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班社會活動大樹和小鳥教案反思篇一
體驗小鳥離開媽媽后的悲傷以及和媽媽團聚后的快樂,有初步的同情心和愛心。
課件《小鳥和媽媽》;用紙剪好的鳥媽媽、青蛙媽媽、雞媽媽及它們的寶寶,寶寶數(shù)量多于幼兒人數(shù);畫有樹木、花草、天空、泥塘的背景墻飾圖。
一、談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禮物,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呀?(出示小動物圖片)小朋友喜歡嗎?可是還有一位客人卻很傷心,它是誰呢?咱們看看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評析:通過談話,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演示課件,導入活動。
1.
提問:剛開始小鳥為什么不吃不喝也不唱,總是低著頭?當大鳥飛來時,小鳥怎樣
了?小鳥為什么看著媽媽哭?引導幼兒體驗小鳥和媽媽不能相聚的悲傷。
2.
再次提問:心心把小鳥放出來后,小鳥和媽媽怎樣了?引導幼兒體驗小鳥和媽媽相聚后的快樂心情。
(評析:通過故事讓幼兒來感知體驗悲傷和快樂的心情,利用小班孩子思維具體形象化的特點,將故事制作成課件,進一步從視覺上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三、喚起幼兒的情感體驗。
1.
2.
3.
激發(fā)幼兒的同情心,引導幼兒將動物寶寶送回媽媽身邊。
(評析:通過提問,喚起幼兒的情感體驗,進而激發(fā)幼兒的同情心,使幼兒知道要愛護小動物。)
四、粘貼活動,幼兒幫助小動物找媽媽,教師引導幼兒愛護小動物,并且指導幼兒將寶寶粘在離媽媽近一些的地方,這樣他們會更高興。
五、結束活動: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小朋友一起圍著小動物唱歌跳舞。
小班社會活動大樹和小鳥教案反思篇二
為了培養(yǎng)幼兒從小熱愛小動物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讓幼兒從小就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學會如何關心他人,事事要多為他人著想,以及讓孩子能體會到大自然的愛。
1. 通過課文的內容,讓幼兒體驗小鳥離開媽媽時的悲傷心情。
2. 在幼兒理解到小鳥離開媽媽悲傷心情的基礎上,讓小朋友喜歡小動物,引發(fā)孩子能有保護小動物的意識。
3. 教師要引領孩子萌發(fā)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如何讓讓孩子萌發(fā)對生命的熱愛。
2. 用事先剪好的鳥媽媽,狗媽媽,鴨媽媽,蝴蝶媽媽等以及它們的寶寶貼在主題上,來引導孩子。
一.教師引出討論的話題
1. 教師有感情的為孩子朗讀《小鳥和媽媽》的故事
2. 教師提問:小鳥為什么不吃,不喝,總是低著頭不高興呢?
3. 教師提問:小鳥為什么看著媽媽哭?鳥媽媽為什么一直在大樹上不走呢?
4. 啟發(fā)幼兒體驗小鳥不能和媽媽相聚時候的悲傷心情
5. 媽媽是怎么樣讓心心放走小鳥的?
6. 心心把小鳥放走后,鳥媽媽和小鳥都怎么樣了?
二.讓幼兒親自體驗情感
1. 教師問:你們離開過媽媽嗎?你們找不到媽媽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2. 教師問:假如你們的媽媽找不到你們的時候,媽媽是怎么樣的心情呢?媽媽著急嗎?
3. 老師告訴小朋友,在小朋友離開媽媽的時候會特別的傷心,媽媽找不到孩子的時候也會很傷心,小鳥和小朋友是一樣的,小鳥的媽媽和你們媽媽一樣的,小鳥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和媽媽在一起,所以說,小朋友要愛護小鳥,要保護小動物,不能讓它們分開。
三.將老師事先準備剪好的小動物貼在主題板上
1. 教師把事先剪好的動物媽媽都粘貼在主題板的天空當中
2. 教師引導幼兒幫助小動物們找媽媽,粘貼之前老師要問孩子小動物應該粘貼在哪它們才會高興!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基本上已經(jīng)學會了怎么樣去關愛小動物們,怎么表達自己的憐憫之心,也讓我自己意識到要想上好每一節(jié)課,都要是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中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如何讓孩子找到適合粘貼小動物的位置。
在課程結束后,自我感覺本次設計的目標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象的目的,在課堂中,孩子表現(xiàn)的積極,回答踴躍,興趣極高。
雖然活動目標已經(jīng)達到,但是這節(jié)課也有我的不足之處,沒有能帶孩子到大自然之中親自的感覺一下大自然的關愛,這樣更能讓孩子了解大自然的美好。
假如重新讓我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會組織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到戶外在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會帶一只關在籠子里的小鳥或者其他的小動物,讓孩子們更深切的了解小動物是和自己一樣有感情的,我們不能強迫他們離開媽媽的懷抱!
小班社會活動大樹和小鳥教案反思篇三
活動目標:
1、學習詩歌,初步認讀漢字“大”和“小”。
2、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按詩歌的結構、采用部分替換的方式仿編詩歌。
3、體驗大樹與小鳥之間互相友愛、相互依存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玩過“大樹和小鳥”的音樂游戲。
2、與詩歌內容匹配的動畫。
3、大樹、小鳥頭飾。
4、字卡“大”和“小”。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游戲:大樹和小鳥。
1、音樂響起,教師扮演大樹,幼兒扮演一群小鳥。引導幼兒在大樹周圍做各種動作,如親親大樹、摸摸大樹、在大樹旁跳舞、為大樹捉蟲,唱歌給大樹聽等。音樂結束,游戲結束,坐回自己的座位。
2、提問:大樹和小鳥在一起開心嗎?(集體回答)有一首詩歌講的就是“大樹和小鳥”的故事。你們來聽聽看。
二、欣賞詩歌。
1、教師把大樹和六只小鳥貼于黑板,教師朗誦詩歌一遍,并提問:
(1)教師:這首詩歌里,大樹和小鳥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2)大樹和小鳥是一對好朋友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它們在一起玩)(3)教師:為什么大樹和小鳥快樂陶陶呢?(它們玩得很開心)
三、觀看動畫“大樹和小鳥”,進一步感知大樹和小鳥的.關系。(播放兩遍)師:有一個有趣的動畫要送給你們。認真看哦!
四、幼兒集體學習詩歌,理解其內容。
1、提問:動畫看完了,那么這首詩歌好聽嗎?教師再次朗誦詩歌,幼兒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2、大樹高高,住著小鳥。從詩歌中,你聽到了大樹和小鳥的哪些事?
(小鳥叫叫,大樹笑笑;大樹搖搖,小鳥跳跳。)教師出示圖片,與幼兒以互動的形式學習詩歌。
3、詩歌是怎樣來說大樹和小鳥的事情的。先說“大樹高高”,下一句是什么,大樹是誰的家?(住著小鳥)接著說“小鳥叫叫”,大樹有什么反應?(大樹笑笑)然后“大樹搖搖”,小鳥干什么呢?(小鳥跳跳),最后說到:“大樹和小鳥,快樂陶陶!”教師以留白的方式,引導幼兒一邊學念詩歌。如教師邊指圖片邊念“大樹——”,幼兒接念“高高”;教師再念“住著——”,幼兒接念“小鳥”......
4、教師念關于大樹的詩句,幼兒念關于小鳥的詩句。
師:我做大樹,你們做小鳥。老師念大樹的詩句,幼兒念小鳥的詩句。
5、學習認讀漢字“大”和“小”。
(1)教師:這首詩歌里有些字是重復出現(xiàn)的,你發(fā)現(xiàn)了嗎?
(2)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出示字卡“大”和“小”。
(3)引導幼兒邊認讀邊用身體動作來進行模仿。
6、引導幼兒結伴學念,然后互換角色。
五、師幼合作仿編詩歌。
2、你們把這么多小動物請過來,大樹請你把這些動物編到兒歌里去,誰愿意幫忙?(如幼兒說到松鼠,則將詩歌中所有的小鳥替換為松鼠進行仿編)六、遷移經(jīng)驗,引發(fā)探討。
小班社會活動大樹和小鳥教案反思篇四
1、充滿興趣的欣賞兒歌,感受兒歌的趣味和朋友間的友好。
2、能聽懂兒歌內容,樂于跟讀兒歌,愿意在多樣化的游戲中表現(xiàn)兒歌。
3、嘗試仿編兒歌,積極愉快地與同伴一起玩見面打招呼的游戲。
欣賞、理解、表現(xiàn)兒歌。
仿編兒歌。
1、認識一些常見動物。
2、教學課件《小小鳥》;師幼人手兩只小鳥手偶。
1、找找說說,導入活動。
(1)幼兒找找:找個朋友,跟音樂試試找朋友的游戲。
(2)提問:你剛才和朋友見面是怎樣打招呼玩游戲的?
(3)邊小結邊出示小鳥手偶:小小鳥見面會怎么樣打招呼玩游戲呢?
2、聽聽看看,欣賞、理解兒歌。
(1)教師邊演示手偶邊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2)提問:兩只小鳥見面是怎樣打招呼玩游戲的?它們做了什么?
(3)結合教學課件,引導幼兒梳理兒歌內容。
3、說說玩玩,學習跟讀兒歌。
(1)請幼兒將手變成小小鳥,邊游戲邊跟讀兒歌。
(2)請幼兒戴上指偶"小小鳥",邊玩游戲邊跟讀兒歌。
(3)請幼兒將自己變成小小鳥,邊玩游戲邊跟讀兒歌。
4、想想說說,訪編兒歌。
(1)引導幼兒根據(jù)不同的動物特點,仿編兒歌。
(2)師幼邊仿編兒歌一起游戲。
5、在《小小鳥》的歌聲中結束活動。
《小小鳥》是小班的一節(jié)語言課。由于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于是,我想出了用手指游戲來引起幼兒的興趣,為此,我特別自制了2個指偶——小鳥,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便出示指偶“小鳥”,讓小朋友與小鳥打招呼、問好的過程中,激發(fā)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再此基礎上我又出示了一只小小鳥,提問:“兩只小小鳥碰到了一起會干什么呢?”在我的精心提問下幼兒的“話閘“一下被打開了,都爭先恐后的回答。在這樣活躍的氣氛中我強調幼兒要養(yǎng)成說話先舉手的好習慣,在我的提醒下幼兒都能舉起小手,等待著老師的提問。在最后環(huán)節(jié)中我堅持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兒歌,在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有所顧慮,生怕幼兒不會創(chuàng)編,可是結果往往是在我想象之外的,通過本次的活動使我深深感受到小班的孩子已經(jīng)具有簡單的創(chuàng)編能力。
小班社會活動大樹和小鳥教案反思篇五
1、理解大樹和小鳥的依存關系。
2、初步學習按詩歌的結構仿編詩歌。
3、理解詩歌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4、培養(yǎng)幼兒大膽發(fā)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圖片。
一、游戲:大樹和小鳥。
教師扮演大樹,幼兒扮演一群小鳥。引導幼兒在大樹周圍做各種動作,如親親大樹、摸摸大樹、在大樹旁跳舞、為大樹捉蟲等。
大樹和小鳥在一起開心嗎?有一首詩歌講的就是“大樹和小鳥”的事情。
二、欣賞詩歌。
出示掛圖,教師朗誦詩歌一遍。
大樹高高,住著小鳥。大樹和小鳥做了哪些事?
你從哪里看出大樹和小鳥是一對好朋友?
為什么大樹、小鳥快樂陶陶呢?
三、以互動的.形式學念詩歌。
教師再朗誦一遍詩歌,引導幼兒說說這首詩歌每一節(jié)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有什么規(guī)律。(前一句是關于小鳥的詩句,后一句是關于大樹的詩句)
教師念關于大樹的詩句,幼兒念關于小鳥的詩句。
引導幼兒結伴學念,然后互換角色。
四、仿編詩歌。
討論:還有誰和誰也是一對好朋友?
引導幼兒分組或個別仿編。
如:大海大大,/游來小魚;/花兒美美,/飛來蝴蝶;/天空藍藍,/搖著云朵等。
教學反思:
1、詩歌短小簡煉、瑯瑯上口,通過富有動感的語言向幼兒展現(xiàn)了一幅大自然中動植物互相依存的快樂景象。其中仿編部分是為了讓幼兒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把朋友間因友愛而產(chǎn)生的快樂廣為傳誦,從而營造“快樂陶陶”的氛圍。為做到這一點,教師需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注意相關聯(lián)的人和物,并揭示其相互間的協(xié)調關系。
2、幼兒在和教師扮演角色,共同游戲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習詩歌的興趣,他們在肢體語言的交流中理解了詩歌所蘊藏的內涵。大樹和小鳥大樹高高,住著小鳥。小鳥叫叫,大樹笑笑。大樹搖搖,小鳥跳跳。大樹小鳥,快樂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