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一
為突出課文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時直接把研究主題確定在了課文的最后幾段——也就是故事的結局部分,先直接出示句子“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句話質疑,然后教師將其歸納為幾個問題:她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為什么用上兩個幸福?小女孩的命運明明那么悲慘,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的第二部分,從課文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分別引導學生匯報能說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語句,并結合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在自己的朗讀聲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運其實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從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現實中的不幸。至此,學生對文章最后一句中兩個“幸福”的含義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學達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以喜寫悲,悲更悲。”現實中的她是那么可憐:她在寒冷的雪天穿著單薄的衣服,赤著腳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饑餓,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奶奶已經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兇,不顧她的死活。但作者卻又向我們展示了她看到的多么美麗的景象:有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么的讓人羨慕,但它們卻永遠都不可能實現,這就讓我們對小女孩更加同情。在課文的研讀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中更深刻體會到了她那悲慘的命運,讓學生體會到了在描寫中我們用描寫歡樂的氣氛來襯托悲哀的場面,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總結現實與幻想對比的手法,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共鳴,我設置了讓學生當堂練筆:“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的問題。為使學生更有話說,我先讓學生欣賞我國兒童劉倩倩的獲獎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什么》,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表達思路。
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順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多,所以解讀一些重點句顯得過于簡單、草率,指導學生朗讀的時間也太少。同時這堂課也留給我這樣一個思考:到了高段,該如何解決課文內容長而課堂時間不充分,無法充分指導朗讀的矛盾?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二
1.傾聽感受音樂,幫助幼兒感知故事的情節變化,體驗小女孩的心情與愿望。
2、 激發幼兒欣賞音樂和故事的興趣。
片段:(片段一:賣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賣火柴的情景,片段二:賣火柴的小女孩卷縮在墻角邊的情景,片段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片段四:奶奶帶領賣火柴的小女孩飛向天空的情景)
2、音樂四段(音樂一:歡快的新年音樂, abba-happy new year音樂二:憂傷的音樂片段, 《愛情白皮書》插曲-星華的回憶與想念音樂三:充滿想象的八音盒音樂, 陽光·舞·甜橙音樂四:凄美的和聲音樂。(卡洛兒-假如愛有天意)
3、完整的視頻(配上故事講述)。
1、這段音樂聽起來有什么感覺?這是一段怎么樣的音樂?
2、你知道什么節日快要來到了?
3、除夕的晚上人們會做哪些快樂的事情?
教師小結:歡快的新年音樂讓我們聯想到新年的歡樂氣氛,還想到了許多開心的事情。
(變化音樂,播放憂傷的音樂)設計意圖:在同一個節日,播放兩段截然不同的音樂,對幼兒產生強烈的沖擊,激發他們傾聽故事的愿望,讓幼兒對小女孩的生活遭遇有同情心埋下伏筆。
4、 聽了這段音樂讓你感覺會發生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憂傷的音樂,激發了幼兒的同情心,形成"立體"的文學氛圍,為幼兒"走進"故事打下了基礎。
過渡:今天老師帶了一個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除夕之夜。
1、觀看片段一:賣火柴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賣火柴的情景
(1)從這張圖片上看,小女孩過著怎么樣的生活?
(2)從哪里看出小女孩非常冷?
(3)看到這樣的畫面和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小結: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正下著雪,天氣冷得可怕。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她的衣服又舊又破,腳上穿著一雙媽媽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裝著許多盒火柴,一路上不停地叫著:"賣火柴呀,賣火柴呀!"人們都在買節日的食品和禮物,有誰會理她呢?整整一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銅錢。
2、觀看片段二:賣火柴的小女孩卷縮在墻角邊的情景(引出音樂三:充滿幻想的八音盒音樂)設計意圖:引入充滿幻想的八音盒音樂,讓幼兒從音樂中"聽"了希望,他們忽然感覺事情會有轉機,想象的大門立即打開,他們會把自己的祝福與心愿編入故事中,此時為幼兒的創意想象提供了平臺。
(1)這段音樂帶給你怎么樣的感受?
(2)你能說出女孩的幻想嗎?她會有哪些期望呢?
3、 觀看片段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
(1)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嗎?
(2)小結:女孩第一次幻想到"火爐",是因為她太冷了,她渴望獲得溫暖;第二次幻想到"烤鵝",因為她太餓了,她渴望吃到食物;第三次幻想到"圣誕樹",因為她太孤獨,她渴望得到快樂;第四、五次幻想到"奶奶",因為她很痛苦,她渴望幸福,擦亮整把火柴,因為她怕失去奶奶。
(3)開始的時候小女孩一根火柴都不舍得用,為什么后來會擦亮整把火柴?
教師講述故事: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幫助幼兒理解女孩的愿望與困難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在想象中進一步走進故事。
4、觀看片段四:奶奶帶領賣火柴的小女孩飛向天空的情景(引出音樂四:凄美的和聲音樂)
(1)第二天清晨,小女孩會怎樣呢?
(2)聽了這段音樂,你來編一個故事結尾好嗎?
設計意圖:故事的結尾讓人很難過,但是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的介入,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美好愿望編入故事,這既是語言表達的契機也是傳遞美好祝福、激發幼兒關愛之情的手段。
1、幼兒完整欣賞。
2、提問:(1)聽了小女孩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請說一說。
(2)請為小女孩送上一句祝福的話好嗎?
3、小結:孩子們,希望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你們的祝福聲中飛向美麗的天堂中。
1、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2、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重點是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想。而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這些幻覺是她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得到的,因而在她臨死前產生了這樣的幻覺。這些幻想與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三
我今天講的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組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一篇童話,他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本文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交流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準備分三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解決字詞知識,理清課文脈絡;第二課時精讀“賣火柴、擦火柴”部分;第三課時學習小女孩凍死部分,理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進行小練筆。
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4、初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的同情心。
“教師教完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學生自主讀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標準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因此,本節課中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到讀中,人人動口、人人動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領悟、品味、積累,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真正體現課程標準的人文精神。
1、談話導入。
上課開始我先以高興的語調詢問學生每一年當中那一個節日你是最高興的?為什么高興?學生會說出理由,然后轉折老師這一接課也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大年與的故事,然后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flash動畫的情景朗讀,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聽后的心情和感受。這樣導入將學生引入了一個特定的情境當中。學生自然會把自己和小女孩進行對比,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在引導學生了解安徒生開拓學生視野,增長見識。
2、初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
接下來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解決字詞知識,然后檢測。這樣安排可是因為六年級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這樣做才能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
3、再讀課文,把握課文整體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這一部分由于本文篇幅較長,文中多音字較多、學生要達到把課文讀準、讀通、理清脈絡就要多讀、反復讀。因此,這部分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練讀,然后展示給同學,比一比看誰讀的通順,讀的流利。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的整體,這樣才能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課的結尾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檢測學生讀文的效果,為下節課做鋪墊。
這就是我設計本節課的想法,對于六年級語文講讀課的第一課時到底怎樣上,都應解決哪些問題我也把握不準,也想借本次活動向各位領導、老師請教,這也是我們高年組教師的一個疑惑。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四
19、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 導入
1、 復習舊知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這篇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示概括方法:主要人物做的主要事情)主要講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圣誕夜被凍死的事。
2、 引入新知。
這篇課文寫得真摯感人,與作者應用了前后對應的方法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前后對應
二、 講解
1、 發資料,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資料,然后獨立的找出課文中前后對應的部分。
2、 學生獨立尋找課文中前后對應的部分,師巡視并作相應的指導。
3、 在學生回答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悲慘遭遇。
重點對應部分:
1) 5自然段--1、2、4,小女孩冷極了希望能夠有火爐烤火。
引導:請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天冷,衣單薄)(聲音:風聲、小女孩無助的叫賣聲;圖像:小女孩破舊的衣衫、滿天的大雪)
2) 6自然段--2、3,小女孩很餓,希望能吃頓飽飯
引導:小女孩賣了一整天的火柴,卻沒人買,也就是說她一整天都沒吃東西了
重點句:3自然段 每個窗子離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6自然段 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擺著精致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
3) 7自然段--2、4 小女孩很想過圣誕節,但殘酷的現實卻是要忍饑挨餓。
4) 8--12
5) 11自然段--12、13
4、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激起同情之心。
1) 請各位同學快速的瀏覽一遍5至11自然段,然后告訴我這幾個段落在內容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是描述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的幻覺。
2) 那大家看看她幾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的方式相同嗎?第一、二次相同第三次不同。
3) 對,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雖然都是幻覺,但都使小女孩充滿了美好的希望,但不幸的是這個可憐的孩子的希望卻短暫得只有一根火柴燃燒的時間。希望一次次的破滅,使小女孩充滿了絕望,于是當她從火柴光中看到了慈愛的奶奶時,實在不愿這種幻想消失了,于是她做了什么?
4) 學生齊讀10、11段。
5、 從大家的朗讀中我能體會到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看來同學們都是善良的人。
6、 現在請各位同學來看一段短片,再來感受一下這位可愛又可憐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放flash短片)
三、 結束
1、 其實因為窮困而死去的孩子又何止小女孩呢,同學們還知道哪些?
2、 與他們相比,我們同學們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了,希望大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資料一、關于前后對應
前后對應是一種在寫作是常用到的方法,在文章中具體表現就是,前面提到的內容,后面總會加以解釋或進一步闡述,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中,課文在前面提到李大釗同志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里去,在后面就做了解釋。同樣是這篇文章課文一開頭作者就說自己永遠也忘不了父親遇害的那天。而在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又通過描述全家人得知父親遇害后的悲痛之情進一步闡述了作者為什么難忘那一天的原因。
[賣火柴的小女孩(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五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從理解重點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激起對資本主義社會里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從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里蘊含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搜集安徒生的資料。課文有關課件。
【預習題綱】
1、自由朗讀課文,圈劃出不懂的字、詞或喜歡的詞、句子,小組討論解決不懂字詞。
2、再讀課文,回答問題。
(1)本課的作者是國作家(),他的作品還有()等。
(2)小女孩共幾次擦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看到這種事物?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年的大年夜你們是怎樣過的?大年夜本來是很高興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雞、鴨、魚、蝦等好菜,大家生活在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統治下的俄國人民卻過著悲慘的生活,有一個小女孩,她在大年夜還要在街上賣火柴,你們想知道她在街上賣火柴發生了什么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只要你認真學習,就知道小女孩究竟發生什么事了。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生字,師生正音。
2、開火車讀生字,組詞。
3、大家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讀完后完成一個練習:課文先寫了小女孩_______,再寫小女孩________,最后寫小女孩_____。
課文就寫了這樣三部分內容,下面我請大家把課文分成三段,看誰分的又快又準確。
(1)悲慘生活;
(2)美好幻象;
(3)凍死街頭。
三、重點研讀課文第一段
1、這節課,我們重點研究課文第一段,下面我們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一段,讀后說說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憐)
2、我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第一大段,邊讀邊思考,你是從文中那些詞句中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并說說理由,前后桌之間可以討論。
討論交流:主要從小女孩的冷、餓、無人同情、受人欺負、家窮等幾個角度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例如:在學生體會又冷又餓后,教師小結,這樣一個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本來應該是在家中圍著溫暖的火爐,吃著豐盛的晚餐幸福的度過,可小女孩卻光著頭赤著腳流落街頭,真是太可憐了!在學生體會了小女孩無人同情、受人欺負后,教師小結,這樣一個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忍凍挨餓一整天,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半點憐憫,甚至還有受別人的欺負,真是太可憐了!
重點句學習:
(1)“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從三個“一”你體會到什么?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這些指那些?她為什么沒注意這些?小結,誰不愛美麗?可此時的小女孩,又冷又餓根本無法顧及外表的美麗,她想要的只是能讓她吃飽穿暖,可就是這樣小小的要求都是無法實現的,小女孩真實太可憐了!
(3)“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這個指哪個?她為什么忘不了這個?大年夜本該一家人團聚一起幸福的度過,可小女孩卻只能踏著冰雪流落街頭,有家不能回,真是太可憐了!
四、朗讀指導
1、同學們,剛才我們從詞句中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現在請大家選擇自己最想讀的一句話,細細品位,怎么通過朗讀表現小女孩的可憐。
2、指導交流,主要通過重音、語速、表情的指導讀出小女孩的可憐。指導方式先個別指導,同學交流、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下面大家選擇自己最想讀的句子,我們一起自由把它讀出來。
五、討論
同學們聽了大家剛才的朗讀,我不僅深深同情小女孩悲慘的遭遇,與此同時我的心中也不由的涌起一股強烈的怒火,你們知道我為什么憤怒嗎?你們現在也開始為小女孩的遭遇感到不平了嗎?俗話說不平則鳴,今天我們就要在這兒為小女孩鳴不平!我們要控訴那些導致小女孩悲慘命運的人,下面大家想一想,你要控訴誰,要控訴他什么?(控訴沒有同情心的行人,欺負窮人為樂的坐馬車的有錢人,欺負同齡人的小男孩,不疼愛孩子、不稱職的父親,罪惡的根源萬惡的社會制度)
六、總結,設置懸念
同學們,在小女孩生活的時代,是沒有人為她鳴不平的。小女孩最終活活的凍死在街頭,但她卻是帶著微笑離開這個沒有幸福的世界的,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下節課再來學。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安徒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擁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擁有健美的心靈,什么樣的厄運也不能奪走你的幸福。那么,應該說,只要活著,就能體會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卻在這樣一段話(出示):“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過渡):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嗎?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東西會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二、品讀,感悟
1、聽老師讀第二段,(讀時課件演示)學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2、學生交流,得出結論:是因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最重要的是,她還見到了親愛的奶奶。
3、為什么小女孩覺得有一個溫暖的火爐就是幸福的?請大家輕聲讀第5自然段,聯系上下文,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4、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5、全班交流,綜合意見。
抓住重點句,進行感悟:
①“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含義:因為她寒冷難忍,在迷迷糊糊中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熱看得非常溫暖。
②“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含義: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溫暖,但是回到現實中,包圍她的只是這寒冷、漆黑的夜晚。
③“她敢從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來……來明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含義:火柴是用來維持生計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實在是被凍死了,課文有一句:“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說明了這一點。
6、由于難忍的寒冷,小姑娘幻想得到火爐,那么她為什么會幻想到噴香的烤鵝呢?小組合作學習,一人朗讀,其他同學先聽,然后聯系實際說說體驗,討論從這段話中,你又領悟到了什么?你能不能補充板書呢?
①富人和窮人的生活差別是那么大,當窮人還在忍饑挨餓時,富人卻能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豐盛的圣誕大餐。
②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墻,冷酷的現實,隔絕了她和美好的幻想,當小女孩回到現實中來時,只會更加痛苦。
7、雖然幻想消失后,現實只會讓人更加痛苦,但是小女孩仍然無法抑制內心對幸福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請同學們自己讀讀第二段剩下的部分,再仔細想想:這四次幻想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為什么?
三、反復引讀,細細品味
四、作業布置
讀一讀安徒生的其他作品。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六
:
1、精致:精巧細致;細密。
2、餐具:擺酒席或供應酒食用的瓷器、玻璃制品、銀器和其他器皿。
3、哆哆嗦嗦:形容因受外界刺激而身體不由自主的顫動,牙齒上下打架。
4、憐憫: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5、熱淚:因十分興奮、激動或感傷而流的眼淚。
6、容光煥發:形容身體好,精神飽滿。
7、瑟瑟發抖:一般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發抖。
8、燈火通明:燈火通明,描述燈光火光將黑夜變得非常明亮。
9、空蕩蕩:形容冷冷清清,空無所有的情景,也指心里沒著落的感覺。
10、搖搖擺擺:行走不穩的樣子,坦然自得的樣子。
:
1、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這句話寫出了饑寒中的小女孩的是非常美麗的,但她與其他的孩子相比,境遇確實如此的糟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即便再可愛、再美麗,也終究被饑寒打倒了。
2、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這時候的小女孩已經因為饑寒交迫太久,產生了幻覺,幻覺中的她看到了最渴望的爐火,是死亡之前的征兆,更加凸顯了她的悲慘境遇。
3、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安徒生用一種宗教的方式描寫了小女孩死亡前的最后狀態,瀕死的過程中,她看到了的是星星,代表著死亡后靈魂的歸宿,而火柴的熄滅就是死亡來臨的時刻。
4、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新年的第一天,本來是非常開心的,周圍的人們都在慶祝和拜年,但小女孩卻被活生生的凍死在了街頭,這深刻的揭露了那個時代的丹麥社會的黑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對當時社會的最好印證和諷刺。從這段描寫里,看出了安徒生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和悲憫之心。
5、火柴頭上的火花刺眼而美妙,像一只小蠟燭一樣捧在手里,給她帶來絲絲暖意。
:這句話反應出了小女孩當時的狀態,她因為太過寒冷,因為一根小小的火柴,也是覺得溫暖的,對她而言也是一種安慰,但這些暖意確實短暫的,救不了她的性命。
6、那圣誕樹比富人家的更大,裝飾得也更富麗堂皇,綠色樹枝上無數的蠟燭和彩畫在向她微笑。
:這句話是女孩對圣誕樹的想象,她也是非常渴望的,而周圍的孩子們都能擁有的東西,對她而言卻是一種奢侈,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更是與她的境遇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暗示了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7、在舊年除夕的大街上,有一個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地走著。她又冷又餓,整整一天,一根火柴也賣不出去,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怕父親打她。
:除了丹麥當是社會的黑暗,父母的責任感也是造成了小女孩境遇的一個原因,這句話告訴我們,有責任心的父母對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的財富,是她們的第一道保護傘,而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就只能面臨赤裸裸的黑暗社會的壓迫和打擊。
8、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
:與小女孩父親相比,她的奶奶是一位非常慈愛的老人,但可惜的是已經過世了,小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得到庇護的人已經不在了,這句話寫出了女孩對奶奶的想念,越是饑寒交迫的時候,就越是想念慈愛之人。
9、奶奶的出現使她無比留戀,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滅,慈愛溫和的奶奶就會不見的。所以,她不顧一切,“趕緊”擦著了“一整把”火柴。
:這句話反映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也反襯了當時社會現實的冷酷。親情本來是非常可貴的,但是像小女孩一樣,遇到這樣的一個父親,竟然給自己的苦難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冰霜,是多么可悲。
10、在這樣一個本應幸福溫暖的夜晚,她卻光著頭,赤著腳,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著有錢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無可奈何地聞著街上飄著的烤鵝香味。
:這段話與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安徒生用這樣的描寫揭露那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和問題,作者用有錢人家的孩子享受的溫暖和街上的美味烤鴨,來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讀了這些,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關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如何寫七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這篇課文學生已經很熟悉,所以這節課的任務我給學生定為:
1、體會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寫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朗讀1——4自然段,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交給學生讀書方法,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細讀讀這些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從學生的交流匯報中,可以看出,學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談自己的體會,老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相機點撥使學生從寒冷、人情冷漠、無人疼愛等方面,體會到了女孩的可憐這一環節,體現了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再學習課文的結尾,提出疑問:小女孩為什么會幸福地死去,從而引出五次擦亮火柴產生幻象的部分,在幻象這部分的學習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了小女孩的內心既作者虛實結合的寫法。
對于這一部分,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什么并不難,所以沒有必要一句一句地進行繁瑣的情節分析。基于這樣的理解,要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注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只讀不議是不行的,學生生在讀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的寫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后,針對“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這一重點句子來討論,先是提出了:“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度過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殘酷地寫出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孩子們通過交流,不僅理解了:是因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說這火光是奇異的;還了解了作者這樣對比寫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同時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接著我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自學。
課文結束時,我讓學生從全文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