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距省會西寧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圣地—塔爾寺!
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在這雪域佛國的圣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出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園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于1560年在旁邊修筑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于世!
塔爾寺因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于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并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與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游走于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
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艷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墻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墻上,打上底色繪制圖案,最后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像這位游客問的這種畫在布畫上的稱之為布面畫。因為在畫的四周定一個木框,所以又稱間堂壁畫。在被干燥拋光后的板上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上圖案的叫木板壁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艷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余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讓我們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壁畫之絕——絕于色!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塔爾寺的顯宗學院—大經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塔爾寺又一絕堆繡。堆繡分為兩種: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平面堆繡:是繪畫與刺繡的.巧妙結合。它既有繪畫的色彩之鮮艷,又有刺繡的細膩之精巧,可以說將兩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融合為了一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寶。立體堆繡是浮雕與刺繡的完美結合,既有浮雕的立體質感又有刺繡的細膩之巧,可謂粗狂中顯細膩,平凡中見絕妙的藝術奇葩!
這堆繡之絕——絕于巧!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酥油花館。將雕塑藝術推向極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絕”之首的寶座。關于酥油花的起源有個動聽的傳說。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大昭寺發祈愿法會的一天夜里做了個怪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夢醒后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卉樹木,還有珍寶連同酥油燈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從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復攪拌后才能提煉出一斤黃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細膩、可塑性極強,經過僧人靈巧之手虔誠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這些極為簡單的工具的靈巧之手卻給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將雙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誠之心更賜予了酥油花之靈魂!
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佛國藝術的精華!蓓蕾初綻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們仿佛可以聞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竊竊私語,從他們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雄偉壯麗、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我們仿佛與佛國凈土只有舉步之遙,酥油花的絕妙讓所有語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資格,這就是佛國的藝術、藝術的佛國!
酥油花之絕——絕于真!
如果靈巧的雙手、虔誠的心讓佛國藝術絕于色、絕于巧、絕于真的話!那么樂觀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會讓您的人生絕于善、絕于美、絕于愛!
各位朋友:佛說:“五百年的善緣,方修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您與我如同緣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暫的相聚后,您將會揚起您遠行的風帆,去那屬于您遠方孕育您光輝的未來。看!燦爛的夕陽已經染紅了天邊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務也能染紅您滿意的笑臉。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務沒能貼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寶貴的意見或建議當做辭別的禮物賜送于我。
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謝謝!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二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距省會西寧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圣地―塔爾寺!
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在這雪域佛國的圣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出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園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于1560年在旁邊修筑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于世!
塔爾寺因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于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并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與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游走于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
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艷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墻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墻上,打上底色繪制圖案,最后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像這位游客問的這種畫在布畫上的稱之為布面畫。因為在畫的四周定一個木框,所以又稱間堂壁畫。在被干燥拋光后的板上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上圖案的叫木板壁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艷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余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讓我們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三
高山圣水,抵擋不住佛的神圣;萬古風情,遮掩不了人的魅力。佛與眾人本就相同,佛是眾人的前世,眾人是佛的未來。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歷史,人們對佛都持有虔誠的態度。然而,許多人做的僅是敬佛,卻未做到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應該在敬佛的同時,學佛的精神。
歡喜與包容,讓我們交友廣泛;而智慧與善巧,讓我們提升自我。作為一名莘莘學子,當然最渴望文殊菩薩賜給我們一個靈動的頭腦。文殊左右手分別拿著書卷與毛筆,在廟堂里凝望著蕓蕓眾生,把學子的拼搏歲月盡收眼底。他用智慧與善巧感動學子,讓我們不得不敬重與學習。學會這兩點,便能真正做到從善如流、理智行事。
敬佛,敬他的高尚、坦然;學佛,學他的出眾品質。在我們懂得關于自我的開朗與智慧之時,就應該學會善待眾人。觀音,一個大慈大悲的代表。他讓苦痛的人們,享受光明;他讓幸運的人們,懂得珍惜。應該學觀音的慈悲,助貧苦之人,援受災之眾,撫失親之孩。在佛祖面前,就只剩謙恭。合攏手掌,掠過額、口、心,默默一鞠躬,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筆。
塔爾寺,是個神圣而又不失莊嚴的地方。在寺內,聽不到任何的吵鬧,連腳步也是靜悄悄的,生怕驚動了佛祖,觸犯了佛心。敬佛,倒不如學佛。
學佛,學一種肚量與樂觀。
學佛,學一種圓滿的智慧。
學佛,學一種慈悲的胸懷。
在菩提樹下,感受著藏傳佛教,享受著斑駁陽光,只愿留住虔誠的態度,面對佛祖。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四
本站:位于青海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的圣地,每年都有許多人慕名前去參觀,小作者在參觀了塔爾寺之后被其恢弘所震撼,不禁燃起了對佛教信仰的敬佩之情,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游塔爾寺記》。
你去過青海的塔爾寺嗎?那里可是藏傳佛教的圣地呢!有人會問:藏傳佛教和我們這邊普通的佛教有什么區別嗎?呵呵,等會再告訴你!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最大的區別是:藏傳佛教的僧人是留發的,而漢傳僧人是不留發的!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
好了,回歸正題。 進入塔寺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可以轉的銅鈴,聽說轉一轉可以保平安哦!轉完了銅鈴,我們去了主殿。 主殿里有三尊真身,外面用黃金和寶石包裹著。真身四周的墻壁甚至也是黃金和寶石鑲嵌,很是奢華。聽說僧人把每年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用來建廟或維修,所以寺廟能被裝修得這么豪華。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啊!去了主殿后,再去其它殿。我發現每個殿的天花板、墻壁、柱子上面都有密密麻麻的畫,畫有神仙、魔鬼、動物、古人等。它們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稱為壁畫。也許這也是信仰的一種吧。
信仰是一種力量,能讓在絕望中的人爬起來,重新充滿信心。所以,我們要把信仰傳下去!把佛教傳下去!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五
青海有很多景點,今天我們決定要去佛教圣地——塔爾寺。
一大早,剛起床的我們就看到當地的叔叔們早已在賓館大堂里等我們了。吃完早飯,我們驅車前往位于湟中縣的塔爾寺。一路上都在下雨,我們穿上了外套,可是在下車的時候,雨仿佛感應到了我們迫不及待的心情突然就停了。灼熱的陽光照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得不趕緊脫下外套,只穿一件t恤開始游覽。
塔爾寺是一個巨大的寺廟,它有許多分殿:彌勒佛殿、壽菩薩殿、如來佛祖殿……每一個殿里都供奉著不同的佛。我們走進了彌勒佛殿,看見里面有一個笑瞇瞇的大胖子坐在神龕上,身邊還站著幾個板著臉的小瘦子。通過導游的介紹,我了解到中間那個笑瞇瞇的大胖子就是彌勒佛,而旁邊的小瘦子并不是我原以為的小童子,而是少年時代的彌勒佛。我猜測人們供奉彌勒佛的原因是想像彌勒佛一樣笑口常開,每天開開心心的過日子。
我們走出彌勒佛殿,看見許多人拿著石燈在拜佛。信徒們嘴里念念有詞,把酥油注到石碗里再把一根燈芯浸在酥油里,就做成了一個裝滿了吉祥和祝福的石燈。信徒們捧著石燈弓下身子虔誠地向佛像祈禱。看到他們的樣子,我的心里癢癢的,也想去點一盞石燈。老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對我說:“你也去點一個石燈,放到石臺上,這樣就可以受到這些神的保佑了!”說著老爸就給我買了一個小石燈,我把石燈放在石臺上,用蠟燭把它點燃,只見火苗“嗖!”的一下像火箭一樣竄了上來,把我嚇了一跳,我趕緊躲了開來。隨后,我定下神來,拿著石燈學著別人的樣子向石佛拜了拜,然后鄭重地把帶著我的祝愿的石燈放到石臺上。
通過一上午的游覽,我深深體會到塔爾寺里莊嚴肅穆的佛教氣氛。不禁在心中感嘆:塔爾寺真不愧是一個聞名天下的佛教圣地啊!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六
高山圣水,抵擋不住佛的神圣;萬古風情,遮掩不了人的魅力。佛與眾人本就相同,佛是眾人的前世,眾人是佛的未來。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歷史,人們對佛都持有虔誠的態度。然而,許多人做的僅是敬佛,卻未做到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應該在敬佛的同時,學佛的精神。
歡喜與包容,讓我們交友廣泛;而智慧與善巧,讓我們提升自我。作為一名莘莘學子,當然最渴望文殊菩薩賜給我們一個靈動的頭腦。文殊左右手分別拿著書卷與毛筆,在廟堂里凝望著蕓蕓眾生,把學子的拼搏歲月盡收眼底。他用智慧與善巧感動學子,讓我們不得不敬重與學習。學會這兩點,便能真正做到從善如流、理智行事。
敬佛,敬他的高尚、坦然;學佛,學他的出眾品質。在我們懂得關于自我的開朗與智慧之時,就應該學會善待眾人。觀音,一個大慈大悲的代表。他讓苦痛的人們,享受光明;他讓幸運的人們,懂得珍惜。應該學觀音的慈悲,助貧苦之人,援受災之眾,撫失親之孩。在佛祖面前,就只剩謙恭。合攏手掌,掠過額、口、心,默默一鞠躬,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筆。
塔爾寺,是個神圣而又不失莊嚴的地方。在寺內,聽不到任何的吵鬧,連腳步也是靜悄悄的,生怕驚動了佛祖,觸犯了佛心。敬佛,倒不如學佛。
學佛,學一種肚量與樂觀。
學佛,學一種圓滿的智慧。
學佛,學一種慈悲的胸懷。
在菩提樹下,感受著藏傳佛教,享受著斑駁陽光,只愿留住虔誠的態度,面對佛祖。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七
;郭懷寬(廣東)
遠道而來的風登著石階而上
不敢多邁一步,默念左右
每上一級臺階陽光就深鞠一躬
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
每一顆親近的心都如此虔誠
十萬個長頭磕在地上
就有一塊看不見摸得到的石頭放下心頭
轉經筒每一次照面不是單純的世事輪回
佛說:一滴水有四萬八千蟲
那扇窗超度了多少日落日升
酥油花,唐卡,和堆繡過堂的僧人
如一粒粒嵌入塔爾寺胸口的朱砂
鳥雀和鳴,結滿菩提之子
誦念一泓止水
殿堂上的佛正拈花含笑
相關熱詞搜索:;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八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距省會西寧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圣地—塔爾寺!
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在這雪域佛國的圣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出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園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于1560年在旁邊修筑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于世!
塔爾寺因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于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并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與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游走于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
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艷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墻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墻上,打上底色繪制圖案,最后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像這位游客問的這種畫在布畫上的稱之為布面畫。因為在畫的四周定一個木框,所以又稱間堂壁畫。在被干燥拋光后的板上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上圖案的叫木板壁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艷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余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讓我們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塔爾寺的顯宗學院—大經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塔爾寺又一絕堆繡。堆繡分為兩種: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平面堆繡:是繪畫與刺繡的.巧妙結合。它既有繪畫的色彩之鮮艷,又有刺繡的細膩之精巧,可以說將兩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融合為了一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寶。立體堆繡是浮雕與刺繡的完美結合,既有浮雕的立體質感又有刺繡的細膩之巧,可謂粗狂中顯細膩,平凡中見絕妙的藝術奇葩!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酥油花館。將雕塑藝術推向極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絕”之首的寶座。關于酥油花的起源有個動聽的傳說。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大昭寺發祈愿法會的一天夜里做了個怪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夢醒后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卉樹木,還有珍寶連同酥油燈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從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復攪拌后才能提煉出一斤黃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細膩、可塑性極強,經過僧人靈巧之手虔誠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這些極為簡單的工具的靈巧之手卻給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將雙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誠之心更賜予了酥油花之靈魂!
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佛國藝術的精華!蓓蕾初綻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們仿佛可以聞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竊竊私語,從他們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雄偉壯麗、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我們仿佛與佛國凈土只有舉步之遙,酥油花的絕妙讓所有語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資格,這就是佛國的藝術、藝術的佛國!
如果靈巧的雙手、虔誠的心讓佛國藝術絕于色、絕于巧、絕于真的話!那么樂觀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會讓您的人生絕于善、絕于美、絕于愛!
各位朋友:佛說:“五百年的善緣,方修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您與我如同緣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暫的相聚后,您將會揚起您遠行的風帆,去那屬于您遠方孕育您光輝的未來。看!燦爛的夕陽已經染紅了天邊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務也能染紅您滿意的笑臉。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務沒能貼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寶貴的意見或建議當做辭別的禮物賜送于我。
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謝謝!
游塔爾寺字游塔爾寺字篇九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__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__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