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制定教學計劃,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計劃的編寫要靈活應用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一
1.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應用。
3.能識別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4.知道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響因素。
6.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溶解性影響因素的探究。
[教學難點]。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與乳化的區別。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品]實驗儀器、藥品、用品,教學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由溶液章圖切入課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動1(探究溶液的形成過程)。
1.學生實驗:向實驗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藥匙蔗糖或食鹽,用玻璃棒攪拌(教師巡回指導)。
2.師生活動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物質“消失”的原因。
(3)幫助學生分析(體驗)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幾種物質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師生活動2(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2)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3)總結出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1.溶質+溶劑溶液)。
4.師生活動3(填寫表格,讓學生掌握溶質溶劑判斷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質(溶解前的狀態)溶劑(狀態)。
硫酸銅溶液硫酸銅(固體)水。
碘酒碘(固體)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體)水。
稀鹽酸氯化氫(氣體)水。
5.師生活動4:
引導學生發現——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常見的溶劑;兩種液。
體(不包括水在內)互溶時,將量多作為溶劑,量少的作為溶質。
三、探究活動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
1.學生實驗:在1、2、3號試管中做三個小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3.師生活動1:引導學生對比自己所做的三個實驗,總結得出——不同溶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4.教師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師生活動2:對比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媒體)。
溶質溶劑溶解情況。
碘水碘難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錳酸鉀水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汽油高錳酸鉀難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難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總結得出——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板書: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四、探究活動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2.要求學生在所做過的三個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驗證。
3.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4.學生實驗(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滴加酒精的過程中不要振蕩,滴加結束后振蕩;要留心觀察振蕩前后的現象)。
5.教師總結:如果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還會發現酒精和水這兩種物質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動4(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1.學生實驗:觀察3號試管中的液體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現象。
2.學生實驗:向3號試管中滴加2-3滴洗滌劑,按照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順序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比較渾濁液體1和渾濁液體2(媒體)。
4.建立乳濁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板書:
3.乳濁液]。
5.學生實驗:比較滴加了洗滌劑和未加洗滌劑的兩支試管的干凈程度。
6.分析洗滌劑的去污原理: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二
課題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鋼鐵銹蝕的條件。
了解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
過程與方法。
課前組織有關金屬的腐蝕和防護“活動與探究”內容,讓學生記錄實驗情況以及探究結果,并從中應道學生如何由實驗來分析鐵生銹的條件、防銹的方法。
關于金屬資源保護的教學,可以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強烈感受礦物資源是有限的,以及保護金屬資源的重要性。并結合“調查與研究”,使學生了解廢舊金屬回收的意義,并積極主動去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等,認識到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通過對礦物可供開采的年限的介紹,讓學生產生金屬資源的危機意識,以便于讓學生懂得要保護金屬資源。
[重點難點]。
重點:有關金屬的腐蝕和防護“活動與探究”
難點:對鐵的銹蝕防護的“活動與探究”的結論的辨析歸納從而得出鐵生銹的條件,以及防銹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powerpoint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本課題內容;提前一星期設計準備“鐵釘銹蝕”實驗,觀察并記錄鐵釘銹蝕情況。收集的有關金屬回收利用的一些資料。
[教學過程]。
二、金屬資源保護。
(一)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教師]人類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數以億噸計金屬。然而,每年因腐蝕而報廢的相當于年產量的20--40!,據估計每年全世界因生銹而損失的鐵就約占世界年產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屬腐蝕已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領域的重大問題。
[學生]提前一星期設計準備鐵的銹蝕條件的“活動與探究”,完成實驗報告。在課堂上回顧實驗步驟,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與學生探討設計的目的并對學生的設計給予評價。
匯總實驗如下――取5枚潔凈無銹的鐵釘,分別放入5支試管中進行下面實驗:
在試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沒鐵釘后,倒去溶液。
在試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鈉溶液,使鐵釘一半浸沒在溶液里。
在試管3中把鐵釘放在一團濕棉球上。
在試管4中注滿迅速冷卻的蒸餾水,塞緊橡皮塞。
在試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劑(堿石灰),再放一團干棉球,把鐵釘放在干棉球上,塞緊橡皮塞。
(注意)試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燈進行加熱。
[教師]提問:通過探究小結使鐵制品發生銹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小結:1.導致鐵制品銹蝕的因素是:水和氧氣同時存在;2.加速鐵制品銹蝕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鈉。
[教師]了解鐵制品銹蝕的條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鐵制品銹蝕的方法,因為如果破壞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就能防止鐵制品的銹蝕。
[學生]討論得出防止鐵制品銹蝕的建議:保持干燥,隔絕氧氣。
[教師]引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分析:自行車的構件如支架、鏈條、鋼圈等,分別采取什么防銹措施?
[教師]簡單介紹一些防止金屬腐蝕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層保護膜。
如:刷漆、涂油、電鍍、烤藍。
2.“增強體質”――改變其自身的內部結構(合金)。
如:不銹鋼、不銹鐵。
3.改變腐蝕環境通過具體數字,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分析結束后進行小結,有利于學生把握實驗的關鍵,培養學生實驗中認真、細致、嚴謹的實驗態度。
防銹方法的確定,可以結合第七單元學過的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運用知識的思路:了解反應的條件――促進或破壞反應的條件――達到某一目的。
(二)金屬資源保護。
[教師]金屬的防腐可以有效保護金屬資源。
[學生]討論:既然金屬資源豐富,為什么還要保護金屬資源呢?
[教師]課件展示一些礦物可供開采的年限。和我國金屬資源概況。
[學生]閱讀課本總結:有效保護金屬資源的途徑:
防止金屬的腐蝕;
金屬的回收利用;
有計劃合理的開采礦物;
尋找金屬的代替品。
[教師]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有關金屬回收利用的一些資料,如廢金屬回收、電子垃圾的回收、廢電池回收等等。
[學生]匯報交流,積極探討金屬的回收利用。讓學生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金屬資源:豐富與有限。提高學生的資源意識。同時利用金屬資源的回收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金屬回收的活動中去。
二、金屬資源的保護。
(一)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1.實驗報告:
2.鐵制品銹蝕的條件:水和氧氣。
3.防止鐵制品銹蝕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絕氧氣。
(二)金屬資源保護。
有效保護金屬資源的途徑:
1.防止金屬的腐蝕;
2.金屬的回收利用;
3.有計劃合理的開采礦物;
4.尋找金屬的代替品;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三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3)探究幾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
(4)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
(2)學習采用對比的方法認識對相同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發展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認識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從微觀上認識溶液。
(2)理解溶質、溶劑的辯證關系。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學習情境。
展示五種液體:紅色(晶紅溶液),藍色(硫酸銅溶液),黃色(氯化鐵溶液),紫色(高錳酸鉀溶液),無色(氯化鉀溶液)。
[設問]看到這五種液體,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發言]如:
1.想知道這它們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們可能是不同顏料與水混合而成的。
4.它們顏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過大家的發言,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探究化學奧秘的愿望很強。同學們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這五種液體一樣,都屬于溶液,學完了本節課后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單元溶液。
課題1溶液的形成。
[引導]同學們桌子上都擺有食鹽、蔗糖及別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動與探究一”的內容進行實驗。
[投影]活動與探究一:幾種固體物質溶于水。
試驗用品:食鹽、蔗糖、水、燒杯、玻璃棒、藥匙。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交流實驗現象]請一組同學上臺解釋他們的實驗過程及現象,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現象]蔗糖、食鹽都消失在了水中。
[結論]蔗糖、食鹽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問]如何從微觀上理解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總結]蔗糖微粒、食鹽微粒運動擴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師指出:物質在水中以什么形態存在,將在以后的章節中學到)。
2.放置了這么長時間,你有沒有看到哪種液體析出沉淀?
[學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沒有析出沉淀。
[教師總結]像這樣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問]根據剛才的實驗及分析總結溶液的概念。
[討論、總結,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提問]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質的作用。
[投影]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例如:水。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討論]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什么?溶劑是什么?
[交流結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質是蔗糖,溶劑是水;在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鈉,溶劑是水。
[教師指出]開課的五種液體中:紅色的是品紅溶液,藍色的是硫酸銅的水溶液,黃色的是氯化鐵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錳酸鉀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鉀的水溶液。
[設問]你還能否再舉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質、溶劑。
[學生發育]。
1.糖水中溶質是糖,溶劑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質,水是溶劑。
[教師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劑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劑。例:碘酒:溶質是碘,溶劑是酒精。
[過渡]大家應該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衣服上沾上油滴時,用水洗很難洗去,怎么辦呢?
[學生發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師給予鼓勵)。
[引導]完成下面的“活動與探究二”之后,你就會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動與探究二:
實驗用品:碘、高錳酸鉀、水、汽油、藥藥匙、試管、膠頭滴管。
步驟: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四
《愛護水資源》是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是繼空氣之后又一環保素材,在全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紹了水資源概況和水資源保護兩部分內容。水資源概況,一方面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說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勻和短缺,教材主要通過一些數據和圖表來說明水資源情況,強化學生的愛惜水、節約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包括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方面,內容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替文字。這里只給學生關于節水和水污染問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這樣既體現了本課題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給教師的發揮和學生的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和危害。
(2)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明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有關水資源圖片的觀看、在充分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分組討論生活中有關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對收獲的信息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上升到實踐的高度上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以及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
(2)讓學生從理論提高到實踐的高度去認識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我們擁有的水資源認識不會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危害性、工業農業對水污染狀況不會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農村學生體會不夠深切;農村的水資源比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較輕微,學生對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體感性認識。
教師通過展示多媒體素材創設教學情景,制作課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學生任務來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采用討論性學習、協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直觀全面的掌握知識。
1、教師方面收集多媒體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組,積極討論,推薦一名膽大、敘述能力強的同學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
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在課堂上:
1、通過展示一些水資源短缺的資料圖片,使學生認識我們對淡水資源的渴求。
2、通過討論談談在我們身邊如何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的;討論工業、農業、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資源對地球造成的污染,從而使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去保護環境。
3、通過一些具體的嚴重水資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來認識環境污染對社會和群眾帶來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
4、鼓勵學生通過課后進行社會調查,制作環境小報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和節約意識。
1、創設情境
(1)先播放一組有關“水”的豐富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到水資源對生命、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狀況,面臨的污染和浪費情況,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有效舉措來治理污染、節約用水。激發起學生的水危機意識。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思考題:a、我們說水資源是豐富的,為什么又說水是全球性危機呢?b、教材兩個人均水量表說明了什么問題?c、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們怎樣預防和消除水體污染?要求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組內探究,合作學習。
(3)展示“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圖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圖片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水資源緊缺的現實意義和治理水資源污染的嚴峻形勢。
(4)展示三幅自制的節水宣傳圖片,增強學生的自覺的節水環保意識。
2、學生互動學習
(1)如何正確認識水資源是豐富的同時又是短缺的這一辯證關系,各小組同學在討論探究基礎上選代表作闡述。
(2)對工業農業生活上對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們如何采取有效節水治污措施舉例加以說明,每一組同學在討論探究基礎上選代表作出自己的闡述。
(3)每一組學生提出我們學校具體的節水環保計劃。
3、板書設計
愛護水資源
一、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
2、淡水資源極度短缺。
二、愛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
2、防止水體污染。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五
1.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比,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能書寫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初步認識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通過生活常識對物質性質進行簡單歸納總結。
2.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通過現象推斷相應的性質。
3.學習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點。
1.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1.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概念。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計算機、投影儀。
實驗用品:集氣瓶、燃燒匙、坩堝鉗、酒精燈、火柴、鐵絲、木炭、硫黃。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3分鐘)。
【展示】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討論。
得出結論:性質決定用途。
列舉生活中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2】回憶上節課內容,氧氣有什么用途嗎?
【展示】氧氣的用途。
回答: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回顧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新課教學。
(35分鐘)。
【引入新課】體現了氧氣的什么性質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氧氣的性質。
【問題3】物質的性質包含哪兩部分?
回答: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講述】研究物質性質時通常研究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兩部分。
傾聽,感受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
將已有的舊知識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中。
【討論】根據物理性質的特點及生活常識分析氧氣的物理性質。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
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閱讀】閱讀教材,并提煉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閱讀教材,完成閱讀作業。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問題4】請你總結一下氧氣的物理性質。
總結記錄:
(1)無色、無味氣體。
(2)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
(3)不易溶于水。
(4)氧氣可轉變為淡藍色液體和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培養學生自己總結歸納的能力。
【講述】氣體的物理性質一般按照:
(1)顏色、狀態、氣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態變化;
這幾點進行描述。
傾聽,記憶。
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氣體物理性質的歸類方法。
【學生實驗】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復燃。
操作,觀察現象。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問題5】木條復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條和什么物質作用導致復燃?
討論、記錄: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
木條復燃是木條與氧氣反應的結果。
培養學生通過現象思考本質的習慣。
【演示實驗】1.硫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2.木炭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3.鐵絲在空氣中紅熱,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觀察現象,區分不同。記錄: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產生的現象。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展示】正確的文字表達式。
書寫:文字表達式。
【問題6】同一種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不同的原因。
討論,分析原因。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講述】1.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濃度有關。
2.在不同的反應中,集氣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傾聽,思考,記錄:
1.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2.硫燃燒實驗:水吸收有毒氣體so2。
鐵絲燃燒實驗:水防止高溫濺落物炸裂瓶底。
幫助學生通過現象分析原因。
【問題7】觀察上述三個文字表達式,填寫表格。
討論完成表格。
培養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
【講述】化合反應的概念(基本反應類型)。
尋找規律: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閱讀】讓學生閱讀課本,了解氧化反應。
閱讀。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講解】1.物質與氧氣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
2.氧化反應可分為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
傾聽,記錄,通過課本實例進一步認識氧化反應。
【問題7】1.氧化反應都是化合反應嗎?2.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的關系。
思考。
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無必然聯系。認識到兩種反應的類型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反應進行分類得出的。
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小結。
(5分鐘)。
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氧化性。
二、化學反應的類型。
(1)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2)氧化反應。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溶質、溶劑、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夠根據溶液的特征判別溶液和濁液。
(二)過程和方法。
1、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
2、在探究實驗中學習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練習在實驗目的的指導下分析實驗現象。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在小組討論與探究實驗中體會交流與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學習對象分析。
初中三年級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學習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總結歸納能力,但是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還是會有困難。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課題一的`內容,本單元的內容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是初中學生進行探究的基礎和結果,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本單元基本概念比較集中,這些概念是初中化學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單元的內容對于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課題是關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識,是學習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這一課題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在前面的八個單元中學習過的很多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學生接觸到的很多試劑就是溶液,在后面酸、堿、鹽的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反應又將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幫助學生在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集中和系統地學習有關溶液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間的關系。
2、難點:從微觀角度解釋溶液的形成過程。
3、關鍵:溶液的特征。
五、教學資源與環境。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并且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極大的豐富了教與學的手段,使學習的觀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學習的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學習中引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利用幻燈片、圖片、網上相關資料等資源,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課前調查,略讀,詳讀,課堂討論,分組討論,資料查詢,課后交流等活動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師利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從網絡上下載圖片及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討論,課后通過網絡查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學的知識。
六、問題情境創設。
由生活中的實例引入,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七、教學活動過程。
(一)由生活實例引入新課。
教師講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許多液體物質,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教師提問)大家所分的液體類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進入新課。
(教師講解)針對我們剛才所做的分類,現在進行實驗,看看我們的分類是否正確?每個小組都有實現放好的實驗藥品,大家自己動手,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并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
(小結)教師用圖表的形式展示溶液與濁液的部分powerpoint課件。
(說明)逐一出現混合物種類,總結出溶液、濁液的特征。教師具體講述溶液定義的powerpoint課件。
(學生討論)。
(教師解釋)出示帶有溶質、溶劑解釋的powerpoint課件。
(教師講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們再來看一下濁液。同學們已經能夠根據前面總結的特點清晰地知道濁液的定義,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物質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還可能形成懸濁液、乳濁液和膠體。情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賬務定義及其特點。
(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講解)出事說明三種混合性質powerpoint課件。
(教師總結)。
八、教學活動流程圖。
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始。
教師給出的特征及相關知識。
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出組成。
溶液的物質分類。
教師展示溶質、溶劑定義課件展示。
學生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同學討論回答。
同學記憶反。
課件展示。
符號說明: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學生利用媒體操作、學習。
教師進行評價判斷。
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討論交流。
結束。
教師評價總結。
同學閱讀材料。
教師提問,溶質分散在溶劑中還可能形成什么?
教師展示三種混合物性質。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七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和名稱,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學生在學本單元內容之前,并沒學過多少元素,因此難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課題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會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他們可以從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信息,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涉及了“元素”,比如緒言中提到“物質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電解水實驗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以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定義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對元素已經有一定感性的認識,但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最好還是從分析具體物質的組成出發,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的核電荷數,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氣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這些物質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一樣的,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為氧元素,所以要求學生闡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難,困難是在應用的時候,元素和原子兩者之間經常發生混淆。學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用“原子”,所以在本節教學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逐個對難點進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關原子的知識進行區別和對比。
2、組織好本課題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組織好本課題的課堂討論。
4、使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物質所含元素含量的確定,養成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教學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八
1)通過觀察溶液形成的現象及其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淺入。
深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
2)通過一些實驗探究,進一步學習對比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從。
多角度、多側面來認識同一問題;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2、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三、教學難點。
1、從微觀上理解溶解現象;2、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教學方式。
課件、板書等手段;實驗探究、課堂討論、啟發引導、合作與交流等方法;
五、教學過程。
板書溶液。
特征:均一、穩定。
溶液的形成組成:溶劑、溶質。
溶液的命名。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九
了解化學式的含義,掌握化學式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如何依照規律書寫常見單質和簡單化合物的化學式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提高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知道化學式的含義。
【難點】。
知道化學式及其中所含數字所表示的微觀含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我們在之前已經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進入今天的內容。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化學式的概念。
【教師投影】氧氣o2、氯化鈉nacl、氫氧化鈉naoh、鹽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鋇baso4。
【教師提問】這些用元素符號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數字表示。
【教師引導】我們把這種用元素符號和數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學式。
2.化學式的意義。
【教師提問】剛才那些化學式都表示了什么意義呢?
【學生回答】表示了一種物質。
【教師提問】如何理解化學式是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教師投影】水的微觀圖。
【學生回答】從圖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這種物質。
【教師引導】以水為例,說說化學式h2o的各種意義。
【學生回答】表示水這種物質,由兩種物質組成,由氫氧兩種原子夠成。
【教師引導】(1)表示一種物質:水;。
(2)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
(3)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一個水分子;。
(4)表示物質的分子構成: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教師提問】符號h、2h、h2、2h2表示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h:氫元素或一個氫原子;2h:2個氫原子;h2:氫氣(一種物質)、一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2h2:2個氫氣分子。
【提出問題】這些數字表示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右下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前面的數字表示該種類的個數。
3.化學式的書寫規則。
【小組討論】單質:(1)金屬:銅cu、鐵fe;(2)固態非金屬:碳c、磷p;(3)稀有氣體:氦he、氖ne;(4)雙原子分子:氧氣o2、氫氣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問題】這些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式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稀有氣體、金屬或固態非金屬單質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非金屬氣體單質需要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寫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個數。
【學生回答】(1)當組成元素原子個數比是1時,1省略不寫;(2)氧化物化學式書寫時,一般氧元素符號寫在右邊,另一個元素符號寫在左邊。
【學生回答】kcl氯化鉀,fe3o4“四氧化三鐵”;化合物讀法:一般從右向左讀“某化某”,如kcl氯化鉀,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元素原子個數,例如fe3o4“四氧化三鐵”
環節三:鞏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讀法是什么?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
布置作業: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化學式,預習下節課有關化合價的知識內容。
四、板書設計。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
1.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含義。
2.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方法。
3.能舉例說明結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實驗,認識飽和和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及轉化,
2.通過蒸發溶劑和降低溫度獲得晶體,認識結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和交流的方式,認識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及析出晶體的方法,體驗實驗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飽和溶液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結晶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五、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3分鐘。
分
學生聆聽、思考,并且發表自己的見解。
預習過的學生會回答:糖水飽和了,不能繼續溶解蔗糖了。
這個過程說明了物質不能無限制在水中溶解。
繼續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沒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創設情境,從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同時也能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新課講授25分鐘。
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讓學生利用實驗臺上所給的器材,完成下面實驗:
1.分別向3個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食鹽、蔗糖、硝酸鉀,直至有固體剩余。
2.設計方案讓未溶解的固體溶解。
3.固體溶解之后繼續加入這種物質,觀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繼續加入使溶液再次達到飽和。
4.向得到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體,觀察是否溶解。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和學生交流。
實驗結束后,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進行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交流。
實驗結束后,總結出以下結論:
1.物質在水中不能無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溫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質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質越多。?溫度越高,溶解的物質越多。溫度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不同。
5.飽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質。
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在實驗中發現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講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定義,強調“一定溫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
引導學生根據剛才的實驗總結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得出如下關系。
學生聆聽、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討論交流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不飽和溶液通過加溶質、降溫可以轉化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可以通過加水或者升高溫度轉化為不飽和溶液。
培養學生從實驗得出結論,從而樹立嚴謹的科學意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實驗5.將三個燒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觀察現象。老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與學生交流。
講解結晶的方法之一——冷卻熱飽和溶液(降溫結晶)。引導學生分析冷卻接近飽和的溶液,析出晶體的過程中溶液的狀態。
實驗后學生回答觀察到有晶體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鉀析出的晶體較多。
解釋原因:飽和溶液溫度降低了,原來溶解的溶質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會析出晶體。
有晶體析出,說明溶液已經達到飽和,說明冷卻不飽和溶液可以使溶液達到飽和。
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并通過交流能解釋這些現象,從而完善化學知識。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體。
講解結晶方法之二——蒸發結晶。引導學生分析海水曬鹽過程中溶液的狀態。
引導學生總結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其他方法,并板書到黑板上。
根據海水曬鹽、被汗水浸濕的襯衣晾干后,衣服上會有“云彩”出現等生活常識,可以得知蒸發溶劑可以得到晶體。
海水曬鹽中,不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繼續蒸發水分,有晶體析出。
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并完善知識,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課堂小結2分鐘。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強調“溫度”和“一定量溶劑”。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3.結晶的方法有冷卻熱飽和溶液和蒸發結晶。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一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面粉爆炸實驗,以及對此實驗成敗原因的討論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討論交流防范火災與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責”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三、教學難點。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學準備。
實驗探究所需的儀器、藥品和材料;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3分鐘)。
【播放】圖片:燃燒及利用燃燒引起爆炸的圖片。
【追問】燃燒一定引起爆炸嗎?
由此可見爆炸需要一定的條件。
觀看對照圖片,思考爆炸的條件。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體會化學與人類的關系。
新課講授。
(40分鐘)。
【播放視頻】面粉爆炸實驗。
【提問】。
1.單獨一支蠟燭在罐外燃燒會不會爆炸?
2.單獨一支蠟燭在罐內燃燒會不會爆炸?
3.點燃一支蠟燭在罐內,鼓入大量空氣,但不加蓋會不會爆炸?
觀看視頻,觀察現象,分析討論,分析討論,歸納出爆炸的條件:
1.有限空間。
2.急速燃燒。
3.積聚大量的熱量。
通過學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視頻,加深對爆炸危害的認識,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進一步使學生體會爆炸所需的條件。
【提問】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嗎?
課前教師布置任務,分三個小組講解:
1.由物理膨脹導致的爆炸。
2.由化學反應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學生舉例說明:如氣球爆炸、自行車輪胎爆炸等,都屬于物理變化。
【指導閱讀】p133為了預防危險的發生,必須掌握一些安全常識。
學生閱讀教材p133的內容,思考,小結:
粉塵、氣體等也可能發生爆炸。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歸納能力。
【提問】2.這個實驗還說明了什么?燃燒的劇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
【引導】結合所學知識設計實驗,證明燃燒的劇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關。
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對比實驗驗證影響燃燒劇烈程度的因素。
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
【指導】了解生活中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學生展示自制的板報: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項。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何關系?
【投影】展示討論結果。
學生討論,總結。
總結性提問。
課堂小結。
(2分鐘)。
一、爆炸的條件。
有限空間/急速燃燒/積聚大量熱/氧氣濃度。
二、影響燃燒程度的因素。
接觸面積/可燃物的性質。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二
1、知道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2、認識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3、知道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化學肥料通常指、三大肥料。氮肥能磷肥能,鉀肥。
(指導閱讀)。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6~77的'有關內容,展現樣品,引導學生觀察,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表格。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氮肥。
活動1:用幾瓶碳酸氫銨樣品分小組學生傳遞聞氣味,體驗什么是氨味。
討論:
1、含有銨根離子的氮肥能否與堿性物質混合使用。
補充實驗:氯化銨固體與氫氧化鈣固體研磨。
現象:
結論:
2、我們知道,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氣,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氣并轉化成氮肥呢?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磷肥。
討論:磷肥施用過量對植物的影響?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鉀肥。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復合肥。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三
通過對《元素》的課堂教學,為了探究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以后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思路,現對這一節課進行一下反思: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使課堂初知識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備課過程中,從上一節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較為抽象的概念變得較為淺顯易懂。課堂的邏輯性教好,重點突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知識接受情況較好,完成了本節課的既定任務。
不足之處:
1、在這節課中,內容比較多,各個環節時間比較緊張。
2、需控制好語速,留給學生更多些時間思考。
3、少講多練,多精選習題,充分鞏固。
4、多儲備些知識,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在各個方面還有不足,也會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師,勤學多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課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3)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課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2)雖然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但是學生在學習單質與化合物時,教師已經進行簡單的點撥,因此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在學習了《原子結構》之后,對于原子的分類是由質子數決定有一定的認識,可以幫助理解元素的定義。
(3)通過平時對常見物質的化學式的滲透,能夠使學生對元素符號及其意義有一定了解,對本課題的教學易于接受。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四
(1)了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及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2)了解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進行加工。
(2)學會自學,提高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
(4)學習如何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維護人體健康而好好學習化學的決心。
能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
歸納初步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步驟和方法。
自學,學生講解,實驗,分析,歸納,應用實際。
教師用具:投影儀。
學生用具:儀器:藥匙、燒杯、玻璃棒、天平、鐵片、酒精燈、三角架、試管;
藥品:氯化銨、碳酸氫銨,磷礦粉、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硫酸銨、熟石灰。
1課時。
[引言]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農產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漸成為農作物增產的最有力措施。農作物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鉀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書]1.氮肥、磷肥、鉀肥是重要的肥料。
[學生講課](根據學生自己的預習情況及收集資料的情況,歸納常見氮肥及作用、常見磷肥及作用、常見鉀肥及作用,教師適當補充)。
1.氮肥:常見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銨鹽(如:nh4hco3、nh2cl)、硝酸鹽(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組成元素。氮肥對植物的生命活動以及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極為重要的。
作物缺氮會綠色褪淡,生長緩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產量品質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蠶豆等一些植物無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們可以將氮氣轉化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將氮氣轉化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見的磷肥有磷礦粉〔ca3(po4)2〕、鈣鎂磷肥(鈣和鎂的磷酸鹽)、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鈣和硫酸鈣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質。
磷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酶等多種重要化合物的組成元素。磷可以促進作物生長,還可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時會生長遲緩、產量降低、植株矮小、蒼老、瘦弱,莖細直立、分枝少,葉片小、缺光澤,根系發育差,易老化,成熟遲緩。
3.鉀肥:常見的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等含鉀化合物。
鉀具有保證各種代謝過程的順利進行、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鉀表現為最初老葉葉尖及葉緣發黃,以后黃化部逐步向內伸展同時葉緣變褐、焦枯,葉片出現褐斑,嚴重時葉肉壞死、脫落。
[過渡]以上各化肥營養元素比較單一,為使作物均勻地吸收各營養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種營養元素的復合肥料。例如:硝酸鉀、磷酸銨。
[提問]請說出以上復合肥料所含的.營養元素。
[學生回答]。
[轉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去看待問題。
[設問]談談你對化肥弊端的了解。
[學生發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會形成:
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氣污染。
[教師]同理:農藥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殺蟲,保護農業,但也存在潛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師]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生產了化肥、農藥,發展了農業,同時還應注意利用科學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盡量減少污染。
[板書]2.化肥和農藥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重要作用,但也會帶來環境問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提高它們的利用率,并注意減少污染。
1.比較氮肥(氯化銨、碳酸氫銨)、磷肥(磷礦粉、過磷酸鈣)和鉀肥(硫酸鉀、氯化鉀)的外觀、氣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歸納它們的性質。
氮肥磷肥鉀肥。
碳酸氫銨氯化銨磷礦粉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
外觀。
氣味。
溶解性。
2.取研細的氮肥(硫酸銨、氯化銨)、鉀肥(硫酸鉀、氯化鉀)各0.5g,分別放在鐵片上灼燒(如右圖所示),觀察現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別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氣味?
氮肥鉀肥。
硫酸銨氯化銨硫酸鉀氯化鉀。
灼燒。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據上述實驗,歸納初步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步驟和方法:
[學生活動]。
[交流]1.比較外觀、氣味、溶解性:
白色晶體。
刺激性氣味。
溶白色晶體。
無味。
溶灰白色粉末。
無味。
難溶灰白色粉末。
無味。
難溶白色晶體。
無味。
2.熔化冒煙有刺激味熔化冒煙。
有刺激味跳動無味跳動無味。
[板書]3.區分常見化肥的方法:
氮肥鉀肥磷肥。
看外觀白色晶體灰白色粉狀。
加水全部溶于水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燒可燃燒,熔化起泡或冒煙不燃燒,跳動或有爆裂聲。
加熟石灰放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不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放出。
[教師]氮肥有多種,不同氮肥性質也有差異,我們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區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簡易鑒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態,碳酸氫銨有強烈的氨味,據此可直接將它們與其他氮肥相區別。
其他常見肥可按下列步驟鑒別:
[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三種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們優點的同時要考慮到其對環境的危害,最后又總結出了利用物理、化學性質區分各種化肥的方法。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五
知識: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轉化;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稀”的關系與區別。
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過學習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關系,對學生進行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與區別。
綜合啟發式。
儀器:試管、燒杯、酒精燈、試管夾、藥匙。
藥品:食鹽、硝酸鉀、氫氧化鈣。
其它:火柴、水。
附1:課堂練習一
1.如何判斷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飽和?
附2:課堂練習二
3.將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不飽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欲使其成為飽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課堂練習三
下列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5.濃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6.在一定溫度下,食鹽的飽和溶液比其不飽和溶液濃。
附4:課堂練習答案(略)
附5:投影片設計
附6:隨堂檢測
1.
__
叫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__
叫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
a.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食鹽的飽和溶液比它的不飽和溶液要濃
b.濃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d.對同一溶質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要濃
3.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濃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該溶質,溶質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
d.增加該溶質,溶質不能繼續溶解的溶液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六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包括人體的元素組成、分類、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兩部分內容,重點敘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結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的學習,使學生對化學物質與健康生活的密切聯系的認識更趨完整和深入。首先課本中介紹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紹了鈣、鈉、鉀、鐵、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為了正確理解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類,而必需元素也有一個合理攝入量的問題,攝入過多、過少均不利于人體健康。這將使學生認識到,不經醫生診斷,盲目食用某些營養補劑是有害的。這一課題的重點是介紹一些元素與人體健康地關系。
教學中我注意強調必需元素的最佳攝入量,并引導學生討論本課題的討論題。由于學生對于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并不十分關注,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參入到學習中來。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七
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從而得出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燃燒可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事實,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此外通過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規律,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進展,避開災害,造福人類。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
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積累,對燃燒的現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習,特別是實驗探究有較濃厚的興趣。本課的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由學生自行通過探究、分析總結得出。
上課時,先以小魔術-----魔棒點燈,提起學生的好奇心,緊接著發問,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點燃酒精燈呢?引發學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后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然后回過頭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知識來揭秘剛才的魔術,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增加興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場逃生72字口訣,加強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一些不足:在講滅火的方法和原理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后說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將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歸類,這個學生自己歸類,得出結論更好,而不是由我去歸類。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適用范圍作為了解性內容,就不花費過多的時間去一一講解,簡單提出,然后布置學生課下去看。還有就是火場逃生72字口訣,改為由學生齊聲朗讀出來,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從總體上看,我認為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利用各種生活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結合本校的資源設備,結合學生分組實驗,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八
本課例是典型的與實際聯系的課程,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識點。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方面都有很好的資源連接,例如:常見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種元素還是由于哪種元素的超標;還有課前布置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各種食品、藥品的包裝,觀察其中含有的化學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最后提出的問題:胃藥達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應掉多余的胃酸。這是學生把課堂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完全聯系在了一起。我在課堂中適當用課件輔助解決了各種元素和相應缺乏癥的聯系。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增強了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本課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后又誘使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從問題開始,最后又以問題結束,體現了一種全新的以問題為主鏈的課堂學習模式。
九年級化學化學式教學設計大全(19篇)篇十九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意境,了解詩人的情感;積累有關鄉愁詩歌。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掌握誦讀詩歌的技巧;發揮想象,描繪詩歌情境;通過合作探究,不斷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朗讀詩歌,理解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描繪詩歌情境,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點撥、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讀、聯想寫、合作賞、探究拓。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背景音樂《思鄉曲》)。
有這樣一句歌詞:到不了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的確,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無數游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余光中的《鄉愁》,體會他那份別樣的思鄉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教師補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隨反動派去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代表詩集有《舟子的悲劇》《蓮的聯想》《白玉苦瓜》等。其詩構思精巧、語言流暢、韻律優美。
2.引導學生了解余光中的鄉愁情結。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華”之意。后來,因為一首膾炙人口的《鄉愁》,讓無數中國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從21歲漂泊臺灣,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于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在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一股濃濃的鄉情,一縷淡淡的鄉愁。因此,他被譽為“鄉愁詩人”。
三.誦讀理解。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你認為應用怎樣的語調語速朗讀這首詩(語調深沉、語速緩慢、情感遞進)。
再次練讀后指名讀,學生評價朗讀效果。(范讀、練讀、評價)。
2.齊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來表達感情?)。
學生陳述,教師點撥:四種意象,四段人生歷程,對應不同感情,思念—眷戀—哀痛—愛國。由家而國,層層遞進,物-情-人達到了和諧完美的.統一。
四.情景再現。
(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展開想象,分節描繪詩歌所蘊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諧統一。)。
學生完成后,小組推薦展示。教師有針對性地點評指導。
五.品讀賞析。
再讀詩歌,任選角度,合作交流,簡單賞析。
學生交流時,教師可有側重從下列角度進行引導。
語言表達(疊詞、量詞、修辭;字字關情,朗朗上口)。
結構特點(整齊和諧、錯落有致;重章復沓,回環往復、一詠三嘆)。
寫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選一首,對比閱讀,比較異同。
《鄉愁》(席慕容)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望大陸》(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席慕容詩:化抽象為形象,細膩含蓄,清麗柔婉,主題單純。
于右任詩:直抒胸臆,家國之戀,悲痛愴然,重章復沓。
余光中詩:與席詩相比他的思鄉情更為寬闊,更為獨特。
與于詩相比更含蓄,強調借助意象抒發情思。
七.小結升華。
對于我們華夏兒女來講,不管漂泊何方,故鄉永遠是我們最長久的停靠。無論任何時候,祖國的統一也都是我們最熱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夠愛自己的故鄉,更愛自己的祖國。
八.作業布置。
1.背誦三首鄉愁詩。
2.選擇其中一首,寫一段詩歌賞析文字,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