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導游詞歡迎詞范文(精)一
在杭州,有大名鼎鼎的西湖,而在我們武漢,則有美麗的東湖。在到達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東湖的概況:東湖是國家首批命名的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它的面積大約有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岸蜿蜒曲折,所以又有99灣之稱。那么大家看到車窗外東湖廣闊的湖面,優美的風景,大家一定想知道東湖是怎么形成的吧?東湖瀕臨長江,在青山港和長江相通,在這一片江湖之間,發育著一片沖積平原,在堤內形成相對低下的凹地。每當汛期的時候,長江水位上漲,水就流入這片凹地,等到汛期結束,枯水季節來臨時,水又無法外瀉。于是,久而久之,在洼地內的積水就形成了現在的東湖。事實上,在1949年以前東湖并沒有現在這么漂亮,那個時候基本上還是個荒湖,從五十年代開始政府就對它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正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一樣,現在的東湖,已經是人們休閑度假,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了!
說著說著我們就來到東湖大門外了,現在就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下車,前往風景優美的聽濤風景區吧!
進入了東湖的大門后,我們也就進入了聽濤風景區。大家注意到了這邊的這些樹木了嗎?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水杉了,在三百萬年以前它們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個地區,可是后來卻一度消失了。所以它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學家認為:水杉和恐龍一樣,已經在地球上滅絕了。可是幸運的是,1945年我國的森林工作者卻在湖北省利川市發現了水杉林區,并成為了轟動一時的世界新聞。為了紀念這一古老樹種在湖北省首次被發現,武漢市決定將水杉定為市樹,用它的剛毅堅強、剛直不阿來象征熱情奔放的武漢人民。水杉的葉子在每年的深秋時節都會變紅,在陽光下泛出金紅的光澤,十分的耀眼。
繼續往東,我們就到了聽濤軒,聽濤軒的周圍種有蒼翠的竹子和松樹,大家看到前面石砌的護坡了嗎?護坡上面的“松坡”二字是東坡居士所寫。所以大家可以在石刻旁邊拍照留念,這樣就可以把東坡居士的真跡免費帶回家了!在聽濤軒的斜對面就是水云鄉。
走過荷風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三層綠瓦圓柱的樓閣,就是聽濤游覽區的中心----行吟閣。它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建的,說到屈原,我想大家一定會非常熟悉,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所熟知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他而來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剛開始楚懷王十分信任他,因此他也常向楚懷王提出一些治國方針。后來屈原受到了小人的排擠,而被放逐到了江北。在楚襄王繼位后,他又被放逐到更遠的江南。當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在江南過了二十年流亡生活的屈原目睹了國家的滅亡,悲痛不已,就在汨羅江以身殉國了。現在的武漢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特意為他修建了這座行吟閣。行吟閣是鋼筋混凝土的仿木結構,它的平面其實是一個正方形,非常的有特色。在行吟閣里有屈原的畫像以及生平簡介,還展示了他的一些著作,哪位朋友想要深入地研究屈原這位偉人的話,里面的這些珍貴的資料可千萬不要錯過了,我相信它對您的研究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大家想要拍照留念的話呢,眼前的這尊塑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是行吟閣的一個標志,通高達6.8米,塑像再現了屈原昂首視天、舉步欲行,吟《天問》的神態,流露出詩人被放逐后悲憤郁結的心情,而“行吟閣”這個名字則是出自《楚辭·漁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
由行吟閣過落羽橋是一塊天然的三角洲,依地勢建了一個山形的長廊。由于臨近湖岸,所以取名為瀕湖畫廊。畫廊后金桂夾道,可直達屈原紀念館。
我們游覽完以行吟閣為中心的行吟澤畔后,順路往前,就是東湖的二十四景之一的“水天一色”。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碧潭觀魚,這是一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而這里的小橋號稱九曲十八彎。東湖以盛產淡水魚著稱,而說到魚啊,其中又以武昌魚最為有名。別看這只是一條小小的魚,其實在它身上的典故還真不少:三國時期,吳王想從建業遷都武昌,有一個叫陸凱的人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來加以勸阻。而到解放后,毛主席經常到武漢來視察,在聽濤酒家吃過武昌魚,贊賞有加,他的《水調歌頭.游泳》中也留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由此可見武昌魚的名聲可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傳開了。
請大家再跟隨我往前走,我們看到的這座保留著中國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筑叫做“長天樓”,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在這里休息,接待國際友人。站在長天樓上,會有一種“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長天樓的名稱正是來自于王勃的這句詩詞。
在長天樓右側是魯迅廣場,那里有魯迅的半身塑像,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嗎,剛才游覽的行吟閣剛好的聽濤區的南面,而魯迅廣場正好在北面。一個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個紀念新文化運動先驅,一南一北,正好遙相呼應。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感到如此的短暫,我們今天的東湖之行即將結束了,我們這個臨時的大家庭也即將分散到大江南北,在這里我感謝大家在今天的旅程中對我的支持和配合,我工作的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以便下次再見時,可以為各位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再見了各位。
有關導游詞歡迎詞范文(精)二
泰山導游詞王越1你好,我是導游張智焜。今天,我將帶領你參觀五岳之一的泰山。
泰山,古稱岱宗,位于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東部,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雄偉壯觀,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獨五山”著稱。雄偉的泰山像一座國家紀念碑矗立在中國的土地上,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再往上走,就到了主峰。主峰東側有一塊觀日石。原文中說因為很多人爬山看不到日出,所以大家齊心協力從山上帶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太陽觀測點,人們站在或者坐在上面看日出。主峰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岳獨尊”,是古代文學家孟子(蒙克)說的,意思是:“五岳之中,居首位”。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時代的精華。來到泰山,站在迎客松下,依稀可以看到18套。因為古人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套步驟總共有1594步。高約400米,可以說是泰山的“脊梁”。如果沿著十八盤從下中天門爬到南天門,會感覺小腿一直在發抖,因為十八盤比較陡。爬完南門,我們應該休息一下,拍張照。休息一會兒,我們再爬上去。大家請繼續和我一起爬上去。爬了一小段路后,我們到達了天街。天街位于泰山海拔1250米處。因為天杰說話了。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的候桌下去,可以看到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岳》詩中所說:“登峰造極,一覽眾山”。游客們,泰山的風景真的很壯觀。希望你能帶著親朋好友再來泰山看看!
大家早上好。我姓楊。可以叫我楊導。我們這次旅行要去泰山,我會帶你參觀整個旅程。有問題可以問我,我會盡力幫你解決。同時,請愛護景區的環境衛生。我已經預留了足夠的時間給大家參觀拍照。請自覺遵守時間,以免影響后續的一些探視。
在到達泰山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泰山。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是中國“五岳之首”,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東方文化世界的縮影,天人合一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目錄。泰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的象征。縱觀歷代,無論誰成了黃帝,第一件事就是拜泰山。十二黃皇帝來泰山封禪。因此,泰山成為中國唯一被黃帝命名的名山。不管是誰,他都仰慕泰山。孔子和杜甫先后登泰山,留下了一些絕句。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泰山腳下。我們看山頂,紅色的建筑是南天門,位于泰山十八盤末端,又名三天門,海拔1460米,故稱天門關。等一下,我們會在那里見面,無論是坐纜車還是徒步旅行。泰山的主要景點有百丈崖、望人松、喬云瀑布、十八盤等。其中十八個是爬坡路上最危險的部分。你能想象嗎?它有1600多個石階。當你看向我手指的方向時,它看起來像山之間的灰色龍嗎?
好吧,不用多說,讓我們一起爬上去看看誰先到達山頂,體驗一下“一旦爬到山頂,一個人就會看到,其他的山都顯得矮在天空之下..”的感覺。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泰山之巔,玉帝之巔。玉皇頂原名太平峰,又名天柱峰,海拔1545米。我們旁邊的這座紅色寺廟叫玉皇頂寺,所以叫太清宮。寺廟的主要建筑包括玉皇堂和徐穎亭等。建于一個未知的年代。在玉帝頂上看日出是個完美的地方。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山頂住一晚,明天一早在玉帝山頂看日出。
現在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候了。請欣賞泰山的美景。有空請注意安全。祝大家玩得開心!
有關導游詞歡迎詞范文(精)三
靜安寺遷至今址后,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于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臺”、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詩僧壽寧所筑方丈室“綠云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御海寇的“滬瀆壘”。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鐘,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并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于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于太平天國戰火,唯余一座大殿。住持鶴峰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巖等資助下,于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云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并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峰、丁福保、趙樸初、蔣竹莊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后,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并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彩,拈香禮佛,歡喜贊嘆。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間,靜安寺還于寺后門向華山路,創辦靜安小學。于南翔建立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該校由持松、白圣、趙樸初、毛效同、顧恒(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師主持教務。兩校經費均同靜安寺負擔。
{$上海外灘導游詞 ·上海南京路導游詞 ·世紀大道導游詞$}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監院密迦委托周孝廉、奚亞夫二律師,聯名致函上海市佛教會,主動提出愿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同時,靜安寺會體僧眾也贊同德悟、密迦這一建議,亦函呈上海市佛教會請求改制選賢。于是,上海市佛教會尊重住持德悟法師及全寺僧眾愿望,于是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并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后首任住持,兼任靜安佛學院院長。持松法師接任時,提出四項要求:“一、靜安寺既定為十方叢林,今后住持選舉,應由佛教會會同本市諸山代表及本寺兩序大眾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靜安寺應作為佛教文化事業中心,逐漸減少酬應,以期成為純粹弘法之道場。三、寺內經濟應行公開,盡力所及,舉辦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潛心內學,不善外緣,重違大眾囑托,除寺內行政大計如需本人主持外,其余事務,概由監院領導諸執事分別負責。所有瑣務應酬,幸勿相累。”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持松法師擔任住持后,任命白圣為監院,四項規約,得以實施,寺務大有進展。
有關導游詞歡迎詞范文(精)四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游。今天我們要去的風景名勝區是聞名中外的峨眉山。
關于峨眉山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峨眉縣城西門外,有一個西坡寺。有一年,來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畫家,這畫家和寺里一個和尚交情很好。后來,老畫家跟和尚告別了,臨走時送給了和尚四幅畫,并囑咐和尚要把這四幅放在箱子里,過上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拿出來掛。可和尚覺得這么好的畫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于是就把那四幅畫掛起來了。
一天,他出去后回來,見到四位姑娘,覺的很眼熟。侯來才發現那些姑娘是墻上的畫。他立刻去追,應為姐姐們跑得快,他只抓住了四妹。四妹見不得脫身,就喊:
大姐、二姐、三姐,快來救我! 三個姐姐見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罵:
這和尚真不害羞! 四妹因為隔得遠,只聽到 不害羞三個字,以為姐姐們在罵她,羞得滿臉緋紅,無地自容,便立刻變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見了姑娘,面前卻出現了一座大山,心想,你變成山我也在旁邊等著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個姐姐見四妹變成了一座山,也變成三座山等著她。后來,和尚死在山旁邊,變成了一個瓷羅漢,依然守著山。人們在那里修了一個廟,就叫瓷佛寺 。四姐妹變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后來人們就把娥眉的 娥 字改寫成山傍的 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至今,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還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離。
峨眉山的風景美不勝收。多少文人墨客慕名拜訪,他們留下的詩詞文章、行蹤遺跡,尋之不盡、數之不清。唐代詩人李白詩曰:
蜀國多仙山,峨嵋邈難匹。 明代詩人周洪漠道: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 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 天下名山 峨眉山還素有 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休閑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就是香火旺盛、游人不絕、永葆魅力。
游客們,峨眉山已經到了,請大家帶好要帶的東西,我們就出發旅游觀光。在游覽期間,請大家不要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要保護環境和著仙境般的峨眉山。
有關導游詞歡迎詞范文(精)五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到青銅峽來觀光旅游,很高興由我為大家做今天的導游。
游客朋友們,首先,請大家隨我到一百零八塔文物陳列室去看一看。這里擺放著許多修復古塔時從塔中發掘的西夏經文,泥塑佛像,磚雕佛像,內容十分豐富。
看完文物陳列室后,我們一起從塔的左面上去,再從塔的右面下來。一會兒大家上塔時要撫摸塔身,一層層地登上去。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為108種,數一座塔即可消除一種煩惱,如果大家真能一口氣數遍108個塔,你便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大家順著我的手指往上看:這組位于陡峭山坡上的古塔,因塔的總數為108座從而得名一百零八塔。一百零八塔原本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這里的絕大部分的寺廟或被毀滅或被湮沒,如今僅塔林獨存。1987~198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塔群進行了加固維修,安裝了金屬寶頂和塔群護欄、臺階。1989年又正式劃定了保護范圍,并委派專人看護,這里才真正成為青銅峽的王牌景點。
現在我們已到了塔頂,讓我們走到塔旁來觀賞。108塔背山面河,沿山坡修建,從高到低按奇數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九排列,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塔群。這種布局的塔群建筑十分罕見,在我國現存的塔群中還找不出第二個,它也是全國第三大塔群,塔數僅次于河南高山少林寺塔群(約250座)、山東長清靈巖寺塔群(167座)。
看完塔的布局,我們再來看塔的外觀造型。這每個塔的結構看起來都大致相同,塔的底座都是磚砌的八角形須彌座,塔心的正中還立著一豎木,里面填的是土坯,外面砌著青磚,塔體外表涂著白灰,整個塔的形狀就像一把蓋著寶珠的傘。有個游客告訴我說它跟北京妙應寺元代白塔的造型很相似,都具有喇嘛塔的特點。這些塔大小有別,頂端的那座單塔形體最大,有3.5米高,它的底部是個八角形的束腰須彌座,塔身象覆缽,塔頂如寶珠,東面還有個供人燒香的小門,一百零八塔中數這個塔最大。它下面的塔按比例縮小,大約有2.5米高,它們的塔身形狀也逐層有變化,第2到第4層是尖錐形,5、6兩層塔的形狀就像個葫蘆,7至12層大家看象不象個寶瓶。西夏滅亡后,一百零八塔就一直被冷落在這山野。1958年,在這佛塔以東的滔滔黃河上興建了青銅峽攔水壩時,人們才意外地發現了這遺忘了數百年的一百零八塔。人們發現這些塔時塔心正中就立著一根豎木,而且這些塔也的確是用土坯砌的,最外一層的塔面上還有彩繪遺跡。后代的人重修時,又在土坯塔體外面另外包了一層磚,還給磚上抹了一層泥。從建筑學的角度看,這些塔上下協調,隱含著佛家“人生在世,有大造化,也有小造化;有大功德,也有小功德。只要用心修行,虔誠向佛,他的功勞便不磨滅。”的意味。
游客們,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建筑年代至今還是個謎呢!有人認為:從形狀、結構上看它可能是元代建的。因為明朝的《大明一統志》等書都記載了一百零八塔在青銅峽,而且將它稱為“古塔"。__時這里的一部分塔被毀,1987年重修時人們在塔的內外及塔基下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寫在絲綢上的西夏文字殘片及元朝時期遺留的物品,才知道原來這些塔群是西夏時所建。據考古專家說:一百零塔建于西夏,興于元代,所以明代人才稱它為“古塔”,到明清時這里成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的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養護與崇拜。
有的游客問我:為何一百零八塔要建在青銅峽?主要是這里風水好。大家看這塔的后面有青銅色的山做屏障,前面又有黃河潤澤塔四周的草木。可能還有些外地游客不知道,在這塔群附近的黃河庫區,有個被人譽為"候鳥天堂"的青銅峽鳥島。每年春季,數萬只候鳥從南方趕來,在這里生兒育女。綠草青山,飛鳥成群,也給這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無限生機啊!但考古專家卻認為:黨項族人在此修造佛塔,與佛教有關。西夏王國崇尚佛教,就把佛教定為國教。因此寧夏境內的寺、塔很多。銀川承天寺塔(俗稱西塔)、海寶塔(俗稱北塔),還有一百零八塔都是西夏時留下的佛塔。
還有游客問我:西夏人建這么一座佛塔有講究嗎?講究當然有。一百零八塔是佛教紀念性建筑,而“108”又是佛教最崇拜的數字。我國各地寺廟自古以來,都有撞鐘祈福的習俗。佛教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鐘,人聽了之后便可以排憂解愁。
此外,民間對建塔還有這樣的說法:明朝初期,108位將士在青銅峽阻擊敵人的戰斗中全部壯烈犧牲,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建了108座塔。那個最大的塔據說是為紀念一位戰死的將軍而建的。也有人說,當時抗擊敵人的是108個和尚,108座塔是為這些和尚而建的。另外民間還相傳,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點將臺”,“天門陣”。雖然這只是些傳說,但卻反映出了人們的良好愿望。
各位游客,青銅峽的一百零八塔我們游完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將把它的美麗神奇珍藏在腦海中,永不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