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游子吟教學反思篇一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教學案例:
《游子吟》這首詩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教育”。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難以走入詩中的意境,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
教學片段:
一、抓住細節描寫:“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設計意圖:1、了解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感悟到的內容。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引導:母親的愛平凡而偉大,它往往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聲叮嚀,一句囑咐;一聲鼓勵,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碗香噴噴的飯……母愛無處不在。
1、看課件:《望》
校門口送孩子的母親,望著孩子進校門。她踮著腳,側著頭,探著身子張望……直到望不見孩子的身影了,才離開……(這樣的畫面一個又一個)。
2、教師啟發:母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母親用她的一生才能講完。我想,此時你已經回憶起了濃濃的母愛。
(此時的課堂很靜,學生的思維在回憶中流淌。接下來學生所談的事例情感真摯。)
附課堂事例:
《我的生日,母親的受難日》——“我聽過這樣一句話:‘我的生日,母親的受難日’。以前,我不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每次到我生日那一天,父母總為我準備好豐盛的大餐和精美的生日禮物。我在父母溫暖的愛河中徜徉,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媽媽疲憊、操勞的身影。讓我感到內疚的是,在生日那天,我因為一點點小事而大發脾氣,讓媽媽為我忙碌到深夜。”
《媽媽的嘮叨》——“這次家長會以后,媽媽似乎變得幼稚了,她每天抓緊一切時間纏著我問這問那,那時我感覺媽媽真煩。現在我知道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深深地愛著我。”
(此時的課堂活躍起來,學生情緒高昂。)
附課堂實錄:
“從小到大,總是媽媽為我洗衣服。小時候,媽媽每天捧著我的小腳丫,為我洗去上面的泥和土。去年母親節那天,我為媽媽洗腳,媽媽竟然留下了眼淚……現在想想,我常常忽略了媽媽的感受,而在媽媽的心里,我是她的百分之百,以后我要孝敬媽媽。”
“媽媽最大的愿望是要我努力學習,我要用最好的成績回報媽媽。”
“我要在我生日那一天,在婦女節那一天,在母親節那一天,不,是在以后的每一天,讓媽媽開心快樂,不讓媽媽為我操那么多心。”
4、想象詩中的母親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寫下來。
(此時,教室里靜極了,學生都埋頭奮筆疾書。真摯的情感洋溢在筆端。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我又要遠行了,年近古稀的老母親又一次親手為我打點行囊。在跳躍的油燈下,母親的手顫顫巍巍地穿上針,在銀發上抹了幾下,這樣的動作我是那么熟悉。母親一針一線地縫,不時把衣服拿近油燈,看一看針腳密不密;母親一針一線地縫,不時用她那雙筋脈突兀的大手把衣服撫了又撫。我知道,老母親擔心我在外時間久,她要把衣服縫得牢牢的。母親一針一線地縫,縫進對兒子的叮嚀,縫進對兒子的祝福,縫進一位老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反思:
“教”與“學”這兩個概念,“教”是被動的,“學”才是主動的,教師要利用教材激發學生來主動獲取知識。在古詩教學中,通過讀、背、講、悟的形式,表面上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但情感體驗卻被忽略了。
這堂課真實而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位教育專家說:“教學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感動。”我贊同這個觀點。課堂上學生受到了感動,所學的內容才能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才能不斷發展良好的情感與態度。《望》中平凡而真實的畫面“一石激起千層浪”,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的認識層層深入:享受愛的同時,要懂得珍惜愛、回報愛,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都蘊含在學習者的頭腦之中,教師只不過是將學習者頭腦中的潛在智慧發掘出來,并使學習者主動認識它的價值而已。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并不是要將現成的表面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挖掘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知識能力,主動去獲取知識,進而實現自身的發展。所以,語文教學應注重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游子吟教學反思篇二
一直以來,古詩教學都側重于理解詩意。而在設計這課教案時,我把古詩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朗讀與創設情境之上,教學模式也與一貫的古詩教學模式有較大的區別。我的古詩教學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要在讀正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感悟詩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熟讀成誦。所以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引——讀——解——賞——唱。每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過渡自然,且能做到層層深入,使學生與詩人感情產生共鳴。
詩歌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游子吟》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母愛,而被廣泛傳誦。這首詩洗盡雕飾、語言自然明朗,感情真摯、深厚。根據詩歌的特點,教學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比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深夜為即將出遠門的兒子縫補新衣母親的情感時,通過課件仔細觀察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朗讀時。學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偉大深沉而無私的母愛,我們無以為報,但可以通過聲音去贊頌母親,把自己對母親的愛通過深情朗誦把感情抒發出來,一時間,情感噴涌而發,聽著學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動萬分的朗讀,我也不禁熱淚盈眶。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詩歌的語言材料、作者的情感體驗,已款款走進學生的精神領域,積聚。
《游子吟》一詩內容簡短,理解容易,而母愛是博大的,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歌頌母愛的詩歌,并適時鏈接閱讀〈游子詩〉,使〈游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升華。,讓學生在感悟母愛的同時,增加對其他作品的了解。
這一節課,我以教材為載體,層層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美,展示了母親的偉大無私的形象。這節課中,學生既受到了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的熏陶,又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陶冶了學生的情趣。
游子吟教學反思篇三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古詩,會默寫,游子吟教學設計。
2、自己弄懂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提高古詩的鑒賞能力和積累能力。
教學方法: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都要體現。以學生的自學、合作研究為主。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具。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和墨寫古詩。
教學難點:詩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掌握。
1、每個人都有關心、疼愛你的父母,請把生活中父母關心疼愛你的小事講給大家聽聽。
2、古詩是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情,把你記憶中的古詩背給同學聽聽。
3、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是一首贊美母愛的詩。它的名字叫《游子吟》(生齊說,師板書。)
1、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詩。(出示詩文,一生朗讀后,師范讀,大家共同讀三遍,同桌互相讀一遍。)
2、找詩中的生字。(暉、齊讀,解釋字意,組詞,與輝的組詞。)
3、復習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曉詩意,悟詩情。
4、知詩人。(投影出示選擇題,初步了解詩人。然后請一名學生介紹本文的作者,最后教師補充。)
5、解詩題。(選擇游子的意思,選擇吟的意思,并讓學生結合起來講解詩題的意思)
6、曉詩意。(媒體出示幾道選擇題,簡化理解的難度,教案《游子吟教學設計》。)
過渡語:俗話說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師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小組合作學習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而獨立思考也是展示個人能力的好方法。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試著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a、學生自由的說。
b、集體評議,教師糾正錯誤,指點重點語句的理解。
c、出示整首詩的意思讓學生進行練習。
7、悟詩情。(假如你是本詩的游子,你會對你的母親說點什么。)
本文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8、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9、背誦全詩。
填空:
1、《游子吟》的作者是他是代詩人,本詩抒發了詩人之情.
3、兩句詩描寫了游子遠行前的一幅場景兩句詩體現了母親為兒子縫制衣服的動作和神態,,兩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兒女對母愛的感激之情表達的深摯,醇厚.
1、本課你的學習收獲是什么?
2、請試著把游子吟寫成一篇記敘文。
語文學科是百科學習的基礎,沒有語文知識的鋪墊,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今天有幸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是教學以來的第一次嘗試。通過《游子吟》的教學使我感覺到語文教學的樂趣與語文學習的藝術。在教學中我有如下的感悟,先反思如下:
在本課教學中融知識性和能力性為一體,從生字的學習開始,到詩歌的背誦。完全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學生在自讀、朗讀、背誦中體驗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我作為一個知識的引導者、指路人,學生從預習到課堂上的學習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今天的課是一節學生實實在在的自我展示的課。這樣的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從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學語文學科,對知識的銜接和基礎嘗試的把握還不準,所以在教學當中關鍵點撥還不到位。這樣就使有的知識點不能達標。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如:基本的拼讀方法、基本的語法、基本的句型等。
這樣既有助于我的課堂教學,又有助于我自身的語文素養。
游子吟教學反思篇四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獲,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為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游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里,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并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還安排學生對自己的母親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學生的答案很精彩,讓老師折服。
游子吟教學反思篇五
《游子吟》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感激之情,立意深遠,通俗易懂。谷建芬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歌聲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蘊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編織了一曲依依不舍、飽含深情的“母子愛歌”。
在此課教學時,我先從唐詩開始,有唐詩引出歌曲《讀唐詩》,先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一方面更深刻地 了解唐詩,引出課題《游子吟》,另一方面,讓學生第一次接觸卡農式地讀歌詞,為后面學完歌曲更好地表現歌曲做準備。但是由于《讀唐詩》這首歌有點長,顯得這個環節時間有點長,如果對歌曲進行剪輯,去除反復部分,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學歌教學中,我始終把”情”放在首位,從模唱、到學譜,再到唱詞,處處都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學中,我先從歌詞內容入手,讓學生模仿母親縫衣服的感人情境,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意境。接著又由縫的動作引出旋律的線條,從模唱到唱譜,一切都很順利,學生能夠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來。整個環節似乎比較順暢。在唱詞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跟琴輕唱,在唱的同時,發現難點和不足,等改正了節奏、音高等難點后,我又再三強調了歌曲中所蘊含的“感恩、感激、與感謝”,并引導學生如何唱好最后兩句。學生在我的不斷強調中能基本表達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個環節,似乎都只有我一個人在講,偶爾讓學生將幾個關鍵詞重復一遍,再無其他了,整個環節顯得有點枯燥,試想一下,如果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按節奏讀一讀歌詞,再用示范的方式讓學生聆聽,比較,或許,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課堂形式也會更為豐富。正是由于這個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對歌曲的拓展環節,一半學生唱,一半學生卡農式地誦讀有點顯得有點急。學生能讀對,卻不能讀得很完美,最后的展現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點差距。
在本課的教學中,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中,情感的教學,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情感不僅是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僅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人的情感發展植根于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本課中,我在教會歌曲的同時,更是著力于學生“游子”感情的體驗,將“情”融于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情”,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
以上是本人對此節課的點點思考,許多細節,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上中不斷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