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本文已經多次,這次有學生提出了質疑:“船長為什么與船一起沉入深淵?”老實說,每次教這課,我也有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有同學質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學生會覺得哈爾威犧牲沒啥必要。但這次不同,有學生問:船長為什么要與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覺得船長的犧牲是沒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機會逃生。如果我們從課文文字上來看,20分鐘逃生的時間夠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員都與乘客一起安全撤離了,按說船長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時的我,真有些擔心,怕講不好會影響學生對于雨果筆下的這位英雄船長給他們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實是:article/我們真不能小看了我們的學生,繩偉同學很快舉手:“我想哈爾威船長和諾曼底號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我想從這艘船誕生起,船長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長心里,它是戰友,是親兄弟。所以他才會選擇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說:“在哈爾威船長心中,船長就應該與船共存亡,他是不會拋棄諾曼底號獨自逃生的,表現他忠職守。”學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來,我們的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們老師、家長越俎代庖的。他們腦子靈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們快,好記性更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望塵莫及的。因此,我們做教師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來審視學生,因為今天的小學生真的不容“小看”。我們要與時俱進,用現代的眼光,依據現代的心理學、教育學規律來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研究他們。這樣,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開辟新的教育捷徑,少走彎路,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二
在9月16日,我們六備舉行了一次網絡集體備課,并形成了集體教案,我就利用這教案,在9月21日下午,上了一節示范課,現在把上這課的一些反思與感受寫下來。
集體形成認為的教案還是個大框架,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還有很大的“空白”,這需要每個實施者去補充,去創新,去發展,去讓它有血有肉,豐滿。這處理這個教案時,我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真真實實地本著“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南京培訓會之精神,引領自己處理好教案,上好這節課。
2、始終注意著走簡潔高效之路了,突出語文的語言性,用語言獨有的魅力去熏陶學生,感動學生,形成豐富的語感。始終注意著讓語言產生魅力,有樂趣,讓學生樂于品味語言,感受語言。還要善于從語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學中強調“對話”。在課堂中,師生對話也比較重要,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對話,才能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有效的對話才能引領學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層,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學生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所以在課堂中一來一去的簡短有力對話是確少不了的。
1、從各位聽課老師的反映,效果還是可以的。注意抓住了重點語言(前兩次的命令),引導學生盡可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并從朗讀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出船長的偉大。
2、我的導入一環節較好,在導入時,我用前兩節作為導入語言,第一節稍加改編,用口述的方式。第二節用錄音的方式放給學生聽,因為錄音的效果特別好,特別容易引導學生進入境界。當第二節的錄音放完后,然后說“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而開始……”,接著就直接進入課文的第二部分教學。對于一二兩節在教學第一個命令時,調用了描寫亂的情景。除此就沒有讓學生直接讀,否則會產生面面俱到,凌亂的感覺。
3、學生讀書比較到位,能讀得確確實實地帶上個人的情感,有感染力。特別是船長的那些簡短有力的對話,我采取開火車讀,效果比分角色讀更好,這樣更能再現那時的亂的情境。
1、本課的小節很多,由于一環節扣一環節,所以需要的過渡語言就非常多,這是上課的一個難點,我感覺這方面我還沒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銜接過渡語言。
2、每個學生讀書都有不同的特點,這有一定的隨意性,在課堂上,我并沒有處理好對學生讀書的評價。感覺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有針對性,準確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多注意訓練這一基本功。
3、由于集體產生的共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當然是很出色的教案,可是這需要實施者完全把它融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在上課時,自己還無法擺脫看教案,看步驟。所以自己的目光于學生交流的機會肯定就會少,這樣,就不利于突出“以人為本”。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注意,教案應爛記于心,在上課的時候應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學生的身上。
在處理以下深化題目時,有點小爭議:“(自由選擇下題中的任一個角色)
a一位得救的懷抱嬰兒的婦女說:船長啊,船長,…………
b還是個孩子的水手克萊芒說:船長啊,船長,…………”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你真不該死呀……”這個問題提得好,我隨勢追問:“到底該不該死?船長能不能不死?”
學生1答:“恐怕他怕時間不夠,小艇上人太多,他為了其他人的脫險,就隨著輪船沉入深淵了。”對于這個問題,也能突出船長的偉大精神,可我以為與事實有點違背,就含糊一帶而過,沒有進行深化。而其他的老師認為得深化一下。
學生2答:“船在人在,船已經不在了,船長認為自己活著就沒有價值了。”(類似這樣說)針對這個回答,我感覺能深化主題,所以就深化處理一下??陕犝n教師覺得仍不夠深入,并且希望能再引入其他的相關資料。由于目前的語文教學提倡“倡簡、求本、務實,有度”,再加上課文的語言文字較多,內涵較深,所以就沒敢引入其他的材料,怕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使本有的任務完成不了。
我感覺原來的共案已經不錯了,所以新的教案與原案變化不大。我就大致說一說需要修補的地方。
1、導入部分就用前兩節作為導入語言,第一節稍加改編,用口述的方式。第二節用錄音的方式放給學生聽,因為錄音的效果特別好,特別容易引導學生進入境界。當第二節的錄音放完后,然后說“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而開始……”,接著就直接進入課文的第二部分教學。
2、在引導學生讀那段對話部分,先讓學生自己練讀,再采用開火車讀,即一個接著一個去讀,讀完一遍后,教師采取總結指導方式,讓他們再這樣讀一次,這樣的效果很好,能較好地再現當時的場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議大家采取。
3、最后兩段教學時,建議大家先采用放錄音方式,讓大家先聽,因為聽這錄音后確實能讓學生感動。然后再引導他們讀效果就更好。
4、對于最后一個“布置作業”部分,我們可以讓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小節去有感情讀,有感情背。但對于這個環節,如何時間不夠,也就算了。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三
《船長》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主要講述了“諾曼底”號在行進中突然遭到“瑪麗”號大輪的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的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秩序井然的脫險,自己卻和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
在學完這篇課文時,我問大家對這篇課文是否還有疑問,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船長為什么要與輪船一起沉入深淵,他完全有機會與其他乘客和船員一起安全脫險啊,他的這個犧牲有必要嗎?”說實話我在備課時,也想到過這個問題,也有這個疑問。但此時有學生提出,我正擔心講不好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學生對哈爾威船長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時,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說“我認為哈爾威船長與諾曼底號之間有很深的感情,也許諾曼底從一開始就是和船長一起出海,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船長早已把船當作自己的親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舍得拋棄自己的孩子自己獨自逃離呢?”另一學生補充道:“船長的與船一起沉入深淵,更能使我們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忠于職守的的高貴品質。
對于同學們的回答,讓我感到有點吃驚,原來我“小看”了我的學生,也讓我看到了學生動腦思考、積極向上,他們對文本的認識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審視學生,應該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更多的了解他們。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四
教學感悟:
一、深入鉆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課文是英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說《船長》,講述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瑪麗”號巨輪的突然撞擊,“諾曼底”號輪船的船身被撞開了一個大口子,船上的乘客無不驚惶失措,爭相逃命,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哈爾威挺身而出,沉著鎮定地指揮全體人員有條不紊地撤離,而自己卻以身殉職,與輪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復讀了幾遍課文,我有三點想法:其一,既是小說,就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知哈爾威船長這一形象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人物的高貴品質。其二,文章最后說: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這是作者對船長的評價,也是對后人的期盼。如何讓學生認識英雄的本質,在心中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是教學的難點。其三,怎樣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不偏廢工具性,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是我在教學前重點思考的三個方面。
二、將朗讀感悟和品味賞析相結合。
整堂課我把船長形象的剖析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讀書探究:第一,感悟內容,探究內涵,發覺文本的深層含義。諸如船長下達命令的順序,與船員們對話的用意,把自己置身于度外。第二,品味語言,賞析寫法,領悟語言的奧妙,如對“吼”字的品悟,對船長和船員們對話的賞析等。特別是對“對話”的描寫,訓練的著力點不是在內容上,而是在寫法的賞析上,通過比較,不僅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情況的緊急,船長的鎮定,還領悟到“對話”描寫的奧妙和技巧,有助于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第三、重視讀書訓練,以讀促悟,讀中見悟。通過“默讀”,讀進文字里去,想象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讀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與威嚴!”
三、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
關于寫作特色的教學,近30年來,慢慢地被淡化了下來,然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和“了解”“表達方法”。所以在教學的第三環節上我從全新的角度進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比較,領悟課文結尾安排的藝術效果,從中感受到“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引導學生領悟選材的高妙,“一件事寫盡一生”“最后的20分鐘把他(船長)一生的品質都寫出來了;三是通過“現身說法”,三讀船長的三次不同收獲,使學生明白“不同時期讀同一篇文章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收獲與發現”。老師的這個嘗試,與傳統的“寫作特色教學”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教學的目的不同,即由傳統的寫作知識教學轉向了訓練綜合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提高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課標”所倡導的表達方法教學,絕不是單傳的“工具性”訓練,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訓練的最佳途徑,是對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資源最充分的挖掘。
教學遺憾:
1、小說中雨果的高明之處就是借助船毀將傾,人們極度慌亂的境況,來凸現船長的崇高形象??紤]到整堂課的時間關系,我在處理第二小節時過快了點,未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那場災難的嚴重性和人們的極度恐慌。
2、今天課堂上發言的人算是比平時多了些,但發言的面還不是很廣,如何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投入教與學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努力。
3、盡管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作了嘗試和努力,但真正的落實還要在課后去花功夫。如何引導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閱讀,豐富學生文化知識,豐厚學生文化底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還須多想辦法。
《船長》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上的難點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應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破難點,優化課堂教學,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難點如磐石,我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鉆研教材之余,將難點進行分流,采用分層次擊碎難點法。學生們加深了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好效果。
就以我所教《船長》一文為例來說,我考慮到學生課前有了一系列的知識作奠基,我教學時直奔中心,爾后分幾個層次進行逐層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突破難點層次一:談話引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人?
第一次照應:哈爾威船長一生……英雄的權利。
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指名用自己的話初步說說“忠于職守”、“做人之道”的意思。怎樣理解句中的“又”?在引導學生理解與朗讀中初步感受船長的人性之美麗。
突破難點層次二:課文怎樣具體寫他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以此輻射全篇,帶動全文的學習。
預設1:客輪遇險以后,船長想到的是60個人的安全,惟獨沒有想自己,這60與1的對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質。在人們混亂時,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兩處對比,突出了船長的鎮定自若,臨危不慌。我順勢點明:多好的船長啊,在緊急關頭他仍然忠于職守,仍然履行著做人之道。接著,提升學生的朗讀層次:“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段話,相信你會比剛才讀得更好。”第二次照應:“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權利”。
及時小結過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長,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家。在過渡語中為后面理解“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大家?!币痪浣档碗y度而服務。
預設2:客輪遇險后,哈爾威船長“大聲吼道”,“簡短有力的對話”,“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下達著命令,一切都在聽從他的調遣。我借用多媒體的聲像,引導學生合作讀這段簡短有力的對話,共同感受船長那堅不可摧的意志。在這偉大的靈魂面前,災難也望而卻步!,緊扣夠了感受船長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無不震撼學生的心靈。此時,我進而順勢引導:這一切,都得感謝我們“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好船長啊。再來讀讀這段話,相信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緩緩地引導中逐步提升朗讀的層次,使船長這一光輝形象日益豐滿。引導學生第三次照應:“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權利”。過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長,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家。過渡語言中更好地兼顧到與上文的統一性。
預設3:危急中還不忘搶救見習水手克萊芒,突出了人物果斷、堅決的性格。從這里更可以看出船長他關心孩子,他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這里僅作略處理。
他不僅僅是個指揮者,也不僅僅是個控制者,他是這場災難,乃至這場生死搏斗的領導者??!
突破難點層次三:運用特寫鏡頭,展現人物形象,升華情感,掀起高潮。“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人了深淵?!睂W生應和著舒緩的音樂,欣賞著船長沉入深淵動態畫面,聆聽著我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受著“忠于職守”的美麗……我順勢推波助瀾:讓我們懷著敬仰激動的心情再次感受一位英雄的做人準則?;丨h照應:哈爾威船長……一名英雄的權利。最終在深情的呼喚中情感達到頂峰。哈爾威船長沒有豪言壯語,他猶如一座豐碑屹立在船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遠在學生心中定格。
自我感覺這種循環回復、一詠三嘆的教學方法很利于突破難點,學生對船長的敬畏之情在一次次與文本的 交流中得到升華。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五
“哈爾威船長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闭n文學到這里,教室里靜悄悄的,船長的英雄行為震撼了同學們的心靈。
在學生想象寫話時,周炳說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為一名船長,哈爾威不能離開自己的船,這是船長的職守……”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
哈爾威完全有機會逃生,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作為船長,他必須選擇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爾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船長的尊嚴,教材之所以用《船長》為題,而不用《“諾曼底號”遇難記》為題,我想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所以,當每一次海難,我們就會目睹一個船長的尊嚴,目睹船長這個職業的尊嚴。在海難面前,幾乎每一個船長都會選擇與船同存亡?!疤┨鼓峥恕钡氖访芩惯@樣做了,“諾曼底”號的哈爾威又一次這樣做了。哈爾威成為了英雄,他成為英雄其實很簡單,只是“運用了他船長的權利”。作為船長,哈爾威必須選擇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們肅然起敬呢?我想,應該在那么幾個字眼上: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職守,做人之道,看起來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難。在利益面前,特別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夠考驗一個人的敬業精神和為人之道。我們的社會,最需要弘揚的應該是這樣的精神。我想,這才是我們所需要在這篇課文挖掘與學習的東西。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六
拿到一個文本,如何切割文本?如何設計教學?這是對我們語文老師最基本的要求。今天,顧老師通過抓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來披文入情,品析人物,感悟人物,努力構建的動態生成的課堂無疑是成功的。
本文的主人公——哈爾威,一個真正的英雄。在危難面前,選擇了沉著、鎮定,在慌亂面前,選擇了冷酷、鐵面,而在死亡面前,他卻選擇了沉默。形象離不開人物的言行、神態、細節。教學中,學生們通過尋找英雄的語言、行動,感受了英雄的高貴、偉大,使人物站了起來,活了起來。
整堂課的教學,陸老師注重知識的整合,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情感人文性相融一張,奏響了語言和情感的和諧樂章。讀議結合的教學,暢所欲言的表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以及不盲從別人,不盲從文本,敢與發表不同見解的品質。抓重點句的品析,挖掘出了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一個“吼”字,不僅吼出了情況的危急,更吼出了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英雄的。
總之,整堂課在教師激情的引領下,在學生讀思悟中,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的情感發生了碰撞、交融,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加深了對生命的意義與內涵的體悟。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七
課后,我們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甚至有時引發了許多爭論,本次研究的主題是“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所以在備課時,我也是圍繞此問題進行了探索,并在教學中有效的進行實施,感覺效果不錯,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對學生來說,的確是經歷了一次對文本深度感悟的過程,學習方法掌握了,朗讀技巧明朗了,感情體會深刻了,有效的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課后,我針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在思考,教師的“導”關鍵是用在何處恰切,能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的把握文本,又不至于拋棄文本,脫離現實。結合這個問題我簡單談點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本篇課文,因為年代久遠,學生體會不夠深刻,在此時教師就應進行情境創設,把學生真正帶到當時的情景中,置身于其中,通過教師語言的敘述,情感的激發,錄像的播放,充分了解當時遇到海難時的危急情形。當學生的情感真正被激發后,想說的話就如同打開的閘門,滔滔不絕,那根緊繃的神經也隨著船長一起回到了當時的驚恐不安的場面,那不論是朗讀也好,談體會也罷,那種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話語都呈現在我們面前,仿佛船長就在眼前。此時教師“無聲勝有聲”“一切都在學生手中”。這就是——“導”在關鍵處,生起波瀾時。
教師情感的投入,語言的渲染,無形中給學生起到了感染的作用,在本課結尾處,我運用低沉的語調說:“在整個救援過程中,船長想到了每個人,甚至連水手都沒有忘記,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了,船頭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沒了。其他人都獲救了,而只有我們的船長卻仍然屹立在艦橋上”悲傷的音樂此刻響起,我范讀了這一部分,我看到孩子們已泣不成聲,對船長的形象已扎根心中,課堂情感達到高潮。這就是——情感生源,貴在語言。
當然這只是我結合本課自己的粗淺認識,那么課堂中具體應該如何實施“導”的策略,還有待于我們同仁們共同探討,共同研究,望各位給以指正。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八
第二課時,我引導學生一起研讀的主題是: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船長?劃出你感受深的語句,用高度概括的詞語來贊美船長,做好批注。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長。教師不能以自己理解代替學生的認識。這是我設計這一課時的宗旨。從上課的效果看,這樣設計是成功的。學生除了認識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船長,更從字里行間認識了一位尊重婦女、愛護兒童、臨危不懼、果敢鎮定……的船長,人物形象也越來越豐滿,這就是多元解讀,這就是有效解讀。
多元解讀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意見。有學生覺得船長的犧牲是沒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機會逃生。從文字上來看,20分鐘逃生的時間夠了,他完全可以在其他人逃生以后自己逃生,為什么一定要舍棄自己的生命呢?我肯定了他的說法。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尊重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一樣。但我也讓他理解船長,十九世紀的.英國,船長怎能棄船而生呢?這是他所處的環境和時代決定的,這是他所處的行業規則所決定的,這是他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否則,即使他上了岸,也會為這個社會所不容,遭這個行業所唾棄。所以在哈爾威船長心中,船長就應該與船共存亡,他是不會拋棄諾曼底號獨自逃生的,表現他忠于職守。
這篇課文很有特色,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大作家雨果對人物的描繪可以說是栩栩如生。有正面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本課著重通過語言(下達指揮命令)描寫來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質;有側面描寫,對遇險時場面的描寫,船長英勇獻身時人們的心態描寫等來突出船長的光輝形象。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凸現在我們的面前,讓人景仰。這些都是寫作方面的知識,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應該滲透寫作的指導。所以,在課后,我布置了一項練筆作業“二十年后,克萊芒來到了哈爾威船長的墓前……”讓學生展開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續寫,是課文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受到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篇九
在備《船長》這一課時,我被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英雄行為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長正目光凝然、注視前方,臉上是那么安詳平和。試問天下蒼生,有誰,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與寧靜;能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舍生取義?這對于蕓蕓眾生來講,是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聯想起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與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是輪船沉沒,也是眾人爭相逃命,也是船長下令緊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責任在船長,因為是他的錯誤決策才造成了這一慘劇。而我們的哈爾威船長,自始至終,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課前,我反復讀了課文,閱讀教學參考資料,鉆研教材,還上網搜尋到了多篇教案。我想,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無可厚非。但感覺實踐下來,從模仿學習到靈活地運用乃至創造,這是一個比較艱辛的過程。特別是優秀的教學設計如何適合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運用自如,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真正做到“得法”,何其難也?其中對學科性質的認識是前提,對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的整體把握與靈活調控是關鍵,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的有效、高效的活動是核心。這些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僅僅說說而已是無用的,最要緊的是落實在行動之中。
總結這堂課,如果要說好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表現,他們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我能感受到他們情感的波瀾起伏以及智慧的輕舞飛揚,學生的情感與智慧活動是與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諧同步的。
在上第一課時,總想在這堂課上使課文的重點有所呈現,所以教學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存在明顯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別是預習檢查這一板塊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課堂教學結構有些前松后緊,以至本該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場。這也是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在這樣的教研課上也出現了,真是不應該,以后得認真加以改正。
另外,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也必須得注意。比如:讓學生談談對作家的了解的時候,應注意指導學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讓學生交流課前已理解的詞語時,要讓學生說值得一說的詞語;生詞最好是指導讀寫后,還能讓學生默寫一下,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在訓練概括完段意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還需加強;要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發生海難時人們驚慌失措的感覺,朗讀指導還要到位;有些問題的提問設計得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