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一
慈善走訪是一種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行為,通過親身體驗和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并給予幫助。本文將分享我在一次慈善走訪中的心得體會。
首先,慈善走訪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中存在的貧困和不公。在走訪中,我看到了一些家庭生活條件極其艱難,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們住在簡陋的家中,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面臨著生活的巨大困境。這個現實讓我深感社會貧富差距之大,讓我反思自己的幸運。
其次,慈善走訪讓我意識到,幫助他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有些受贈者在接受慈善幫助時可能心存疑慮,甚至有些抵觸。他們可能已經習慣了自力更生或者覺得接受幫助是一種屈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用真誠的態度和細心的溝通去理解他們的需求,并給予適當的幫助。同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包容,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懷和愛心。
第三,慈善走訪讓我明白了真正的幫助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走訪中,我見到一些志愿者只是送去了一些物資和金錢,雖然能暫時解決一些困難,但并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我意識到,真正的幫助應該是從教育、職業培訓等方面入手,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和自力更生。這不僅是一時之需,更是一種可持續的幫助。
第四,慈善走訪讓我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和滿足感。每次我把物資送到受贈者手中,看到他們的笑容和感謝的眼神,我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他們的感動讓我明白,我們通過關注他們的需求并給予幫助,不僅是為了改變他們的生活,更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參與。
最后,慈善走訪讓我深深地明白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通過與受贈者的交流,我知道他們面臨的困境是我所不能想象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領悟到了自身的幸運和幸福。我懂得了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對生活懷有感激之心,并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總結起來,我通過慈善走訪深刻認識到社會中的貧困和不公,意識到幫助他人需要耐心和理解,明白了真正的幫助應該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和滿足感,并深深明白了感恩之心的重要性。這次慈善走訪讓我不僅對他人的不幸有了更多的關心和理解,也讓我看到了社會的美好與溫暖。我將繼續積極投身到慈善事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二
溫暖衣冬,溫暖一冬,一件衣服,溫暖了寒冷冬季。為鼓勵青年大學生用實際行動“認識社會、回報社會”,積極倡導“隨手微公益,傳播正能量”理念,讓大學生在寒假期間完成一次“快樂的微公益”行動。按照團市委“溫暖衣冬”活動方案,團市委負責組織大學生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利用假期返鄉攜帶冬衣,轉贈給最需要的人。我一直覺得溫暖衣冬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心行動,去年我也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但是因為衣服比較有限,所以沒有參加成。今年我又報名了,拿到一件編號為dx2200的冬衣,里面是一件黑色的棉衣。當時看到這件衣服和它的包裝時,心里就流出了一股暖意,整個衣服袋子是大紅色的,好不喜慶,給我的感覺是我若是在這寒冷的冬日收到一份志愿者送來的這樣的禮物,我會感受不到冬日的寒冷,而是內心的無比溫暖,同時我想著這件衣服應該送給老人。這些衣服都是七八成新的而且經過了清洗與消毒,是很干凈整潔的。要感謝組織者、愛心人士、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員,組織者的心系他人,愛心人士的獻衣善舉。這個寒假我帶著回家的欣喜,帶著歸家的盼望,帶著對家的想念我坐上了駛向許昌市的火車,同時還帶著一份要從北京流向包許昌的溫暖。把“溫暖衣冬”活動領到的衣服送給最需要的人,讓他們這整個冬天都處于溫暖之中。
拿到溫暖冬衣的我的內心也十分不平靜。因為不知道可以將這件溫暖冬衣這股暖流送到誰的手中,同時也擔憂我是不是真的能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溫暖著他的心,讓他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讓他切實體會到來自北京幾千公里之遙外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心的溫度。
因為我們家在農村,所以村上有很多上了年紀的孤寡老人。他們需要關愛,需要溫暖。尋找那個最需要的人成為我的一個心結。與家人話家常時講了一下我們溫暖冬衣的活動,希望可以在親人們的家常中找到那件冬衣的歸屬者。經過和家人的商量,這次我選擇送衣服的對象是一個沒有親人的老人,他的兄弟姐妹都不在世了。他平時的衣服和實物都是由村里的好心人和當地政府捐贈的,盡管自己孑然一身,但是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他仍然很快樂。可能是由于精神問題,有時候他穿得很薄,但是總是笑著。
現在他在我們村附近的敬老院里住,我拿著衣服去看他的時候,他當時還穿著很單薄的衣服,笑著,也不知道冷,他不是大家說的那種要風度不要溫度的那種,而是因為他沒有衣服可以穿。我心里頓時覺得很不舒服,迫切希望自己的這件衣服可以幫助他,給他送去溫暖。我去敬老院時,向負責人詳細地介紹了一下自己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以及這個“溫暖衣冬”活動的背景和目的,敬老院負責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希望我們多多做這樣的活動,讓溫暖傳遞。在敬老院負責人的幫助下,我們給他穿上衣服試了一下大小,很合適,覺得這件衣服找對了人,就是為他帶的。當那個負責人讓他對我表示感謝時,他什么也不知道,仍然用他的笑容回應,但是此時我的心里感到很快樂,因為這個活動讓我體現自己的價值,是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表現。我和老人拍了一張合照,記錄下了此刻的愛和溫暖。老人的衣服上面還有補丁,但是他的衣著干凈整潔,沒有臟亂的痕跡,一點都看不出來是沒有人關心的孤寡老人。我對敬老院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感到敬佩,社會上正是這個組織讓那么多無家可歸、無人照料的人感到溫暖和幸福。
隨后,負責人和我進行了交談,進一步了解了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對我的這個活動表示贊揚和肯定,同時也介紹了一下敬老院的情況。由于我們縣是貧困縣,所以平時政府下發的衣物什么的都很少,有時村民會來捐贈一點,使敬老院的老人生活得以維持。我們平時應該多做一些這樣的活動,同時鼓勵村民將合適的衣物進行捐贈。了解了敬老院的困難后,我對自己拿來的一件衣服覺得不好意思,敬老院里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而我們的這點幫助微不足道。所以我覺得以后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了解到這個情況,我回家還告訴了媽媽,讓她平時把我爸爸不穿的衣物捐贈出去,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捐出一件冬衣,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那些寒冬的貧困人群來說,卻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溫暖。讓我們用愛心融化冰雪,這個冬天,我們溫暖著他們,也溫暖著自己。
校團委的這個愛心行動很好的幫助了他們而且讓我們傳遞了愛心,傳遞了正能量。因為沒法帶太多,每人只分一件衣服,如果可能的話我想帶更多的衣服回去的,這不僅是一個愛心項目為老人們提供幫助,更是傳遞愛心,呼吁大家的一個行動。我很感謝學校能給我們這么一個機會去為老人提供幫助去獻愛心,雖然我們只是一個衣服的傳遞者,但是我依然覺得很自豪。我在寒假期間完成了一次“快樂的微公益”的行動,在活動過程滲透公益理念,形成點對點的愛心傳遞,深入實踐、大力弘揚、廣泛傳播北京精神,并通過實際行動影響帶動身邊的人參與公益,在社會上形成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公益氛圍。也許我們的一點點行動微不足道,但是這匯聚起來的力量不可估量。正如那句話所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引言(背景介紹與問題提出)
慈善走訪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它通過走訪貧困地區和社區,來了解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慈善走訪中來,然而,如何進行有效的走訪和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們,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我將從個人體會的角度,分享一些關于慈善走訪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走訪前的準備(認真收集信息,制定明確目標)
在進行慈善走訪前,我們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首先,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目標地區的信息,了解當地的貧困程度、居民的基本情況以及需求。其次,我們應該明確走訪的目標,比如,是為了提供教育資助、醫療幫助,還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等等。制定明確的目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走訪行程和分配資源,避免浪費和盲目行動。
第三段:走訪中的交流與傾聽(尊重當地居民,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
在走訪中,我們要學會尊重當地居民,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此外,我們還要留心觀察,看到他們的困境和困難,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在交流和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多關注居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需求,用真心關懷和理解去打開他們的心扉,使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真誠與關愛。
第四段:慈善走訪的實際行動(按照目標規劃行動,發揮專業特長)
在進行慈善走訪時,我們要按照制定的目標和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行動。比如,如果目標是為了提供教育資助,那么我們可以組織義教,提供教材和學費等幫助;如果目標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我們可以組織修建房屋、提供食品和藥物等。此外,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比如,如果有醫學背景的志愿者,可以在救助行動中提供醫療服務,給予居民及時診療和治療,以便他們盡快康復,重返正常生活。
第五段:慈善走訪的反思與總結(反思經驗,總結教訓)
慈善走訪結束后,我們要進行反思與總結,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我們要問問自己,在走訪中是否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同時,我們還要思考自己在走訪中的感受和體驗,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最后,我們要對這次慈善走訪進行總結,找出成功的因素和不足之處,為以后的慈善走訪積累經驗,更好地服務社會。
總結:
通過以上的體會和總結,我們可以看出,慈善走訪是一項需要我們付出真心和用心的活動。在走訪中,我們不僅要了解當地居民的真正需求,還要表達我們的關愛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慈善走訪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慈善走訪的橋梁和使者,用自己的力量和愛心,去改變世界。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四
從小到大,我們受過大大小小的恩惠。
我們一出生的時候,母親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如此偌大的恩惠足夠讓我們一輩子牢記。還有老師,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教我們知識。
每當我們過生日的時候應當記著這一天是母親的受難日,是母親給我們最大恩惠的開始。如何孝敬父母?很簡單。不惹父母生氣,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但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回報父母的遠不及父母給予的多,必須時刻有著感恩的心。
老師在一生中起著一個過渡的作用,他們給予我們看清世界的知識,讓我們一生受用不盡,老師在我們小時候給我們灌輸知識,灌輸做人的道理。老師為了我們盡心盡力,青絲染成了白發,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回報努力教導我們的老師。
中國有位慈善家——陳光標,他憑借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無數的信任。四川汶川地震之后陳光標第一時間到了災區,他帶去了六十多臺挖掘機,和大量的金錢。
他的這一舉動連都感動了。事后別人問起他時,他卻說:“我以前也是窮人家,受到過社會人士的幫助,我這么做純粹是感恩。他的話讓所有人為之感動。他得到了全社會人民的信任!
有著感恩的心,可以讓我們升華品格,感恩可以在人群中建立信任。陳光標憑借感恩,他獲得了別人的肯定。
我們現代青年職業懷揣著一顆真心,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五
慈善走訪是一種通過走訪貧困地區或弱勢群體來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行動。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參與了多次慈善走訪活動,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慈善走訪中的體會和觀點,希望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善舉中。
首先,慈善走訪讓我意識到貧困并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問題。在走訪中,我看到了許多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之艱苦。有些地區的居民生活在簡陋的棚屋中,沒有基本的生活設施和水電供應,這讓我深感心痛。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處于極度貧困的狀態,他們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這讓我認識到慈善走訪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幫助他們。
其次,慈善走訪也教會了我珍惜眼前的一切。通過與貧困地區的居民近距離接觸,我意識到自己擁有很多不可或缺的東西,比如溫飽、教育和家庭的關愛。而這些正是貧困地區的居民所缺乏的基本權利。看到他們只能靠簡單的勞動來過活,我開始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和資源。同時,我也認識到身邊那些被忽視的小事,比如一頓豐盛的晚餐、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在忙碌中容易忽視的,在走訪中我體會到了更多關于感恩的意義。
此外,在慈善走訪中,我看到了人間真情的美好。每一次走訪,都有許多熱心人士自愿加入其中,提供幫助和支持。我見證了無數的善舉和奉獻,這讓我感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是如此的美麗和有力。在面對困境和苦難時,有人伸出援手,愿意為他人分擔痛苦。這些志愿者們不計較辛苦和付出,只希望能給他人帶去一絲溫暖和幫助。這樣的精神每次都打動著我,讓我深信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肩負起責任,團結一心,就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此外,在慈善走訪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其中之一是資源分配不公。有些貧困地區的居民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資源有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讓我意識到,單純的走訪和捐贈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還需要思考和推動社會公平與資源分配的改變。另外,慈善走訪的可持續性也是一個挑戰。簡單的慈善行為無法根本性地改變貧困地區的現狀,我們需要思考更長遠和更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慈善走訪給我帶來了深刻的體驗和啟示。通過近距離接觸貧困地區的居民,我認識到了貧困的現實,同時也學會了更加感恩和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時,慈善走訪也展示了人間真情的美好,讓我看到了世界之中的溫暖和希望。盡管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但慈善走訪仍然是一項重要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為其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唯有通過我們的努力和關懷,才能給貧困地區的居民帶去真正的幫助,讓他們重拾希望,走出困境。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六
按照市區“掛包幫轉走訪”活動的要求,根據組織安排,我于20__年六月下旬到船山區新橋鎮鎮高字庫村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一年來,我認真參與幫扶規劃制定,狠抓各項項目規劃的落實,切實加強溝通聯絡工作,及時反映工作開展情況,各項工作成效明顯。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工作總結
(一)強化學習,轉變角色
一是認真學習黨的農村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注重對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深刻領會中央對農村工作的意見和措施;二是認真學習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涉農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工作知識,從理論上不斷提高應對農村復雜工作的能力。重點學習“掛包幫”活動的各種政策及文件,深刻領會開展該項活動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區的要求部署上去。三是積極向鎮、村“兩委”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了解如何開展基層工作、打開基層工作局面方式方法。四是深入鄉鎮工作一線,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積極工作,認真規劃
為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規劃,確保幫扶村群眾真正得實惠,我多次與鎮村同志到幫扶村開展實地調研,組織召開村社黨員干部會議和村民大會,征求干部群眾對幫扶規劃的意見和建議,詳細考察。該村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農業生產等相關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當年幫扶規劃。根據市區領導和幫扶部門意見及“掛包幫”活動工作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的基本思路,與鎮村干部群眾一起,制定了該村“掛包幫”活動總體規劃:
1、聯系水務局等部門做好村內水庫維修、整治工作。
事項說明:高字庫轄內水庫占地面積40余畝,是鎮內最大的水庫,但由于年久失修,導致該村及其附近幾個村舍農田灌溉用水不足,急需修善。目前,我局已與水務局等部門就此事項進行了溝通,正在積極向上申報項目。
幫扶干部:區老干局全體干部職工
幫扶對象:高字庫村全部居民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31日前
2、結合局內關工工作做好村內留守兒童工作。
事項說明:高字庫村現有留守兒童80余人,我局將結合局內關工工作,對村內留守兒童的情況展開調查,并做好留守兒童的安全宣傳,落實對留守兒童教育、幫扶工作。
幫扶干部:區老干局局全體干部職工
幫扶對象:以高字庫村4、8兩社為首的全村留守兒童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31日前
3、全力配合村委力所能及地做好生產生活幫扶。
事項說明:結合聯系村村情和我局實情,確定了4名主要幫扶對象,主要通過贈送農副產品、開展技術指導、關注空巢老人、落實相關救助政策等方式,從生活到生產對幫扶戶進行適時竭力的幫扶。
幫扶干部:區老干局全體黨組成員
幫扶對象:確定了4名主要幫扶對象
1、彭明喜,高字庫村8社,家有4口人,家中主要勞動力兒子去世,自身癌癥,還要撫養孫子,靠低保生活。
2、楊應順,高字庫村4社,家有7口人,自身癌癥,兩個小孩上學,學生負擔重,享受低保生活。
3、江澤富,高字庫村3社,家有5口人,自身患病,妻子患有精神病,子女在外打工,收不不高,享受農村低保。
4、于仕發,高字庫村8社,家有2口人,自身殘疾,女子均外嫁,無兒,屬空巢老人,靠低保生活。
(三)突出重點,扎實推進
按照三年規劃安排,本年的工作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為使群眾早日享受到掛包幫工作帶來的實惠,在上級幫扶資金還未到位情況下,通過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籌措資金維修高字庫轄內水庫,解決了該村及其附近幾個村舍農田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四)上下聯絡,溝通協調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七
我站在xx村一組唯一的小廣場上,面前有三四排整齊漂亮的新農村建設二層小樓,接近黃昏,天空灰蒙,隱約醞釀著一場小雨。身邊的同事們興奮的說說笑笑,鄧處長和卜老師與一組組長和幾位村民坐在遠處商量著我們晚上住宿的安排。這是我第一次的下基層走訪的村子,xx縣xx鎮xx村,位于秦嶺北麓,鎮政府駐地西南約6.5公里處。據傳,明崇禎十七年前,有管姓人居住次坪,故以居民姓氏及地形而得名。
我們被安排帶到了一戶農家,一位婆婆、一位阿姨、一條狗是這家目前居住的全部成員。家中叔叔和獨子都已出外打工,已經很久沒有回來了。二層小樓后面另有一排房屋,作為廚房和廁所與小樓連成了一個院子。阿姨不介意,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家,因為我略有點不懂當地方言,便只聽著君與阿姨地道交談。小樓外面很漂亮,貼著白瓷磚壁,內里卻是灰泥胚子墻,依然沒有粉刷。房間空蕩蕩的,并沒有什么家具,客廳里擺放著一口為老人準備的棺木,顯得有些突兀。二樓三間房全部空置,門未安裝。
君羨慕客氣地說:“阿姨,你家房子真大!樓上還有啊?!?/p>
阿姨嘆口氣,“嗯。我和媽在樓下一人一間,過年孩子回來了,樓下還有一間,樓上的都用不上?!?/p>
出門后,我倆參觀了其它同事的住處。多數農家內里都沒有粉刷,也有很多房屋閑置。我們當中有兩位同事引起大家的廣泛同情,她們住在一位獨居婆婆的家中,安排的臥室在一樓,臨街的窗戶上未掛窗簾,甚至沒有安裝臥室門。有男士提出與她們換房,兩個善良的姑娘告訴我怕傷婆婆的心所以沒有換。
在第二日,參觀農田,我單獨與組長交談時,問了我心中的問題:“你們住到新建的這些家里,都滿意么?感覺怎么樣?”
“倒是比原來方便了,不過家里用費比上邊多了?!?/p>
“那你們都愿意搬下來么?”
組長才回頭盯著我,苦笑了一下,“那沒辦法么?!?/p>
這幾年,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也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國家批準了大量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新聞報紙上總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讓每個農村面貌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倍聦?,新農村建設的房屋,有大量空置。不僅是農村建設,我國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都面臨這這樣一個同樣的問題——重‘面子’,輕‘里子’。我想,怎樣更好的統籌安排,將工作落至實處,真正的惠及農民是我局工作的重心,而怎樣實在的進行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的努力不流于表面,是我的工作重心。
當夜吃過晚飯,想去衛生間,走至客廳時,院子對面的廚房里倒影出阿姨的身影,她居然在舔盤子,那是晚飯唯一炒菜的盤子,我當時震驚地站在原地愣了幾秒鐘,因為怕她看見我尷尬,所以趕快轉身回了臥室。臥室中,看到阿姨為我們鋪的嶄新的床褥,心理對她依然很感謝。不過第二日,吃早飯時,本來五分鐘可以吃完的飯,我足足吃了半個小時,因為學醫,我的生活有些潔癖,所以,整頓早飯期間,我的腦里不時回想昨晚的那一幕,便如鯁在喉,難以下咽。
我原以為,是阿姨家里窮,后來,我問過很多其它人,才知,這是當地的一種習慣,早年由河南流民傳來的一種風俗,以顯示媳婦能夠勤儉持家。
在這次走訪中,還與當地村鎮的一些青年人進行了交流,當時,有一位大姐,告訴我們當地的小孩上學困難,教育資源不好,村里只有一個小學,中學都在縣鎮。她家也有一個孩子正上學,希望我們為他們的孩子每周過來補課,最好只帶課三四人。我當時驕傲的內心有些不高興,為她這樣不禮貌的要求。后來慢慢自己想通了,村民提的要求多數是表面具體實在的,有時也許有點兒不合理的,這是普遍現象。來路途中,卜老師提供了一個笑料,我局對口幫扶工作組的一位領導,一次詢問自己的幫扶對象有什么困難,村民答:“家里沒什么困難的,就是兒子還沒娶媳婦,你幫我找個兒媳婦吧。”這位領導氣了半天。也讓我們哭笑不得。
第二日時,我們還參觀了二組的農家樂,全組四十多戶,有十七戶辦了農家樂,除了當地管坪村的居民所辦農家樂,還有部分由其它村鎮村民來此所辦的農家樂。我倆實習的農家樂老板告訴我們,這里的農家樂興起四五年了,起初兩年生意很好,近兩年隨著農家樂越來越多,生意已經不知怎么樣了,一年整個農家樂收入也只是六七萬左右。
可見,農家樂的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臺期。我也上網查了當地的農家樂,鮮有網上登記,方便游客問詢的。鄉鎮府建設的xx村網絡平臺上也是完全空白,沒有任何資料。
農村旅游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撐,農家樂市場既然已經飽和,如何加入文化因素,開辟發展休閑娛樂市場,比如設立當地的戶縣農民畫畫舫,剪紙娛樂,販賣當地手工藝品或土雞蛋山貨等,我認為也許是一條新的道路。
發展農村旅游,尤其是發展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村旅游,可以實現城市自愿支持農村發展,吸引城市的資金及人才向農村流動,且符合市場規律,真正的體現“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基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這個村子是幸運的,可以依托森林公園發展自己。村子的精神建設必然會自然迅速發展。農家樂,沒有以游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管坪村的農村旅游,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會培養了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發展農村旅游,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先進思想帶入農村,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使農民接受先進思想,實現思想轉變,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除了這些,我們還觀看了一組所主要種植的小麥、玉米田,人社局所幫扶的8號葡萄種植基地,但因葡萄架第三年才結果實,所以成效滯后。但據阿姨告訴我,葡萄成熟后,畝產資金將比小麥的翻三倍,對此,她很有信心。
三組仍然居住在山上,57戶,經濟條件、居住環境,相對其它兩組落后。現主要種植玉米、土豆,收集山貨販賣。人社局對他們借助無息貸款的方式,幫扶了食用菌種植和養雞的項目,主要銷至山下的農家樂。但中間可能需收貨者倒賣。
被幫扶的村民,能看出對我們真心的感謝,同時,也讓我真心的感謝和感知同事領導的用心良苦,感知我們工作的重要、真實和意義。
所以,回西安后,我去了圖書館,查了當地的資料。其實,除了種植,當地還特產生漆、天麻、貝母、黃芪、五味子、黨參等野生中藥材。特色文化是戶縣的農民畫和剪紙。
三組位于山腰,交通不便,其實不適宜生產大眾、普遍的食材,因為銷路并不占據優勢。我想,為什么不種植特色的中藥材?既然已經有了蘑菇產業鏈和設施,可以適當試行珍惜食用菌栽培。但是中藥種植和珍惜食用菌栽培最需要的是技術支持。因為管坪村是我局“兩聯一包”幫扶對象,所以由本局出面邀請農業專家評估指導應該可以實行。
同時,可以由村民自收集山貨、土雞、土雞蛋、中藥等,在通往旅游景區的硬化公路旁,鄉鎮府設天然無公害食材營銷點,賣于游客,價格必然相對升高。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慈善走訪心得體會篇八
根據旌德縣委組織部統一安排,從今年7月初開始,俞村鎮參加“千名干部下基層走訪”活動。這次走訪意義重大,是“十二五”新世紀新時期干部帶著學習的目的、解決問題和創建和諧的任務到基層走訪的。通過本次帶著不同意義的目的走訪基層民情來看,我深深體會到了和原來工作在基層一線不同的感受,我感受到村民很質樸,生產、生活積極向上,思想心態很“陽光”,從心底里感謝黨的政策,感謝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與他們交談猶如一股甘甜的清泉浸入心田,與他們交談是一種無需投資的精神享受,與他們交流給人一種融入社會、回歸自然、和諧發展的感覺,從他們身上使我收獲了一筆不菲的人生財富。
組織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走訪”活動,不但為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搭建一個溝通、學習、交流和施展才華的平臺,而且也為密切黨群關系,拉近干群距離,做好群眾工作搭起了一座“無形橋”。我認為,有能力做好機關工作,不一定能做好基層群眾工作,但是有能力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為了盡快全面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們工作組一行深入村組院落,走進田間地頭,訪貧問苦、訪民問需、訪賢問能、訪老問經、訪富問計,親身體會到廣大群眾的辛勞,了解到廣大群眾這些年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經歷的坎坷。
為了全面準確掌握群眾生產、生活狀況,我們根據摸排情況,與村里部分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他們一起進行春耕備耕生產,和他們一起拉家常,幫助消除他們心中的苦悶和疾慮。詳細了解這些貧困戶、困難戶、低保戶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詳細進行記錄,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逐個幫助解決。通過和這些困難群眾的訪談交流使我深深體會到:這些貧困的群眾不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而是他們曾因各種各樣的不幸原因致使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們需要大家的關心來溫暖,需要大家的幫助來鼓勁,只要用誠心和他們交流,他們才會敞開心扉接納你。這次“千名干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為我們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融入百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機會。我們抽調下基層的每一位干部更應該珍惜這次機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把握好手中的權利,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群眾,用真誠善良的心去溫暖群眾,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回饋社會。
干部的工作能力小和整體素質高低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形象?,F在,有的干部走出校門就進入機關工作,對基層情況掌握不深不透、對群眾需求了解不及時、對群眾呼聲聽得不真切,脫離基層群眾的傾向還普遍存在。有的按部就班,創新意識不強;有的作風散漫、紀律要求不嚴;有的不思進取,能力素質較低;有的浮在面上,服務意識淡化,甚至有的年輕干部還沒有到基層去過,更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對處理一些應急和上訪類問題束手無策等等。我認為每一個干部應該把握好這次下基層的機遇,沉下身子,真正把群眾當作朋友、當成親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熱心、盡心、精心地為群眾服務。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生活作風積極投身農村工作,踏踏實實向群眾學習,真真切切為群眾服務,樸樸素素和群眾交流,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從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優秀品質,展現良好形象,切實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才華有施展的舞臺,才能使你的能力得到體現。
近年來,中央、省、市、縣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兩免一補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是得民心的好事,為什么干群關系越拉越遠呢?干部與群眾之間好像有了一堵“無形墻”。我認為這就是因為我們各級干部深入基層的少了,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少了,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少了,群眾聽到黨的聲音少了。有了我們的加入,有了我們的身影,群眾建設家鄉的熱情和積極性更加高漲。他們熱情的和我們交流,拉家常,說感受,談困難,贊揚黨的政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淳樸,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動力。通過這次下基層活動,使我明白農村工作包羅萬象,鄉鎮和縣上各部門安排的工作都需要在村組一級落實和解決,而且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才行,再好的決策和部署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真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群眾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核心,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需要我們各級干部來宣傳,農民群眾的憂愁需要我們來分擔,生活困難群眾的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共同來建設。我們的工作還不適應形勢任務的要求,工作作風與人民群眾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工作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只有,而且只有廣大機關干部情況熟了,作風好了,素質高了,技術硬了,能力強了,工作實了,群眾聽到的聲音多了,干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墻”才會消失,干群關系才會更融洽。
總之,這次“千名干部下基層走訪”活動,正是農業系統給全體干部搭建了一個為農服務的平臺,提供了一條實踐的途經、創造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和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我們要把這次“千名干部下基層走訪”活動作為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我們要把群眾的發展作為檢驗工作實效的唯一標桿,只有干群合力才是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我堅信,在旌德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黨員干部群眾會齊心協力把俞村鎮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