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女投江字八女投江字篇一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練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到底屈原投江是源于什么呢?接下來就跟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屈原投江的故事吧。
屈原(約前340一約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個學識淵博、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屈原在擔任大夫和左徒期間,心系蒼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聯齊抗秦。
由于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誣陷,最終導致與楚懷王的疏遠,兩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希望楚懷王和后來執政的頃襄王召回自己,為國盡力,最后在楚國郢都被秦國將領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著祖國滅亡,投汨羅江自盡。
用生命潛寫了一曲千古悲歌。關于屬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歷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是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四說。
尸諫說。此說以近人王之江為代表。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守備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面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志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有辦法身諫楚王,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
屈原在《離騷》篇末有:“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后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尸諫,是向彭咸學習而來的。
殉國說。此說以清代王夫之和現代郭沫若為代表。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于哀嘆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頃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
潔身說。屈原為國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著“黨人”亂政,葬送楚國錦繡河山。加之長期放逐,身心交瘁,再無重返朝廷、實施理想“美政”的希望。為了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捍衛自己所畢生追索的理想,終于帶著不盡的遺憾,憤然投身汨羅江中。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曾贊嘆屈原不肯在濁世中茍活,故而“蟬蛻于污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綜觀以上說法,屈原憤然自盡的內因似應是理想破滅后的“絕望”,這樣的死,當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對祖國的責任,而是對現實清醒的認知,是屈原堅守氣節的最終追求。
殉道說。此說以近人曲沐為代表。他認為“屈原的自殺無非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剛直,是生命在與現實的撞擊中而毀滅”。屈原是出身于華族貴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復存在。
面對楚懷王、頃襄王這樣的昏君,其抱負與志向無法實現,加之群小的讒害,因而憤感不平,屈原是戰國時代應運而生的一位別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堅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對自身“內美”、“修能”的不可動搖的認知,義無反顧地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
八女投江字八女投江字篇二
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在1999年歲末舉辦的“百年中華英烈頌藝術大展”的展廳,我看到著名畫家王盛烈創作的《八女投江》國畫所展現的八位女英雄義薄云天、慷慨赴死的壯烈場面,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震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強忍多時的眼淚。
那是在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婦女團指導員冷云,率隊西進,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岸與日偽軍遭遇。她們為掩護部隊突圍,主動吸引敵人火力,戰至彈盡,毅然走下烏斯渾河,壯烈殉國。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順著臉頰流淌下來。我不是為她們的犧牲而難過,是為她們那種“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毀節”的堅貞氣節而驕傲,為她們慷慨赴死的英雄壯舉而自豪!
八女英靈,永垂不朽,八位女戰士面對生死抉擇,毅然選擇了投河,表現了他們寧可犧牲也不當俘虜的崇高精神。他們是不愿戰友為了自己而犧牲在敵人的槍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活著沖出包圍圈,他們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八個女戰士用生命換來了部隊的安全,他們的壯舉讓敵人感到驚訝,證明了中國人民是寧死不屈的,這才是堂堂正正的、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國有數不清的抗日英雄,其中很多是無名英雄,他們都視死如歸、堅強不屈。"八女投江”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后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她們誓死不屈。冷云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為弘揚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上,有著用金字刻的她們八人的名字。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于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被深深地鐫刻在了石碑里。她們的高尚氣節,至今仍強烈地感染著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
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要做新時代的小戰士,好好學習,奮發努力,長大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辜負革命先烈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一時間,天下百姓載歌載舞,歡慶勝利。如今,我們的祖國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東方閃閃發光,光彩奪目,我們的祖國還在飛速發展,祖國未來的藍圖需要我們去構造。
看完這個故事,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加倍珍惜。我們是在紅旗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要像女英雄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們要像女英雄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們要像女英雄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于一切,從難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我們要把過去的奇恥大辱牢記在心,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鍛煉強壯的體魄,培養良好的品德,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八女投江字八女投江字篇三
今天夜晚,我在微弱的燈光下讀者《八女投江》這篇課文。讀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主要講了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八名女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主動吸引敵人火力,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的事。 當我讀到這八位女戰士中,最大的只有23歲,最小的只有13歲時。我的心中一震,她們小小年齡肩上卻背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關鍵是他們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一件任務。
與他們相比,我是何等幸福。我在心里說:“一定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當我讀到冷云看到這種情況,急忙和女戰士們一塊兒喊道:“同志們!不要管我們,快點兒沖出去,保住手里的槍,抗戰道德。我感受到了女戰士們顧全大局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品質。不愿讓戰友為了自己而犧牲在敵人的槍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活著沖出包圍圈,保存抗日的力量。從這兩個感嘆號可以看出女戰士情緒高漲,熱血澎湃。 當我讀到現在她們眼前只有兩條路:要么戰死,要么被鬼子抓住。冷云靜靜地看了看戰友們,好像在說:”同志們,怎么辦?“戰友們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點了點頭,好像在回答:”指導員,你就下命令吧。“冷云把手一揮,果斷的說:“同志們,下河!”時我感受到了他們是如此堅強不屈,寧可死也不做敵人的俘虜。“寧可戰死,也不跪著生”,這話說得非常好,女戰士們清清白白的死了,沒有一個人茍且偷生,沒有一個人舉手投降,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大部隊的安全撤離,他們付出了生命,用鮮血換來了勝利與成功。
中國有數不清的抗日英雄,更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都視死如歸,堅強不屈。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的道路也并非一條坦途。在這條路上,有牽掛,有岐途。我們用不著用生命去交換,但我們要用智慧和勇氣去擊敗他,跨越它,成為新時代有骨氣的中國人!
八女投江字八女投江字篇四
導語:屈原在楚國內政上主張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如堯舜禹湯時代的社會;在外交上則主張聯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由于懷王疏遠了他,屈原這些正確的主張都未能實行。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素材關于屈原投江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謝謝!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國貴族,年輕時就表現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官名),協助懷王籌劃國家大事,發布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者,處理外交事務,很得懷王信任。這樣就招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敵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造他的謠,說屈原居功自傲,連懷王也不放在眼里,懷王就怒而疏遠了屈原。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楚國的內外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陜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愿意跟咱們和好,怎么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后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后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杰出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