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禮貌的學生篇一
要和別人做朋友,最基礎先從“禮貌”做起,我有位同學,看到別人時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微笑,熱情的向對方打招呼,是個有禮貌的.乖寶寶,而對方的回答也總 是: “哇!你真有禮貌,你媽媽把你教的真好!”如果是平輩,也常抱著有禮貌的態度,因此他身邊總有許多朋友,真是有禮貌的人有 “糖”吃呢!
有禮貌的人有”糖”吃,那沒禮貌的人呢?相反的使人厭惡、討厭,被認為是個沒教養的人,也會被大家孤立、看不起,如果你身邊連個支持的人都沒有,永遠是自己一個人,不就等于衣服失去了五顏六色的色彩一樣空虛、黑白了,你的人生只會顯得無趣。
白紙黑字念再多,不如身體力行做一遍,遇到不認識的人,以微笑接納,因為因為微笑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愛的表現,更是化解緊張,去除怕生,拉近距離,增加 友情的最佳催化劑,看見認識的人記得叫稱謂,長輩在指導時不要頂嘴,并且公平對待平輩,做個有禮貌的小天使,假如在社會上大家都不談禮貌,兒女不孝順,學 生對老師不敬,晚輩對長輩不客氣,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變得亂七八糟;若人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并且對任何人都有禮貌,那么就天下太平了。一個人有禮貌讓人看 了歡喜同時自己也開心,所以讓我們一起做個有禮貌有人緣的人吧!
有禮貌的學生篇二
1、讓幼兒懂得鄰里之間要以禮相待,主動和鄰里打招呼。
2、讓孩子們學會關注鄰里、體諒鄰里、關愛鄰里。
準備各種懂禮貌和不懂禮貌的圖片、以及畫紙。
一、教師問:“小朋友們好。”
幼兒回答:“老師好。”
教師高興地說:"你們真有禮貌。現在我向小朋友提個問題,你們平時碰到鄰居的時候會怎么說呢?到鄰居家里玩又要怎么做呢?鄰居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么做呢?"(幼兒發言時,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把話說完整。)
二、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圖片,請幼兒分類并說出理由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的圖片,請小朋友仔細看看,你覺圖片上的小朋友做的對嗎?對的話請把這張圖片貼在畫有五角星的黑板上,如果你決得最做的不好,就貼在打x的黑板上,咦,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確定不下來是好還是不好就放在這塊黑板上。(幼兒自由挑選圖片分類)
三、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理由,為什么把這張圖片放在這里。
四、請幼兒把自己的如何和鄰里想法畫在畫紙上,并編一個鄰里之間的故事。
五、延伸活動:讓幼兒與鄰班的小朋友進行情景表演。在美工區創編鄰里以禮相待的圖片。
有禮貌的學生篇三
稱呼要得體
稱呼要準確,要有禮貌。
一般來說,收信人應該是單位里有實權錄用你的人。要特別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職務,書寫要準確,萬萬馬虎不得。因為他們第一眼從信件中接觸到的就是稱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對于這份求職信件的最終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因而要慎重為之。因為求職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對用人單位有關人員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職信件中可以直接稱職務頭銜等,如“上海煤氣總公司負責人”、“國發公司經理”、“北京配件廠長”。求職信的目的在于求職,帶有“私”事公辦的意味,因而稱呼要求嚴肅謹慎,不可過分親見,以免給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諛、唐突之嫌。當然禮貌性的致辭還是可以適當使用的。
稱呼之后一般還要加提稱語,即用來提高稱謂的詞語,如對尊長用“尊鑒”、“賜鑒”、“鈞鑒’、“崇鑒”;對平輩用“臺鑒”。“大鑒”、“惠鑒”;對女士用“芳鑒”、“淑鑒”、“懿鑒”(對年高者);對方是夫婦用“儷鑒”、“同鑒”、“均鑒”等。書信中的這種請察閱敬語要注意與稱呼相配合。
問候要真誠
抬頭之后的應酬語(承啟語)起開場白的作用。無論是經常通信的還是素昧平生的,信的開頭應有問候語。向對方問候一聲,是必不可少的禮儀。問候語可長可短,即使短到“您好”兩字,也體現出寫信人的一片真誠,而不是“應景文章”。問候要切合雙方關系,交淺不宜言深,以簡捷、自然為宜。
內容須清楚、準確正文是書信的主體,即寫信人要說的事。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格。書信的內容盡管各不相同,寫法也多種多樣,但都要以內容清楚、敘事準確、文辭通暢、字跡工整為原則,此外還要謙恭有利,即根據收信人的特點及寫信人與收信人的特定關系進行措詞(包括敬語謙詞的選擇,語調的掌握等)。
祝頌要熱誠
正文后的問候祝頌語雖然只幾個字,但表示寫信人對受信人的祝愿、欽敬,也有不可忽視的禮儀作用。祝領語有格式上的規范要求,一般分兩行書寫,上一行前空兩格,下一行頂格。祝頌語可以套用約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禮”、“祝您健康”之類,也可以另辟蹊徑,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對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對尊長,可寫“敬請福安”、“敬請金安”、“敬請大安’、“恭請平安”;給平輩的信,則用“順頌時棋”,春天可寫“敬頌春安”,逢年可寫“即請年安”、“此請歲安”,平時用“敬頌時綏”之類;按對方職業可選用不同的祝頌語,對學界可選用“敬請學安”、“撰安”、“編安”、“文祺”、“教安”、‘誨安”;對政界可選用“恭請鈞安”、“勛安”;對商界可選用“敬請籌安”、“籌綏”、“商安”、“財祺”等。 箋文的最后,要署上寫信人的名字和寫信日期,為表示禮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應的“弟子”、“受業”;給用人單位領導寫信,可寫“求職者”或“您未來的部下”。名字之下,還要選用適當的禮告敬辭,如對尊長,在署名后應加“叩上”、“敬親”。“叩稟”、“拜上”、“敬啟”、“肅上”等;對平輩在署名后加“敬白”、“謹啟”、“敬上”、“拜啟”等。
信度稱呼用尊稱
有禮貌的學生篇四
怎么說話有禮貌呢?我們平時說話當中是否有哪些不恰當的行為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幾篇關于禮貌說話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1、說話聲音略低
說話的聲音宜較低。
除非在開闊、噪音大的室外。
2、語速略慢
語速太快,一是別人聽不明白;再就是聽上去象吵架一樣;第三,語速快了,影響自己的思路。
語速慢下來的好處是,聽起來有磁性,而且顯得比較深沉。
3、不要搶話 耐心等待別人說完
別人正在說話,你突然打斷別人自己說,是不尊重別人。
正確的做法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輔以“接下來呢?”“后來呢?”“怪不得”,“原來如此”等,讓別人感覺你在認真地聽他說,而且他說的很有意思。
無論別人說得如何沒有道理,觀點如何刺耳,無論你的見解多么高明,都要耐心聽完。
一是禮貌,二、聽完才知道別人是否有道理。
三、別人說些刺耳的話也許正是為了激怒你,一搶話正好上當。
四、你以為你的見解高明,別人卻會不以為然。
4、開會、討論時不要急于說
如果后發言,已經聽到了大家各抒己見的觀點。
如果你是必須先說話的人,要學會拋磚引玉。
5、不要指手畫腳。
說話帶手勢與說話時指手畫腳不同,指手畫腳是最沒教養的。
但為了防止指手畫腳,說話時不妨不帶手勢。
7、不要急頭怪腦。
聽到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一樣,或者指責自己,不能立即表現出急頭怪腦,好像跟人家惱了一樣,這是最是讓人家看不起的。
顯得你心眼狹小;三是人家故意激怒你,你跟人家惱了,豈不是正好上了人家的當。
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要急頭怪腦。
8、不要左顧右盼。
聽人說話,或者對人說話,一定要看著別人的眼睛,低眉順眼是底氣不足,東張西望是不禮貌,都是說話時的大忌。
你也許真的討厭說話的人,或者他的話味同嚼蠟,或者你身有要事心不在焉,如果你不得不聽他說話,就不要左顧右盼,如果你實在不想聽他說話,不妨直接告訴他i am sorry,無論如何不要左顧右盼。
9、想好了再說,能不說就不說。
只要你說話前先想想,不僅不會帶口語,而且搶話、高聲、帶手勢的毛病也沒有了。
幾個人一塊兒討論問題,這個說了那一個說,你也許以為你如果不說,就輪不到你了,特別是你已經想好了的時候,而且你覺得你的話特別重要,如果不說,會對解決問題帶來困擾。
沒有關系,他們總有停下來的時候,如果你想好的別人替你說了,就省你說了。
不說話,別人不會看不起你,遲說話,別人只能更加看重你。
有句老話叫“貴人語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0、不要自卑。
無論對方是何人,可尊重,卻沒有自卑的必要。
也許你有求于他,也許大家都說你不如他,這也沒有關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也有不如你的地方。
說話只要不自卑,心理也會改掉自卑的念頭,不卑不亢的說話,是談吐不凡的要義。
11、不要說假話。
用善意的謊言不算大錯,但是最好的辦法是不說假話,好處是可以使你底氣充足,理直氣壯。
即使你把事情做錯了,坦然承認又有什么關系?實在不行的話,告訴你一個不說假話的辦法:閉上嘴巴,不說話。
要不就王顧左右而言他。
12、不要刻意表現自己。
13、不要賭咒發誓。
不能為了證明自己清白,或者表明自己說的是真話而賭咒發誓,這是最沒有涵養的。
說自己想好要說的話。
“信不信由你”。
14、不要害怕冷場。
別人沒有說話,你也沒有想好怎樣說,不要害怕冷場。
冷就冷一會吧,沒什么了不起的。
而貿然開口,則有可能難以收回。
言多有失啊!
(一)敬語:敬語,亦稱“敬辭”,它與“謙語”相對,是表示尊敬禮貌的詞語。
除了禮貌上的必須之外,能多使用敬語,還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1、敬語的運用場合。
第一,比較正規的社交場合。
第二,與師長或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的交談。
第三,與人初次打交道或會見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會議、談判等公務場合等。
如初次見面稱“久仰”,很久不見稱“久違”,請人批評稱“請教”,請人原諒稱“包涵”,麻煩別人稱“打擾”,托人辦事稱“拜托”,贊人見解稱“高見”等等。
(二)謙語:謙語亦稱“謙辭”,它是與“敬語”相對,是向人表示謙恭和自謙的一種詞語。
謙語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和自己的親屬。
例如,稱自己為“愚”、“家嚴、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謙和敬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盡管日常生活中謙語使用不多,但其精神無處不在。
只要你在日常用語中表現出你的謙虛和懇切,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三)雅語:雅語是指一些比較文雅的詞語。
雅語常常在一些正規的場合以及一些有長輩和女性在場的情況下,被用來替代那些比較隨便,甚至粗俗的話語。
多使用雅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以及尊重他人的個人素質。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時,你應該說:“請用茶”。
如果還用點心招待,可以用“請用一些茶點。
”假如你先于別人結束用餐,你應該向其他人打招呼說:“請大家慢用。
”雅語的使用不是機械的、固定的。
只要你的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人們就會對你的個人修養留下較深的印象。
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語,必然會對形成文明、高尚的社會風氣大有益處,并對我國整體民族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
(一)與人保持適當距離:說話通常是為了與別人溝通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當然必須注意說話的內容,其次也必須注意說話時聲音的輕重,使對話者能夠聽明白。
這樣在說話時必須注意保持與對話者的距離。
說話時與人保持適當距離也并非完全出于考慮對方能否聽清自己的說話,另外還存在一個怎樣才更合乎禮貌的.問題。
從禮儀上說,說話時與對方離得過遠,會使對話者誤認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親近,這顯然是失禮的。
然而如果在較近的距離和人交談,稍有不慎就會把口沫濺在別人臉上,這是最令人討厭的。
有些人,因為有湊近和別人交談的習慣,又明知別人顧忌被自己的口沫濺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
這樣做形同“交頭接耳”,樣子難看也不夠大方。
因此從禮儀角度來講一般保持一兩個人的距離最為適合。
這樣做,既讓對方感到有種親切的氣氛,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常人的主觀感受上,這也是最舒服的。
(二)恰當地稱呼他人:無論是新老朋友,一見面就得稱呼對方。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們比較看重自己業已取得的地位。
對有頭銜的人稱呼他的頭銜,就是對他莫大的尊重。
直呼其名僅適用于關系密切的人之間。
你若與有頭銜的人關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來得更親切,但若是在公眾和社交場合,你還是稱呼他的頭銜會更得體。
對于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
但是,對于學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學位,就不能作為稱謂來用。
(三)善于言辭的談吐:不管是名流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作為交談的雙方,他們應該是平等的。
交談一般選擇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有些不該觸及的問題:比方對方的年齡、收入、個人物品的價值、婚姻狀況、宗教信仰,還是不談為好。
打聽這些是不禮貌和缺乏教養的表現。
在討論教育問題時,大家經常提起上一代的缺失,比如說,只準聽不準說的威權、或父母對孩子講話用詞嚴厲。
但是,當教養方式過度修正之后,父母一方面把經驗不足的孩子提升到他們本不該有的人際位置(比如說,事無大小都要先問過孩子的意見),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本來應該為孩子做示范的標準降低到跟他們一樣。
我們很少檢討這個分際失守、口無遮攔的時代在言語教導上的缺失。
臺灣的父母越來越重視「語言教育」,小朋友早早已在學習第二外國語,但是要求多學幾種語言的家庭,卻并不一定重視平日的言談教養。
談吐隨著改變,他們甚至認為,粗魯可以證明彼此親近的程度,搞笑或尖酸刻薄能引起注意,低俗成為贏得認同的表達方式。
原本外界環境雖是一股影響,家庭仍是最后的把關地,但如今也有很多父母認為,「家」應該是讓孩子放松的地方,講話客氣是見外,于是從小就給了孩子兩套應對人際的標準。
有一次我跟一對親子一起工作,孩子右轉對我說話時是客氣有禮的,左轉對母親說話卻粗糙蠻橫,這種態度與用詞的差異因為同存于一個時空中,更讓人看到問題的所在。
我對孩子說了一句話,他其實很快就明白,教導也并不費力。
我說:凱文,你不會對bubu阿姨說的話,就不可以對媽媽說。
只要讓這個小二的孩子了解,他的媽媽和我對他來說是一樣的,我們是「長輩」,他必須以同樣的禮貌跟我們溝通。
未能及時的指正提醒,將導致未來的難堪評價
我曾看過一個言語失教的孩子長大受苦。
這小女孩小時候說話無禮時,父母老是在別人面前說她是「可愛直率、不做作」、「很天真,有什么說什么」;成長期間,說話的方式、音量都沒有陶養,出社會后,身邊的朋友就更不敢提醒指正了。
現在,換成她的父母常在別人面前既遺憾又抱歉地說:我的女兒就是這么粗魯,不過,她就是傻大姐,心地非常善良。
有一次,她的父親因為心情很不好,又聽到女兒說話無禮不中聽,竟在大家面前就破口大罵起孩子,讓朋友都很尷尬。
父母一定要深思,有些教導在童年執行并不算嚴格,但如果施教于應該具備常識的年齡,將會顯得非常難堪,這就是父母應該替孩子考慮的事。
即使有些難堪父母從頭到尾都不舍得給,但其他人不一定會替孩子考慮那么多,這時他所受到的已不叫「指正」而是一種「評價」了,那才是嚴重的傷害。
有禮貌的學生篇五
小班孩子從一入園就跨入了一個陌生的集體,認識許多成人和同伴,他們的交往范圍擴大、交往活動增加,一些從未碰到過的矛盾和困難由此產生。3~4歲幼兒正處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根據這一特點,針對剛入園的幼兒不懂禮貌,不會使用禮貌用語,遇到熟人不愿主動打招呼,同伴之間不會友好相處等不良習慣,我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語言課《好寶寶有禮貌》,教幼兒學習日常禮貌用語,學習禮貌地和別人交往。
1.愿意做個好寶寶,高高興興上幼兒園。
2.學說禮貌用語:老師早、媽媽好。
3.知道在幼兒園應該和小朋友友好相處。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2、理解兒歌的內容。
1、布偶娃娃三個;
2、積木搭成的一個幼兒園,一個家。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情境導入
師:寶寶們,今天我們小小班來了三位客人,讓我們一起跟他們問聲好。
(教師出示三個布偶娃娃)
幼:布偶娃娃你們好!(幼兒齊說)
(同時老師帶著布偶娃娃們向小朋友們問好)
(教師創設娃娃早晨入園、離園時問好和道別的情境)
幼1:娃娃說,老師早!再見!
幼2:娃娃鞠躬說老師早!老師再見!
……
師:恩,布偶娃娃們都很有禮貌,見到老師或同伴會鞠躬問早、問好,下午回家會向老師、同伴說再見,他們是有禮貌的好寶寶。
二、學習兒歌《好寶寶,有禮貌》
(老師一邊演示教具,一邊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好寶寶,有禮貌,好寶寶,有禮貌,
看見老師問聲早,看見同伴問聲好,
回家會把手兒招,回家會把手兒招,
“老師,老師再見了。”“xx,xx再見了。”
師:老師讀一句,寶寶們跟著老師讀一句。
(幼兒跟著老師朗讀兒歌兩遍)
師:剛才我們看到布偶娃娃是怎么像老師和同伴問好的啊?現在請寶寶們一邊跟老師讀兒歌,一邊做動作。
(幼兒在朗讀的同時做握手、鞠躬、再見等動作)
三、場景游戲:打電話。
設置場景,我首先示范打電話:“喂,你好,……再見。”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請幾個小朋友接電話。最后分組游戲,相互打電話,讓幼兒在設置的場景中練習禮貌用語。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是通過情景教學和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在玩樂中,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達到教育過程的最優化。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其次,這節課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我們班像盧新宇等一批性格內向的孩子現在不用家長“逼”也能主動和老師、同伴打招呼,愿意主動與人交往了。不足之處:教學不應局限在班級內部,而應帶孩子到隔壁其他班級去做客,讓孩子在與陌生伙伴的交往中鍛煉交往能力,培養禮貌習慣。
有禮貌的學生篇六
1、通過故事懂得:不欺負弱小者,與人相處要禮貌謙讓。
2、與小朋友交往時能做到謙讓、不爭吵。
3、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小熊圖片,幼兒討論小熊的人物特點。
師總結:小熊長得胖胖的,力氣很大很大。
二、基本部分
1、今天就講一個關于他的故事,名字就叫—《小熊讓路》
2、教師播放故事,幼兒認真聆聽。
3、提問:
(1)故事叫什么名字?有哪些小動物?講了一件什么事?
(2)為什么小熊欺負小兔、小花貓、小猴?他這樣做對嗎?
(4)大象給小熊讓了路,為什么小熊不好意思了呢?你們
猜他心里怎么想?他明白了什么?以后他會怎么做呢?
4、小結:故事告訴我們,不能隨便欺負弱小的人,也不能隨便欺負別人,無論什么人都要懂禮,講謙讓、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迎得別人的喜愛,交到更多的朋友。
5、情境表演“小熊讓路”
小熊嚇跑小動物小象來幫忙
小象謙讓小熊,小熊很慚愧小動物們排好隊往前走
三、結束部分
結合幼兒日常表現,請幼兒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小朋友發生爭吵的現象,今后打算怎么做?請大家互相監督和幫助,做一個禮貌、謙讓、受歡迎的小朋友。
活動延伸:
情境表演:玩玩具時不爭吵,不搶奪玩具。相互合作、分享最快樂。
兩位小朋友在區域游戲時為了新玩具發生了爭吵,馬上有一個小伙伴在旁邊勸解、調和。他們很快自主地解決了矛盾,幾個人一起在開心地搭建著、合作著……房子越壘越高了,玩得好開心啊!
本節課能從幼兒感興趣的小動物入手,通過故事的講述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啟發提問從易到難,層層遞進。語言質樸風趣,富有童趣。引導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玩中學習。孩子們通過情境表演都懂得了不欺負人,禮貌謙讓的道理。但淺顯易懂的道理要內化為自身的行為還需要不斷地督促、引導幼兒規范自己的言行。真正的在一日生活中做到禮貌、謙讓還需要堅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延伸部分由于幼兒生活經驗的匱乏,孩子們能想象到的身邊不文明的現象千篇一律,語言表達能力也欠缺,用詞不準確,言語不夠豐富,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啟發,提供更豐富的圖片、事例或現象,創設一個更寬松的氛圍,讓孩子想說,敢說,樂意說。鼓勵孩子大膽的表述,在相互合作,互相交流的輕松氛圍中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明白在學習、生活和游戲中要做一個禮貌、謙讓,樂于合作和分享的小朋友。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為今后進入小學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有禮貌的學生篇七
1、培養幼兒參與意識,鼓勵幼兒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2、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意識。
1、紙、筆每人一份。
2、日常生活中進行常規培養。
一、教師問:“小朋友們好。”幼兒回答:“老師好。”教師高興地說:“你們真有禮貌。現在我向小朋友提個問題,你們平時是如何講禮貌的?”(幼兒發言時,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把話說完整。)教師根據幼兒所說的內容畫出簡示圖。
幼兒說:“每天早晨第一次見到老師要鞠躬問早。”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小朋友來園問好的簡示圖。
幼兒說:“小朋友應友好地在一起玩。”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小朋友手拉手的簡示圖。
二、當幼兒對規則表達不清楚時,教師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歸納總結。幼兒說:“小朋友摔倒,我把他扶起來。”教師畫出這個情節的簡示圖,然后歸納為:別人遇到困難,我們應主動幫助。幼兒說:“不能爬欄桿。”教師歸納為:應主動糾正別人的錯誤行為。
三、有些規則幼兒說不出來,教師可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幼兒討論,最后確定規則。
教師說:“別人說話時,我們不能打斷人家的談話,但如果我們有急事非說不可,怎么辦?”討論后讓幼兒知道要先說:“對不起,打擾您一下。”教師再把此情景的簡示圖畫出來。
教師問:“小朋友和別人游戲發生矛盾時,如果你認為你有理,怎么辦?”請幼兒討論,最后確定規則:如果游戲時兩人發生矛盾,要心平氣和地講道理。
四、請幼兒給整幅圖取個名字。
教師定為:有禮貌的小人兒是我。幼兒取的名字只要不離開“講禮貌”的主題即可。
五、結束時,教師說:“請小朋友把這6條規則看圖說一遍,然后畫下來,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你在幼兒園是怎么做有禮貌的好孩子的。”(幼兒畫圖時,不要求和教師畫得一樣,只要能說明規則即可)
1、本次活動30分鐘。
2、本次活動應讓幼兒充分發言,在大家發言后再畫出規則圖示。
3、討論后的規則,可制成“圖表”掛在室內明顯處,作為“幼兒園小朋友守則”。
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不僅為其入小學做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今后的學習、工作、社會交往打好基礎。“規則”對幼兒來講并不陌生,因為他們一來到幼兒園就遇到各種規則,如按時吃飯、午睡、游戲。但是幼兒年齡小,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還很差,他們的語言行動易受當時情緒和情景的影響,因此注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特別是把這種“意識”轉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就更為重要,這也是設計本次活動的主旨。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選用“圖示”的手段,把幼兒應掌握的規則具體形象地描述出來,畫出情景的簡示圖,用來說明規則的具體內容,這樣幼兒一看就明白,也容易記住。我用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和幼兒進行交流、溝通后確定規則,這樣易被幼兒接受,幼兒記憶也較深刻。孩子們都是愿意進步、渴望被人夸獎的,我啟發幼兒把圖示中那個有禮貌的小人兒當成是自己,幼兒畫的時候也畫成自己,這是一種激勵方法,讓幼兒自覺有意識地像畫中的小人兒那樣做,這樣比教師簡單地說教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