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一
朝代大致這么幾個來源: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等等,總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為國名: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為名的。
二、以地名為國名: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三、以姓為國號:戰國初期的趙、魏、韓這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二
有人說歷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河,在空間上不斷匯集著涓涓細流帶來的生機。在時間上把過期、現在和將來緊緊地連在一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的基本組成部分。當代學校歷史的承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命,使學生形成中國人內在的人格品位。
一、活動目的為提高同學們的知識素養,放松同學們的學習壓力,在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營造和諧友好的學習氣氛,搭建展示同學們才藝的舞臺,我社特此舉辦此次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
二、活動時間
初賽:
決賽:
三、活動地點
初賽:
決賽:
四、活動對象
全校對所有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同學都可報名參加,三人為一隊
五、活動籌備
月日,匯總報名參加這次活動的人員名單。
月日,全社動員,收集好參考材料,準備題庫。
月日,整理復印材料;做好海報宣傳活動。
六、活動流程及規則
每隊擁有基礎分200分
(一)必答題
a、題型設計
全為選擇題,總共()輪答題過程。
b、答題規則
每輪答題由每隊一名隊員作答,依次進行。
c、答題時間限制
主持人讀完題后,選手在3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
d、評分標準
每答對一題得20分,答錯不扣分。
(二)風險題
a、題型設計
主要為選擇題,伴有其他形式題目。題目分值分別為10分,分,30分三類。總共()輪答題過程。
b、答題規則
每隊由一名隊員選題并答題,隊內可以討論。
c、答題時間限制
主持人讀完題后,選擇題答題隊員在30秒內答題完畢有效,其他形式的題目是具體情況而定。
d、評分標準
答對在原有分值基礎上加上相應的分數,答錯在原有分值上扣去相應的分數。
(三)幸運之星題
a、“幸運星”
從觀眾中選出一人作為本隊的“幸運星”為本隊答題。
b、題型設計
全為選擇題,只有一輪。
c、答題規則
由本隊“幸運星”選題并作答。
d、評分標準
答對得20分,答錯不扣分。
(四)搶答題
a、題型設計
以選擇題為主,兼有其他形式的題目,選手們總共有九次答題機會。
b、答題規則
由最先按搶答器的隊出一名隊員答題,每次答對得分。在這一環節,每隊答錯有一次求助觀眾的機會。
c、答題時間限制
主持人讀完題后,選擇題答題隊員在30秒內答題完畢有效,其他形式的題目是具體情況而定。
d、評分標準
每答對一題答對在原有分值基礎上加上30分,答錯在原有分值上扣去30分。
e、觀眾感謝獎
求助的觀眾幫助選手答對,可獲贈精美禮品。
(五)觀眾題
主持人在觀眾席上提出問題,觀眾參與回答,答對者可獲贈精美禮品。
注:比賽結束后,由活動負責人做好此次活動的總結工作。
七、活動負責人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三
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經驗,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里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嘗百草。
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里的水變成黃綠色。
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里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
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另一個關于茶與神農的傳說是這樣的:神農,即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
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采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采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干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
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后揀了兩片放在嘴里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
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
神農便采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
后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至于“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
傳說神農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于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
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后,看見這種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處,把腸胃擦洗得干干凈凈。
于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茶”。
古人賦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義,其中有兩種解字說法流傳最廣:第一種,以“茶”字象征長壽。
“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
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
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
第二種,以“茶”字倡導回歸自然。
“茶”字可分為草字頭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
關于茶的最初的記載見于晉代常璩著的《華陽國志》,其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文獻資料里面,有著確切的茶的記載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
這篇文章寫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學史上重要的文獻。
其中的“烹荼(編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稱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并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四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五
活動主旨: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加強文史知識學習的同時,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特長,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和提高同學們學習文史知識的熱忱。
活動對象:全系同學(以班級為單位)
活動時間:初賽:第一場,第二場,決賽:
活動地點:初賽:大廳
決賽:大學生之家
活動流程及規則: 每隊擁有基礎分值100分
(一)必答題
a、題型設計
全為選擇題,總共分為兩輪答題過程。
b、答題規則
每輪答題分別由每隊一名隊員回答,依次進行。
c、答題時間限制
主持人讀完題,選手在2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
d、評分標準
每隊有100分基礎分,答對加20分,答錯不得分。
(二)風險題
a、題型設計
以選擇題為主兼有論述題,總共分為三輪,題目分為10分,20分,30分三類。
b、答題規則
每輪由每隊出一名隊員選題并答題,隊員內部可討論
c、答題時間限制
主持人讀完題,選擇題選手在2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論述題選手在8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
d、評分標準
答對在原有得分基礎上加相應分值,答錯在原有分基礎上扣取相應分值。
(三)幸運之星題
a、幸運之星
從觀眾中選出一人作為本隊的幸運之星參與競賽。
b、題型設計
全為選擇題,總共有兩輪。
c、答題規則
每一輪由本隊的幸運之星選題并且回答。
d、評分標準
答對得20分,答錯不得分。
當幸運之星答錯時,觀眾有機會參與答題,答對有精美禮品贈送。
(四)奪分選擇題
a、題型設計
以選擇題為主,兼有論述題,每隊有三次答題機會。第一次10分、第二次20分,第三次30分。
b、答題規則及評分標準
主持人讀完題,選擇題2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論述題80秒內回答完畢有效。
d、以外收獲
如果三題全部答對額外加30分作為獎勵。
e、觀眾感謝獎
求助的觀眾幫助選手答對,可獲贈精美禮品。
(五)觀眾題
主持人在觀眾席上提出問題,觀眾參與回答,答對者可獲贈精美
注意事項:3月日,收集好參考材料
3月日,海報宣傳活動。整理復印材料
3月日,把參考資料發到各班
活動預算: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六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年可不是過年的意思,而是一個很兇很兇的怪物,它可怕極了。一揮手,就能打破一幢房、一跺腳,就能跺出一個大火坑,就算吼叫一聲,也會地動山搖。
這一年冬天,山里下起了鵝毛大雪。小動物們都躲在山洞里,連草地都被大雪封了起來,年找呀找呀,到處都找不到吃的,肚子都餓扁了。忽然,他眼珠一轉,想起山外面有個小村莊,里面有豬、有羊、還有很多人。于是,他爬過高高的山峰,向著村莊走去。村里的人們遠遠的看見一個大怪物向這邊走來,害怕極了,慌慌忙忙進屋里,把門窗緊緊地關上。年闖進村莊,看見豬就吃豬,看見羊就吃羊,有人來不及躲起來,也被他塞進嘴里吃掉。這時,一個穿紅衣服的人扛著鋤頭進來。原來他到田里去,根本不知道有年進來。他一看見年,嚇得連路都走不動了,肩上的鋤頭哐當一聲摔到地上。年聽到了,轉身向他走過來,這個人呆呆地站在那里,兩條腿嚇得直哆嗦。躲在屋里的人們見到這個情形,都把頭扭到一邊,不忍心看下去。可就在這時,怪事發生了。年一看見他穿的紅衣服,頭一伸轉身就逃,不一會就消失在茫茫大雪里。
人們奇怪極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說:“我聽人說過:年這個怪物,別的什么都不怕,只有三樣東西能嚇走他。他怕紅色、怕火、還怕巨大的響聲。”“好!要是以后他再來害人,我們就用這三樣東西嚇走他。”
到了第二年冬天,年又來害人,他找呀找呀,卻連一個人也沒找到。連豬,鴨、羊也躲了起來。他正想闖進人家,可抬頭一看,這家人的門上掛了一個大紅色的桃木門板。他嚇壞了,大叫一聲,轉身就跑。他在村里串來串去,看見家家門上都掛著紅色的桃木門板。年嚇壞了,見到什么就扔什么。把村子弄得亂七八糟,忽然,村里響起“砰”的一聲巨響,年不顧一切地橫沖直撞起來。這時,藏在村里的人們全都出來了,都穿著紅色的衣服,又是敲鑼又是打鼓。年嚇壞了,接著人們又在空地上放起了火,火苗照著人們的衣服更是鮮紅。年再也受不了了,抱著頭飛快地逃出了村莊。
人們又是歡呼又是跳舞,別提有多高興。從那以后,年再也不來害人了。而過年掛木板、生篝火的習慣就流傳了下來。到了現在,就變成了帖春聯、放煙花的習俗,每年的這一天也就變成了春節。春節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七
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
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于辨認。
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后,逐漸演變成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有“規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八
春季:立春、雨水(正月);驚蟄、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
夏季:立夏、小滿(四月);芒種、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
秋季:立秋、處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
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節氣命名:“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分”在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知識點撥】:備考時特別要注意節氣的名稱對應的季節,同學們可以通過二十四節氣歌進行識記: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干支紀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以干支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插花相配,首個組合為甲子,故稱花甲子, 俗稱花甲。
【知識點撥】:備考時要注意給出一個干支紀年可以推出其他的干支紀年。例如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按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那么1895年稱為乙未年。
(三)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始齔、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幼年朋友稱總角之交;
10歲以下-黃口;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0歲(男)-弱冠;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年逾半百、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之年、平頭甲子、耳順之年、還歷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懸車之年;
100歲-期頤之年
120歲—花甲重開
140歲—古稀雙慶
77謂之喜壽,88謂之米壽,99謂之白壽,108謂之茶壽。
【知識點撥】:備考時要注意各個年齡的一些特殊稱謂。特別是10歲、30歲及50歲等注意識記。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九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2年)所鑄造的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主要講述了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的事情,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故有“抵得一篇《尚書》”、“青銅三寶”、“海內三寶”、“故宮三寶”之譽。
中國姓氏文化知識篇十
1.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重視。
錯誤。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最受統治者重視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漢時期,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并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孔子、孟子、墨子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
錯誤。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則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墨家的思想是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的。
3.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我們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無本質區別。
錯誤。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君”為本,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是一種統治策略,絕無現代民主思想意識。而現代我們提倡的“以人為本”是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4.漢朝的統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錯誤。西漢初年的統治思想是道家思想。從漢武帝開始其統治思想變為儒家思想。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完全是孔子時代的“儒學”。
錯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經不完全是孔子時代的儒學了。
6.董仲舒新儒學的根本目的是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
錯誤。董仲舒新儒學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而確立儒學正統地位,是新儒學的作用和影響。
7.“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完全否定諸子百家思想。
錯誤。“罷黜百家”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諸子百家思想,而是在對儒家“民本”思想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學。
8.不管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錯誤。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都是唯心主義思想。理學主張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心學主張心是萬物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9.“三教合一”的含義就是儒、佛、道三教合而為一家。
錯誤。“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者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和滲透,絕對不是三教合而為一家。
10.格物致知就是實踐出真知。
錯誤。格物致知認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觸世間萬事萬物是為了加深對“理”的體驗和理解;實踐出真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11.黃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本質是近代主權在民的思想。
錯誤。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針對的僅僅是個別殘暴的“惡君”,“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并不能真正體現“主權在民”的觀念,他的思想本質上還是封建正統的民本思想。
12.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是從根本上否定儒學。
錯誤。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儒學,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明清之際的三大進步思想家構筑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
1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等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錯誤。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只是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并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更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制度的主張。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修齊治平”的儒家傳統思想范疇,因此絕不能等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14.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錯誤。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學和心學,主要原因是當時政治上君主專制,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思想上文化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