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一
生活像一盒五彩的畫筆,紅橙黃綠,色色兼備;生活似一幅斑斕的畫卷,綠葉紅花,應有盡有;生活如一場比賽,你追我趕,熱鬧非凡。
生活的滋味也絕不單調,宛似那五味瓶中的調料,酸甜苦辣,味味俱全。
生活的音樂—鍋碗瓢盆的交響曲。生活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那么生活的滋味呢?自然是酸甜苦辣咸五味瓶啦。不信?那就去體驗吧!
酸的感覺唉,懊人的語文,煩人的數學,這次的考試肯定考砸了。成績公布下來,老師的笑酸酸的,我們的鼻子酸酸的,老師的話酸酸的,我們的眼睛酸酸的,仿佛大家嘴里都嚼著一枚青橄欖?!翱抻惺裁从??考試不相信眼淚?!卑嚅L對同學說。“對,擦干淚水,找回自我,奮勇前進,一次失敗算什么!”也許以后正是這青橄欖會讓我們回味無窮!
甜的享受“嘩……”掌聲在耳邊響起,我心里美滋滋的,一年多來的努力沒有白費,我的書法終于獲獎了。聽著同學們的祝賀,心里生出一股甜甜的感覺。放學回家的路上,鳥兒叫得多么清脆,花兒開得多么艷麗,河水流得多么歡暢,它們也在和我分享這份甜蜜,我加快腳步,我要把這份甜蜜快樂帶給爸爸媽媽。
苦的滋味甜的滋味有,苦的滋味更有。學習生活就是苦的感覺。這不,數學老師留下的兩黑板作業剛抄完,語文老師又帶來一張考卷,老師說:“要好好消化。”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考卷滾滾來”。沒有幾個同學不伸長舌頭拉長臉,苦啊苦!
有的同學嘴一瞥,眼睛斜了一下,還有的同學疑惑地望著我……我把頭埋得更低了,我不愿看到同學們那火辣辣的目光??晌业哪槷悩拥匕l燙了,像是辣椒醬擦過一樣。怎么辦?我終于鼓起勇氣,一把抓起那張不光彩分數的卷子向老師走去。辣的味道,我不要再體會。
酸甜苦辣,紅黃藍綠,將生活編織成一首甜美的歌,一幅斑斕的畫。生活的滋味各種各樣,也只有這樣的生活才充實,才有意義,才不會讓我們感到單調。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二
人們都說:“看電視看得多對眼睛有害?!蔽也]理睬人們的看法,反而是興致勃勃,越看越上癮,雖說電視看得越多越容易近視,但我豁出去了,因為其中的樂趣無窮無盡,令我回味無窮。
在影視上有古裝劇場,其中有現代仍用的名言警句,或是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流傳至今,讓我能活學活用,可以用在作文上,并能使作文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臺可說是最好的`節目,這些節目能讓我學到一些文史知識,讓我樂在其中。
古裝劇場上,我學到了“愛屋及烏”這一成語?!渡袝髠??大戰篇》所說的:“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明白了它主要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除這詞外,還有什么“津津有味”、“春去秋來”等一系列詞語。又如“三思而后行”是反復考慮再作出行動的意思。再如“按下葫蘆浮起瓢”比喻顧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無法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還有“雷聲大,雨點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言語都可用到我的某篇作文上,讓人津津樂道,以為妙極。
在教育影視中也可為你講述寓言故事,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戰國策?燕策》)。比喻雙方相爭持,卻讓第三者得利;“葉公好龍”(《新序?雜事》)。比喻說是愛好某種事物其實并不真愛好。還有“守株待兔”、“亡羊補牢”、“刻舟求劍”、“白兔與月亮”、“落難的王子”……這些寓言的寓意深刻,有助于人們的思想行為不至于消極,也不至于誤入歧途。
影視劇上還有人們常說的祝福語,有掛在屋門兩旁的對聯兒,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總之,生活處處有語文,在影視上會讓你學到無窮無盡的語文知識,信不信由你,趕快行動起來投入到豐富多采的影視世界中去吧!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三
如果每個人都是萬物中的一份子,可最后說起來也不過一粒塵埃罷了。
——題記
倘若把生活當做茶,細細品,自然而然能品嘗到人間之百態,世事之無常。有人些如此想來想去,最后只有弄清世間之**,生活才覺得有意義。也有人認為,生活不必折磨的那么一清二楚,糊涂比透徹更透徹。
倘若把生活當成一碗茶,有些茶會苦澀不已,而有些茶,囫圇一些會得到清甜。
生活這碗茶,品味是無可避免的。沒有人一生**,沒有人身負幸運之神,也沒有人知道你未來會怎么樣。何時打碎茶杯,摔碎杯具(悲劇),便是晴天。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四
上蒼給了我們一雙眼睛,是用來凝望生活的。但有人凝望了一輩子,也弄不清楚生活的模樣。其實生活的模樣就是凝望,凝望是人間最形象、最豐富、最真實的風景。
凝望生活是一種審美。馬克思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享受,就必須先成為有藝術修養的人。一望無際的大海,一帶綿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墻壁,一座生動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望神思,就是因為它們融會了生活的藝術。朋友之間的關切注視,愛人之間的脈脈含情,是生活藝術的升華;久別重逢或冰釋前嫌之時飽含千言萬語的深情一瞥,則是生活藝術的經典。
凝望生活,是一幅畫廊。以滄桑的理性之筆,沿著人生的主線,給生命以嶄新的詮釋和生動的假設,于人于世界的紛繁蕪雜中融入人性的至純。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滿了憧憬;年輕的凝望是柔情,充滿了蜜意;中年的凝望是平靜,充滿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嘆,充滿了回憶。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愿望的翅膀為鉤,系一線的浮子,讓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賦予時光以全新的定義。屈子凝望汨羅江,是失意的時候;李白凝望月光,是思鄉的時候;朱自清凝望荷塘,是孤獨的時候;李商隱凝望樂游原,是黃昏的時候;弗洛伊德凝望墻壁,是寂寞的時候。那是種非同尋常的沉默,是偉大與成功誕生的前奏。
凝望生活,是一支晨曲。在命運的每一次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之后,一個個休止符開始了下一輪的自由組合;但休止符不是停止,而是一個起點;后面的樂章,必將成熟穩重、熱烈奔放、蕩氣回腸。
凝望生活吧,讓思維和往事作一次坦蕩的毫無遮掩的交流,總結經驗,及取教訓,積蓄勇氣,滿懷執著,放眼又一段長征。但生活的改變,僅有凝望是不夠的,凝望只是一塊跳板,是思想的鋪墊;凝望者不是沒有淚,也不是沒到傷心處,因為人生豪邁不應有悔,醍醐貫頂不應用淚,在凝望之中與理想和成功牽手,共點江山迷津,把過去、現在、未來收進檔案制成拷貝,作為教材和編年史,去紀念流金的歲月,去安慰不安的靈魂。這樣,即使面對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我們也永遠胸有成竹。
凝望生活,生活也在凝望你。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平等的氛圍里重新談判,所有的生命都在不同的命運里重新洗牌,所有的一切都在藍天白云里重新開頭。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五
1、探究哲學在哪里,哲學從哪來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人生經驗來開導老師。問題設置能激發學生思考,而且要幫助自己的老師,學生們也非常樂意發言。通過學生的的發言來引發學生思考下一個問題:為什么同學們總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和人生經驗出發來幫助老師呢?如果叫一個打魚的人、種田的人、、、他們又會如何開導別人呢?最后展示眾多格言警句看看都是誰的經驗?這些經驗智慧從哪來?由此很容易引出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③最后讓我們保持一顆童貞的心,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和追問。體驗怎樣從熟知到真知的過程。我設計了對一朵花的追問,引出哲學探討的一系列問題: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現象與本質,理想與現實、主體與客體、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人與世界的關系。
經歷了這樣一個奇妙的思想之旅,同學們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學思考的特點、感受到哲學是從哪來的。
哲學源于對實踐的追問與思考我覺得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弄不好會流于表現和形式。讓學生覺得哲學很簡單,或者哲學太深奧,又或者哲學太玄不可思議。經過上述的步步為營、層層深入的追問與思考,讓學生親身體驗,從而突破難點。
2、探究哲學的作用。哲學到哪去的問題
①由哲學故事引入,因故事中有哲學家給學生的測試問題,所以讓學生也參與到故事的完成中,展現學生的思考,共同體驗哲學智慧,并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文化生活》知識,體會哲學智慧的作用。
②設計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問題,同時又是社會中大家熱議的問題:“劉翔該不該退役的事件”,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人生哲學。從而感受生活中人人都在有意無意的運用哲學思想指導自己的人生,只不過百姓日用而不知。
③最后從每個學生自身來看哲學的作用,——與霍金比一比誰更幸福??椿艚鸬娜松^對他的作用。經過三個層次的遞進,學生感受到哲學在指導人生中的作用和意義。
3、最后談到哲學對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時,我與其他老師們產生了分歧。作為公開課,我覺得哲學的作用講到它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就完成了這節課的要求,再講對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作用,邏輯上顯得有點累贅,而其他老師建議我還是要講。那么如何處理才能不顯得臃腫,又無畫蛇添足之嫌呢?這讓我著實費了一番心思:因而就有了“對學生的寄語”這樣的設計,其內容雖在本課知識目標之外,但大家會覺得又是對學生的合理要求,又在情理之中了。
準備一堂公開課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自己覺得確實很辛苦,不過有付出真的'是有收獲。通過這堂課,我發現以前覺得很好的教學設計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確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其次,生要學會做加法也要學會做減法,老師的教學也是一樣。以前這部分內容一般都要用將近兩節課的時間才能完成,為了上好這次公開課,對以前的備課我做了大規模的裁減。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備課時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補充了大量的內容??傆X得這個也要講,那個也要談,或者這個材料有意思,那個也不錯,都舍不得丟。好為人師,大概是每個老師的通病吧!所以平時上哲學課時把課備得很臃腫,顯得很華麗,課上的也挺熱鬧,學生覺得有意思,老師也自以為得意。現在想來實際上是華而不實。教學過程成了只要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我喜歡的,我想講的就都帶進課堂。而沒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更好的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所以老師備課時要做加法更要做好減法!
再次,從善如流,三人行必有我師!備好課后,我把課件和自己的設計給幾位同事看,他們給了我不少幫助,從錯別字的糾正、到教具的使用,從細節處理到材料的取舍都給了我很多建議。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只要你愿意傾聽,總會聽到對你有幫助的真知灼見。即使對方的能力、經驗不如你,或者并不懂得你的專業。平時我總是會給別人提出些建議,從教很多年了,變得有點自以為是。經過這次同課異構活動,又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學會利用身邊豐富的資源。
最后,在備課過程中時常會有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對于海量的信息如何取舍,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身邊的資源,這取決于自己的專業功底。給學生講哲學,老師自己對哲學的認知與理解,對哲學問題的感悟與思考水平成為對教學效果最大的制約因素。老師自己是不是常常對自己及人類實踐成果進行反思與追問?是不是努力吸取人類哲學思考的成果?老師不一定要成為哲學家,但一定要成為善于觀察與思考的人,要不斷補充能量,提高自己的哲學修養,否則很容易在課堂上堆砌材料,而不能很好地利用它們達到較好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要讓學生成為善于思考,有能力思考的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和背誦哲學觀點,刻板的掌握答題模式。老師自己首先要成為善于思考有哲學思維能力的人。
另外,老師自己的為人處事和人生態度也成為教育的重要資源,所以老師要不斷掌握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不斷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還要不斷修身養性,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學無止境,活到老要學到老。作為老師尤其要這樣要求自己!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六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生活處處有哲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第一個框題《生活處處有哲學》。
《生活處處有哲學》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第一個框題,是學習哲學的入門框體。設計好這堂課對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因此,本框題在《生活與哲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一)知識目標
(1)理解:
哲學智慧生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哲學源于人類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
(2)運用:
聯系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2)使學生認同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同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
教學重點: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重點的依據:只有理解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才不會對哲學陌生,而逐漸試著去嘗試探索。
教學難點: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難點的依據:學生對哲學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沒有系統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我們都知道哲學是一門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并能夠加以應用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習相應的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應用哲學是學生自覺的行為,這也將對他們將來的人生產生裨益。因此,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將作為這堂課的中心任務。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參與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體驗哲學的魅力,從而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鍛煉學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視頻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課前自主探究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并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獲得成就感,樹立信心。
由于本框題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一些的哲理儲備,并且中以前的學習中有加以應用,如寫作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能力,讓學生自己閱讀來闡釋其中的哲學意義。并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更盎然。
學生學習背景分析:學生在小學開始學習成語,了解了一些哲學道理。高年級之后懂得用這些道理來闡釋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詩句,長篇來體會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學,應該能借用這一系統的哲理來體驗人生。所以,要做好這個哲學的命題,就是讓學生學了哲學之后能夠自覺地利用哲學智慧來思考人生,經營人生。
學法的指導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重要要求。讓學生把握一般哲學道理和哲學的不同,進行相應的知識轉化。充分利用學生的哲學道理積累,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思維,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課后自我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課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鐘)
由辯論賽《笑比哭好哭比笑好》導入新課。
2,教學過程:(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通過個環節進行。第一,對學生作為習作《如果》的點評。第二,思考三幅漫畫的哲學道理。第三,總結自己在課后探究——仰望天空中的思考。第四,結合教材事例《燭光照亮小屋》展現哲學的智慧。第五,闡述什么是哲學以及它的作用。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1,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智慧和思想產生于人類的生活和實踐活動。
(2)哲學起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其本義就是熱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
(2)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課后探究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我設制了這一探究活動:收集十句影響你人生或者你最喜歡的哲理名言。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收集跟自己有關的哲理,之后通過哲學學習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它們,乃至以后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那么就能更深刻地領悟它們,這些哲理也將融入生活指引人生,一生受用。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七
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面生活處處有哲學論文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有些教師經常抱怨說,哲學太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可是,我卻不這樣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們還是會喜歡上哲學課的。哲學的“哲”,是智慧之意,哲學就是關于“智慧”的學問。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開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哲學教學,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抽象、深奧的哲理通俗化、生活化。所以,我們要想盡方法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輕松、愉快、和諧、自然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筆者多年來的一點心得,與同行共同探討。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寓意深刻、蘊涵豐富哲理的成語典故和古詩詞等文學精華。在哲學教學中加以巧妙借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講解哲理時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哲學;在應用哲理時運用,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巧借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和諺語、俗語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哲學原理深奧抽象,而成語典故和諺語、俗語等則具有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因此,我根據需要巧妙借用一些成語典故等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難懂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例如:在上課時,我時常借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讓學生來理解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士別三日,則刮目相看”,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拔苗助長”、“強扭的瓜不甜”,讓學生來理解規律是客觀的,違背規律要遭到懲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唇亡齒寒”等,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居安思危”、“塞翁失馬,焉知非?!?、“失敗乃成功之母”、“變廢為寶”等,讓學生來理解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得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用“吃一塹,長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進水知魚性,進山識鳥音”等,讓學生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學以致用”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事實勝于雄辯”來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等等。這樣,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1.2巧借蘊涵哲理的文言文或詩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我國豐富的文學寶庫之中,有許多蘊涵哲理、意味深長的文言文和詩詞。在哲學課教學中,我時常根據教學的需要,借用一些富有哲理的文言文或詩詞,讓學生理解分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寓教于樂。例如:借用“倉稟盛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詩句,讓學生來理解物質決定意識,客觀決定主觀的道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备形蜻\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跟比一代強”理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道理;借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要全面的辯證地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沉舟車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道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的哲理,借用“無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讓學生來理解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等等。這些文言詩詞的巧妙運用,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修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特別注重將哲理與社會熱點相聯系,培養學生運用哲理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實現了雙贏:其一能有助于透徹理解哲理;其二還能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社會熱點問題,發揮哲學的啟智作用。在哲學課教學中,我運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演講,要求學生收集社會生活實例,抓住時政熱點,并運用哲理加以分析。這樣,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又能引導學生學主動地思考問題;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逐步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又能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哲理”-例如,有一位學生在演講時講到最近歐債危機對中國及全球的影響,他巧妙、嫻熟地運用了聯系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再如一次上哲理復習課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我選取了“要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弘揚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實例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哲理分析。這樣進行教學不但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透徹的理解哲理。
借助社會熱點,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材料組織教學,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熱情,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感觸時代脈搏。
在哲學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我采用了課堂辯論會等形式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原理關系”時,我提出了一個辯題:是“人定勝天”,還是“人不能勝天”呢?在上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兩組即分別辯論正反兩個辯題。然后我鼓勵同學們說:辯題本身無所謂對錯,各方只要能夠根據自己的辯題,列舉有力的證據并利用相關的哲理加以分析和論證,能夠自圓其說就是成功的。之后,兩方分組查找資料,搜集、分析、整理和篩選后,最后在課堂上各方選出3名辯手(其他同學可補充)展開激烈的`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了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中認識和利用規律。同時,學生們也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為什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什么要堅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在辯論中,不但兩方辯手們思維活躍、語言幽默觀點鮮明,而且其他同學都能主動地參與其中。通過課堂辯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哲學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學需要有選擇的運用powerpoint及flash等軟件來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有效運用動畫、圖片、影音等資料,以及搜索網絡資源等,使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具體生動,使教學富有時代感。例如:運用漫畫等圖片資料運用flash制作的成語典故等動畫故事,將視頻短片以及新聞資料等多種形式運用于教學。這樣組織教學,既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又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借助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探索,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愉悅地接受并掌握知識。同時還有特別注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始終都應圍繞著注重學生的發展而進行,教學應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俗話說“學無定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教師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就能走出一條教育教學的新路,致力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來組織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學習。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體現哲學的例子
(1)排球、籃球比賽中的攻與守——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2)漫畫“發票多填點”——違背實事求是
(3)給豬看病——你的脈為什么摸不著?——形而上學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蛋得蛋——違背規律辦事
(5)下雨的好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成語典故中的哲學寓意
①“煲燙下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度
②“拔苗助長”——不尊重事物的規律,夸大主觀能動性
③“鄭人買履”——教條主義,從本本從發
④“刻舟求劍”——否認事物的運動
⑤“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7)聯系學生的必修3考試,發表自己對“排名”的看法——一名高中生在談到“排名的二重性”時說:“我們既不能盲目地張揚排名,也不能簡單地否定排名?!薄q證看問題的表現。
總結: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過渡)既是哲學就在我們身邊,那么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
舉例:學生用水擦黑板,是從上往下擦,還是從下往上擦,為什么?(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處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當再擦上面的時候,擦黑板時的臟水可能就會流到下面已經擦干凈的黑板上,結果就造成了重復勞動,所以從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學性。
人們對問題的高明認識、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學智慧聯系在一起。
(2)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復習舊課)人類的實踐活動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人類的兩項基本活動)(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
哲學中所講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和意識。(同時可以幫學生進行歸類:這三者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客觀)世界;思維和意識——精神(主觀世界),兩者是相互對立存在的。)
(過渡)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人們就會進行思考,便產生了哲學。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插播“瘋牛病視頻”
所以說,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即:哲學起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起源于對生活、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得出結論:哲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不是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沒有遠離現實生活)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的本義是什么
(展示相關資料)在古希臘文和英文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漢語中:哲學就是智慧,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
馬克思說: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提問學生)哲學是愛智慧 = 哲學是智慧?
兩者有重大的區別:我們承認“哲學是智慧”但更強調“哲學是愛智慧”。
知識的總和不是智慧,知識是“既成的”,智慧是“靈活的”因而博學雖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學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對未來的想像和創造。哲學更是對智慧的“愛”和“追求”。
哲學智慧不是現成可得的,要獲得它,首先必須對它有執著追求之心,無限熱愛之情。愛的喪失,就意味著智慧的泯滅。
2、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p5即: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學的功能有哪些
哲學的功能:
第一:作為世界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第三:哲學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它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觀念。
板書設計: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
(2)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的本義是什么
2、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3、哲學的功能有哪些
課后小結: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九
一、課標要求
1.內容目標
⑴援引經典作家的**,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
⑵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2.提示與建議
⑴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與唯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
⑵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⑶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高考考點
3.唯心**及其形態:主觀唯心** 客觀唯心**
1.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的關系
⑴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或者說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⑵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依據: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也是一切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注意以下兩點: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②注意區分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的關系: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哲學的基本派別包括唯物**和唯心**,劃分兩大派別的標準是根據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也就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和唯心**
兩大陣營唯物**唯心**
基本觀點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基本評價堅持了唯物**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可惜只是一種猜測豐富、發展了唯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等局限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夸大了客觀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根本分歧是否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
百舸爭流的思想 古代樸素唯物**
唯物**—存在決定意識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
唯物**和唯心** 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
主觀唯心**
唯心**—思維決定存在
客觀唯心**
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教學,建議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的教學思路。可以選用哲學史上圍繞哲學基本問題開展爭辯的史實,提出讓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既可以給學生講點哲學史的東西,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里不把學生的***放到對這些問題的評價上)。比如,選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關于形神關系的爭論的史實(詳見本課“教學資源鏈接”),提出問題: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認為先有“形”還是先有“神”?“形”和“神”的關系應該怎樣?為什么說它們的觀點是對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什么樣的哲學問題?等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議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明確在這場形神關系的論戰中,所謂人的形體指的是物質存在的東西,所謂精神指的是思維(意識)現象。所謂形神關系問題,是各派哲學爭論的基本問題。哲學上講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問題,就是講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是劃分唯物**和唯心**兩大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是認為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一是認為事物是不可以認識的。在外國哲學家中也有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如近代英國哲學家休謨就否認人有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認為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等,至于其他東西是否存在,我們是不知道的。
辨析: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物**,強調精神文明就是唯心**。
本題以是否追求物質利益和強調精神文明作為劃分唯物**與唯心**的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劃清唯物**與唯心**的根本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劃清唯物**與唯心**的根本標準只能是對物質和意識誰決定誰,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但是題目中的說法在一定條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因此,這道題目是一道正誤混雜的辨析題,同時又是一道附加條件型的辨析題,需要對不同條件下的“追求物質利益”和“強調精神文明”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最終確定是堅持了唯物**還是唯心**。
1)凡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就是唯物**;凡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因此,劃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標準,是對物質和意識何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質利益,是否強調精神文明。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如果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顧客觀條件,主觀蠻干地去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如果在承認物質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強調精神力量的作用,這不但不是唯心**,而恰恰是辯證唯物**的表現。
(3)題目中的觀點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與唯物**的界限,因此是不確定的。
一、選擇題
1.劃分唯物**與唯心**的唯一標準是 (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③對物質和精神哪個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認識的問題
a.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①③④
2.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是 ( )
a.唯心** b.可知論 c.不可知論 d.二元論
*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边\用所學知識,回答3~5題。
3.*的上述論斷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的基本問題
b.唯物**的正確性和唯心**的荒謬性
c.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辨證唯物**的基本觀點
4.之所以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因為它是 ( )
a.唯物**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b.唯心**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c.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標志
d.所有哲學必然遇到且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5.下列說法正確反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是 ( )
a.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b.“形存則神存,形謝神滅”
c.神靈天意決定著社會的變化 d.“物是觀念的集合”
6.由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上分為兩個基本派別,它們是: ( )
a、唯物**與唯心**b、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c、*****哲學與舊唯物** d、古代唯物**與近代唯物**
7.唯物**與唯心**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而形成的
b、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c、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d、意識對物質是否具有能動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種觀點:
①是典型的主觀唯心**②否認了意識的能動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種精神力量作為世界的本原④認為宇宙**于“心”,即意識: (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明代王守仁主張“心外無物”。18世紀英國主教貝克萊的觀點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他們的觀點屬于: ( )
a、唯物**觀點b、主觀唯心**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d、客觀唯心**觀點
10.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的論點,春秋時代《管子》書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萬物的根源”的學說。上述觀點: ( )
a、是完全正確的,屬于辯證唯物**的觀點
b、不符合客觀實際,屬于唯心**的觀點
c、是一種樸素唯物**的觀點,存在不足之處
d、否認了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二、非選擇題
(1)上述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2)這一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12、凡唯物**都是正確的`,凡唯心**都是錯誤的。
13、*科協曾經就*公眾對未知現象等有關問題的看法進行抽樣檢查,**結果顯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樣本覆蓋全國30個省、**區、直轄市、**對象為18歲至69歲成年人。課題組負責人特別指出:隨著**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傳統迷信形式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而現代迷信卻不斷變換形式,甚至打著傳統文化和科學的旗號迷惑和欺騙公眾?!坝嬎銠C算命”、“幸運數字”、“星座命運”等各種命運預測的迷信活動如今招徠了一些篤信者。
(1)我們周圍是否存在迷信現象?這些現象的實質是什么?
(2)結合這些現象的危害說明青少年應當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
參***
一、選擇題
二、非選擇題
12、(1)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與唯心**是根本對立的,唯物**是正確的,唯心**是錯誤的。
(2)從哲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唯物**與唯心**是相**而發展,唯心**哲學較它先前的唯物**哲學來講顯然是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唯心**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辨證法。因此,不能絕對認為凡唯心**都是錯誤的。
(3)正確和錯誤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對于*****哲學來講,無論唯心**哲學,還是舊唯物**哲學都有錯誤的一面。因此,不能說凡是唯物**都是正確的。
13、(1)存在。這些迷信現象都是唯心**世界觀的表現。
(2)唯心**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它容易使人們犯主觀**錯誤,使人不思進取,有時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會直接阻礙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對人的發展是一種*,最終會使人失去**的人格。因此,青少年應當樹立唯物**世界觀。要堅信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生活處處有哲學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體現哲學的例子
(1)排球、籃球比賽中的攻與守——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2)漫畫“發票多填點”——違背實事求是
(3)給豬看病——你的脈為什么摸不著?——形而上學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蛋得蛋——違背規律辦事
(5)下雨的好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成語典故中的哲學寓意
①“煲燙下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度
②“拔苗助長”——不尊重事物的規律,夸大主觀能動性
③“鄭人買履”——教條主義,從本本從發
④“刻舟求劍”——否認事物的運動
⑤“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7)聯系學生的必修3考試,發表自己對“排名”的看法——一名高中生在談到“排名的二重性”時說:“我們既不能盲目地張揚排名,也不能簡單地否定排名。……”——辯證看問題的表現。
總結: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過渡)既是哲學就在我們身邊,那么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
舉例:學生用水擦黑板,是從上往下擦,還是從下往上擦,為什么?(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處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當再擦上面的時候,擦黑板時的臟水可能就會流到下面已經擦干凈的黑板上,結果就造成了重復勞動,所以從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學性。
人們對問題的高明認識、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學智慧聯系在一起。
(2)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復習舊課)人類的實踐活動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人類的兩項基本活動)(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
哲學中所講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和意識。(同時可以幫學生進行歸類:這三者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客觀)世界;思維和意識——精神(主觀世界),兩者是相互對立存在的。)
(過渡)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人們就會進行思考,便產生了哲學。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插播“瘋牛病視頻”
所以說,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即:哲學起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起源于對生活、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得出結論:哲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不是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沒有遠離現實生活)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的本義是什么
(展示相關資料)在古希臘文和英文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漢語中:哲學就是智慧,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
馬克思說: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提問學生)哲學是愛智慧 = 哲學是智慧?
兩者有重大的區別:我們承認“哲學是智慧”但更強調“哲學是愛智慧”。
知識的總和不是智慧,知識是“既成的”,智慧是“靈活的”因而博學雖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學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對未來的想像和創造。哲學更是對智慧的“愛”和“追求”。
哲學智慧不是現成可得的,要獲得它,首先必須對它有執著追求之心,無限熱愛之情。愛的喪失,就意味著智慧的泯滅。
2、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p5即: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學的功能有哪些
哲學的功能:
第一:作為世界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第三:哲學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它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觀念。
板書設計: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
(2)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的本義是什么
2、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3、哲學的功能有哪些
課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