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一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回憶了以前學過的時間計量單位,再出示春節倒計時的情境圖給學生,從生活入手給學生很熟悉的感覺。準備了一個生活中用到的鐘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覺秒是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的作用。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在學會認識秒的過程中,提出從幾到幾經過了幾秒,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讓學生掌握不同的認識秒的方法。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1、新課開始時,學生對“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秒?”這一問題回答得很不好,只有個別學生說鐘面上有秒針,跑步時老師用到秒等,經過啟發才說出有限的幾個,可見,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關注不夠。2、學生帶來的小鬧鐘沒有充分利用。3、我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引申,學生說“小朋友每天睡9分鐘”可見,他對知識還沒完全掌握,我卻因為怕影響進度,只讓個別學生說說他錯在哪,忽視了這個本該是閃光的地方。4.學生課堂的參與還有待加強,說明我對學生的鼓勵還不夠,今后還有待提高。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二
大家都是用下面這樣的方式來導入的,我也這樣設計了(見下面的教學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間加了問題:為什么用秒作單位呢?可與時、分作比較,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是如何學習“時”的時間概念的?那么今天我們想想怎樣來研究“秒”,引導學生體會學習的方法。
如果不這樣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樣去教呢?可以從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
想到的切入點:
出示下面的信息:
(1)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
(2)火車每秒約行55米
(3)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4)衛星每秒飛行7900米
(5)現代化工廠的流水線每秒生產成千上萬個零件
(6)裝配一臺海信電視節約1秒鐘,整個公司一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
此時此刻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時間短、效率高、創造的價值高!
師:秒表示時間短,你說說怎么個短法呢?
繼而展開.......
三上《秒的認識》教學流程
一、導入
2.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時間單位秒?
二、探知
(一)感知1秒
1.關于秒,你已經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2.出示鐘表,認識秒針
3.感知1秒,1小格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
(1)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
(2)火車每秒約行55米
(3)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4)衛星每秒飛行7900米
(5)現代化工廠的流水線每秒生產成千上萬個零件
(6)裝配一臺海信電視節約1秒鐘,整個公司一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
此時此刻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時間是1秒1秒累積起來的,我們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幾秒
1.1大格為5秒。2走到3走了幾秒?5走到8呢?
2.感知15秒、30秒。
3.從教室這頭走到那一頭大約要幾秒?系一條紅領巾大約要幾秒?
(三)認識1分=60秒
1.觀察秒針走60小格,分針走多少?1分=60秒
2.感知1分鐘能做什么?舉例
3.時間格言
三、練習
1.估算1分的活動
學生把頭趴在桌子上,老師說開始,大家心里估計1分鐘的長度,覺得時間到了,就沒有聲音坐直。
看鐘表秒針走動,拍手數數,感知1分鐘。
2.我會填。
我們上一節課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媽媽每天工作8()。
3.我會轉化。
60秒=()分4分=()秒
70秒=()分()秒90秒=()分()秒
10分=()秒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三
本單元主要掌握showmeyour…句型以及簡單的問候和幾個簡單的關于文具的英文單詞,教學任務還是比較重的,在進行教學時,先通過對熟悉的動物的復習引出并學習新的句型,這樣過度自然,易于學生接受掌握。可以用歌謠或者說唱的形式,使單詞的學習生動有趣;對于句型showmeyour…通過tpr活動得到操練,并將前面所學的'文具單詞加以鞏固,學生興趣很高,掌握得也比較好。單詞和句型的學習都要回歸書本。整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發揮了小學生愛說、善于表現的優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說單詞效果比較好,句型學生就學過即忘,可能在教學活動中,呈現的形式比較單一,還不夠吸引學生,教學內容的呈現過程很重要,它關系著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內容呈現形式的新穎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四
1、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借助情境圖中的蘿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悟到水蘿卜里有幾個胡蘿卜,白蘿卜里有幾個胡蘿卜,讓他們感受到“幾個幾”與“倍”之間的聯系,進而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是什么內容。在自主、開放的活動中讓生經歷、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設計的數學練習題也是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使學生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設計了自主探究、主動獲新知識的教學活動,充分讓學生自學課本例1,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單,通過說一說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由小組講解展示,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教師稍加點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新知。
3、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注重了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識的拓展,改變比較量或改變標準量(胡蘿卜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
4、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在教學中,通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系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系。在例1教學后,設計動畫情境,改變胡蘿卜的根數,如,小兔又了1根胡蘿卜,比較水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找到標準量,說出他們的倍數關系;小兔又拔了3根胡蘿卜,再讓學生比較水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找標準量,說倍數關系,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后,引導學生說出藍色圓片的個數是黃色圓片的2倍,與之前的黃色圓片個數是綠色的2倍對比,都是2倍,為什么?明白標準量的重要,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主要是:針對低年段學生的個性,老師如果能在課堂中設計更多有激勵性的合理客觀的評價語,會使課堂更親近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逐漸改變為師生平等的圓桌會議。教學時教師的數學語言表述應該更加嚴謹、規范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正確的敘述中深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教師講的還是有點多,應該在課堂上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完成。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五
通過創設情景,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初步建立時、分、秒時間觀念的同時,對時間進行了簡單的計算。這里對時間長短的比較還需要進行準對性的練習來加以鞏固。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這是學生在初步建立時、分、秒時間觀念的同時,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從課中情況看,學生對計算經過的時間有較大困難,個別學生書寫不規范,還有有部分學生老是把時段與時刻混起來。需進一步加強引導。這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計算經過的時間,對于孩子有些困難,特別要注意強調對于時與小時的區別,個別孩子書寫不夠規范,容易將時段與時刻混淆,有待加強。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六
**年**月**日,我校又一次迎來了教育局的“提師能,構建新課堂”的檢查。我承擔了我校六年級英語公開課任務,由于六年級已經進入復習狀態,所以今天我所講的是一節單元復習課。面對如何處理好本單元的復習問題,我躊躇再三決定采用先緊后松的辦法,壓縮單元課時,精心構化知識點,同步復習舊知,幫助和鼓勵學生搭建自己的知識網絡。我在教授完后,感覺有得有失,反思如下:
復習整個單元內容,一定要有所準備,這就要求我把本單元的知識點在備課時,必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首先要找準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在牢固掌握新知的基礎上,復習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歸類記憶。我是這樣做的:給學生們分布好復習任務,將第四單元的單詞、詞組、()知識點以及本單元中出現的四種時態和動詞的不規則過去式,讓學生自己整理出來,要求學生一道記憶,這樣把復習內容化整為零,復習的內容就會系統的多,收效較好。
小學英語進入高年級,開始出現一系列的語法知識,通過這些語法知識的教學,我發現單一的語法知識,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聽懂會用,但是一綜合起來就糊涂混亂,亂用一氣,導致考試丟分。例如:正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及將來時的構成及用法,不少同學都愛弄混,反復講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行,怎么辦?首先讓學生多讀,都說好英語是“讀”出來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語感不是簡單的單詞加語法,是經過長期的朗讀訓練逐步養成的。經常且持之以恒的朗讀能夠獲得牢固的英語整體知識,更能培養語感形成英語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可省去許多語言來解釋的語法規則。教學實踐告訴我,大量準確的朗讀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提高對語言的整體理解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
七年級英語第五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篇七
《認識秒》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的認讀以及對幾時幾分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引導學生對鐘面進行觀察,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是秒針。通過引導學生聽時鐘工作的聲音掌握秒針走一小格的持續時間是一秒。這個環節同學們觀察得比較仔細,回答問題也非常積極,取得這樣的效果,得益于導入時是以學生喜歡參加的'體育活動項目入手,很快就吸引住了同學們的眼球,把學生的精力集中起來。
教學分與秒的關系時,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鐘表學具,以及仔細的觀察得出秒針走完一圈走了60個小格,是60秒,秒針走完一圈的同時分針剛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所以1分等于60秒。通過引導學生操作,使學生真正理解分與秒的關系,秒與分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認識電子鐘面上的時間時,首先是出示一個電子鐘面上的時間,然后讓2/3名同學說出電子鐘面上的時間,再根據學生說的情況,針對有錯誤的地方進行糾正,如果沒有錯誤就給予肯定,從而教會學生認識電子鐘面上的時間的方法。練習是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必不可少的,沒有練習的教學就如同飯才煮熟了一半,因此,本節課我還設計了一些關于秒的認識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達到學懂會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