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長度單位的換算課后反思篇一
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厘米,用尺子量身邊的小型物體的長度基礎上學習的。提出一個問題,黑板有多長,我先用學生尺去量,結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學生一陣噓噓聲,太麻煩了,后來一個學生說她的尺子比較長,是30厘米長的,稍微快點了,但是還是很麻煩。這時學生說,老師不是有很長的尺嘛,還有學生說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結果量出來有4米長。
量黑板是不是應該讓學生來量,老師幫忙。提出除了用米尺,還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測量。
讓學生說說米尺和學生尺的不同用途,學生就說,量大型的物體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體用學生尺比較好。
詳細認識米尺,也是從0刻度開始的,最多是100厘米,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為總長是1米,說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長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長。當孩子們平舉著手臂,微微向前彎曲,大概就體會到了1米原來是這樣形象的。
第一天忘記帶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帶來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圍,挑一個胖點的,瘦點的,先教學生怎么量,然后讓學生給學生量,讓學生給老師量,分別把數據記在黑板上,量了幾位同學后,學生對腰圍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來一位學生,估計一下,大部分同學都估計得比較合理。因為量衣尺不夠,只有個別同學實踐量腰圍。所以需要布置到課后作業,讓學生家里去量。
學習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長度感,即使身邊沒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計物體一邊的長度。在測量物體長度前先估計一下,以提高估計的準確度。在學生學會了用食指寬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微微彎曲表示10厘米,用兩個手臂平舉微微彎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計了。
先估計教室長度,估計學生的身高,估計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測量。學生興致勃勃,踴躍參與。
課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繩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學生對長度的感性認識。
二年級數學上冊《長度單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三年級長度單位的換算課后反思篇二
1、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對尺子的充分觀察中自主認識長度單位,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結合想象引導學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過列舉生活中的1cm長的物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1cm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從尺子上找1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以及用手比畫2厘米有多長,使學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為下面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通過估一估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實際測量體驗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的方法,并與同桌合作量鉛筆的長度,解決了課前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厘米長度的認識。
5、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沒有在這一節課終止,課后還要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很好基礎。因為在實際測量中會發現很多物體用學生尺測量會很麻煩,這就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他們去思考、去探索。
1、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要求還沒有講清,學生就開始行動,導致學生操作時有一些失誤。
2、講解:你是怎樣測量的?學生在表達時,數學語言不夠標準。
3、表達的學生說的時候,其它學生傾聽不認真,個個都想說結果一個都沒表達清楚。
三年級長度單位的換算課后反思篇三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雖然一年級第一學期我們就學習過“比長短”,孩子們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但本學期是在此基礎上,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孩子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概念,并初步認識線段。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
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熱火朝天的課堂背后反思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班里這部分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先讓孩子們借助身邊的工具描述物體的長度,再用多種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長度建立表象;接著利用生活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最后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觀察并測量身邊的物體,是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并學習。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
三年級長度單位的換算課后反思篇四
1、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學生在對尺子的充分觀察中自主認識長度單位, 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 結合想象引導學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 并通過列舉生活中的 1 cm長的物體, 有利于加深學生對 1 cm 的認識和理解,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從尺子上找 1 厘米、 幾厘米的具體長度, 以及用手比畫 2 厘米有多長, 使 學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為下面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通過估一估引發認知沖突, 讓學生實際測量體驗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的方法,并與同桌合作量鉛筆的長度, 解決了課前提出的問題, 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加深了學生對厘米長度的認識。
5、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沒有在這一節課終止, 課后還要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很好基礎。 因為在實際測量中會發現很多物體用學生尺測量會很麻煩, 這就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激發他們去思考、 去探索。
1、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 要求還沒有講清, 學生就開始行動, 導致學生操作時有一些失誤。
2、講解: 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在表達時, 數學語言不夠標準。
3、表達的學生說的時候, 其它學生傾聽不認真, 個個都想說結果一個都沒表達清楚。
三年級長度單位的換算課后反思篇五
1、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對尺子的充分觀察中自主認識長度單位,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結合想象引導學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過列舉生活中的1cm長的物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1cm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從尺子上找1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以及用手比畫2厘米有多長,使學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為下面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通過估一估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實際測量體驗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的方法,并與同桌合作量鉛筆的長度,解決了課前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厘米長度的認識。
5、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沒有在這一節課終止,課后還要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很好基礎。因為在實際測量中會發現很多物體用學生尺測量會很麻煩,這就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他們去思考、去探索。
1、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要求還沒有講清,學生就開始行動,導致學生操作時有一些失誤。
2、講解:你是怎樣測量的?學生在表達時,數學語言不夠標準。
3、表達的學生說的時候,其它學生傾聽不認真,個個都想說結果一個都沒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