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文化類遺產優選題目文化遺產字篇一
歷史悠悠,我品古代風味;文化綿綿,我讀千秋萬載,中華五千年悠久綿長的歷史長河淘洗了不盡的文化遺產。
——題記
你,就是一道輝煌的歷史文明。
七年級文化類遺產優選題目文化遺產字篇二
大家知道頤和園么?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在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去頤和園玩。但大家一定要保持頤和園的美好環境,做一個文明游客。
我們現在在萬壽山腳下,請大家抬頭看上面,大家會看到一座八角寶塔形狀的三層建筑物,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宮殿是排云殿,這兩個宮殿上都鋪有琉璃瓦,這些琉璃瓦因為可以反光,所以閃閃發亮,顯得美極了。游客們,你們有興趣看到頤和園的大半部景色嗎?那就可以去萬壽山上鳥瞰。大家著急啦?沒關系,我們馬上就出發。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萬壽山。看那蔥郁的樹叢中隱藏著什么?對了,那就是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看正前面,昆明湖是多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它又是多么綠,綠得像一塊碧玉。游客們,你們知道嗎?清朝乾隆皇帝曾用“何處燕山最暢懷,無雙風月屬昆明”來贊美昆明湖。
湖中心的綠色小島好看嗎?那就讓我們走過石橋,去小島上玩吧!
在我們腳下的橋有十七個洞,所以在這里的人們就給他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十七孔橋。游客們,請仔細看看雕刻在石柱上的獅子,你會發現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好了,今天我們就到這里,你們今天是不是很開心呢?請諸位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好的景色等著我們呢,再見。
七年級文化類遺產優選題目文化遺產字篇三
在北京市的中心部位,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幾千來聳立在人們的心中,散發出一陣陣耀眼的光芒,它的名字叫作紫禁城。
紫禁城又名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所建設而成的。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旅游景區。紫禁城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占地面積有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大約有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十余間。
故宮有四個大門,分別為正、東、西、北。正門名為午門,東門名為東華門,西門名為西華門,北門名為神武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為五鳳樓。午門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神武門在明朝時名“玄武門”,因為玄武是古代四大神獸之一,從方位來說,古代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守北方,所以自古以來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數取名為“玄武門”。清代康熙(康熙皇帝命玄燁)年間因避諱改稱為“神武門”。
紫禁城后半部分建筑為內廷,它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邊有東六宮和西六宮。紫禁城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的建筑風格差別很大,前半部分建筑形象嚴肅、壯麗、雄偉,象征著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分的建筑則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大部分為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當然,紫禁城不僅有氣勢恢宏的宮殿,也有供皇帝、后妃們觀賞的御花園等。
遙望紫禁城,它像一座巔峰屹立在我的心上。六百多年來它容貌不改,盛氣不衰,靜靜地守護著我們腳下的這片沃土。因為有了它的點綴,才使中國變得更加地美麗!
七年級文化類遺產優選題目文化遺產字篇四
今天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乘坐旅游大巴行駛了1個多小時后,我和媽媽來到了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明顯陵。一下車,遠遠地看見紅墻黃瓦,金碧輝煌,不愧是皇帝的陵寢,讓我驚嘆不已。
明顯陵坐落于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建于1519年,雖說已有500多年歷史,可明顯陵卻一直屹立不倒,非常堅固,建筑完好無損,還是那么壯觀,那么氣派。
大門前有一片非常明凈的湖,這方水塘因為處在風水學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稱“外明堂”,湖水襯著大門,遙相呼應,讓人們感覺到現世安穩,歲月靜好。青綠色的湖水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漣漪,給靜謐的大門增添了幾分動態之美。我們吃力地爬上陡峭的樓梯,來到明顯陵大門前,大門有數十米高,一共分為三層,第一層用磚石鋪成的像長城一樣的城墻,中間有一個拱形的大門;第二層用紅磚拼成的墻面,亮得發光,也是有一個拱門;第三層也是用紅磚瓦拼成的墻面,頂上有兩個用石頭雕刻的龍頭,寓意龍鳳呈祥。第二層和第三層可供欣賞觀景,俯瞰世間萬物。
我們穿過殘破的古石道,來到一座單檐山式建筑新紅門處。新紅門是整個顯陵的門戶,傳說起到護衛陵宮的作用,它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東臨純德山,西接外明堂,兩側與外羅城相連,建筑四周緊密相連,真是塊風水好地。
新紅門沒有三道拱卷式門洞,與明十三陵中朱厚璁的永陵格外相似,門前東西兩側各有一方漢白玉制成的下馬碑,碑的前后都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楷書大字,是按嘉靖權臣嚴嵩的手書而刻,象征哪怕皇帝到了陰間,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容侵犯。
我和媽媽走著走著,看到了橫跨于九曲御河的三道并列的單孔石拱橋,盡管歷經了500多年的風雨滄桑,石橋柱頭和欄板上的雕刻依然清晰,依然漂亮。每個柱頭上都有一個石獅子,它們形態各異,有的摩拳擦掌,有的歡樂搖滾,有的似乎在向我們打招呼。有的獅子身上還有幼崽在玩樂,不亦樂乎,在它們的俏皮活潑中還透露著幾分莊嚴與神圣,讓這座皇家陵寢顯得更加肅穆。
歷經五個多世紀的戰亂滄桑,陵墓的封土上已經長出了許多橡樹,這些橡樹對保護寶頂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書上說大樹的樹冠有多大,樹根就在地下占據多大地方,想象一下,這一顆擁有巨大樹冠的橡樹,樹根在地下,縱橫馳騁,交錯纏繞,緊緊地扒住封土和周圍的城磚,這對偌大的寶頂何嘗不是一種蔭庇?因此,橡樹在明朝皇陵的寶頂上的出鏡率極高,就像寶頂的一張名片。
傍晚的陵園內,除了我和媽媽,再無一人。我和媽媽走出陵園,站在祾恩門、恩祾殿遺址前,高大的方城明樓在夕陽下依然輝宏壯麗,四周的茂林修竹充滿著生機。這絕妙的風景,為日暮下的明顯陵又增添了幾分古樸莊重。面對這座陵墓,我仿佛看見了明顯陵全盛時輝弘壯觀的宮殿建筑,又看見了明末顯陵因戰亂而冒起的滾滾濃煙,聽見了木梁坍塌,磚石崩裂的呻吟,這呻吟的發出者不僅是戰火中即將被毀的明顯陵,更是無力回天的大明王朝。
余日落暉,結束了一天的游玩,我仍然意猶未盡。坐在返回的大巴上,我的心情一直很激動:這樣氣勢輝宏的建筑凝聚了匠人們的智慧,它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將在世界遺產目錄中永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