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聞一則新聞一則篇一
5月25日,我們學校邀請省教研室小學幼教部主任方張松老師對1-3年級全體家長和全體教師進行了一場“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的專題講座。講座由顧偉民副校長主持。
一、從最基本的、最細小的事教起。如: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每天上學放學要求孩子和家長打招呼,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用禮貌用語;教育孩子做事不拖拉,就要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或做好某件事情,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今日事今日畢……諸如此類的小事,都是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好素材,我們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二、從自身教起,做孩子的表率。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做孩子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教育孩子不打架、不罵人,與小朋友團結友愛,那么家庭就應該創設和諧氛圍,尊老愛幼,語言文明,鄰里和睦,正確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系;教育孩子不亂扔亂丟,家長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身教勝于言教,如果家長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影響下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三結合教育。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配合教育。家長應該經常和學校取得聯系,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健體等情況,老師更應該如實地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告知家長,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孩子的良方。只有家校配合教育,孩子們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成長。
方老師生動的講座吸引了所有的家長,每位家長都聚精會神的傾聽。會后,很多家長都深深地感悟到:好習慣是孩子未來成長的關鍵要素,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人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同時,很多家長也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經驗,需要專家的引領,今天的講座就有效地指導大家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子女,并告訴家長怎樣做才會對孩子成長有益。還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并希望多組織這樣的講座。
家校協同一直是我校多年堅持的育人理念,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學校教育相一致,就會產生1+1〉2的教育效果。方張松老師的講座如同一股清泉,使每一位教育的實踐者汲取到甘露,為每一位教育的實踐者繼續探索教育的奧秘增添了力量。
新聞一則新聞一則篇二
1、讀例文,了解這則新聞報道是怎樣報道“我市第九屆小學生男子籃球比賽”決賽情況的。
2、通過討論,領會習作要點:先交代比賽結果,再寫比賽大體經過,最后補充了獲得第三、四名的學校。
3、班級舉行一次比賽,組織學生觀看,看后仿照例文寫一篇報道。
4、培養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的習慣,培養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的能力。
學習重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
學習難點: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簡潔的文字,真實的內容,迅速報道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
學習準備:
可以班級組織一些體育比賽(跳繩、踢毽子、拔河等)或學習競賽(寫字、朗讀、作文、辯論等)。
學習時間:
2課時(其中書面習作1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收集各類報刊,注意瀏覽上面的新聞報道,體會其特點。
2、自讀例文,想一想:這篇例文寫了哪些內容?
學習過程:
一、欣賞新聞報道,揭示話題。
1、引導學生觀看有關新聞報道。(投影映示)
2、學生說說通過閱讀新聞報道知道了什么。
3、教師小結:
新聞報道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新聞事件記錄下來,我們通過收聽、閱讀便可以知道事情的進展或者結果。
4、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新聞報道。
二、預習檢測
出示例文,指名說說:這篇例文寫了哪些內容?
(在檢測中,如果發現學生說不清楚或說不出來,要引導學生在課內再讀例文進行自學、反饋)
三、研讀新聞報道,明白框架
1、我們讀了例文,就能對這次男籃比賽情況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為什么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呢?自讀習作3第二部分,發現報道的寫作特點。
2、討論
(1)例文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
(2)歸納,板書:
標題:題目突出重要內容
主體:事情經過
結尾:補充交代
4、教師小結:新聞報道主要的任務是報道新聞,所以它的語言很簡潔,要做到真、實、新。
指導寫好一次體育比賽或學習競賽
1、學生口述比賽情況,注意體現出報道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為什么等因素。
2、指導確定標題,突出重要內容,然后按“導語:交代結果;主體:交代事情經過;結尾:補充交代”這一格式開始落實報道內容。
3、學生練習說話并及時評價。
第二課時
一、學生獨立完成草稿
二、賞析新聞報道,修改文稿
1、學生讀草稿,師生共同評議。
2、結合自己的習作,精心修改草稿。
3、細心閱讀習作,認真謄寫。
新聞一則新聞一則篇三
感動不需要隆重的儀式,感動不需要堂皇的表達,感動不是平民的專利,感動不是紳士的特長,而感動卻是人生這碗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窮人的“感動方式”是最真誠也是最樸實的。
老花匠順利出院了,孤獨的他想要一一報答那些曾解囊相助的人,雖然他沒有那種能力,而且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為他提供一份完整的名單。
夜深了,星星點點的燈光照在老人的身上——他在每一棟樓前停下,認真的站好,深深的彎腰,鞠躬!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感動也是一樣,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鞠躬,卻蘊涵了無限的深情。
而富人的“感動方式”卻是出人意料但又不拘小節的。
一位身高不足1·4米的英語老師被選中到新西蘭學習訪問。在短短幾天的訪問時間里,日理萬機的新西蘭市的市長接見了他們數次,在臨走那天,還提出了合影的要求。當攝影師調焦距時,難題出現了,那位中國教師與新西蘭市市長上鏡很不和諧。矮老師很尷尬,要求取消合影。不料市長卻微笑著當眾跪下!此時的畫面正好符合攝影師拍攝的最佳高度,攝影機記下了那意義重大的一刻。
隨行的教師們眼中都有了淚。市長下跪不是一種委屈,而是一種風度。那淚是感動的淚,是幸福的淚,也是崇敬的淚。
無論平民還是紳士,感動都是相通的,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感動都是共同的語言。
新聞一則新聞一則篇四
1、指導學生認識本文的文體特征,通過具體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聞報道的幾大特點。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體會海峽兩岸炎黃子孫血濃于水的主題
教學重點:大致了解新聞報道的極大特點。
教學方法:自主閱讀。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知道讀通
1、提出自讀要求:大致讀懂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記號
2、學生自讀課文
3、討論學生提出的疑問
說說本文報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課文內容。
二、抓住重點,指導讀懂。
1、再讀課文,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動或體會最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讀一讀原文。
2、抓住以下重點語句。
(1)來了,兒子的救命“火種”送來了
(語句短促、激烈,表現了中年夫婦看到救命“火種”到來的激動和欣喜的心情。)
(2)24日上午8時30分,年輕人將自己“滾燙”的骨髓和滿腔情感捐贈出來。
(交代具體、準確的時間,說明這一時間是多么重要,而“滾燙”一詞加上引號,也含義頗深,滿含著中國臺灣年輕人對大陸少年熾熱的愛,從這里我們看到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親情。)
三、遷移應用,知道讀句
1、簡要介紹新聞報道的主要結構
標題是“雙行標題”,由引題和主標題組成的。
2.導語?(1)導語?是新聞報道中的精華部分。
3.主體(2——4)主題是新聞報道的主干部分。
四、遷移應用
拿出帶好的報紙,從報上找出幾則新聞報道讀一讀,加深對新聞報道這一文體的認識。
新聞一則新聞一則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云南省委新聞發言人劉熠,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昆明事件新聞發布會,在此,我謹代表云南省委向事件中遇害的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向遇害者家屬表示最深切的同情,下面就本次事件的具體情況向大家介紹。
3月1日晚9時20分,10余名統一著裝的暴徒蒙面持刀、統一著裝在昆明火車站廣場、一樓售票大廳、候車廳驗票口附近、二樓站內售票大廳,砍殺群眾,案發后,車站派出所的民警出警處置制止歹徒的行為,隨后特警趕到,當場擊斃4名暴徒、抓獲1人。
截至3月2日18時,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截至203月3日,有12名傷員仍然處于危重狀態,其余傷員病情平穩。
案件發生后,云南省委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迅速趕赴現場組織指揮處置工作。云南省、昆明市衛生計生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展醫療救援工作。全力開展傷員救治工作。截至年3月3日,省市專家正在進一步對傷員進行會診和傷情判定,制定細化方案,全力開展傷員救治。
3月2日,昆明市承諾將承擔所有傷者的醫療救治費用和家屬陪護費用。
3月1日昆明發生的事件令人震驚。經查實是由^v^分子策劃實施的。暴恐分子的暴行喪心病狂、手段極其殘忍,令人發指,極大地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暴恐分子所挑戰的,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秩序、人類文明共同的底線,其行徑,是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絕不能容忍的。
暴力必須譴責,惡行必須遏制。我們熱愛正義,更不缺清除暴力的正義力量,極端暴力只會使人暫時恐慌,驚魂甫定之余,內心會充盈更大的勇氣,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一起維護我們的安定處境。
鮮花不會因為風吹而停止生長,暴力嚇不住渴望和平的公民,濫殺無辜者必會受到嚴厲打擊。我們與昆明同在。愿逝者安息,愿傷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