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與調查篇一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的發展,城市規模和發展也迅速提升,國家大力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對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扶持都對中國城市化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城市的快速壯大也不斷的向著城市外圍發展,這就使得人們對快速路景觀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目前大、中、小城市都在建設和完善城市快速環路,因為建設城市快速環路能夠極大的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實際壓力。城市快速路能夠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同時增加城市快速路周邊景觀設計也能夠使得道路功能能加優化和城市更加宜居化,運用景觀設計增加快速路的景觀特色,猶如錦上添花。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基本需求,特此對城市快速路的景觀設計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給予相關的快速路景觀設計人員提供參考價值。
1城市快速路的起源及發展
城市快速路興起于20世紀的“城市化運動”。其主要是一種多車道、全立體式交叉、中央隔離帶、控制進出口的道路,在工業區、居民區、文化區、中心商業區等城市功能建設中,為功能區和周邊衛星城區提供了快速連接通道,使區內區外的交通更便捷,更使非機動車和機動車之間的影響作用化為烏有。城市快速路能夠將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行駛空間分離,從而解決城市功能區交通問題。發展之初,迫于城市的發展需要,城市快速路在那個陳舊的年代應運而生。雖然城市快速路在二戰期間幫助歐美國家解決了交通惡化問題,但其快速路交通體系卻在1960年代形成,原因是:諸國加快了快速路修建速度,使得城市交通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更使郊外城市快速路延生到了市中心,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亞洲國家中由日本在1960年率先修建城市快速路。近些年中國上海內外環路、北京四環和三環都修建了城市快速路,隨后又由相關部門明確指出城市快速路是中國未來城市道路的設計規范[1]。隨著城市快速路的修建,映入人們眼簾的城市景觀發生了改變。很多乘客發現:堵車感不復存在,“車水馬龍”感清晰呈現,城市景觀具有動態性、連續性,在欣賞建筑物輪廓、風格、色彩的同時,也在對城市道路景觀進行審視,其審視結果卻不如人意。因此,為了掙脫傳統設計理念的束縛,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必須制定新的設計要求,從而使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煥然一新。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與調查篇二
城市快速路務須具備有風貌特征、統一性、功能性、景觀性以及人文特色。風貌特征主要指排除影響道路空間風貌特征的內源性因素,如道路性質、文化底蘊、景觀功能、城市性質、城市規劃等,只有將風貌特征梳理好,能夠使景觀設計具有特異性和欣賞性[2]。統一性主要指快速路景觀需要在豐富、完整的.前提下,具有節奏感和序列感,通過富有變化性的景觀設計防止人們審美疲勞,將城市亮點著重突出。功能性主要指在小品、綠化配置、步行空間、廣場、植物景觀等方面的設計上滿足綠化防災、區域界定、交通、基礎設施的基本要求,使得市民能夠體驗快速路景觀設計的娛樂功能、散步功能、游賞功能和休憩功能,從而提升服務質量。景觀性主要指空間景觀和道路關系的處理,如道路方向和對景的關系,道路寬度和邊界高度的關系,借景可能性和邊界封閉性的關系等。人文特色主要指城市風貌及文化底蘊,要求塑造個性城市,重視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將地位文化特色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3]。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與調查篇三
對城市周邊環境與自然生態進行觀察,將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與城市綠化工作緊密結合,使其符合系統性要求。例如:在快速路景觀設計當中,每隔110-140m設計一個長寬各25m、3m的花壇,壇中養植花草或灌木,從而給予高架橋的乘客美好的視覺體驗。又如:在橋墩下方設計一個中央綠化帶,綠化帶寬9m,可種植低矮或中等的灌木,并栽培草坪,為綠化帶設計鑲邊花盆,盆中的植物主要根據花卉花期、氣候等因素選擇品種,從而美化周邊環境,為人們緩解視覺疲勞[4]。
3.2合理的綠道規劃
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需要展現隔離功能、綠化功能和休閑功能,因此務須對其進行合理的綠道規劃。如:結合路段兩側、人行道、綠化等方面的設計要求,將景觀路段設置為16m以上、7-16m、5-7m、3-5m等四大類型,給予“3-5m”局促路段設計空間視線寬綽感,在人行道周邊布置植物;給予“5-7m”路段設立綠化隔離帶,使快速路與行人有效隔離,采用間隔的方式種植密度適宜的行道樹,從而增加空間感;給予“7-16m”路段結合商業環境、居住環境設計綠化風格,在商業段對地面進行鋪裝,科學布置樹池、樹種,在商居路段布置草坪,種植喬灌木;給予“16m以上”路段運用喬灌木隔離居住區與道路,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在商業路段采用草坪隔離道路與人行道,通過小品、樹陣對草坪進行修飾,從而增加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的品味[5]。
3.3選擇因地制宜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城市快速路實施廣場類、單位類、公園類景觀設計,從而彰顯城市特色。在廣場類景觀設計中,對城市快速路臨近的大賣場、大型建筑、大空間地段布置長凳,種植高大的喬木,并結合景觀風格對建筑物進行修飾。在單位類景觀設計中,在大學、電視臺等相關地段梳理建筑物的景觀結構,將其有效融合于城市快速路的景觀設計中,使兩者發揮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公園類景觀設計中,對城市各個綠化節點進行串聯,使其統一形成公園式景觀設計。
3.4體現以人為本
設計人員對步行、車行等過程中的視覺感受進行體會,在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中結合植物帶、花帶,對綠化曲線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和諧,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如:道路兩側運用花灌木搭配落葉喬木,給予行人和行車人員舒適感和美感;控制植物高度,避免行人對坡度段產生較強的傾斜感;在景觀節點中布置宜商宜居的快速路景觀,盡量加入時尚元素,使人文氣息更加濃郁。
3.5彰顯生態性
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快速路交通有機結合,使道路交通與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存。因此,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必須彰顯生態性。例如:高架路植物景觀應選擇形態優美、耐陰的樹種,防止行人在灰暗的路下空間產生壓迫感;要將“低碳”、“智能”等元素融入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還要讓城市景觀富有生態性,從而增加道路交通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度。
4結束語
全國各大省市正在持續的高速發展。在城市快速路方面,人們對快速路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經無法沿用傳統的景觀設計,必須在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當中另辟蹊徑。通過滿足快速路景觀設計的系統性要求,對周邊環境進行美化,從而降低視覺疲勞感,調整綠化曲線并體現以人為本理念,采用生態性設計讓道路交通和生態環境和諧共存,串聯各大綠化節點并促進公園式景觀設計的形成,利用綠道規劃提升城市快速路的景觀設計品味。
參考文獻
[1]王洪珍.城市快速路夜景觀特性及照明規劃設計探討[j].光源與照明,,03.
[2]高少開,鄭瀅.淺談城市快速路綠化設計——以清遠城西大道綠化設計為例[j].廣東園林,2012,06.
[3]全鋼.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初步研究——以成都市二環快速路景觀設計為例[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10.
[4]于佳,張磊.探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快速路景觀空間設計方法[j].山西建筑,,30.
[5]周麗琴.淺談城市快速路綠化植物景觀建設——以北京為例[j].建筑與文化,,02.
[6]王新;;我國發展城市輕軌交通的意義[j];長春大學學報;,11.
[7]林萬明;高速公路的空間環境與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03.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與調查篇四
課程編號:25030612 總學時數:48學時 學
分:3學分
一、課程性質、目的和要求
(一)課程性質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限選課。
(二)課程目的
通過對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學習和了解,使學生掌握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具備現場調查分析能力、綜合思考的能力,計算機繪圖能力、文字撰寫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作業要求從中小型的城市開放公園著手,做到有創造性、技術合理、因地制宜地規劃城市公園,確立主要的景觀體系,突顯綠色、生態、自然的景觀環境,充分反映公園綠地環境的內涵,體現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征。
(三)課程要求
本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包括課堂講授和實訓作業兩個主要環節,這兩個環節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課堂講授主要包括城市公園的發展、功能分析、空間組織、構成要素等內容。實訓作業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結合項目實際場地,掌握景觀設計的圖紙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創造性的設計出形象鮮明、滿足大眾需要、有著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公園。
二、本課程的基本內容
第一章:城市公園概論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城市公園的歷史發展概況,城市公園的功能及作用,城市公園的類型,為城市公園的設計奠定理論基礎。并要求學生能掌握城市公園的設計要點,了解城市公園的規劃標準及發展趨勢。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全面了解國內外城市公園的形成背景及分類體系。
教學難點:掌握城市公園規劃的標準及設計要點。
(三)課時安排:4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城市公園的形成與發展
(1)課時
1、基本概念
2、西方與中國城市公園發展概述
第二節 城市公園的功能與分類
(1)課時
1、城市公園的功能
2、城市公園的分類
第三節 城市公園的規劃標準
(1)課時
1、影響標準的因素
2、內容和規模
3、園內主要用地比例
4、常規設施
5、公園游人容量計算
6、公園綠地指標計算
第四節 公園景觀設計要點
(0.5)課時
1、本質:開放性
2、原則:可達性、休閑性、自然性
3、要素:自然、人工
第五節 城市公園設計趨勢
(0.5)課時
1、更新設計要素、規劃人的體驗
2、對場地精神的體現
3、功能日趨綜合
4、注重生態改善的原則
5、與當代藝術相結合(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認真收集并分析典型案例的現狀基礎資料和相關背景資料,分析規劃設計基地和周圍環境的關系。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到城市公園功能分區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掌握城市公園的交通組織劃分的標準,并能在實踐中運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功能分析
(1)課時
1、使用功能分析
2、年齡結構分析
3、功能分區與平面設計
第二節 交通組織
(1)課時
1、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
2、道路分級、寬度與設計規定
3、鋪裝場地
第三章 城市公園空間體系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城市公園空間的構成要素,空間的組織形式,并能運用城市公園空間的設計手法獨立規劃公園平面方案,提出相應的文字或圖式結論,形成設計理念。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城市公園空間的構成要素及組織形式。教學難點:運用城市公園空間的設計手法規劃公園平面方案。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城市公園空間的構成要素
(0.5)課時
第二章 城市公園的功能分析與交通組織
1、基本構成要素
2、輔助構成要素
第二節 人和空間的關系
(0.5)課時
1、人的社會距離和空間
2、空間需求的公共性、私密性和領域性
3、空間的限定
第三節 城市公園空間層次設計原則
(0.5)課時
1、空間層次處理
2、空間的變化
3、空間邊界的劃分
第四節 城市公園空間的組織與形式
(0.5)課時
1、空間的組織
2、空間的形式
3、城市公園空間設計手法
第四章 城市公園的視覺要素設計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城市公園視覺形態構成要素及視覺設計的組織原則,并能很好的運用到方案的設計中。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視覺設計的組織原則。教學難點:掌握城市公園視覺形態構成要素。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城市公園視覺形態構成要素
(1)課時 笫二節 視覺設計的組織
(1)課時
1、視覺力與視覺平衡
2、節奏與韻律
3、比例與尺度
4、對比與統一
第五章 城市公園構成要素設計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城市公園中植物要素的設計;水體的設計亦要因地制宜,產生通透活躍、有層次的觀賞活動空間,使之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景觀小品的設計要因地制宜,能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項目中去。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種類的搭配方法,水體設計的處理方式。
教學難點:綠化設計應結合平面布局、立體空間組織和視覺層次環境設計要求;選擇或設計適宜的建筑小品,既要滿足景觀要求,又要方便市民使用;小品的設計,應考慮尺度、質感和色彩與環境相協調。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植物要素的設計
(1)課時
1、植物種類選擇的規定
2、綠化種植的景觀控制要求
3、游人集中場地和動、植物展區植物種植規定
4、種植設計要點
5、植物配置的空間層次
6、植物的空間配置形式
第二節 公園水體景觀的設計
(0.5)課時
1、公園水體的設計原則
2、公園水體的設計要點
3、公園水體的處理方式
4、水體的形式
5、水體景觀各構成要素設計
第三節 城市公園景觀小品設計
(0.5)課時
1、建筑小品
2、環境小品設施
第六章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程序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城市公園設計的工作程序,施工圖設計方法。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城市公園的設計程序,撰寫調研報告,并能將所做項目以教學的方式向同學陳述、分析、討論。
教學難點:分析城市公園中施工圖的設計程序,并能運用相關設計軟件繪制施工圖詳圖。
(三)課時安排:4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設計工作程序
(1)課時
1、制定工作計劃
2、基地現狀調查
3、素材準備
4、編寫計劃書
第二節 總體設計階段
(1)課時
1、確定設計主題
2、提出設計辦法
3、草圖階段
4、總體設計
第三節 施工圖設計階段
(2)課時
1、施工總平面布置圖
2、豎向設計圖
3、土方工程圖
4、管道綜合圖
5、種植設計圖
6、詳圖
7、水系設計圖
8、道路廣場設計圖
9、建筑設計圖
10、照明設計圖 第七章 實踐教學課題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教學課題作業實踐的方式,掌握城市公園設計的工作程序,施工圖設計方法、圖紙表達能力以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具備現場勘測的能力,撰寫調研報告,并能將所做項目以教學的方式向同學陳述、分析、討論。
教學難點:掌握城市公園的設計構思方法,施工圖的設計,并能運用相關設計軟件表達設計方案。
(三)課時安排:32課時
(四)主要內容
第一節 現場調研
4課時 第二節 城市公園設計構思
4課時 第三節 城市公園總體設計
8課時 第四節 城市公園施工圖設計
8課時 第五節 設計說明撰寫
4課時
第六節 方案匯報
4課時
三、教學方法
采用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練習與實踐,實施分階段式指導學生的作業。
四、成績考核方式
(一)本課程考核方式:作業考查。
(二)總成績:依據下列權重評定:平時表現(考勤、學習態度、課堂發言、平時作業)占30%;期末作業成績占70%。期末作業要求方案具有創新性、圖紙齊全、圖紙裝訂規范。項目匯報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聲音洪亮、思路清晰、儀表大方得體。
五、教材與主要參考書目
(一)教材
[1]孟剛、李嵐、李瑞冬、魏樞.城市公園設計(第二版)[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年9月.[2](加)艾倫·泰特著.城市公園設計(great city parks)[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3]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9月.[4]王向榮.歐洲新景觀[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與調查篇五
公園景觀設計效果如何,對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實際需求進行詳細分析,明確設計的內容與重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優化,提高設計綜合效果。下面就來看看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策略吧。
在對城市公園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需要確定主要設計內容,就實際情況來看,一般會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影響,為確保設計效果,必須根據實際環境情況來滿足水平要素、豎向要素以及頂要素之間的平衡設計。公園植物景觀在設計上主要分為覆蓋式、開敞式及封閉式幾種,其中對于覆蓋式植物空間,大多采用體積較大的樹冠或藤蔓植物組成,設計時要重點做好對植物疏密度的控制。開敞式植物空間,設計時基本上是選擇用低矮灌木與草坪來對空間進行劃分,為人們提供充分的視野敞度。而對于封閉式植物空間,設計時要重點突出環境私密性與封閉性,一般可以選擇用高大的喬木來營造小的空間環境,并在空間內點綴適當的花草,以滿足游客對私密空間的需求。同時,能對周圍環境產生親切感。另外,為確保植物景觀設計的有效性,除要做好對空間設計的控制外,還需要做好植物季相管理,在達到基礎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滿足人們視覺上的享受。植物景觀季相變化會隨著時空變換而展現,靈活應用彩葉植物來營造多變性的空間,其中要做好對冷暖色調的控制,提高公園環境的舒適度。
設計模式選擇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園景觀設計效果,常見的設計模式有自然式、規則式與混合式,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方式。第一,自然式。自然式模式是最常見的一種設計方法,植物的種植不采取規則的方式種植,行距與株距隨意性比較大,布局上主要模擬植物在自然界生長狀態與分布特點,利用自然的.方法來組織素材,重點突出植物的個體美與組景美。第二,規則式。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做好植物的種植,常見有直線、曲線或其他幾何圖形,此種設計模式植物基本上為帶植與列植,并在后期進行修剪成型,形成特色景觀,向游客傳達一種宏觀大氣的感覺。如果選擇此種設計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好后期人工管理,以植物為對象通過人工設計來打造不同的圖案造型,突出裝飾性景觀效果。第三,混合式。混合式設計主要是將自然式與規則式設計方法綜合在一起,實現景觀的共同性,并在分離中體現景觀的對比性。混合式設計方式具有前2種方式的綜合特點,在實際應用上也可以取得更豐富的效果,主要結合公園不同區域空間景觀與功能實際需求,營造適應的植物景觀。
2.2.1以實際用途為依據根據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功能需求為依據,來選擇相應的植物品種,可分為孤植植物、行道樹、防護樹種及綠雕塑等。不同的植物種類所對應的實際應用需求不同。例如,行道樹的選擇應與道路寬度、位置及周邊場所功能進行綜合分析,一般情況下主干道兩側應選擇整齊挺拔的高大喬木,常見的有香樟、懸鈴木等;園內游步道兩側應選擇細質感小喬木,常見的有合歡。道路兩側為開敞觀賞區,應選擇高大常綠喬木或者彩葉樹種,通過設計來形成景觀大道;而公共設施旁邊則應選擇落葉大喬木,避免冬季對陽光的遮擋。2.2.2以立地條件為依據根據植物生長對環境的需求,可以分為耐旱植物、耐水濕植物、陽生植物、耐陰植物、酸性土植物及堿性土植物等,需要根據公園地質地形實際條件來選擇對應的植物種類。現在很多公園大部分區域都采取鋪裝的施工方式,植物會受到較大的熱輻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植物生長造成影響,植物根系很難在土壤中獲取足夠的水分,再加上基礎設施設置不當,不能及時澆水,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長。對此,就應該選擇耐旱植物,常見的有枇杷、梔子及烏柏等。
公園植物景觀的設計,除要做好設計模式與植物種類的選擇外,還應做好與其他元素的綜合分析,如與水體構成濱水植物景觀。水域環境為公園內人們最為青睞的空間之一,在對此方面進行設計時,需要做好水生植物的選擇,主要有挺水、浮水與沉水3種。在設計時,需要結合實際需求來選擇種植方案,不但要在短期內達到景觀設計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其能夠長期正常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