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隨筆字篇一
《培根隨筆》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寫的。這本書分為幾十篇,如《論求知》《論美》01010101《論善》。它短小精悍,充滿哲理,讓我受益匪淺。
這么多“理論”中,《論真理》給我印象最深。美本身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外貌美、精神美、風度美、自然美、人造美……這些都是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雖然人們口口聲聲說我們不僅要注重外表的美,還要注重心靈和靈魂的美,但大多數(shù)人看到別人的外表,往往會在自己心里給人一個定義。
所以外貌美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再漂亮的外表,行為也不符合場合,做出的動作也讓人瞠目結舌,會給人的第一印象帶來不好的影響。比如,在一個莊嚴的婚禮儀式上,脫下鞋襪,把腳放在椅子上,人們的目光自然會流露出驚訝甚至輕蔑。外貌是天生的,很難改變,但行為美是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可以訓練自己,讓自己的行為至少符合場景。
優(yōu)雅的行為美也是精神美的體現(xiàn)。靈魂美不美是評判一個人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如果頭腦不美好,看到主動幫助自己的人不會虛心感謝,反而會不耐煩地罵對方多管閑事;頭腦不美,就不知道別人的美;心若不美,人反映出來的美都是扭曲虛假的。
到現(xiàn)在為止,我見過最漂亮的女人是我表妹。她集美貌、精神、風度和智慧于一身。今年暑假,我看到她穿著一件剛從香港買的黑色小禮服,優(yōu)雅、善良、大方、小巧可愛。她黑色瀑布般的頭發(fā)輕柔地披在背上和肩上。她笑起來,兩個大酒窩甜甜地張開,大眼睛在眼鏡下彎成了美麗的月牙形。
我沒有姐姐漂亮,還有很多缺點需要改進。看了《論美》,更加意識到自己缺點的嚴重性。那顆屬于我的美麗寶石還是有點黯淡。我會一直想著《培根隨筆》,讓這顆寶石在我心里發(fā)光!
隨筆字篇二
《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隨筆》分為《談真理》、《談死亡》《談報復》《談厄運》等。
讀了《培根隨筆》以后,我有許多心得。像《談死亡》讓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懼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時每刻,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談報復》讓我明白了不可存有報復的心里,但當法律缺失和讓對方明白報復的來由,使對方悔罪,還是有情可原。但為私憤進行的報復是我們明確反對的。
《談厄運》讓我明白,厄運并不是十分不好,厄運也造就堅忍,能激發(fā)出人們的潛能,厄運也最能發(fā)現(xiàn)美德。人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勇敢去面對厄運,陽光總在風雨后的。
在《談大膽》中我明白了大膽的真正用處在于拙于計議,長于實干等等。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論友誼》,培根說:“向朋友傾訴衷腸可以產生兩種效果:它使歡樂加倍,又使憂愁減半。”這是友誼的第一個效果。第二個成效是助長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幫助。所以我們不能沒有朋友。
讀好書,猶如交良師益友,從中獲得啟迪,引領人思索,讓我們明智,徜徉在書海中讓我身心愉悅。
隨筆字篇三
《論嫉妒》一文中培根先寫嫉妒帶來的惡果,舉例歷史上的實事而讓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惡果的嚴重,又寫哪種人易招嫉妒,哪種人能避免嫉妒,給人們指出明路。 其實嫉妒這一情緒對所有人來說,應當不為陌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嫉妒他人的時候,尤其像遇到培根所寫那些易于令人嫉妒的人——生來就坐享富貴的人,出身微賤卻升騰的人,或是我們生活中,同學間成績尤其優(yōu)異的人,等等。隨之而來的,就是嫉妒這一情緒了。 然對于嫉妒的處理不同,所招致的結果也不同:有人淡化嫉妒,使之成為羨慕,從而變成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有人久久不能釋懷,嫉妒甚至加深為恨意,如此便可能如該隱一樣做出不可挽回的惡事。
培根的《論嫉妒》正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告誡人們不要嫉妒他人,也盡量避免遭人嫉恨。畢竟正如培根所寫“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毀掉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 同樣讓我深思的還有《論拖延》。
有人在無盡的等待中讓機會一次次遠去,亦有人因過于心急而與幸運參見而過,《輪拖延》一文正是寫了培根對于“把握時機”的認識。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實非虛言,有了準備才能在事情之初抓住機會,這“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但把握時機并不意味著莽撞,也不意味著一味圖快。拖延需要有度,適當?shù)牡却跁r機最成熟時采取行動。而想要判斷何時為時機成熟,就需要全面的準備與準確的判斷力。
培根列舉了多個例子支撐他的論點,文章短小但道理深刻。 只是在我看來,《培根隨筆》仍有些些瑕疵。
不論是《論嫉妒》或是《輪拖延》,以及其他短文,他都以一種上層貴族的眼光論事(這當然也與他的身世有關),更多寫的是上流社會的大人物在應對這些世俗之事時應當如何,而少了一些對大多數(shù)世人的啟迪,即便我們仍能從中獲取些人生哲理,仍讓人覺得遠了些許。
然而不論如何,《培根隨筆》仍是哲學智慧的體現(xiàn),將培根的思想帶入自己的體驗,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隨筆字篇四
《培根隨筆》是英國哲學家配更的隨筆集,文集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內容,愛情、宗教、藝術、教育等,都是值得我們閱讀和思考的,從作者的文字中挖掘出其思想精華,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還可以對我們的生活給予指導性意義。而且培根的文筆非常優(yōu)美,讀起來也非常賞心悅目。
在文集中,培根寫出了很多名言警句,值得我們認真賞析:
作者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文字是對讀書和學習的總結與思考,概述了閱讀歷史、詩歌、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對人的不同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上的提升,對我的感觸很多。可見,一個人要想真正有文學,就得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學識的人。
“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十分感觸,培根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對妻子和婚姻做出了總結,對妻子這個身份在人生中扮演者什么角色給予了深刻的思考。
在文集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無所長的人總要嫉妒別人的長處,因為人的心靈不是靠自身的善滋養(yǎng),就是以別人的惡為食。一個人缺此,必然要吞彼;讀后感.一個人無望達到他人的長處,必然要壓制別人的幸運來打個平手。”這句話是非常有哲理性的,對于我們來說,可以從中得到很多觀點,而這些思考對我們非常有價值。絕大多數(shù)人都擁有嫉妒之心,而這些心理是人們對自身缺點的安慰罷了,但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什么好的心態(tài),需要摒棄,學會包容和揚長避短。
培根隨筆中的文字對我的影響很深,我將用一個哲人的思考來讓自己成長的更加幸福和快樂!
隨筆字篇五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暑假,有幸讀了他的《培根隨筆》,從中受益匪淺。從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對于哲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追求。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謂處處都是精華,我細細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是《論友誼》中的一句話,他將友誼的真實含義描寫了出來。是啊,朋友對于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友誼對我們來說也太珍貴了。
就我們來講,從入幼兒園,開始慢慢接觸社會之時,我們就擁有了朋友,從一個到幾個,從單純友好到刻骨銘心,我們漸漸讀懂了友誼。
從小學至今,我和一個朋友擁有了7年的友誼,7年的死黨,讓我們不必在每天面對對方時,裝作一番笑臉,而是喜怒哀樂盡情地展現(xiàn)在對方眼前,與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誼!
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要讓生命變得絢麗多彩。
《培根隨筆》,感謝你,因為你讓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隨筆字篇六
《培根隨筆》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他總結了當時新興的自然科學的經驗和成就,并且瞭望到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前景,立志要促進這種發(fā)展。
他出生于1561年1月22日一個倫敦的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1576年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在法國兩年半的時間里,他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1582年他終于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培根受到大力贊賞。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院指控,處罰四萬英鎊,監(jiān)禁于倫敦塔內,終生被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jiān)禁都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他身體孱弱,經不住風寒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在《談美》中,培根表達了他對美的獨到的看法,他認為秀雅合度的美才是美的精華,是繪畫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他的美學思想已含有浪漫主義的最初萌芽。
在《談逆境》中,他為世人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順境中需要的美德是節(jié)制,而逆境中需要的美德是堅韌,那在道德中是一個更為英雄的美德。
《談國家的真正強盛》中,他總結出一個國家想成為強大的國家,最重要的是要承認軍事是他們的主要的榮譽,跟學問和職業(yè)一樣。
讀了這些相隔了很久年代的作家作品,最健康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隨筆字篇七
第一次是課間時在一個同學的書桌上見到這本書的。那是一本老書了。雖被書主人保護的整潔,但仍掩飾不了歲月的痕跡。那讓我在恍惚之間,感受到了歷史的不可觸及。我不禁對它產生了興趣,卻礙于禮貌沒把它捧起。
于是在一個下午,我終于把《培根隨筆》買回了家。每晚睡覺前讀一篇,然而只讀一篇。因為美味不可多得。當我讀完一整本書時,才對培根以及其思想有了一些理解。
培根經歷豐富,智慧過人,每篇文章也都有獨到之見。他從不簡單化地評判是非,面對問題總能站在一個凡人無法攀登的高度,客觀的審視和理解。他的《論真理》、《論逆境》、《論時機》、《論友誼》等文章說理透徹、老練銳利、耐人尋味。
也許連培根都不敢說:我一點也不怕死。但我相信,他尊重死亡如同尊重生命。如果把人生的歷程看作賽道,死亡看成終點,又會有怎樣的理解呢?人生本就短暫,何必將短暫的時光浪費在害怕與擔心中呢?好好珍惜現(xiàn)在,短暫的時光應該屬于快樂。
死亡不大,熱情的生活和平靜的心態(tài)也并不矛盾。
我感謝生死,感謝自然,感謝《培根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