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要注意內容的豐富與準確,還要注重表達的方式和形式,以體現作者的個性和獨特魅力。優秀作文的精華總結,值得我們認真品味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參考欣賞。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一
傍晚時分,一陣陣卷著黃土的狂風吹來,吹過去了馬車,輕車簡從的我我覺得有一些涼意。但仍沒有讓車慢下來。盡管我即將去慰問邊疆的兵士,但也早知,她們那樣做的目地,僅僅想將我趕出官府而已。內心免不了有一些可悲,望著漫漫長路,也可能是這風太強悍了,眼睛里閃起了一點“光”。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二
輕車簡從,了無牽掛。這哪是奉旨去邊疆的苦旅,簡直是兩袖清風的信天游。
騎著棕色的野馬,我心里好不惆悵,天地讓我寵辱皆忘,天地任我馳騁。望著身邊飄飛旋轉的蓬草,我的手不由自主的松開了韁繩,任由馬兒在廣闊的大地上奔跑,不知不覺中,我早已出了漢塞。這時一幅美麗的風景像海市蜃樓般壯美地呈現在遠方,看!廣袤無垠的.沙漠中幾柱孤煙直上,湍急的黃河上落日渾圓縈繞遠方。
走到了蕭關中,我遇到了負責偵查的騎兵,仔細詢問,才得知大將軍正在前線征戰。腦海中想著將士們奮勇殺敵的颯爽英態,我的心中熱血沸騰,決定堅定意志,為國付出。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三
皇上終于還是把我派遣到了邊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涯是我一人的天涯。我即將奔赴我的天涯。
輕車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蒼穹之巔。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臥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四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當今皇帝命我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差事表面風光,但只有我知道皇帝對我并不滿意,各個大臣對我的排擠,我何嘗不知道,這次讓我出使邊塞,只不過是用一個理由把我打發出去,罷了罷了,我也不愿在這勾心斗角的官場繼續待下去。
我還是走了,皇帝并沒有安排過多的人在旁邊服侍,或許已經忘了我這個人吧,不過這樣也好我跟那些虛偽的人也并沒有什么話可以說,一次又一次的排擠,一次又一次的為難,我都已經習慣如此了。可是即使讓我走,也用得著這么急嗎?就不能再給幾日讓我再準備準備——讓我再看看這讓我的故鄉,我生長的地方。再讓我和故人告別。
轉眼間,已經步入沙漠之中,眼前早沒有了人煙,只剩下令人厭煩的黃沙。荒涼而又無垠的沙漠如若廢墟,看著這樣的景色,心里苦笑著:這種荒無人煙的地方也只有我才被安排到這里吧……不禁一陣的厭煩迅速從心底里蔓延開來,我催促駕車的仆人快點趕車。一陣倦人的風飄忽而過,散飛的蓬草順著風飛游蕩,我不禁想到,這也許就是我的歸宿吧,也許我就應該像是一根已經枯萎的蓬草,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胡人的居住地飛去。它們是回家?,抑或是迷途?正如同我不知去向何處,不知以后的路該怎么走。
馬車突然停下了,我探頭看了看,遠處有一人一馬正在飛速地奔來,是一個在蕭關騎馬的偵察兵,那人看見了我馬上下馬行禮,那人是個年輕的人,卻是一臉的滄桑和無奈,我愣了愣說:“將軍呢?”“敵軍出兵想襲擊我方,將軍親自上戰場正在前線呢。大人,你先安頓下來,我要趕去戰場了”他又行了對我一個禮,匆匆奔向了那硝煙之中。我向營地慢慢的走著,走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五
我奉命來到邊塞,輕車簡從,在茫茫大漠緩緩行駛。臉畔若有若無地拂過一絲風,不覺已經到了居延了。
放眼望去,塞外的景色終究是和中原有差異。伴著陣陣微風,可以看到已經干枯的蓬草被風卷到更遠處去了,而北歸的大雁也向胡地飛去,一會兒就不見蹤影,只留下聲聲鳴叫還縈繞在天際。這些多么像現在的我呀,身世浮沉,不知前路何在?雖然是奉命而來,卻不見將官的蹤影。
天色漸晚,大漠深遠處一柱濃煙正筆直地向上升騰著,黃河仍在不斷地奔騰,殘陽似血,渾圓的夕陽將它的光芒揮灑在河面上,像一位孤獨的老者注視這寧靜的一切,呈現出雄渾的姿態。輕車繼續前行,沐浴著夕陽的余暉。壯闊的美景不一向是人心情愉悅嗎?這樣的江山叫人怎能不喜悅呢!
這時偵察騎兵從起伏的黃沙坡中現身,他興奮地告訴我,都護證在前線大破敵軍!轉念想來這些將士們都正在斬殺敵人,為國家做貢獻,我自己的私怨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豁然開朗。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六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話,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畫面。(2分)。
參考答案:
21.詩人以“蓬”、“雁”自比,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2分)。
22.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的'盡頭,俯首遠瞰,黃河橫貫沙漠,天空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意思對即可,2分)。
23.請結合詩句說明本詩的題材特點。(2分)。
24.本詩的頸聯寫得很傳神,請你從意境、情感、修辭、煉字等方面任選一點進行賞析。(2分)。
參考答案:
(4分)23.詩題“使至塞上”,詩句中的“邊”“屬國”“居延”“漢塞”“胡天”“大漠”“蕭關”“都護”“燕然”等詞語(地名、官名)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2分)。
24.意境: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情感:興奮欣喜,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
修辭:運用對偶,增強音韻美和語言氣勢;。
煉字:“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兩個字既寫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詩人的情感等方面任選一點進行賞析。(2分)。
(1).此詩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詩人。此詩是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邊塞時所作。
(2).“________,________。”描寫邊塞奇特壯麗的風光。
(3).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6分)。
(1)、王維唐。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排擠,不得志的憤懣之情。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七
我離開了故鄉,踏上了去邊塞的路。
我乘著馬車,帶上少許的隨從準備去慰問邊塞將軍,實質上和被流放沒什么區別。我以監察御史的身份來到了居延,飄飛的蓬草被吹出了邊塞,北歸的大雁悄然地飛進了胡地的天空,我也像它們一般悄無聲息地來到了邊疆。
荒無人煙的沙漠上只有一縷孤獨而筆直的烽煙。傍晚,遙望黃河的盡頭西落的夕陽是如此的圓。我望著那夕陽,心里不由得一陣酸,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想起了朋友。
到了蕭關,只聽見隨從說了聲“有人!”,我探出頭去看,只見遠方有一個人騎著馬向這邊奔來,那人舉著我們的旗幟,便知道是我們的偵察兵。我向他詢問道:“都護在何處?”“正在邊防前線指揮作戰。”來人答道。我說:“那沒什么事了,去做你的吧。”他鞠了一躬,便策馬離開了。
而我又孤獨地向著邊防前線去了。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八
使至塞上作為王維的一首訪問邊疆的詩,可謂是精美之作。第一句寫明了作者輕車從簡,山高路遠,孤獨地前往邊塞。用飄飛的蓬草比喻遠行之人,蘊含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內心的激憤和郁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直”體現出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給人親切溫暖又蒼茫,惟妙惟肖的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景色。最后一句寫出遇見騎兵得知都護在前線作戰,一方面贊許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之情。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九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并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后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云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云,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征。
結尾一聯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御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于,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時為監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么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后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云:“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選自《唐詩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
我乘著一輛古老又破舊的馬車,被朝廷安排去慰問邊關的守軍。路途遙遠,馬夫騎著的馬好像得了疾病,走的格外慢。我的心情不是很好,因為我深知此次出行相當于我已被排除出朝廷。
我不禁皺了皺眉,周圍空氣凝重,我掀開車簾,此時經過了居涎,我來到邊塞,心情惆悵,倍感孤寂,我好像飄飛的蓬草飛出了漢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般飛入了胡地,我來到邊塞的沙漠,浩瀚的沙漠中,狼煙直上,插入云霄,源遠流長的黃河冰有一輪伴隨著赤朱丹彤的光芒緩緩落下,內心有了一絲親切感,到了蕭關,我遇到了一位年輕氣盛的騎兵,他告訴我,他們的將領正在前線打仗,此時我的心情更加復雜,不知是為他們即將建功立業而感到欣慰,還是有一點羨慕他們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一
我終于走了,離開了洛陽。皇帝差遣我到邊疆去察看。明眼人都知道,我再一次的左遷了。走的時候,我沒有帶什么行李,輕車簡從。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涯是一個人的天涯。我即將奔赴天涯,我的天涯。已經過了居延,這么快。一陣風席卷而過,飄飛的蓬草順著風飛出了關塞。
也許,我就上像一根蓬草,沒有根的蓬草。皇命如風,把我送到這邊疆來需要什么理由!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西北方向劃去。它們是回家,抑或是迷途?轉眼間,眼前已經沒有了繁華,只剩下金燦燦的黃沙。荒涼而又無垠的沙漠里,匆匆行走。一縷輕煙緩緩從地平線上升起。那里是戶人家?還是一堆被太陽灼燒得禁不住燃起的枯草。
煙是直的,可是它畢竟不能長久的堅持。我不做一縷貌似是直的的煙。不做一縷被微風一吹便彎折了、消失了的煙。我有我的主張,我的立場,我的想法。我注定要為此斗爭,拼搏,注定只能是像一棵巨樹,寧折不彎的樹!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二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6卷第76首。這首詩是作者于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古詩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出自《重幸武功》這首詩。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三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注釋】。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2、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
3、征蓬:隨風遠飛的枯蓬。
4、孤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或有解釋為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考察,大漠中實多此種旋風。
5、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
6、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空。這里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
8、長河: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9、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10、“單車”兩句: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11、候吏:一作“候騎”。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四
開元二十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邊疆慰問將士們。走的時候并沒有帶什么行李,輕車從簡。一陣風吹過,我感覺我們一行人好像輕飄的蓬草,又好像飛翔的大雁,這么快就過了居延。我們經過時已經是傍晚時分了,抬頭望去,只剩下黃燦燦的金沙。黃河邊上落日散發著柔和的光,用奇美的金黃渲染了整片山河。
這時一縷黑煙從大漠里穿過,穿過太陽,直沖云霄,在這荒涼而又無邊的沙漠里,可謂是一道奇觀了。當我們到達蕭關時,恰巧逢見一個偵查騎兵走過來,他告訴我們,都護們都在前線指揮呢。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五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問侯騎,都護在燕然。
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兵,得知主帥尚在前線未歸。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六
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贊嘆,表達了詩人的抑郁、憤懣、寂寞之情,和希望邊疆平定的感情。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七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賞析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該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并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于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香菱學詩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使至塞上》為王維邊塞詩的代表作。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涼州宣慰,居河西節度使幕中。此詩即出塞途中所作。它敘寫了作者奉命出使邊塞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壯景奇觀,歌頌了唐帝國的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和聲威遠震的邊功,但作者對這次戰爭的性質缺乏正確的認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八
這首古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古詩使至塞上擴寫(實用19篇)篇十九
1.作者及寫作背景。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擢進士第,后因事獲罪,貶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又一度赴河西節度使幕,為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安史之亂,他被迫接受偽職,后被定罪下獄,旋即得到赦免,后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人稱其為“詩佛”。
奠定王維在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他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里,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的詩境。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品味賞析。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交代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于記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的。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風光景物的根據。
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而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于詩人,是正比,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適得其所;詩人迎著大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另一幅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用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仿佛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3.品評名句。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孤煙,一個“直”字傳達出孤煙的勁拔和堅毅。“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
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詩人用四種景物對比構圖:寬廣的大漠擁抱著悠悠的長河,渾圓的落日映襯著直逼霄漢的一束孤煙。大、長、圓、孤、直都富于空間感,而且都是詩人主觀的審美感受。在如此廣闊而且蒼涼的天地間,馳騁疆場的將士們破敵守邊,其悲壯的英雄氣浩然與日月同輝,與長河共遠。因此盡管香菱對這兩句詩無法作深入的分析理解,但她的體味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