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遺忘字篇一
;晚清中國的新舊激蕩,猶如陣陣涌來的巨大潮汐。一個浪頭過去,總有一些人來不及追趕,被拋在時間之外。這個故事要講述的,就是那個百廢俱興的年代里一群鄉村寒儒的倉皇與嘆息。
一九○一至一九○五年的科舉改革,中國急遽從科舉時代步入學堂時代,此后興學堂、變學制、改教法逶迤而來,目不暇接。廢科事件被嚴復稱為無異于“廢井田開阡陌”,其震撼性影響,制度革新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晚清中國的知識人社會因科舉停廢而發生的巨大逆轉??婆e將廢未廢之時,即有人慨嘆:“當此之時,四民失業者多,士為四民之首,現在窮困者十之七八。”由科舉制度為讀書人提供的升遷希望隨著西學的盛行而日漸微薄。權勢雖在轉移,但士林風氣的流變卻往往滯后于此。一九○三年《申報》上有大幅議論描述時居上海守舊士人的可鄙狀貌:“上海之布鞋大袖,大圓眼鏡,斯斯文文自稱我秀才者,不下四百余人。案頭儲則大題文府,高頭講章尚盈尺也。近日又購新書矣,則《直省闈墨》,《應試必讀》者也。叩以五洲,問以大勢,詢以國政,瞠目而不知所對。嗚呼,痛哉!”作者云,他將為上海之士習一大哭!晚清提倡新學經年,然科舉一日未廢,士習的扭轉依舊只是少數先覺者的敏感。大部分讀書人埋首于課藝帖括,醉心的還是那條功名仕途??婆e既廢,原本指望靠它出人頭地、致君澤民的讀書人既喪失了作為朝廷養士的身份,又不及吸取新知、順應時勢,因此生計日蹙,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感。據張仲禮先生的研究,十九世紀后半期中國約有舉人一萬九千人、貢生四萬人,生員則達到九十一萬人,尚為保守估計。他們將寄寓何處?朝廷并非全無準備。舉貢有考職揀選,城居者、年富力強者可繼續進入學堂,家計殷實者可出洋留學,或者行商入幕,出途較之于科舉時代是更加多樣了,但對于鄉野貧民、一般年華老大者,那些既無力反抗變革、又無能為自己尋找出路的白屋之民來說,就不免陷于困頓和凄惶。
朝廷的一紙詔令將無數人擋在了生計之外。在鄉村社會,最早感受到這種絕望的,就是藉館地謀生的塾師群體。塾師多為進身不順的寒儒,以舌耕為業。科考廢除之前,為幫助散居在鄉村地區的眾多塾師適應學堂制度,清廷和新興的教育社團就曾積極推行私塾改良。一部分塾師接受革新,仍許其教館,但他們在變動秩序中所面臨的困境仍是明顯的。學堂制度植入鄉村社會,要求學生入蒙學堂和初等小學堂接受正規教育。因此即便已經接受改良、勉強維持的私塾,也存在生源減少、生計不保的難局。塾師也往往自覺無力適應,將就入館,聊作糊口而已。
劉大鵬是山西省太原縣舉人,三次會試未中,自一八八六年起,在太谷縣南席村票號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師近二十年。一九○五年清廷廢科上諭下達后,劉大鵬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近乎絕望的一段悲愴心路:九月十九日,停止科考的消息傳至太谷,“甫曉起來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屬虛空”。此后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他在日記中屢屢興嘆,科舉停罷,藉舌耕為生者多失其業,“生路已絕,欲圖他業以謀生,則又無業可托,寒無生路矣”。失掉館地的鄉曲宿儒,若非張皇不知措手足,即是苦于無米為炊,“坐困家鄉,仰屋而嘆”(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廢科前后,劉大鵬身居鄉間,耳聞目睹同行塾師與鄉間寒儒的惶惑不安,眼前只見得一片蒼涼。朝廷連篇累牘的上諭、詔令,凱歌高奏的新政改革在一個鄉村老塾師的筆下卻全是一派滿目蕭然的末世心態,這里自然有見識短淺、守舊頑固等原因,但生計被奪、一時無以安身的困厄境遇是更加致命的。藉舌耕為業者因為新的學堂體制植入鄉間,無力隨時勢完成相應的轉型,除了失業坐困,也只有徒生“我生不辰”、“將如之何”之嘆。
夫學堂之善于科舉,夫人而知,然按其實際,則學堂之制,便于紳士富民,貧民鮮蒙其益,遠不若科舉之公。……彼鄉野貧民,仰事俯蓄,尚虞缺乏,子弟雖有求學之心,亦以無資而中止。是則享學校出身之英者,均富民子弟。多數貧民,因失學之苦,致絕進身之望。無階級制度之名,具階級制度之實。若官立學校,雖免納費,然舍達官薦達外,鮮克入校,白屋之民,望學校若階天。豈非科舉之弊,作弊者僅數人,學校之弊,則所在皆然,較科舉尤甚!其因有以為利者,則牧令援之以超升,紳耆因之以斂費,少數新黨恃為糊口之資,富室弟恃為進身之路,不獨使昔日之儒生失業已也,即在下之民,亦以興學之故,增加賦役,既吸其財,并妨其學。由是而降,貧民永淪為奴隸,富者益智,貧者益愚,因智而貴,因愚而賤,可逆睹也。(劉師培:《論新政為病民之根》)
這段涉及廢科舉、興學堂的議論,略帶偏激,但其中有兩層意思值得深究:一為新制度的階級內涵,貧富差距將導致更為嚴峻廣義的機會失衡;二是“在下之民”永無升遷之途的絕境。這或許是救亡論者竭力回避的問題——時代的“進步”(如果我們暫且斷定其為進步的),將以無數人的流離失所作為代價。這種拋棄,既是指生計的、前途的,也意味著種種心境上的悵惘。時代的洪流原本也不是人力所能扭轉,在中國被迫卷入世界之際,講信修睦的田園風光與優雅深沉的儒教理想顯得迂闊而尷尬。想要堅守,則理不直氣不壯。而我認為,這是晚清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困境中,至為無奈蒼涼的一種。
時間在前行之余,留下了巨大的陰影。學堂時代的鄉村寒儒,他們的聲音隱沒于歷史的深處。在蘇州府長洲縣,舉人管祥麟因為久試不進,遂絕功名之念,授徒自給。垂老依人,十數年來家徒壁立,不過茍延生計。科舉廢除以后,長洲縣內廣設學堂,私塾寥落,而書院的月課亦將裁撤,寒儒生計幾近絕望。年力強壯者,尚可入新學堂,稍稍修習科學,他日進新學堂做教員。而如舉人管祥麟這樣的年屆古稀者,已不具進入新學堂的資格,面臨失業,生活困窘不說,連糊口之資也難保。蘇州學務公所總董王同愈為此上書本地學務官員,他說:詔廢科舉,振興學堂,朝廷因時布政,作育人才,意至深遠,但舊時帖括之士,窮老不遇,也不可就此不管不顧。王同愈請求設立師范傳習所,專為培訓塾師之用,為寒宿儒籌劃謀生之策。他還建議,校士項下常年有每兩提出五分賞銀撥充儒寡會,現應將這筆經費提出,專備長元吳三縣舉人七十以上年老無倚者津貼之用。一九○六年春,江蘇學務處撥銀二十四兩移解鄉約公所,由公所作為津貼撥給舉人管祥麟(《力薦舉人管祥麟任教及有關函件》,蘇州市檔案館藏)。
這是一起頗具典型意義的個案,年屆七旬的老舉人,賴教館為業,此外別無糊口之資。面對制度的驟然轉型,上失其根,下斷其路。蘇州府的紳士們對于這些衰老無助的寒儒尚有溫婉的同情,可新制度帶來的社會壓力已撲面而來了。隨著“士”身份所賦予的權威象征漸漸消散,儒生們對下層社會曾保有的影響力也日益枯萎。在順天府涿州,學務官員視察私塾改良情況,記西壇村小學,置于一破廟中,“壇宇頹剝,蕪穢不治”,教師為一名六十九歲的聾老翁,學童八九人,所習科目仍然不過是《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之類(朱有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較之于長洲縣的老舉人管祥麟,這名塾師尚可算是成功接續新制度的轉型者,但那生存境況也是極壞的。據教育史家的研究,清末,初等教育的重心仍在私塾而不在學堂,這與傳統勢力的植根甚深有關。然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新制度的來勢洶洶。私塾改良的旗幟高張,各類視學員、勸學團體持續不斷的視察與勸誡,這是一種無形中的緊張感與壓迫感。塾師們的勉力維持恐怕已很不容易。
辛亥老人梁若塵曾回憶,在他的家鄉廣東省豐順縣的一個小山村,一九○九年村里才辦起一間新式學堂叫“自助學堂”,村里的老塾師梁百泉不僅在他主持的學塾里照舊讀四書、五經、千家詩,還帶領一幫學童見到自助學堂的學生便連罵帶唱地嚷:“學堂生人辱,辱死人”(梁若塵:《一個山村里的革命風暴》),這種仇視情緒自然有文化上守舊心理的作祟,但也不可排除生計被奪、困頓無措時的憤恨與無可奈何。彼時的中國,正“彷徨于兩個世界,一個已死,另一個卻無力出生”。一部分人亟亟以謀的,是要把中國變成現代國家;另一部分人卻被迫在困厄中,體驗并身受變化無端的世事。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那些曾沐浴科名榮光的讀書人正深感秩序的消散。山村中的學堂與私塾,可能正暗示了嬗替之際的中國,在新舊之間復雜而模糊的融合。
民國元年,蘇州吳江縣視學調查各區私塾情形,諸多可憐可憫的老塾師形象又讓我們對于鄉村寒儒的生存掙扎,得到了令人心悸的一瞥。嚴基顧氏私塾,設于一間三椽矮屋中,“光線黑暗,齟齪異常”。塾師顧卯生有小先生之名(因十四歲課蒙起至今已五十余歲)。勸學員描述其狀貌——“甚為駭然”:背傴僂而且突出,滿目煙容,衣衫襤褸。勸其改用新教科書,顧以手指口云,“我欲吃飯,有什么改良不改良”;隨后勸說,改用課本亦可吃飯,顧云“我不會教”。像顧卯生這樣的塾師在當時并不是個別現象,而帶有相當的普遍性。施氏私塾,生徒共十人,課本用神童詩、《千字文》、《四子書》、《幼學須知》等,塾師施伯賢“滿口斯文酸氣”,勸其改用課本,施云:“洋書亦是中國字,何必改換”;萃塔徐氏私塾,生徒十一人,課本與施氏私塾大致相同。塾師徐少畬五十余歲,勸學員參觀時勸其改良,徐云生徒父兄皆欲讀此書本;告以不適用,徐正色而談曰:“此乃圣經賢傳,天地同昭,數千年于茲矣。”(《縣視學調查報告》,蘇州市檔案館藏)時值民國,大量鄉間私塾仍未完成改良,塾師老苦無依,又不愿接受新學,別無出路,困窘之形狀乃成為他們的常態。在這種常態的背后,既有傳統式微的年代里老塾師對“圣經賢傳”的深執,也有新舊交替之際衍生出來的種種困乏、苦難和不適應,還有心理上對一種古老生活的眷戀。無論是顧氏,施氏,還是徐氏、都以自己的窘態,刺目地寫照了綿延千年的私塾制度的日暮黃昏。
觸及對“人”的描寫,廢科舉、興學堂便不只是詔令下的那幾道章程和學則,伴隨制度興革而來的利益關系調整,是尤為驚心動魄卻又易被忽視的歷史。從科舉時代到學堂時代,固然體現出一種“前行”,但時代“前行”與鄉村寒儒的茫然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那些被遺棄在新體制之外的老塾師,自然無法與革新派的熱情和力量相抗衡,即使有不滿也不可能找到有效的發泄途徑,更沒有可能構成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反抗。因此,在新時勢下的被遺忘,也就成了一種群體的宿命。他們的掙扎與深悲,最終只能以一種徒然的方式沉入淡漠的歷史。留在革新派筆下,關于那群鄉村老儒荒謬可笑的歷史記憶,使我這位日后的觀看者產生了一種視覺上的震驚,及至直面歷史時的一刻無言。也許我們可以說悲劇是自己釀就的,因為他們不能清醒地面對傳統在新時代的日漸式微;也可以說他們只是遭遇了命運的隨意擺弄,因為時代前進之急促并未給這些人預留足夠的時間。而我則從中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更嚴酷的邏輯:個人與歷史的狹路相逢,歸于沉默,乃是一種常理。
有關于新學堂時代鄉村寒儒的經歷,科舉制度的廢除還僅僅是個開始。自此以后的三四十年間,私塾仍然在中國廣袤的鄉村地區,堅韌地存在著。新學堂對于私塾的擠壓,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到一九三六年,中國仍有私塾十一萬零一百四十四間,塾師十一萬零九百三十三名,塾生一百八十七萬八千三百五十一人(《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教育》)。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開展過規模浩大的私塾改良運動,幫助遺留的塾師進入新體制。在整個民國時期,塾師仍然在初等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社會急劇的新舊變革中,塾師作為一個階層,才真正消失。對于那些以舌耕為業、坐困鄉間的塾師而言,時間照樣像從前一樣的過去,和龍旗飄揚的時代,無甚差別??偸恰度纸洝贰ⅰ肚ё治摹贰ⅰ队讓W瓊林》,朔望之日,或許還帶領著一幫村童祭祀至圣先師。不同的是,他們再不會向往以科名顯揚的往昔。私塾作為傳統中國教化達至于底層社會的一種文化象征物,它的現代命運透露出的歷史訊息令人深思。就像這些風燭殘年的鄉村老儒,任他們守著屬于古典時代的一點點余溫,伴著中國文化,一齊老去了。
(《一個階層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師研究》,蔣純焦著,上海書店出版社二○○七年版,38.00元)
相關熱詞搜索:;遺忘字篇二
你總對我說:累了該休息了,痛了該停止了,哭了該放棄了,悔了該遺忘了,可是你忘了告訴我,心死了,怎么活。下面這篇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遺忘留言,歡迎大家分享。
1、如果我遺忘,她能更幸福, 更好,我會選擇離開。
2、時間只能習慣痛,而不能遺忘痛。
3、歲月遺忘了多少心安,時代滄桑了多少釋然。
4、我不知誰謀殺了誰的浪漫,誰冷落了誰的荒唐,誰遺忘了誰的堅強,誰晾干了誰的承諾,誰蒼白了誰的春暖花開。
5、喧囂的總是華麗的,這種華麗叫做虛偽,安靜的卻是溫暖的,這種溫暖都被遺忘。
6、昨日的悲傷,我已遺忘。
7、存在著卻不聯系的感情,你讓我如何遺忘你我的過去?
8、曾經深愛過一個人到不能自拔,現在遺忘這個人到不能呼吸。
9、被遺忘的目光,被遺忘的角落。
10、沒有勇氣再愛你,遺忘不如埋葬。
11、時間縱使千萬般深愛,零落成遺忘的無奈。
12、在你遺忘我的時候,若可入你夢中,我甘愿為山,為水,為樹,為鳥,為蟲,為土,為風……只愿你仍可在月光清冷的夜想起欠我的諾言。
13、有些風景在過去的旅途中,被遺忘在了身后。有些故事在漸行漸遠中,已定格成了曾經。
14、這場鬧劇,我們遺忘了才能退出。
15、傷疤提醒我們遺忘的事情和未曾發生過的事情之間的區別。
16、漸漸的我不再時時刻刻想他,知道遲早會放下他,他不愛,我也會放手。祝你永遠好好的,幸福地快樂地生活下去。
17、沒想到第一次看到雪感受到的不是寒冷,我浸泡在你制造的溫暖里,咬著唇如讓自己哭出來,怕視線模糊了,看不清楚你的樣子。我怕眼淚流出來,會澆滅那微弱的花火;我怕幸福轉瞬即逝,與你漸行漸遠。我要睜大眼睛,仔細看著你。因為我害怕遺忘。
18、煙花飛騰的時候,火焰掉入海中。遺忘和記得一樣,是送給彼此最好的紀念。愛,從來都不是歸宿。也不是我們彼此的救渡。
19、我經常覺得自己被遺忘在這個美國小鎮上。我的內心很難很快就把誰定義為朋友,所以我容易孤獨。在沒有溫暖的地方待久了,最怕自己以后也忘了如何去溫暖別人。
20、怎么唱情歌,我們唱到眼睛都紅了,怎么我哭了,因為懂得寂寞了。
21、對不起就代表海誓山盟、情深意切全部成了可以被原諒被遺忘的過往。
22、記憶不可信賴溫暖燈光的住所,日漸被遺忘,而我所能仰賴的只是流浪狗的慈悲。
23、一邊遺忘,一邊用回憶取暖。
24、當在遺忘中長大,也早就學會了在遺忘中找到自己。哪怕一絲的注意都讓我記住許久許久。因為家里沒有人培養自己,都覺得在我身上花任何精力與金錢是沒有用的事情。是啊,我就是那么不值得。可是,早就學會了自己長大。
25、十八歲啦,有些朋友數載不見,重逢卻依舊當年。有些人日日相守,一轉身就已漠然。一路上有人離開,有人相伴,何苦貪心求全。不學會遺忘的記憶,是長滿雜草的荒原。
27、走著走著,有些人你一轉身,他還在;有些人一旦離開就杳無音信。好喜歡哪種一直都在的感覺,感覺自己還沒有被遺忘。
28、時光都走了那么久,我卻沒有半分遺忘你的意思。
29、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光陰,就這樣被歲月風卷殘云。從此,輾轉人生,各自珍重。偶爾午夜夢回,才發現,過去不能忘記的,現在正在遺忘;過去不肯原諒的,現在正在接受;過去不能理解的,現在正在消失。而他,像一首倉皇而至的老歌,唱響在劇終人散之時,給足了我回憶的儀式感。
30、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這是一句騙人的話。往事是永遠不會被人遺忘的。每隔兩三年就有一家專門登載社會丑聞的報刊揭露出一件昔日丑聞。
31、有些人試著遺忘過去,有些人試著留住過往。而我,兩者皆非。
32、那些人,我天天說miss了,卻不知道是在missing、那些事,我天天說遺忘了,卻不知道也只是遺忘ing了。
33、千帆過盡,是誰遺忘了誰的"遺世獨立",又是誰負了誰的"此去經年"。
34、你每天晚上都要回憶許多往事卻沒有一件是關于他的,他被你遺忘了,好像從不曾屬于你。
35、世界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遺忘。比之還要遙遠的是無法忘記,相忘,忘不了;想尋,也沒有路途,剩下的只有那一團團花開花落的歲月,一瞬瞬天黑天明的永恒,在默默的流淌著,交替著。
36、記憶是一種相會,遺忘是一種自由。
37、我一直都在流浪 可我 不曾見過海洋 我以為的遺忘。
38、時間無法遺忘曾經,六月的暴雨滌蕩不了你的痕跡。
39、只有放下了,心情才能輕松;只有遺忘了,靈魂才能自由;掙脫了苦難,才能遇上后來的風景。
40、就算所有人都遺忘了我,就算全世界都背棄了我,沒關系啊,至少我還有我自己。
41、是否單純的愿望,在霓虹下都浮躁 還是早已經被 ,我們遺忘掉。
42、像個精神病人一樣,翻出早已結痂且被遺忘的傷口,親手撕開,我不痛。
43、人總是惦記著未得到的東西,而遺忘了已經得到的東西。
44、我怕我遺忘了那份溫柔。 我怕我遺忘了那份溫暖。
45、愛那么短、遺忘那么長、相濡以沫、不如兩兩相忘ヽ、回憶著回憶不起的回憶、撕心裂肺的心痛驀然的升起。
46、在我遺忘的時候再說你愛我,就這么殘忍么?
48、再美好也經不住遺忘,在悲傷也抵不住時光。
49、就算世界都遺忘了我的存在,我依然我會笑的那么燦爛那么耀眼。
50、一些念念不忘的事總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時候,被遺忘了。
51、等待是一種寂寞,遺忘是一種失落,相見是一種緣分,開心是一種滿足,奮斗是一種自信,生活是一種欲望。
52、友情是理解,不是妥協;是原諒,不是遺忘。即使不聯系,感情依然在。
53、老去的日記在墻角被遺忘,翻開被灰塵覆蓋掉的過往 ,在那一頁 你還那么耀眼依然留在里面。
54、遺忘,就是把心上的刀子拔下來而已,有什么難的!
55、流年容易把人遺忘。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56、拼命的遺忘拼命的想念。
57、選擇遺忘,只是自己騙自己的游戲罷了。
58、遺忘時的蒼白。 承諾時的華麗。
59、駝鳥之所以被天空遺忘,是因為它首先遺忘了天空;意志不堅定的人之所以被夢想放棄,是因為他最先放棄了夢想。
60、守護、是誰守護誰的夢遺忘、是誰遺忘誰的愛。
遺忘字篇三
可當自己站在舞臺上的一剎那,又有多少人,能駕馭住萬千異樣的目光,那璀璨的燈光,又怎知不會如同巨石一般,壓抑著自己?真若到那時,又有多少人能正常的發揮著自己的才能?當沒有身臨其境,又有多少人會如同我一樣,放出狠話,定將一舉奪魁?而當親自處于這種境地,看著臺下的好友期盼的目光,臺上對手挑釁的眼神,自己的滿腔熱血卻如同被那罌粟花吸食了一般消逝,沒有人會去理會你無助的眼神,那時,真的只能靠自己。
今年八月,我們一行七人,代表廊坊市參加“河北省第一屆國防知識競賽”。在學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的我,此刻心中也是充滿著無限的優越感,當我知道因著我平時在校的表現,總決賽最后一個演講給了我的時候,心中自然也是高興之余,帶有幾分驕傲。
平時,大大小小的朗誦比賽,我也一直取得著良好的成績,全年級的語文老師,都曾為我的嗓音所折服。這次,主任對我無疑是抱有巨大期望,而我,盡管嘴上謙虛,但心里早已是當仁不讓,演講稿是老師幫我寫的,我只是需要依據實際情況稍作修改,屆時只管盡情地在臺上用我的聲音,征服每一個評委。
“馬上就要比賽了,你怎么也不在看看你的演講稿?”
“哦,好,這就看!”
嘴上敷衍著,心里,卻早已想象著自己在舞臺上的颯爽英姿,那虛無縹緲的夢境,仿佛早已實現一般,浮現在我那稍微揚起的嘴角上:馬上,你們就盡管羨慕我吧!
舞臺上……
前幾輪的比賽好不容易過去,而我的心,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的不能安靜,幾輪搶答賽過后,能和我們抗衡的,也是與我們持平的,也只有保定隊,身旁的兩位隊友,輕拍著我的肩膀,瞬間,我突然發現自己身上的責任竟然如此沉重!向來只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參與進來的我,如今卻已明顯感覺到,我的身上肩負著一座城市的榮辱!
拿著抽到的命題,不敢看臺下的主任和領隊,更不敢看一個個嚴肅的評委。站在舞臺中央,腦子里關于演講稿的記憶,瞬間消失,我緊緊地盯著對面二樓窗戶上的玻璃,拿著話筒的手,不自覺的顫抖起來,為了掩飾我的緊張,我開始試著調整自己略微急促的呼吸,拿著話筒的手,也“自然”地換到了另一只。
碩大的禮堂里,雖然開著空調,但我還是感覺到了外面昨夜的雨留給今天的悶熱。豆大的汗珠,雖不曾留在臉上,但已將我身上的襯衫打濕。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忍受著臺下的各式目光,諷刺的,嘲笑的,期待的……匆匆結束了演講,才發現,原本規定三分鐘的演講,算上之前的失誤,我只用了兩分鐘!
如釋重負一般的下來,等待著公布最后結果,當然,我們和保定隊并列第一,但心里,卻有一個聲音在始終告誡著自己:這次的榮譽,和你沒有多大關系!
縱使如此,可誰又會在這第一次正式的比賽,留下任何的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