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一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學生: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
一、引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詠雪》,我們品味了兩個少年關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處。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一則小故事,看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啟示。
板書課題:陳太丘與友期到底講了什么內容?預習時看懂了嗎?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請一生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仔細聽,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讀課文,疏通詞句。
1、邊朗讀,邊口譯全文。要求:先自由讀,易于品味、揣摩
(1)聯系前幾篇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借助下面注釋,運用手頭的古漢語字典,可運用加字法、換字法;同時,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補充上去。
(2)自己無法解決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討。
(3)還是無法解決的,圈出來,等會兒集體交流、探討。
2、疑難字詞交流。補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3、請一生口譯全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用鉛筆畫出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地方,等會兒交流討論。
4、自由朗讀全文,看是否還有詞句上的疑問。同時根據對句意的理解處理朗讀節奏。
5、集體朗讀。
6、分角色朗讀。(注意二人前后語氣的變化)
四、合作、探究幾個問題: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無對文章進行評論?
既然作者未進行任何評價,那我們就文中的人物進行討論。
1、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文中的三個人物的行為——陳太丘,友人和元方?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陳太丘:太丘舍去——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慚,下車引之
——無信無禮,缺乏修養,然知錯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入門不顧(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守信識禮,(聰明機靈)
可提示,如:“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
元方如何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錯誤?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2、《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夙惠(天資聰慧)、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你認為應選自哪一門?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個人物的言行都圍繞信、禮展開。雖也表現了元方的聰敏,但主要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是核心。可見是借元方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禮”重要性。
——可見,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
積累有關成語、名句。
五、自由朗讀,力爭當堂成誦。
六、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二
1、積累文言詞語,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釋與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3、學習誠實、守信的美德。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運用語言描寫與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成語叫“難兄難弟”,大家知道說的是誰嗎?是陳元方和陳季方。我們今天也來看看元方小時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集體朗讀課文。
2、教師從語音、語調、節奏、情感等角度進行指導。
3、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1、小組成員結合注釋進行翻譯,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教師精講點撥。
2、利用多媒體出示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期: 去:
不: 委:
引: 顧:
四、分組討論,質疑問難
教師提問:有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假如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提問:那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有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
學生探討、交流。
教師提問: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他們倆各自會說些什么?
學生暢談。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賞
多媒體出示《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 《世說新語》
讀了這個故事后,你認為什么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同學們,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七、布置作業
1、推薦閱讀《世說新語》。
2、課本劇表演:課外小組成員根據《成太丘與友期》的內容,適當分配角色,自編臺詞,編排課本劇。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三
1、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2、了解古代聰慧機敏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并能聯系實際談談給自己的啟示。
3、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1、重點:誦讀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突破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文注釋,感知文意。
3、難點:針對文中內容,談談自己的見解。
4、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師點撥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1、教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2、學法:合作探究式學習,結合學習文言文時用到的勾畫法等,培養解決學習文言文問題的能力。
2課時
(一)課時目標
1、學習《詠雪》,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問句,理解文意。
2、學生復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
3、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習導入
1、導入
同學們,在嚴寒的冬天,當花兒小草都躲起來了,當大雁小鳥都回家了,我們最期待的是什么呀?(學生:下雪),對啊,雪花是冬天送給我們的一份大禮,同學們能來說說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樣的`嗎?最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文中的兩個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誰的說法更勝一籌呢?
2、檢查課前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絮、驟、奕、傅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②撒鹽空中差可擬
③未若柳絮因風起
3、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結合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介紹下作者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聽錄音,思考以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句話中包含了哪些內容?
自由朗讀完后,學生齊讀,齊讀完后請一位學生再讀這句話,注意斷句。
3、“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研討,教師適時予以指導并講解。
1、文中的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2、謝太傅和作者更贊賞誰的詩句?你是根據什么作出判斷的?
3、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雪的詩詞句呢?
4、齊讀課文
(一)課時目標
1、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2、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
3、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
(二)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習導入
1、我們昨天了解到了謝道韞這樣一個聰明的少年,其實這樣的小才子還有很多比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作詩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位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和他交個朋友吧。
2、預習檢測
(1)同桌間誦讀并翻譯課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釋下列詞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車引之、入門不顧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再讀課文,看看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本文描寫了幾個人物?重點描寫的是誰?
3、文章是通過哪些方法來描寫人物的?
4、人物語言能夠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別具有怎樣的性格呢?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又沒有定下具體時間,怎么判斷是否遲到呢?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
3、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4、齊讀課文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四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嘗試采用“讀一讀、譯一譯、議一議、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學法,側重學法指導(誦讀、疏通、復述、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特點如下:
1.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不禁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2、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4.字詞積累練習,講究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出示沒有加標點符號的《陳太丘與友期》,告訴學生這是83年高考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文。
(一)疏通課文
1、分組自學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2.采用競賽形式誦讀、疏通、復述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二)分析課文
1、思考問題:請同學們討論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參考論題:
(1)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2)友人知錯而“慚”說明友人是什么樣的人?
(3)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2、在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作者寫作意圖。
這篇文章為什么歸入《世說新語·方正》?文章如何體現“方正”這個主題的?
這個故事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實際意義?
(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本文)
這個環節主要是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五
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培養語感,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形象。
3、情感與態度: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智慧、誠實、守信的美德。
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學習誠實、守信的美德。
難點: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一、故事導入
在這,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隋朝時期的故事。
隋朝有個聰明機智的人,叫解卞。他在楊索的府里作下人。
一天, 楊索問他:“我有個朋友在冬天被蛇咬了腳趾頭,該怎么治呢?”
解卞隨即回答:“這好辦,取六月六日南墻下的雪涂在腳趾頭上,就能治好。”
楊索說:“六月哪會下雪呢?”
解卞笑道:“六月是不會下雪。在冬天蛇如果敢出洞,早就凍僵了,又怎會咬人呢?”
楊索無話可說。
你覺得,故事中的解卞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陳太丘與友期》,來認識另一位古代聰明的孩子——元方。(板書課題)
二、簡介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劉義慶(403~444)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三、朗讀感知
1、大聲地自由朗讀:不懂的音、節奏,做上記號。
2、指名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講究句讀;學生點評。
3、同桌,邊讀邊說說這則小故事;指名說故事。
4、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
1、理解字詞,疏通課文。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去后乃至 ④尊君在不
⑤相委而去 ⑥下車引之 ⑦元方入門不顧。
2、講解三個表示稱呼的詞:
①尊君在不:
②待君久不至:
③君與家君期日中:
3、提問:課文刻畫了幾個人物?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板書:友人,元方)
⑴找出文中的四句對話:①尊君在不?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⑵學生揣摩人物對話時的語氣、神態及動作,醞釀并找同桌演練。
⑶角色演練,深化認識。
⑷同桌、生生互動演練。
4、評價友人、元方。(板書)
⑴評價友人:
①在我們剛剛對話中的友人,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原因是?(板書:無信、無禮)
②他是一直這樣無信無禮下去的嗎?依據是?
⑵評價元方:
那么,在你看來,元方又是個怎樣的人呢?理由是?(板書:聰明、機智)
5、同桌討論:你認為“元方入門不顧”的做法,是否失禮?
五、課內拓展
本文對你今后的人際交往,有哪些啟示?(板書:信、禮)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確實是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誠信與禮貌的重要性。古語有“人無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做一個誠信禮貌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或者,讓學生小結)
七、作業設計
中華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根植于我們的心靈,伴隨我們一起成長!請大家將本課文熟讀后加以背誦,并會默寫。
【附板書】
陳太丘與友期
《世說新語》
友人 元方
無 信 信 禮 聰 明
無 禮 機 智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六
人教版七上第五單元第25課《<世說新語>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兩則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這篇短文選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情節簡單而饒有趣味。對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短文不僅有趣,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而且易懂,通讀數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對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發地,或者受參考書影響——很多同學認為文章主要講述了“信”和“禮”的重要性;其實不然,《世說新語》主要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學生預習此文后,在課堂上主要以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形式解決字詞問題,并通譯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義。然后以課堂劇表演、人物風貌品評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此文表現了陳寔、陳紀面對尊者、長者時,不論身份高低,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1、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自學中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評價人物,獲取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品評人物風貌
評判“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行為。
1、朗讀并讀準字音,初步把握朗讀節奏。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世說新語》、劉義慶及文中出現的三個人物。
一、聆聽老師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導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雖然司馬懿是上司、主將,但是既然司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軍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講的也是不論身份差別,只看行事對錯的人。
說明:諸葛亮與三國故事,這個話題應該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然后用這個不為人熟知的故事,與《陳太丘與友期》類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能有意識地從“方正”的.角度解釋。
二、展示我們的預習
1、寫出你所了解的內容:
(1)《世說新語》:
(2)劉義慶: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明確:(1)《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原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品格。
(2)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里的行政長官,所以后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里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有一次去拜訪荀淑,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后挑著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設宴招待他們。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后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關于“友人”:老師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只知道大概是一個比陳太丘職位高的官員。
說明:首先檢查文學常識的預習情況,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世說新語》著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精神風貌,而《陳太丘與友期》刻畫的是“方正”的品質。
2、多朗讀幾遍,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齊讀一遍,有沒有還拿不準的字?提出來共同解決。
(2)聽聽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怎么樣?
(3)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提示:這一遍相信你不會讀錯字,也能夠把節奏讀出來。
注:第一遍檢驗讀音是否正確無誤。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讀法。在學生對其他同學朗讀的評價中,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節奏。
說明:學生經過預習,多數人已經能夠順利地朗讀。經過齊讀、賞讀和再次齊讀,應該能夠達到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用自己的話,給大家復述一下故事的內容吧!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檢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并通過已理解學生的復述,使所有同學了解故事內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義
1、你還記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嗎?在下面寫出來。
明確:
留:人名、地名、物名、職稱
補:補出省略的地方
換:用現代語言代替文言
加:把單音節變成雙音節
調:調整倒裝句語序
說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已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明確了以上幾點常用方法。現在回顧一遍,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也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解釋、翻譯提供了幫助。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憑自己的能力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然后解釋下列加點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門外戲
尊君在不
君與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則是無信
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會,約定時間。行,出行。
期日中期:約定的時間。
太丘舍去去:離開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門外戲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不:通假字,同“否”。
君與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
則是無信則:就。
下車引之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注:(1)“去”的解釋要注意古今異義。可舉例如:“我去學校。”這句話的古義為:我離開學校;今義為:我去到學校。
(2)知識拓展:對對方一般用尊稱,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對己方則用謙稱,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荊、賤內、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
注:將文章分文八個小部分,從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翻譯。如出現翻譯不確切的情況(包括關鍵字詞意義解釋錯誤,漏字,未補充省略成分,語序不當等)時,由本小組同學繼續翻譯。
注:不平均地分為如下八個小部分: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d.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h.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從略。在同學翻譯“過中不至”或其他語句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出其翻譯的缺點:缺少主語。并提示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內容后,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學積累文言字詞,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本文字詞和內容均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質疑問難和老師的重點字詞檢測掌握字詞意義。在逐句翻譯過程中解決句子成分省略時的翻譯問題,并鞏固翻譯時字字落實、調整語序的習慣。這個環節是接下來品評人物風貌的基礎,必須一絲不茍地落實。
四、品評人物的風貌
1、文中真正犯錯的是誰?他先后犯了哪些錯誤?怎么評價這個人?
明確:“友人”,他先失信于陳太丘,又失禮于陳元方。他雖然失信、失禮,但是錯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覺得為什么《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被放在《世說新語》的“方正”篇里?
明確: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雖然“友人”官位較高,但陳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堅持原則地到時間就離開了。雖然父親的“友人”既尊且長,但陳元方不因此而放過他的錯誤,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陳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
注:我們這里評論陳元方,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來鑒別這個人物。
就像辛毗一樣,當時的很多人都是面對上司、尊者的錯誤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紹,和嶠等。而當時的人們時怎么看待這種不留情面的行為?記錄下來,廣為傳播,并評之以“方正”,就很明顯是稱贊有加了。所以,大家認為,當時的人們會怎么評價陳元方?
事實上,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贊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明確: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為被視為真性情的體現,是得到普遍贊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于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于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
4、你怎么評價陳太丘、陳元方?
陳太丘:守信用,堅持原則
陳元方:堅持原則,直言對錯,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讀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慮進來。然后齊讀一遍。
說明:這一環節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領會魏晉六朝人物精神風貌的關鍵。對三個人物的評價應該不難完成,難點在于“元方入門不顧”的評判。對此,我認為陳元方的行為與“失禮”與否無關,因為當時的“禮”并不認為這樣失禮,這是真性情的展現。理解這一點,不僅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對我國文化中的魏晉風度和精神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熏陶機會。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是否合適。
五、拓展我們的思維
1、請你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復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在復述的過程中適當添加內容,如陳太丘離去時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門不顧后友人的表情動作等。
2、請你在《世說新語》中找一個有趣的故事,抄寫在下面。
明確: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于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世說新語·忿狷》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就能發現古人原來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說說你的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翻譯《陳太丘與友期》全文。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其它故事。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七
同學們,小學里學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看多媒體文字、圖片,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這樣的小故事《陳太丘與友期》(板書課題。)
師:這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這部書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找一名同學念屏幕)
師: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容易讀錯的字注上音。
師:大家發現哪個字的讀音和平時不同?
這個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書:不通否
先提問重點字解釋,再指名翻譯。
師:大意我們理解了,下面我們再來看文中主要刻畫了幾個人物?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找出對話部分討論客人和元方的對話應該分別用怎樣的語氣讀?說出你的看法。
明確:客人一處詢問,很客氣;一處憤怒,音調很高,元方一處有禮貌,客氣的說;二處聲調不高,但義正辭嚴。在提高同時利用反復品讀體會人物形象。
通過剛才的朗讀,同學們已大體感悟到兩個人物形象了。
1、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樣的人?請作一個評價。在評價時我們先用一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然后結合課文中內容作一個具體的闡述。
學生邊總結老師邊板書。
2、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希望同學們各抒己見。
1、你知道生活中誠實守信或無禮無信的例子嗎?談一談并說說你的看法。
2、對照課文,檢點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樣做?
1、做完練習二、三題;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誠信,請收集或自己創造幾句有關誠信的.佳句。
1、通過這次備課講課,我深刻體會到了品讀的重要性,設計本課時,我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決定讓學生體會元方與客人兩次對話時的語氣,課堂上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讀,人物形象頓時呼之欲出。而學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環節的討論,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
2、結尾處延伸拓展沒有回到積極的主題上來,學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過于消極,而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引導學生多舉些誠實守信的例子,弘揚主旋律。
3、課堂氛圍還不夠熱烈,有些問題僅靠兩三個同學回答,還應想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這樣討論會更加全面、深入。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八
< |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學生: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
一、引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詠雪》,我們品味了兩個少年關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處。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一則小故事,看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啟示。
板書課題:陳太丘與友期
到底講了什么內容?預習時看懂了嗎?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請一生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仔細聽,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讀課文,疏通詞句
1、邊朗讀,邊口譯全文。
要求:先自由讀,易于品味、揣摩。
⑴聯系前幾篇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借助下面注釋,運用手頭的古漢語字典,可運用加字法、換字法;同時,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補充上去。
⑵自己無法解決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討。
⑶還是無法解決的,圈出來,等會兒集體交流、探討。
2、疑難字詞交流。補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3、請一生口譯全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用鉛筆畫出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地方,等會兒交流討論。
4、自由朗讀全文,看是否還有詞句上的疑問。同時根據對句意的理解處理朗讀節奏。
5、集體朗讀。
6、分角色朗讀。(注意二人前后語氣的`變化)
四、合作、探究幾個問題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無對文章進行評論?
既然作者未進行任何評價,那我們就文中的人物進行討論。
1、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文中的三個人物的行為──陳太丘,友人和元方?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陳太丘:太丘舍去──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慚,下車引之
──無信無禮,缺乏修養,然知錯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入門不顧(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守信識禮,(聰明機靈)
可提示,如:“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
元方如何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錯誤?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2、《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夙惠(天資聰慧)、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你認為應選自哪一門?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個人物的言行都圍繞信、禮展開。雖也表現了元方的聰敏,但主要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是核心。可見是借元方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禮”重要性。
──可見,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
積累有關成語、名句。
五、自由朗讀,力爭當堂成誦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九
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歸納主旨。重點講解文中的疑難字詞,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誦讀品味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背著七個背囊趕路,這七個背囊分別裝著“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他來到渡口,渡船剛開出時風平浪靜,過了不久,小船上下顛簸,十分危險。船家說:“客官,我的船小負載太重,你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可是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如果你是這個年輕人,你會丟棄哪個背囊?
學生:“金錢”、“榮譽”、“美貌”……
故事中的`年輕人思考一會兒,把“誠信”拋進水里。結果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因為失去了誠信,找工作四處碰壁,與人交朋友也沒人愿意相信他,這時他才醒悟到誠信的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有關“誠信”的文言故事——《陳太丘與友期》。
1、聽朗讀錄音,老師指出本文應注意的字詞:舍(shě)不(fǒu)通“否”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流暢、讀準節奏。
3、指名讀,學生評價。
4、把握朗讀的語氣:
“尊君在否?”(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句子,強調朗讀時要讀出什么語氣,指名2個學生朗讀,評價,然后強調疑問要讀升調,并在小黑板上標出升調,齊讀這句話。
“非人哉!”,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句子,強調朗讀時候要注意語調,由于這是罵人的話,所以要重讀,而且要讀出生氣發怒的語氣,指名讀。
5)找學生分角色朗讀、齊讀。(注意二人前后語氣的變化)。
1)、學生結合注釋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文的翻譯。
2)、教師落實重點字詞,(出示幻燈片)你爭我搶的搶答賽。
與友期行期:約定太丘舍去舍:放棄
門外戲戲:玩耍
待君久不至待:等待
期行:相約同行委:丟下,舍去去:離開
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拉顧:回頭看
不:通“否”,用在問句結尾表示詢問
君:是對對方的尊稱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的
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3)、文言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簡潔,正因為如此,有的內容因為與上文重復,就會將其省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言文初學者,像我們各位同學,帶來一些閱讀困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翻譯之前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我們試著將下面這個句子補充完整: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君)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4)、誰能流利、正確的翻譯課文
5)、齊讀課文
1)、友人為什么怒?元方是怎樣反駁友人的?(“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對方“無信、無禮”反駁)
2)、從元方的回答來看,元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友人是什么樣的人呢?(元方:懂禮識義、聰明機智友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3)、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①不失禮。“入門不顧”表現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②失禮。客人已經認錯了,就該原諒他
4)、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做人應講信用,對人應有禮貌。)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
注釋:汝還:你回去吧顧:我從街上回來
之:他適:剛從
問題:
①、解釋加點字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第一個之:的第二個之:前往,去第三個之:代詞她
妻止之曰止:阻止特與嬰兒戲耳戲:開玩笑
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努力的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誠信觀念。
①背誦全文
②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誠信”的理解。
陳太丘與友期
元方聰明機智懂禮識儀
友人無信無禮知錯就改
啟示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十
1、通過白文、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注與演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1、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以及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注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解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詠雪》認識了兩孩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聰慧,領會到了語言的優美。今天我們再來通過《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來認識另一個孩子──元方。看看他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請一名學生上臺書寫課題,大家讀題目,說說題目什么意思。
教師利用課件,解讀孩子會出現問題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給出這個字偏旁的演變和批注。學生總結“期”字的意思,得出題目正確的解釋。
教師進一步追問:請學生們根據題目猜一猜文章會寫些什么?
學生大膽想象,猜測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為后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多方式朗讀,感知內容
帶領學生多方式讀文,理解內容,與最初對內容的猜測找異同點。
1、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白文(豎版)。
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2、教師展示《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之后挑戰課文的繁體版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
【設計意圖】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話: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遲到責怪陳太丘,并對子罵父,元方據理反駁。
4、明確題目作用。
將概括的內容與猜想內容比較,明確這篇文章真正主要寫的是元方。
教師提問:題目和元方有什么關系呢?(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理清人物的主次關系,明確題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元方性格。
《詠雪》中的孩子詠雪有智慧,善于表達,語言優美,所以被選入《世說新語》的《言語》門。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元方?
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元方的特點。(元方特點:講信明禮的、聰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問題,敢于捍衛親人尊嚴,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師提問:元方也像《詠雪》中兩個孩子一樣機智聰明,也是善于說話,但作者為什么把這篇文編入《言語》呢?本文重點是在說元方的語言精彩嗎?
教師課件給出本文的出處《方正》,解釋什么是“方正”。
(1)讀文章,提取表現人物方正的句子
學生讀文章,找出描寫元方語言、動作中表現方正的語句,填表格中,進行分析表述。
依據“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這句語言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元方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對于有錯在身,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還怒罵別人的友人,年紀小小的元方據理抗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地批判別人,同時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可見他的“方正”之氣。
依據元方語言中“家君”一詞,作為謙辭的使用,體現元方的明禮。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友人的一個用詞“尊君”,結合課后習題理解古代漢語中大量的謙辭和敬辭的使用。
【設計意圖】了解古代漢語中的“敬辭”與“謙辭”。
引導學生用表格中的兩個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現,學生能夠提取“信”“禮”兩個字,指明正是因為他講信明禮,所以才將本文選入《方正》門。
(2)運用朗讀表演,表現方正。
如何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的元方的方正呢?請同學們用腳本批注的方法,從人物的表情、心理、語氣、語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兩次對話,之后學生個人展示,分角色小組展示,換角色演讀展示,通過語氣、節奏、重音等將人物的方正特點朗讀出來。
舉例:父親的友人理直氣壯,覺得自己一點兒錯沒有,于是怒目圓瞪、聲調高昂、義憤填膺指責別人不失信,傲慢無禮。對于自己不守時,避而不談,把矛頭都指向陳太丘,狂躁氣憤地罵了陳太丘。
舉例:元方很氣憤,心想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機智的回擊父親的友人。
【設計意圖】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批注,最后,通過對話演讀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動作,評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師提問:既然元方為人很方正,那么對于“友人慚,下車引之”的舉動,“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能夠言之有理的陳述自己的見解“失禮”“不失禮”均可。
(四)把握主題,領會編者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世說新語》中有眾多篇目,編者為什么要選出自《言語》的《詠雪》和出自《方正》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兩篇,讓我們學習呢?這兩篇文讓我們有什么收獲啟示?
兩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聰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長優美的語言,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的孩子正直、講信明禮,有很好的道德修養。編者希望我們新一代少年聰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這是編者對我們的期待。
教師送給同學們的話:與誠信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禮節為友,傳祖國文明精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搜集有關誠信的名言、成語。
3、閱讀《世說新語》中《乘船》《孔融讓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積累,拓展閱讀量。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十一
從學生的整體感悟出發,以誦讀和討論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課文的意思,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來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言。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作出個性化的評價,開拓課文的人文價值。
1、學生能背誦課文,讀準字音,停頓,富有感情。
2、學生能對照注解,運用工具書,和同學交流看法,來翻譯課文。
3、學生能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從“禮”和“信”兩個角度來評價人物形象。
1、誦讀法。
2、討論法。
教師(導語):同學們,中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它的名字叫《世說新語》,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陳太丘與友期”,就來自《世說新語》中“方正”一門,方正有為人正直,誠實守信等意思。
一、初步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問:剛才老師讀得怎么樣?有沒有讀錯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請大家評論一下。
2、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大聲讀,小聲讀都可以)
3、請一位同學讀課文,作評價。
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字音有沒有讀準;句子停頓是否恰;語氣是否符合語言環境;學生誦讀的態度是否良好;讀書時的專注程度。
(選擇上述一兩點進行評價,以鼓勵為主)
二、請同學看課文注釋進行翻譯,注意幾個問題
1、課文注釋中有對原文詞句的解釋,但課文注釋不是唯一準確的。例如: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的“委”可以解釋“丟下、舍棄”,也可以解釋成“拋棄”,“拋下”,“委棄”等。
2、在翻譯時補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例如:
原文:過中不至
譯文:(朋友)過中午還沒到來。
3、人名可不譯,如“陳太丘”,注意稱謂的譯法。例如:
原文:尊君在不?
譯文:您爸爸在嗎?“尊君”可譯為“您爸爸”。
翻譯時,有不懂的字、詞、句在文中圈出來,鼓勵學生通過查詞典,或互相討論來解決,教師巡回釋疑,檢查,向學生示例如何使用詞典,并和同學一起討論疑難問題。
三、檢驗
請一位同學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后作評價,從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要字詞的落實,表述的順暢,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態度等幾個方面評價。(鼓勵為主)
四、出示無標點的原文,請同學不看課文進行誦讀(投影或屏幕)
五、教師提示
下面我們對文中的兩個人物,元方和友人來作一個評價,在評價時我們先用一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其中一人,然后作一個具體的闡述。
示例: 出言不遜 友人
具體闡述: 友人罵陳太丘不是個東西,出言不遜,十分無禮,自招恥辱,這告訴我們對身邊的人要友善。
教師:以下是一些參考語句,同學們可以選擇一個,來形容元方或友人的個性,并作一個具體的`闡述,說說自己對人物的看法,先準備一下,希望和先身旁同學交流一下再向大家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獨特的見解。
參考語句(也可以自己想一個詞語,成語,名言都可以。)
以禮待人 彬彬有禮 言而無信 一諾千金
為禮不敬 知書達禮 尊重長輩
言必行,行必果 理屈詞窮 傲慢無禮 知錯就改
六、對“友人”和“元方”的個性作一個概括
(要求作總體評價,但不要求答案一致,可以自己選擇一個角度,比如“禮”的角度等,有自己的看法即可。)
老師:在“講禮貌”方面,友人做得怎么樣?“元方”做得怎樣?
七、作業
詞語積累和運用。
1、文中的“元方入門不顧”中的顧是什么意思?下面詞語中“顧”是什么意思?
顧名思義 相顧一笑 四顧無人 瞻前顧后
結論:都有“看”的意思,了解了“顧”的意思,對整個詞語也就容易理解了,尤其是學習成語,對其中的關鍵字詞的意思要了解。例如“瞻前顧后”中的“瞻”和“顧”。
2、請同學參考例句分組選擇詞語造句。
顧名思義:“縫紉鳥”,顧名思義,是有縫紉技能的鳥。
瞻前顧后:機會不等人,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往往做不成事。
相顧一笑:等我吹滅了生日蠟燭,爸爸媽媽相顧一笑,甜蜜的微笑。
四顧無人:深夜的馬路上,他四顧無人,心中有些害怕。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十二
(1)文言詞語,領悟文意。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①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②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陳太丘與友期》
一、導入
出示司馬光砸缸的畫面,表現了少年司馬光的機智聰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表現機智聰明少年的文章《陳太丘與友期》,選自《世說新語》。
二、復習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課文學習
1、聽讀課文,注意停頓;
2、全班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3、感知文意,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4、搶答下列紅體字的`意思
1.陳太丘與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時年七歲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則是無信10.下車引之11.元方入門不顧
四、文言常識積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古今異義:
1.陳太丘與友期古:約定今:日期
2.太丘舍去古:去,離開今:前去,前往
3.下車引之古:拉今:引用
4.元方入門不顧古:回頭看今:照顧或顧客詞類活用:日期(名詞) 約定(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
五、拓展思維:課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六、問題探究:
1.把文中缺少人稱的句子補充完整。
2.你怎樣評價元方和友人這兩個人?
3.結尾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七、課堂延伸
學了這則文章,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在人際交往中,它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請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想法。
八、課外延伸:有關誠信的名言積累
九、作業:
1、默寫《陳太丘與友期》;
2、整理本文的重點實、虛詞;
3、請你收集10條關于“誠信、禮貌”的名言抄在練筆上。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十三
1、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
3、分析人物的言行。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請翻開書p132。
2、昨天,老師布置大家預習了,并搜集作者的相關資料,現在誰來用游戲的方式給我們介紹一下?能把作者的這些資料做成一張卡片嗎?
3、作家知識卡片。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雅好文學,招納賢士,并組織文人編著我國古代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全書分德行、言語、文學、方正等共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的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被魯迅評為“一部名士底教科書”;“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
4、這篇文章的學習要求是六個字:“誦讀,積累,運用。”
二、誦讀
1、能齊讀一遍嗎?那就讓我感受一下同學們是怎樣度課文的。
2、本文在《世說新語》被編入“方正”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這是一種好品質。課文主要通過陳元方與客人的對話,告訴我們要誠信知禮。因此,我們要將文中人物的感情讀出來。那么如何讀出這種感情呢?抓住“語氣,語調”。第一步先通過把握句子的停頓來讀出語氣語調。那起筆來,聽錄音,做上記號。
3、試齊讀一遍。(提示速度要慢,要若無旁人的朗讀)
4、如果是這樣的文章,你們能準確斷句嗎?出示無標點的課文。點名再讀。
5、光讀出節奏還遠遠不夠,我們更要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⑴ 客人的.兩處語言應該分別用怎樣的語氣讀?(提示關鍵的語氣詞:不、哉)
一處:詢問,很客氣。 二處:憤怒,音調很高。
⑵ 元方會用怎樣的語氣說話呢?(提示關鍵詞:信、禮)
一處:有禮貌,客氣的說。 二處:聲調不高,但義正辭嚴。
⑶ 男女生對話。男生客人,女生元方。
6、第三步學習什么呢?根據上下文讀補出文章的省略成分。請看(先說第一句):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君)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友)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7、下面請兩位同學演讀全文。讀完后:很好!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兒不敢開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夠立身于爛漫的春天呢?你們就是那美麗的花朵,敢于開放出自己的亮色!
三、積累
“誦讀”就到此為止。下面是“積累”。我們先來回憶一下老師介紹的翻譯古文的方法。
1、關鍵詞積累。你能說出下列加點詞的含義嗎?
⑴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⑵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⑶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⑷ 相委而去。
⑸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⑹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走進)
⑺ 尊君在不。
⑻ 待君久不至(對別人的尊稱)(還學過哪些尊稱──子)
⑼ 君與家君期日中
2、第二步是“辨析積累”。這是你們的活動了,怎么辨析呢?文言中有很多的詞是反復的用,有時表現為“同形不同意義”,這叫做“一詞多義”。下面你們就做這樣的活動,結合5、10、20課,每個人找一組這樣的詞。如:“對子罵父”、“子曰”的兩個“子”,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先生”。找到后寫在書上p132課文的下方。開始。
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出很多組詞義不同的詞。它的方法是兩兩相比,甚至更多。當然也可以找出詞義相同的詞。
3、翻譯積累。對著課文用說話的方式將課文譯成現代文。(開火車)(可略)
4、探究積累:
⑴ 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并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
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⑵ 在“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中陳元方反駁友人的話妙在何處?由此可以看出陳元方是個什么樣的人?
妙在抓住“信”和“禮”進行反駁。首先指出“友人”失約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遜,惡意攻訐(jié),是沒有禮貌。針鋒相對,言簡意賅,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陳元方是個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
四、運用
約不可失
魏文侯⑴與虞人⑵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⑶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⑷之。
────────
【注解】
⑴ 魏文侯:戰國是魏國國君。
⑵ 虞人:掌管山澤的官。
⑶ 焉:哪里。
⑷ 罷:停止,取消。
1、解釋加點的詞含義:
⑴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⑵ 是日,飲酒樂,天雨
⑶ 乃往,身自罷之
⑷ 豈可不一會期哉?
2、與“身子罷之”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友人慚,下車引之 b、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c、邑八景之一也 d、學而時習之
3、這則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現出來的_________的品德至今還值得我們學習。
(言而有信 講信用)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從“誦讀,積累,運用”三個方面進行體味與研討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謝謝大家。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重難點篇十四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較多的反應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我們認為處理這篇教材在整體感悟內容的基礎上,要充分重視語文教學對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主要通過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宣講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禮,而這一傳統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順應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要求,在質疑中求真知,在質疑中求進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開動腦筋,在自我探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樂趣,加之前四個單元已學了三篇文言文,小學時也接觸過少量文言文,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
據以上兩個方面分析,我們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積累“期、去、引、顧”幾個常用的文言詞語。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禮的美德。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一)示范質疑
出示課題《陳太丘與友期》老師提問:本文的作者是誰?
部分學生會回答:劉義慶。
于是老師提出第一個疑問,明確編者與作者是兩個不同概念。
學生通過閱讀注釋①學生發現本文選自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而本文的總課題是《<世說新語>兩則》,從而提出第二個質疑,明確“箋疏”一詞的.含義。
《朱子語類》卷十《讀書法上》:“看文字須子細,雖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子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讀順語句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一層次要求:讀順語句
學生自由朗讀——推薦朗讀——學生教讀——抽查朗讀
(三)讀懂文意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二層次要求:讀懂文意
請同學們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讀懂文意;
準備從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復述內容。
要求學生從元方的角度復述,從友人的角度復述,通過復述能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和要點的理解或記憶,同時分角色復述為下一個環節討論人物形象,讀出疑問打下基礎。
(四)讀出疑問
到此同學們真正讀懂文章了嗎?不,讀懂文章還要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做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胡適
“在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有疑。”——《大學原下》
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走進課文,用心鉆研,發現問題。
教師巡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
學生提問,教師匯總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再次討論,啟發學生解決問題
(五)讀明啟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是個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該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無元方機智剛正
疑友人無信無禮信
處知錯就改
有陳太丘守信禮
疑教子有方
課前設計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引導學生思考,首先老師要認真思考。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主要教會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探索質疑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長期老師負責提問、學生負責回答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不習慣提問,不善于提問,難以提出契合文本的問題,難以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這是本節課中老師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所以必須在方法指導上,氣氛渲染上下點心思,不然一堂課容易信馬由韁,學生不知所學(常說的叫失敗的課)。但我以為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學生的學才是最主要的,我們教師教學的起點應是學生的心靈,過多的預設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個性,與其上一堂步步為營、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的課,不如上一堂可以讓學生自由思維,能產生不少問題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