千山黑雪,馬嘶外,萬里黃沙。算春宵歸夢,好還家。
1、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見駐守塞外時間之久,流露出詩人的不滿之情。
b.“笛聲”意象包含愁苦,上闋既寫笛聲高亢凄厲,也寫詩人心中愁苦凄涼。
c.落梅花,一是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飛飛落落,飄飄灑灑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詩人著一“黑”字,正寫出夜晚所見之景。 e.“雕盤處”,“ 馬嘶外”,地域遼闊,突出了邊塞的特點。這一句再現了邊塞的壯闊景致。
2.這首詩感情感情豐富,說出詩歌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結合全詞簡析.(6分)
采桑子雜憶
史惟圓
當時已慣何曾惜,滾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當場幾度憐?
今知此曲人間少,絕藝誰傳?往事如煙,滿耳箏琶值幾錢?
注:史惟圓,明末清初人,經歷甲申之變,明亡之痛。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滾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樂,意思是說過去天天聽慣美好的音樂。
b. “字字清妍”是描寫音樂所達到的妙境,每個唱詞都能讓人感覺美好絕倫。
c. “何曾”“幾度憐”,則表現了作者對錯過美妙音樂的后悔之情,過去沒有好好品味。
d. “絕藝誰傳”表達出詩人對藝人們不思進取,不再鉆研音樂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煙”中“往事”既包括過去盡情欣賞美妙的音樂的生活,也包括身經戰亂的生活。
2.“滿耳箏琶值幾錢”的意思作者認為現在的音樂不值得一聽,造成“箏琶不值錢”的原因有兩個?試簡述。(6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萬樹清
猿和風聲落檻邊。鼠窺人影過燈前。亂書翻盡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節惜華年??煽吧頊D咸?。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落”把看不見的聲音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風和猿聲兩意象疊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獨坐的凄涼。
b. “窺”“過”燈前,寫出了鼠的無懼詩人,頗有它乃此間主人的感覺,益發表現出詩人客居外鄉之感。
c. “亂書翻盡”是細節描寫,表現的是詩人對不能回家的憤怒之情,是一種發泄行為。
d. 本詞表現出一種“客的意識”,即孤單、寂寞的異鄉飄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寫出了身處極遠之地,作者身處外鄉,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節惜華年”如何斷句?三“夜”與三“年”重疊有何妙處?(6分)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史惟圓
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時,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移卻南山成曠野。根蔓牽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 “石破多時”化用了李賀詩“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 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長恨歌》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衷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2.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6分)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 宋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
[注]①一曲溪之北見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側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話故事中武夷君宴請鄉人的所在。宴會之前虹橋架空,宴會之后,虹橋飛斷。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題為“九曲棹歌”,詩歌首句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處曲折,本詩為第一曲,作者從此處上船。
b.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說倒映水中,而說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現山水融合之美。
c. “虹橋一斷無消息”作者游覽九曲溪,抬頭見彩橋,從而引發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d. “鎖翠煙”寫出了詩人眼中見皆是山巖,看不見綠色,因為濃郁的翠綠之色被封鎖在群山之中,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處。
e.本詩在藝術手法上運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橋”就是用典;而“鎖翠煙”則用了拈連的`藝術手法。
2.全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述。(6分)
一、1、cd(c.將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寫出水色可愛,d青山子規啼應是白天游玩時所聞。)2、喜悅―憂愁。上闋描繪春日游玩圖景,女主人陶醉于熱鬧的春光,寫出了她的內心喜悅;下闋女主人,因聽到子規的啼叫,聯想到自身,于是難以入眠、借酒澆愁,寫出了她內心的憂愁。(6分)
二、1、ad(a老天涯是寫笛聲陣陣溢滿天涯,d黑表現邊塞風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2、戍守之苦,邊塞之景的豪邁,思鄉之情。寫笛聲“凄切”就可見詩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涼,一聲“落梅花”,寫聲成象,撩撥起人內心深處的凄涼?!暗瘛迸c“馬”都是邊塞特有的威風凜凜的物象,它們是雄壯的、威武的;“千山”“萬里”寫出了地域的遼闊無垠;“黑雪”“黃沙”讓人感到了風雪狂沙的肆虐。下片開首兩句,不僅再現著邊塞的壯闊景致,流露詩人的豪邁之情。結句“算春宵歸夢,好還家”,點破了鄉思離愁的主旨。
四、(c非憤怒,而是無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魯迅詩云:敢有歌吟動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2.①斷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節/惜華年 (2分);②“夜”與“年”疊詞,既形象地傳達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達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華已經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五、(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處曠野,詩中只是比喻的說法,是一種想象) 2.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1分);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2分)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2分)
六、(虹橋并不是指抬頭看見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產生了對神話的聯想,而全詩也不是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而是贊美九曲溪之美景) 2.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一曲溪景物的贊美之情。(2分)既有“鎖翠煙”“蘸晴川”的自然景之美,(2分)也有幔亭峰仙人宴請之人文故事之神奇。(2分)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四
[唐]崔玨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注],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注 踠:屈曲,彎曲。
(1)本詩題作“哭李商隱”,一“哭”字極寫作者內心的悲痛。請結合全詩,說說“哭”的具體內容。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臺”中,作者為什么用了一個“又”字?
(1)哭李商隱的懷才不遇,哭李商隱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2)“又”字表示多次,重復,表達出才子不遇、赍志而歿情況的普遍性,表達對普天下才子不幸命運的哀痛以及對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五
始聞秋風
1作品原文
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1,今聽玄蟬我卻回2。
五夜颼飗枕前覺3,一年顏狀鏡中來4。
馬思邊草拳毛動5,雕眄青云睡眼開6。
天地肅清堪四望7,為君扶病上高臺8。[2]
2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君:即秋風對作者的稱謂。
玄蟬:即秋蟬,黑褐色。我: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此指五更。颼飗(sōuliú):風聲。
顏狀:容貌。
拳毛:攀曲的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視,一作“盼”。
肅清:形容秋氣清爽明凈。
扶?。簬Р 3-4]
詩句譯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別,今年聽到蟬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風聲颼飗枕上覺,一年的顏狀變化鏡中來。
戰馬思念邊草拳毛抖動,大雕顧盼青云睡眼睜開。
秋高氣爽正好極目遠望,我為您抱著病登上高臺。[1]
3創作背景
4作品鑒賞
文學鑒賞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翱袋S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到了尾聯,由于有頸聯“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盀榫倍终諔_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胺霾 倍职悼鄣谒木洌瑢懗鲆荒觐仩钏プ兊脑颉5?,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梢娗把浴耙荒觐仩铉R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2]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六
桃花雨過碎紅飛,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處飛來雙燕子?一時銜在畫梁②西。
注釋①敷淺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內。②畫梁:彩繪屋梁。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2分)
1.答案:示例一,立意新穎,跳出借落花寫惜春或傷春之情的窠臼,通過寫飛花的活潑靈動和美好際遇來抒寫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構思獨辟蹊徑,別出心裁,將桃花飄落與燕子銜花聯系起來,寫飛花的經歷曲折有致。示例三,發現獨到,捕捉飛燕銜花的細小情景,并從中發現其審美價值,獨具慧眼。
評分:答對一種示例即得2分。意思對即可。
2.答案: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執著追求。
評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七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閱讀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處?
2.簡析這首詩藝術表現上的特色。
3.請描述詩歌前三句所描繪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飛霜”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對即可)
2.這首詩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畫龍點睛,讀者讀至未句頓時明白:原來是思婦在漫漫秋涼的夜晚,擔憂著遠征的愛人尚無御寒的衣物。詩人在詩中所要彈奏的',正是思婦心上那根幽思綿綿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壺滴水,“丁丁”作響,秋夜何其漫長;無邊的輕云緩慢移動,月光時隱時現。深秋時節,天氣寒冷,暗處的秋蟲通宵鳴響。
4.主人公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關心之情。
落葉詩歌鑒賞答案落葉高考詩歌篇八
(南宋)劉過①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②。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注]①劉過作為辛派詞人,與辛棄疾、陸游、陳亮等人有著較深的交往,他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②南樓,在武昌黃鶴山上,一名安遠樓。南宋時“武昌系與敵分爭之地”(《蓼園詞選》),很多詞人登臨黃鶴樓時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8.作者在這首登臨之作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6分)
9.請賞析這首詞中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5分)
8作者在這首詞中含蓄地表達了歲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憂國傷時等悲慨感傷之情。二十年過去了,哀嘆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壯懷已被磨滅,眼前關系國家存亡的重鎮竟是滿目凄涼,“新愁”滿懷,難以盡述。
9作者在這首詞中主要運用了虛實結合(或對比)的表現手法。詞中實寫眼前凄冷的景象,說自己不過是匆匆經過南樓,馬上要回家鄉了,滿懷的愁緒無法用花酒來消遣,中間穿插虛寫對二十年前登臨南樓的回憶和對故人的追念,將今昔游覽的景象與心情進行了對比描寫,曲折含蓄地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濃郁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