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一
課時:一課時
1、 樂清民歌《對鳥》
2、 介紹山歌及特點
3、 創編歌詞及表演
1、 過對溫州民歌《對鳥》的學唱。感受溫州鄉土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地方音樂的喜愛。
2、 分析比較山歌的風格特點,并用明亮的歌聲表達歌曲歡樂,爽朗的情緒。
重點: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長,奔放,節奏自由的特點。
難點:用樂清方言來演唱《對鳥》及創編歌詞
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差異大,語言和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音樂風格,藝術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藝術表現手法的迥異。溫州民歌的藝術特色之一是因地處沿海山區,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優美,高亢,樸實,華彩,歌唱者可以根據其聲音條件,充分發揮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風格。
錄音機 幻燈片 大歌紙 道具(在教室旁邊用椅子和桌子搭成兩座山)
(一)組織教學
1、 學生隨溫州民歌《叮叮鐺》的音樂進教室。
2、 師生問好。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氣氛
(二)基本教學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呢?(溫州民歌《叮叮鐺》)對,很多同學都熟悉它并會演唱這首歌。我請一位同學來唱唱。那誰還知道我們家鄉還有什么鄉土音樂呢?(………)哦,原來同學們知道的還不少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也是溫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對鳥》(出示大歌紙)請同學們仔細的聽一聽,想一想,它是用溫州什么地方的方言來唱的。(樂清)那這首歌中那些歌詞跟溫州話不同。
2、出示歌紙,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念一念。
“介姆”“過”“打”“胭脂”“唇”這幾個字與溫州話區別比較大
a:介姆:樂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鳥又名 雞鳥
c:長尾巴丁:嘴似鸚鵡,尾長似鳳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試念來趨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歌詞做好準備。
3、學唱這首歌
a 師無伴奏范唱
b 師對學生進行口頭傳唱。唱好下滑音(銅 綠 鴿 夾嘴這幾個字)
c 學生學會后由第一排對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傳唱。
設計意圖;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學生不一定要會唱曲譜這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口頭傳唱以及學生排與排之間的傳唱,充分體現出民歌口頭傳唱的這一特點,而教師的范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4、介紹山歌及特點并與勞動號子的區別
a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民歌之一勞動號子的節奏,演唱形式,曲調的特點(出示幻燈)
勞動號子
節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領眾和
曲調: 粗獷有力
5、 齊唱《對鳥》
6、 創編歌詞與表演唱師:我們知道民歌在歌詞上有不斷創新的過程,那么老師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也來即興創作歌詞怎樣。
a 小組討論,要求在小組中先試唱
b 每組有由兩名學生來表演,先問后答的形式
d 同學們你們在山上邊勞動邊唱歌過嗎?我請兩位同學登上這兩座山進行勞動,用上我們今天所學的《對鳥》和你們創編的歌詞,一起來體驗山野勞動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對鳥》,再表演自己創編的歌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同時對山歌特點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運用。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對鳥》的學唱和表演,我們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點及與勞動號子的區別,還學會了幾句樂清話,以后老師還會帶著你們去熟悉更多的溫州鄉土音樂。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二
聽音樂進教室:(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
1、導言:
2、初聽:
(鼓勵學生欣賞樂曲后,根據感受發表自己見解:熱烈、奔放、歡快、載歌載舞……)好,就讓我們一同領略用如此炙熱的音樂語言來傾吐心聲的民族,有著怎樣燦爛的民族文化,請同學們通過彝族人網查找關于彝族節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資料。(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教師播放《快樂的啰嗦》)
3、學生分組匯報,教師總結:
a.、節日:插花節、植樹節、祭龍節、賞花節、火把節……(多媒體播放火把節盛況) b、民歌:敘事歌、山歌、情歌、兒歌。(學生復習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c、舞蹈:阿細跳月、打拽舞、煙盒舞。(舞蹈隊學生演示基本舞步) d.樂器:巴烏、嗩吶、月琴等30余種。(一學生用琵琶演奏《快樂的啰嗦》)
4、復聽:
我們在對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請同學們在來欣賞這首《快樂的啰嗦》,同時分辨一下這首樂曲可分為幾段?(聽的過程中用身體表現音樂。)
5、分段聽:
a、教師出示主旋律,并請學生分辨其在第一樂段中出現了幾次? b、感受下一樂段,通過不同方式感受變化。 c、感受三樂段在力度,速度上的變化。 d、用a.b的形式表現音樂。
6、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現喜歡的樂段:
同學們,今天的課讓我們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樂文化,相信那炙熱豪放的音樂語言深深地打動了你、我以及在場的各位領導、老師,今后我們還要利用各種機會,更多的探究民族音樂文化的淵源,把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四、師生再見:(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三
:小班幼兒的傾聽能力和理解能力度比較弱,《大象和小蚊子》的角色生動、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兒理解和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注意傾聽音樂的不同,并且用動作表現出來。
:因為小班的孩子愛行動、愛模仿,所以活動中充分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利用樂器為故事配音的環節。
:通過游戲問答、欣賞音樂、感知體驗、探索發現、形象表征等環節和孩子一起完成這一課時。
1.讓幼兒感知并辨別音樂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
2.感受串鈴、鼓、和蛙鳴筒等樂器的不同特點。
3.能夠根據故事情節和教師一起演奏樂器。
重點:感知并辨別音樂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
難點:根據故事情節和教師一起演奏樂器
1.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2.樂器:鼓、串鈴或手鈴、蛙鳴桶:若干
一、導入部分:教師創設情境。
例如:在動物王國里,有一頭大象,很不喜歡總是圍著它轉的蚊子,所以每次蚊子飛過來的時候,大象都會把它趕走。
二、音樂欣賞:圣--桑《長耳人》
(1)完整欣賞:利用圖片大象和蚊子,播放音樂讓幼兒完整感知音樂。
(2)引導幼兒說一說:感知音樂中重音:大象,高音:蚊子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元素。
三、感知節奏:大象和蚊子故事:引導幼兒利用表演的形式對故事中的聲音進行初步感知。
(1)第一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對大象的走路的聲音進行模仿。(咚--咚--咚)
(2)第二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利用動作對大象打瞌睡、蚊子飛進行動作模仿(嗡--嗡—嗡)
(3)第三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對(刮--刮--刮)進行模仿。
(4)最后一段:教師邊講故事便引導幼兒利用動作進行模仿(咚--咚--咚)。
(5)聽音樂,將以上動作的模仿加入音樂進行節奏的感知
四、樂器游戲:
(1)引導幼兒認識樂器:鼓、串鈴或手鈴、蛙鳴桶,并引導幼兒探索各種樂器的打法。
(2)找一找:教師與幼兒一同探討哪個樂器可以表現故事中的聲音。例如:大象的聲音用鼓、蚊子的聲音用串鈴、刮得聲音用蛙鳴桶等。
(3)嘗試為故事進行配樂:教師講故事幼兒嘗試用樂器對故事內容的聲音進行樂器模仿。
(4)為幼兒分組,教師指揮進行故事配樂。羊口鎮宅科幼兒園:黃成愛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藝術第三冊第六單元
音樂知識"漸強記號"、"漸弱記號";
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1、通過感受"小馬車""由遠到近"和"由近到遠"的聲音變化,引 導學生體驗和表現聲音的漸強與漸弱。
2、通過學唱歌曲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并提高學 生的節奏感。
1、漸強記號、漸弱記號的認識與其聲音效果的感受與體驗。
2、教唱歌曲,培養、提高學生的節奏感與多聲部合作的能力。
3、讓學生初步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
1、以興趣為導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尤其如此。由于他們獨特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才能寓教于樂,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本課設計的"看動畫"、"畫聲音"、"創造聲音為小馬車 伴奏"、"與時間賽跑"等活動,不僅能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而且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情趣。
2、融合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學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教師應該是課程的策劃者、設計者和開發者,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教學情境,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本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啟發、引導、鼓勵等方法讓學生用多種藝術形式(表演、畫畫、唱歌、演奏樂器、游戲等)參與教學活動的始終,不僅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完成各種教學活動,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學歌以后,主動探究對歌曲內容更深層次上的理解。
第一階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啟發、引導學生大膽參與學習
1、讓學生感受"小馬車""由遠到近"、"由近到遠"的畫面以及聲音變化。
教師導言:同學們,你們都喜歡看動畫片吧?今天老師就給你們帶來了一段,請看屏幕(多媒體展示"小馬車""由遠到近"、"由近到遠"的動畫畫面以及相應狀態下的音響效果)
師: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學生觀看后交流所見所聞。
師:請你再仔細看一遍剛才的畫面,看看"小馬車"在行進的途中聲音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發現聲音的變化)
學生觀看后交流所見所聞。
師:小馬車離我們越來越近的時候聲音變大了,小馬車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聲音變小了,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在音樂中用"強"和"弱"來表示,剛才的馬蹄聲是一下子變強,變弱的嗎?(啟發學生發現聲音變化的逐漸性)
學生發表自己的認識。
師:你能用動作來表現這種慢慢的變化嗎?(鼓勵學生大膽表現)
學生大膽嘗試用各種肢體語言表現這種逐漸變化的過程。
2、介紹"漸強","漸弱"兩種音樂記號。
師:同學們能用自己想象的動作來表現聲音的強弱變化了,真不錯!在音樂中,有這樣一個記號是用來表現聲音慢慢地變強,(出示" ")這個記號叫"漸強記號"(出示"漸強記號"),"漸"的意思就是慢慢地,表示聲音慢慢地變弱的記號叫"漸弱記號",它是這樣的(出示" "漸弱記號)
3、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漸強、漸弱的聲音變化。
請你選擇一種簡單的圖形來畫,畫好以后可以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學生作業。
師生共同講、評學生作品。
師:出示節奏:2∕4 × ×× ∣×× ×‖ 要求學生擊掌拍出節奏。
生:練習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五
1、聽《洋娃娃的夢》
2、唱《蒲公英》
1、視通過各種畫面,讓學生感受,發揮想象。
2、聽通過《洋娃娃的夢》,讓學生感受音樂所描繪的意境。
3、唱通過學唱歌曲《蒲公英》,體驗春天的美景及給人帶來的喜悅。
4、動通過聽、唱,讓學生隨歌律動。
激發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發揮想象,發現美,體驗美,歌唱美,創造美。
課前活動:師生律動
(一)音畫結合,情境體驗
(二)欣賞感受,描繪夢境
師總結:小朋友的想象豐富極了,是的,洋娃娃的夢把我們帶入了生機盎然的春天美景之中,瞧![課件展示:流動畫面]種子破土而出,花兒含苞欲放,柳樹吐出嫩芽,春筍探出腦袋,蒲公英也忙著尋找他們新的家,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結合畫面,第二次欣賞)
(三)歌曲體驗,行知相融
1、教師:老師這里有一幅畫,但是這幅畫有一部分不完整,老師沒有畫上去,我想讓小朋友們聽了我放的一首歌以后,來把它補充完整。
聽了這段音樂,小朋友知道這幅畫上缺了什么啊?來把它畫上去。
2、教師:哦!原來蒲公英也做起了美夢!他夢到了小寶寶變成了傘兵,在天空中飛翔呢!他們邊飛邊唱起了歌,那歡快的勁兒也感染了老師,我也熬不住了,我也要和他們一起唱。
小朋友如果也熬不住了,可以跟老師一起來。(師唱,學生輕聲哼唱)
3、教師播放旋律
學生:把上面寫有歌詞的蒲公英依次貼在黑板上。
4、引導學生用“lu”哼唱旋律,隨旋律模仿蒲公英的動作。
5、跟琴輕唱歌曲,及時糾正難點處。
6、完整演唱全曲,師及時鼓勵。
(四)自主合作,創作表現。
1、教師:請小朋友們選擇喜愛的方式來表達這首歌曲。
自然音樂組,選擇老師提供的樂器為歌曲伴奏。
2、老師分組指導
(五)交流總結,情感升華。
1、教師:小朋友們的表現非常精彩,老師從你們的創作表演中感受到大家
對生活的熱愛,幸福的孩子,愛做快樂的夢,老師希望每位小朋友都有愉快的夢,并希望你們夢想成真!
2、律動:隨歌曲旋律跳著離開教室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六
1、學唱歌曲《歌聲與微笑》
2、欣賞歌曲《愛星滿天》
1、使學生了解學習本單元的意義,歌頌愛心,培育愛心
3、能注重歌曲中段落的劃分,并通過歌聲表達出來
1、導滲入滲出
們學習這一單元的目的之一
2、學唱歌曲
(1)聽一遍范唱錄音
(2)這首歌同學們早就聽會了,但今天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歌曲的歌詞表現的是什么內容呢?(師生共同討論)
拍的長音要唱夠時值
(5)學唱第二樂段的歌詞,重點放在第二聲部(特別是最后兩小節)
(6)二聲部合唱,最好是男女聲各有一半唱第一聲部,另一半唱第二聲部
3、欣賞歌曲
(1)初聽《愛星滿天》的錄音
(3)復聽
(4)劃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內相同或相似的樂句
4、小結
第二課時
1、學唱歌曲《愛的奉獻》
2、欣賞合唱《歡樂頌》
3、課堂樂
器演奏《歡樂頌》
3、初步認識《歡樂頌》的音調,并能用課堂樂器演奏
1、學唱歌曲
(1)介紹歌曲《愛的奉獻》誕生的背景,聽一遍范唱錄音
(4)學唱尾聲部分應用指揮動作提示節拍
提示兩個樂段的情緒要求
(6)連起來唱幾遍,可分別有幾位學生來領唱和指揮
2、欣賞歌曲
(1)介紹"樂圣"貝多芬
貝多芬是世界樂迷認識的音樂家可先由學生來介紹,最后教師補充、總結
(3)欣賞合唱《歡樂頌
》
(4)學生學唱第一聲部的歌譜
(5)復聽
3、器樂演奏
(1)用課堂樂器演奏《歡樂頌》的主旋律
(2)用課堂樂器演奏《歡樂頌》的第二聲部旋律
(3)二部合奏
(4)二部合奏配上打擊樂器,教師或學生指揮
4、小結
第三課時
1、學唱歌曲《歡樂頌》
2、集體舞《歌聲與微笑》
1、能準確、和諧地演唱二部合唱《歡樂頌》,并能背唱第一聲部
2、在分小組合作創編集體舞的過程中,發揮大多數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3、在學跳集體舞的過程中秩序井然、大方活潑、暖情參與
1、學唱歌曲
(1)學唱《歡樂頌》的第一聲部歌譜及歌詞
(2)學唱《歡樂頌》的第二聲部歌譜及歌詞
(3)二聲部合唱
(4)大部分學生演唱,小部分學
生用課堂樂器作伴奏(可相互交換幾次)
(5)背唱《歡樂頌》,教師指揮,用錄音帶伴奏
2、集體舞
(2)分小組創編集體舞動作
(3)各小組匯報表演
(4)教師將各組最優秀的動作集中起來,加以組合或略加改編,組成集體舞的。
讓座小學音樂教案讓座小學生看圖寫話篇七
一、學唱歌曲《土撥鼠》。
二、綜合訓練:三聲部和唱片段。
三、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一、啟發學生運用柔和、連貫的歌聲和悠長、平穩的氣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對土撥鼠的愛憐、親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觸三聲部合唱,要求保持音準和節奏整齊。
三、通過本課歌曲和欣賞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德國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生平、作品。
一、貝多芬畫像。
二、《歡樂頌》器樂獨奏、交響樂中重唱、合唱、管弦樂合奏錄音帶。
三、錄音機。
課時計劃:三節。(歌曲、綜合訓練二節,欣賞一節)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十七頁中)第一、三聲部。
二、學唱歌曲《土撥鼠》。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歌曲《轉圓圈》。
1、用《轉圓圈》樂曲進行二部視唱練習。
2、無伴奏合唱,教師指揮。重點: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
3、隨伴奏合唱。重點: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及表情的調動。
二、綜合訓練(十七頁)
1、內容簡述:這是一條三聲部發聲練習曲,選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三樂章第一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為《念故鄉》,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親人、期盼回到故鄉的一首歌曲。
2、教師范奏(范唱)第一聲部旋律。
1=bb 4/4
3、集體視唱第一聲部旋律。
4、哼鳴第一聲部旋律。
5、教師范奏(范唱)第三聲部旋律。
1=bb
6、由學生們唱第一聲部,教師唱第三聲部的二部視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穩,唱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聲部的準確、清晰,還要注意傾聽另一聲部。
7、教唱第三聲部旋律。
8、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可對半分),進行兩部視唱。
9、在二部視唱基礎上的二部哼鳴練習,注意音區的變化而引起力度的變化。
三、學唱歌曲《土撥鼠》。
1、歌曲簡介:這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1789——1792年與家鄉波恩創作的許多歌曲之一。當時人們有隨身帶土撥鼠到處流浪的風俗習慣,就好比現代人在家中養狗、貓,并帶他們外出游玩一樣。這是一首表現流浪漢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歌曲。
土撥鼠,旱獺。
2、初聽演唱錄音。
3、6/8拍弱起節奏的練習。
4、視唱曲譜。
注意,帶弱起的樂節(二小節為一樂節)、樂句(四小節為一樂句),在樂節、樂句處須用急呼吸換氣。
5、按樂曲節奏讀歌詞,體會樂句與詞的關系,找出并標出換氣位置。
6、練唱歌曲。
注意前兩句與后兩句力度上的對比。
7、齊唱《土撥鼠》。
四、作業:
1、視唱《土撥鼠》樂譜。
2、用豎笛吹奏這個旋律。
下課。
課后記:本課三聲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聲部是從屬性質,主要以構造和聲背景為目的,讓小學生輕聲哼鳴的同時,注意傾聽整體音響效果。另外,當唱“啊”時,力度自然加強,不需要有意突出這個力度。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第十七頁)三聲部合唱片斷。
二、歌曲《土撥鼠》的演唱、處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歌曲《轉圓圈》。
1、分聲部視唱。
2、二部視唱練習。
3、二部合唱。
二:綜合訓練(第十七頁)。
1、按第一課時的聲部劃分,分聲部練第一、三聲部的視唱。
2、第一、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3、用哼鳴的方法哼唱第一、三聲部的二部合唱。
4、從第三聲部的學生中抽四——六人,視唱第二聲部。
5、第一、二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6、第二、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7、三個聲部的三部視唱練習。
8、三個聲部的三部合唱哼鳴練習,注意調整力度和速度。
9、條件較好的班級,用豎笛合奏這個三聲部合唱片斷。
10、欣賞:《故鄉的親人》(第五十七頁},注意體會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那種憂傷心情。
三:《土撥鼠》的演唱、處理。
1、問答:《自新大陸》中的主題《念故鄉》、美國歌曲《故鄉的親人》與《土撥鼠》在內容和情緒上有什么共同之處?(都表現了游子飄零他鄉的孤獨、凄涼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學生區分歌曲的兩個段落,并說出它們在旋律和情緒上的異同。(前一段旋律平穩,感情比較平靜,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緒顯得較激動)。
3、朗誦歌詞,請學生指出語氣最為強烈的地方,(啊,土撥鼠),對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處),確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討論:應如何運用力度來表現這個高潮部分?(用較強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較強的力度?(應隨旋律的起伏而作強弱的變化)。高潮部分出現了兩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處理?(前一個高潮部分力度較強,抒發對土撥鼠十分鐘愛的強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則用較弱的力度來表現無可奈何的心情)。
在討論中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試一試,唱一唱,讓大家進行比較,再得出結論。
5、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
6、用豎笛練習吹奏這首歌。
四:小結本節課學習、練習情況。
下課。
課后記:《土撥鼠》這首歌的兩大特點: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從小節的第六拍弱起。啟發學生意識到這兩點,再去感覺基本節奏,自學起來會很方便。
教學內容:
一、復習、鞏固前兩課時學習內容。
二、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較具準備:
一、貝多芬像。
二、錄音機。
三、用電子琴演奏的《歡樂頌》錄音;用童聲合唱的《歡樂頌》錄音;用重唱、合唱、管弦樂演奏(唱)的交響樂片段錄音。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第十七頁)三聲部發聲訓練,《念故鄉》片段。
(1)、三聲部的視唱練習。
(2)、豎笛合奏練習。
2、抽唱歌曲《土撥鼠》。
3、抽學生用豎笛吹奏《土撥鼠》。
小結、過渡:
這是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還創作了許多內容更深刻、規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關于貝多芬的簡介,參看課本第二十一頁。
二:貝多芬經典名作片段欣賞。
1、交響曲:
(1)《命運》(貝五)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田園》(貝六)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奏鳴曲:
(1)《月光》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主題。
(2)《熱情》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部主題。
(3)《春天》f 大調小提琴、鋼琴第五奏鳴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3、歌曲:
(1)《土撥鼠》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
(2)《歡樂頌》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c、交響樂(貝九)第四樂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賞童聲合唱《念故鄉》。
三:邊聽邊想
1、再聽《歡樂頌》片段,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感受(如:興奮、熱烈、雄壯、宏偉、激奮……)。
2、引導學生們將《歡樂頌》與《土撥鼠》從情緒、力度、速度、結束音、色彩等方面進行比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歡樂頌》 《土撥鼠》
情緒 熱情、歡(明)快 憂傷、低沉
力度 強 弱
速度 快 慢
結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較法將本節課所欣賞的八首作品歸納:
(1)《歡樂頌》類:《熱情》、《春天》、《田園》及《命運》。
(2)《土撥鼠》類:《月光》、《念故鄉》。
4、齊唱《歡樂頌》、或吹奏。
簡單小結課堂學習情況。
下課。后記:通過對比,讓學生懂得同是貝多芬的作品,整體上感覺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別是結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這也說明使用某些音或節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