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一
紅豆 ,產(chǎn)于兩廣一帶,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紅色。古人常用來象征愛情或相思。.相思紅豆是我國的獨特的文化產(chǎn)品。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于樹下。淚水流干后,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fā)芽,長成大樹,結(jié)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日復(fù)一日,春去秋來。大樹的果實,伴著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變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紅色心型種子——相思豆。
紅豆悠久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來自這美麗動人的'傳說,更由于王維的《相思》詩而傳遍古今,名揚四海。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詩的意境是這樣的:“紅豆生南國”,這句是以紅豆起興,暗中關(guān)合后面的“相思”二字。南方是紅豆的產(chǎn)地,也是朋友的所在地,說紅豆生在南國,也就是說“朋友啊,你在遙遠的南方”。“春來發(fā)幾枝?”這一問意味深長,是問紅豆,也是在問朋友——紅豆啊,你發(fā)出幾枝新條?仿佛在說:朋友啊,你可曾惦記我?后兩句是希望朋友多多地采擷紅豆,為什么呢?因為,紅豆是最能代表相思之情的。“愿君我采擷”仿佛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此物最相思”是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
周密《清平樂》:“一樹香桃飛茜雪,紅豆相思漸結(jié)。”
紅豆的文化意蘊簡單而美麗,純情而深邃。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二
蓮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詩,情彩飛揚,雅俗共賞。
1、君子之花。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清代葉申薌《荷葉杯·盆蓮》:“雙心千瓣斗鮮奇,出水不沾泥。試問花中何比?君子,風(fēng)度勝張郎。碧紗窗下晚風(fēng)涼,花葉兩俱香。”這一朵并蒂蓮開得鮮奇,送來花香,出水不染,它難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寫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fēng)”(隋·弘執(zhí)恭《秋池一株蓮》),詩人筆下的蓮花,獨立堅強,令人欽佩。宋代詩人蘇轍更為追慕蓮的高潔:“白蓮生淤泥,清濁不相干”(《盆池白蓮》),“開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潔”(《和文與可菡萏軒》)。
2、佳人之花。用蓮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王昌齡《采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她,就是詩人的夢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蓮花》:“鑿破蒼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綠差差。曉來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寫的是蓮美如畫,如出浴的真妃。
3、愛情之花。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虛實結(jié)合,諧音雙關(guān),表達了對所愛的男子深長的思念。孟郊的《怨詩》以癡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fā)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癡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斷不能說出。
4、懷舊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夜深人靜之時,詩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撫琴弦,卻恨無知音共賞。元代王翰《題敗荷》:“曾向西湖載酒歸,香風(fēng)十里弄晴暉。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詩人借敗荷之聲傳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懷人寫得凄楚動人。
5、清閑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融情于景。夕陽西下,素月東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xiàn)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活靈活現(xiàn)。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披頭散發(fā),靠窗而臥,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兩句細化身心快感。清風(fēng)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diào)高雅別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閑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fā)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chuàng)設(shè)了氛圍。
6、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齡的《采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艷艷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yōu)美,情調(diào)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采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艷若荷花,如睹采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tài)。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精靈!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fā)現(xiàn),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活力。采蓮少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忽然不見蹤影,詩人踟躕悵惘,驚奇不已。可是,沒過多久,蓮塘之中歌聲四起,熱鬧非凡,詩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然在這綠葉紅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詩人這樣的觀望者開了個玩笑。這群江南女子啊,聰明美麗,天真活潑,出沒綠波紅花之中,歌唱勞動,歌唱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如荷飄香,如花美麗的青春風(fēng)采。
7、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詩》以癡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fā)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兩地相思的閑愁苦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沒大小,沒體積,不具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很不容易,可是詩中女主人公卻異想天開: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分別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荷花被誰的淚水浸泡而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滴的淚多,誰的淚更苦澀,荷花就將為誰而“死”,那么,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比試滴淚,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癡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不能設(shè)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離情的可靠見證。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化用典故,抒寫情人的離別苦情。“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一、二兩句遠眺近觀,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和朦朧奇幻的環(huán)境氛圍。三、四兩句分別化用典故寫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傳》上說,琴高是戰(zhàn)國時趙人,行神仙道術(shù),曾乘赤鯉來,留月余復(fù)入水而去,詩人此處把遠行之人比著乘鯉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實為虛,奇幻天真。“紅淚”句暗用薛靈蕓事。據(jù)《拾遺記》記載,魏文帝美人薛靈蕓離別父母登車上路,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到了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詩人此處將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為水中芙蓉,以表現(xiàn)了她的紅潤美艷;又由紅色芙蓉進而想象出它的淚也應(yīng)該是“紅淚”。這樣,一朵艷艷芙蓉勾畫出了俏麗佳人泣血神傷的情景。
“芙蓉”又稱為“荷”、“蓮”。“芙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極娉婷,極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人。
8、而芙蓉作為意象,被文人騷客運用于詩歌中,則大體可分為三大類象征義:一是取荷美好形象營造一種雅致的'景象,或?qū)庫o或歡愉;二是取敗荷的形象營造一種衰敗意境,或?qū)κ湃ス怅巼@惋,或?qū)ι瞽h(huán)境破敗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zhì),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
9、王維的《山居秋暝》營造了一種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全詩的精妙所在也許就是那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聲、蓮動、舟行,讓人以為他是在為熱鬧作鋪排,而恰恰相反,詩人妙筆生花,借“動”顯“靜”,著力表現(xiàn)幽靜的意趣。正如“蟬噪林愈靜”,寫動態(tài)是為了更好的烘托靜。這句詩中“蓮”被動態(tài)化,不僅不與幽靜基調(diào)抵觸,還生發(fā)出搖曳生姿的美麗。周邦彥《蘇幕遮》一句“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將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無怪乎五國維贊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個“舉”字,它使全詩富有立體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風(fēng)擺動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鄉(xiāng)夢,何曰去?……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鄉(xiāng)荷塘的情懷。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蓬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從整體上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番景象:夢的氤氳帶來的是泛舟西湖,荷滿蓮香,煙雨交加的如詩如畫的仙境,覺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漣漣,美不勝收。此情此景與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吧!看來同樣是寫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點,便構(gòu)造出芙蓉不同神韻。
10、與荷之姣好容貌相對,該是殘荷衰敗的凄涼景象。孟郊《怨詩》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看得讓人觸目傷懷,撼人心魄!是啊,閨中怨婦的情思與被拋棄的痛苦盡在一看芙蓉中!“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齡卻要做垂死殘荷,那滿池荷花大概是用淚水澆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則訴盡了離愁別緒、相思之苦。這與姚燧《普天樂》“芙蓉謝,冷雨清燈讀書舍,待離別怎忍離別?”有相同懷念之情和凄美意境。敗荷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頹廢,沒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與作者心境結(jié)合,便是一種凄美,一種令人悸動的美。
11、芙蓉還有另一意象義便是高潔之志的象征,這與梅、竹、松德意義大體相同。且看李白《古風(fēng)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詩人幻想自己飄游于西岳華山的蓮花峰上,碰見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這里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為人們向來認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正好寄寓了詩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高尚情懷。再如陸龜蒙的《白蓮》,他寫:“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瑞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fēng)清欲墮時。”詩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瑤他仙子,與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tài),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曉月清風(fēng)作伴,又何損于她的美麗呢?文人騷客好詠蓮,賀鑄的《踏莎行》則借蓮感嘆自己的際遇——“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蓮長于偏僻柳塘,無人知道,無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賞,自嗟自嘆,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dāng)年不肯嫁東風(fēng)”,蓮花高潔,不肯嫁春風(fēng),實是賀鑄不肯阿諛權(quán)貴的寫照。最后蓮之“無端卻被秋風(fēng)誤”,與賀之不為世所容,郁郁終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為芙蓉在古代詩歌中三大意象義,無論是詠荷之美好,還是嘆荷之頹敗,或是贊蓮之高潔,荷花作為一種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鑒賞詩歌時,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三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中的“燕子”意象,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dāng)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韋應(yīng)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豐韻韻”(喬吉《天凈沙·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張可久《憑欄人·暮春即事》)。南宋詞人史達祖更是以燕為詞,在《雙雙燕·詠燕》中寫到:“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極研盡態(tài),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fēng)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饑鴉”(《水仙子》)之凄惶。
燕子因結(jié)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展示了詞人夢覺酒醒后凄寂惆悵的心境和對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jīng)·谷風(fēng)》),“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經(jīng)·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宴殊·《破陣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fēng)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燕子眷戀舊巢的習(xí)性,成為古典詩詞表現(xiàn)時事變遷,抒發(fā)人事代謝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dāng)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另外還有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謁金門·懷故居》),姜夔的“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點絳唇》),張炎的“當(dāng)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高陽臺》),文天祥的“山河風(fēng)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表現(xiàn)了詩人的“黍離”之悲,負載可謂重矣。
唐代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shù)年不歸,郭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zhuǎn)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dǎo)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云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
自古雙雙對對的燕子引起了許多有情人的情思。看到成雙成對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他們滿懷憧憬,也希望像燕子一樣比翼雙飛。于是,詩人詞人通過描寫雙飛的燕子表達對愛情的美好愿望。古代詞作中這樣的燕子意象的詞也可謂不少,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寫燕子的時候總是用“雙雙”或“雙飛”這兩個關(guān)鍵詞。如馮時行的《玉樓春》:“杏花微露春猶淺。春淺愁濃愁送遠。山拖馀翠斷行蹤,細雨疏煙迷望眼。暮云濃處輕吹散。往事時時心上見。不禁慵瘦倚東風(fēng),燕子雙雙花片片。”燕子雙雙的愛情是美好的,然而對于那些孤獨的少婦來說,現(xiàn)實又往往是此般無奈。少婦看到雙飛的燕子時,往往會聯(lián)想到自身獨處深閨的孤獨、空虛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長于是一種相思與情愁便寄托在了燕子身上。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當(dāng)詩人詞人們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聯(lián)想到周圍人事的變化,不由得產(chǎn)生物是人非、世事無常的感慨。于是燕子便披上了時事變遷、民族興亡見證者的外衣,成為了愛國詞人慷慨陳詞、宣泄情感的載體,以此來表達對人事代謝、國破家亡的感慨。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姓家。東晉時宰相王導(dǎo)、謝安等豪族都住在烏衣巷,由于時移世變,王謝世家變得零落,燕子歸來,不遇新主,也只好另尋居處。詩中充滿懷舊感傷氣氛。
燕子屬于候鳥,所以它的寄居人家、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賦予了它表達羈旅鄉(xiāng)愁的意象。尤其對于那些去鄉(xiāng)離家、漂泊天涯的詞人, 當(dāng)看到春來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時, 便不由得聯(lián)想到自己寄人籬下的處境,引起客居他鄉(xiāng)的傷感以及思鄉(xiāng)之情。所以以燕子表現(xiàn)羈旅情愁、漂泊之苦的詩詞主要以它的候鳥特性展開的。如王炎《點絳唇》“雨濕東風(fēng),誰家燕子穿庭戶。孤村薄暮。花落春歸去。浪走天涯,歸思縈心緒。家何處。亂山無數(shù)。不記來時路。”詩人王炎浪走天涯,想要回到故鄉(xiāng)的思緒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家在何處?千山萬水之后,已經(jīng)忘記了來時的路。這是一幅以燕子為代表的晚春鄉(xiāng)景圖,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異鄉(xiāng)詞人濃濃的鄉(xiāng)愁。
南來北往的燕子在古詩詞中還扮演著一個比較特殊的角色: 信使。燕子作為信使, 使它具有了訴說離情的意象。“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郭紹蘭在《寄夫》這首詩中想要借燕子這個信使來向自己的“薄情夫”傳送書信,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歐陽修在《蝶戀花》(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這首閨怨詞中刻畫的是一位思念自己愛人的深情女子。她借雙燕來表明自己對男子的深情思念。
總之,在詩詞中,詩人借燕子這個意象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他物類所能及。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融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2.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月亮意象
4.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意象
5.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意象賞析
6.余光中鄉(xiāng)愁詩歌的意象
7.余光中鄉(xiāng)愁詩的意象
8.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意象分析
9.劉長卿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讀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四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古代很多詩詞大家,常常以鳥類為意象,來渲染離愁別緒,新怨舊恨,增強藝術(shù)的感染力。
杜鵑,又名子規(guī),杜宇、蜀魄等。《華陽國志·蜀志》載:“古有蜀王杜宇,號望帝,后禪位出奔,其時子規(guī)鳥鳴,蜀人思念杜宇,故覺此鳥鳴聲悲切。”也許因此,人們總是把杜鵑聲與“悲傷”、“思歸”的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如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來未抵人間離別。”詞人用杜鵑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傷感之情。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子規(guī)聲聲,仿佛呼叫著“不如歸去”,然而,遷客卻仍要遠行,這是令人何等的傷情?作者正是借子規(guī)的啼聲,來襯托自己的愁心。表達了對友人受貶的無限同情。
成雙成對的燕子,總使人想起團圓或離散。“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詩經(jīng)·谷風(fēng)》),成雙成對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燕子依舊,物是人非,更易使人產(chǎn)生時事變遷、昔盛今衰的感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而最讓人傷感的,莫過于像燕無家可歸一樣,成了無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國之君李煜,眼看燕子歸來,和淚寫下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千古名句。
鷓鴣,在古人眼里,叫聲凄切、清長,如說“行不得也,哥哥”。在詩詞中,鷓鴣聲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對著江邊的暮色無限惆悵,深山里又傳來鷓鴣鳥悲苦的叫聲。黃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馬何處,煙草凄迷,鷓鴣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鷓鴣的叫聲,也是少婦的心聲。“鷓鴣啼”,含蓄地表達了情系郎君,翹首盼郎歸的心情。
烏鴉全身黑色,人們對它常有厭惡之感,常用來描寫衰敗荒涼的景象。如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過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飛集在敵人廟里的'烏鴉爭食剩余祭品,祭鼓頻敲。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不能收復(fù)中原的不滿。
蟬又名知了,以善鳴而聞名。秋日來臨也是蟬的末日將到,鳴聲也顯得凄切,古詩詞中寒蟬即秋蟬鳴叫聲大多帶有凄涼、悲傷的色彩。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以蟬之高潔自況,也以蟬鳴的悲涼來襯托自己身陷囹圄的憂傷心情。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秋蟬叫聲凄切,不僅點明了節(jié)令,而且渲染了離別的氣氛。蟬鳴長一聲短一聲,聲聲牽動離人心。
猿是哺乳動物,據(jù)說與人類同宗。它的啼叫聲,更多地被賦予情感色彩。如:杜甫《登高》中“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猿聲之哀,襯托出了“悲秋作客”、“失意潦倒的困境。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以杜鵑和猿的啼聲渲染了悲苦的氣氛,反映環(huán)境的惡劣,表達心中的憤懣。
黃鸝聲脆,易使人喜。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歡愉開朗的胸懷聞黃鸝聲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農(nóng)家春游之樂躍然紙上。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五
(殘月、明月、新月、玉盤) 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xiāng)、念親的標(biāo)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例句及出處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李白)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張繼)
4、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渡荊門送別》李白)
5、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無題》李商隱)
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例句及出處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短歌行》曹操)
(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
例句及出處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2、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范仲淹)
3、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溫庭筠)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六
;【摘? 要】? 古詩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學(xué)語文中也非常注重對古詩的學(xué)習(xí)。古詩往往寄托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一些古詩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已經(jīng)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意象,想要讓學(xué)生真正感受到古詩的魅力,需要教師引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品讀、聯(lián)想、感悟古詩的意象。
【關(guān)鍵詞】? 意象;古詩教學(xué);古詩意象
古詩是古代文人的藝術(shù)結(jié)晶,古詩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學(xué)語文的課程中,也非常重視學(xué)生對古詩的學(xué)習(xí)。古詩具有極強的韻律感,飽含著作者濃厚的感情,也讓讀者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學(xué)生品讀古詩,能夠提高學(xué)生的藝術(shù)審美能力,但古詩畢竟不是白話文,有一些詞句還是讓人比較難以理解,單純地解釋文字的意思,很難讓學(xué)生感受到古詩的魅力。學(xué)習(xí)古詩,要學(xué)會品讀、聯(lián)想、感悟古詩的意象,體會到古詩中的意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詩的獨特魅力。
一、品味意象,體會古詩意境
想要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境,就要學(xué)會品味古詩的意象。古詩是古代詩人藝術(shù)表現(xiàn)的一種方式,也彰顯著詩人的格調(diào)。古詩既可以誦讀,也可以吟唱,甚至可以讓人翩翩起舞,這些表現(xiàn)形式將古詩中的意境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課堂上,學(xué)生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來品味古詩詞中的意境、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語境,還有詩中的意象,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來感受到的。例如,教學(xué)《楓橋夜泊》這首古詩,可以通過多媒體來給學(xué)生展示詩中描寫的情景。想象一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樣的夜景帶給人怎樣的感覺。詩人通過對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就透露出了詩人半夜仍未睡著的狀態(tài)。整首詩的意境描寫得非常幽美,從畫面來看,也是十分美麗的夜景,但卻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孤單之感。教師通過對古詩情境的描述,讓學(xué)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寂靜的深夜傳來了寒山寺的鐘聲,這是一種怎樣的意境?最后讓學(xué)生輕聲誦讀,感受詩中濃濃的情感。
信息技術(shù)是現(xiàn)代教學(xué)的好工具,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的便利和高效,給學(xué)生營造一個更易于體會古詩意境的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詩中情境引導(dǎo)學(xué)生品味詩中意象,感受古詩的意境。
二、聯(lián)想意象,把握古詩情感
古詩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古代詩人將自己的思想通過古詩表達出來,語言較為精煉,情感較為豐富,對小學(xué)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讓學(xué)生將古詩中描寫的情景與自身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夠更直白地讓學(xué)生體會古詩中的意象,學(xué)生自身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會加強學(xué)生對古詩的理解。在教學(xué)過程中引導(dǎo)學(xué)生聯(lián)想學(xué)習(xí),是讓學(xué)生更有效感受古詩意象的一種方式。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描寫了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在這個節(jié)日里,家人兄弟姐妹要相聚在一起。詩人卻在詩中描寫了自己在這個節(jié)日中獨在異鄉(xiāng),沒有辦法和兄弟姐妹團聚共同慶祝節(jié)日,所以才有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感表達。讓學(xué)生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假如在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自己卻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辦法和家人團聚,只能一個人度過那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樣的聯(lián)想會讓學(xué)生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這種在節(jié)日時獨自一人在外漂泊的思鄉(xiāng)之情。
古詩是古人藝術(shù)的傳承,但古詩同樣來源于生活。讓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古詩的過程中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這樣有益于學(xué)生理解古詩中的內(nèi)容,也更容易感受到古詩中的意象,把握古詩中的情感。
三、交融意象,感悟古詩內(nèi)涵
古詩是具有情感的,這種情感往往通過景物描寫傳達出來,這一點稱之為情景交融,這也是古詩意境的一種特征。在教學(xué)過程中,想要讓學(xué)生真正感受到詩歌中獨特的魅力和情感,就需要抓住古詩“情景交融”這一特征,做到深入理解。只有理解了古詩中所描寫的意象,才能讓學(xué)生真正感受到古詩中的內(nèi)涵,讓學(xué)生將自己帶入古詩中,體會作者心境,感受古詩意境。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一句描寫了雨過天晴山中的秋景,“空山”兩字說明山中人跡罕至,更是凸顯空氣清新。明月的光暉與潺潺的流水一動一靜,帶給人一種幽清明凈的美感,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怡然自得的心態(tài)。讓學(xué)生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處在這樣的清新美景中會有怎樣的感覺。描寫了幽靜的山景之后,詩人又寫了“竹喧”和“蓮動”,通過這些描寫,展現(xiàn)了一派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的生活,也表明了詩人淡泊名利,向往田園生活的心態(tài)。
詩人在古詩中借助一定的客觀事物傾注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從而形成了意象。教師也可以引導(dǎo)學(xué)生通過對不同情感的古詩對比來加深學(xué)生對古詩情感的體會,也更容易讓學(xué)生感受到古詩的內(nèi)涵。
總之,在我們的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古詩都是比較易于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詩人在古詩中借物言志,抒發(fā)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這些形成了古詩中的意象。在教學(xué)過程中,教師應(yīng)當(dāng)注重古詩中的意象,引導(dǎo)學(xué)生從品味詩中的意象開始,真正體會到古詩中所蘊含的情感魅力,讓意象賦予古詩教學(xué)“真生命”。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七
對我越來越冷漠,她因為聊得開心,讓給她買耳麥,我堅決反對,但是還是沒拗過她違心給她買了?不要輕易去傷害她、不要輕易給她時間再去認識比你更優(yōu)秀的男人、不要吝嗇你的時間去陪她、更不要輕易放開她的手。古詩詞中“燕子”意象拾零她問:你和女朋友還好嗎。但是我堅持重學(xué);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世上能有幾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們總是面對太多的誘惑,不可能不動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幻想,很多人在金錢、美女等等的誘惑面前,沒能好好的把握自己,迷失了自我。
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dāng)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韋應(yīng)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陣子》),“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豐韻韻”(喬吉《天凈沙?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張可久《憑欄人?暮春即事》),南宋詞人史達祖更是以燕為詞,在《雙雙燕?詠燕》中寫到:“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極研盡態(tài),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fēng)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饑鴉”(《水仙子》)之凄惶。
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jīng)?谷風(fēng)》),“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經(jīng)?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宴殊?《破陣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fēng)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dāng)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另外還有宴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謁金門?懷故居》),姜夔的“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點絳唇》),張炎的“當(dāng)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高陽臺》),文天祥的“山河風(fēng)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表現(xiàn)了詩人的“黍離”之悲,負載可謂重矣。
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shù)年不歸,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書信,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zhuǎn)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dǎo)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云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我呆住了!多數(shù)專情的愛情故事,都是悲劇,且戀人的一方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因為,惟有死亡才能使一切永恒。古詩詞中“燕子”意象拾零她開始昏迷,她離死亡越來越近。寫一篇觀察日記?彷徨到想盡最大的努力把前三年所浪費的時間贖回來。如果你看到你的媽媽哭為了你做壞,你說她的心里怎樣。
以樹葉為意象的古詩以樹葉為的裝飾畫篇八
>初中語文古詩詞常見意象(一)多表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例句及出處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2、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李白)
4、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6、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nèi)心的孤寂。唐代邊塞詩中經(jīng)常提到。
例句及出處
1、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漁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王之渙)
柳
折柳 “柳”與“留”諧音,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例句及出處
1、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