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有助于我們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和綜合素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經典讀后感作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一
楊玉環到宮中被封為貴妃兩年之后,安祿山方才正式入朝做官,便與楊玉環朝夕相見了。
被后世推崇為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不僅天生麗質,雍容華貴,而且能歌善舞,通曉音律,堪稱大唐演藝圈的“一姐”。作為紅極一時的唐代“大明星”,難免被整點“花邊新聞”或“桃色新聞”。于是,楊貴妃便在野史稗記與戲劇舞臺上,不時被娛樂八卦,不僅給她杜撰出一個最大的“情敵”——梅妃,還讓她給唐玄宗送上一頂“綠帽子”,說她曾跟安祿山私通。看來這“大明星”確實不好當,你身子最正,也會有人給你抹黑涂鴉,古今皆然。
據史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率15萬大軍長驅直入,下潼關逼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及朝中大員倉皇出逃蜀中,行至馬嵬驛,禁軍將士嘩變,誅殺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之后,唐朝用了整整八年時間才平定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在馬嵬驛被賜死的楊貴妃。
安史之亂”無疑與楊玉環有關聯,至少可以說是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借口圖謀不軌。《新唐書·則天武皇后楊貴妃傳》有載:“祿山反,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大意是說安祿山造反,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而且公開指出楊貴妃及幾個姐姐的罪惡。但翻閱新舊唐書,實難找出楊玉環與安祿山有曖昧關系的.任何記載或暗示,倒是《新唐書》中有說:玄宗寵信安祿山,命他與楊家諸姨結為兄弟,,而安祿山“母事妃”(拜楊貴妃為干娘),每次朝見天子,楊家人必定設宴招待。這里的“楊家人”應該不包括楊玉環,她可是大唐“皇家之人”。
安綠山拜見干娘。
無論是《開元天寶遺事》、《楊太真外傳》、《祿山事跡》等野史稗記,還是《唐史演義》、《梧桐雨》等小說雜劇,我們都能看到對“楊安戀”的大肆渲染,有的說得活靈活現,幾近當今的某些“寫真集”,著實讓人難辨真假。其中便有“貴妃三日洗祿兒”的趣聞,說楊玉環為干兒子安祿山三天洗身。“洗三”是古代的一個習俗,在嬰兒出生后的第三日,便舉行沐浴儀式,召集親友為嬰兒祝吉,也稱“三朝洗兒”,意在“洗污免難、祈祥圖吉”。楊玉環在禁宮中為比她大二十幾歲的安祿山洗澡,似乎讓人感覺有些啼笑皆非!
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則說,安祿山進入宮廷后,因與楊貴妃有暖昧關系,被楊國忠察覺而奏明玄宗,安祿山被逐出宮外,改封漁陽節度使,去鎮守邊關。安祿山離開后,楊貴妃日夜思念,心生煩惱。安祿山起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唐史演義》中描寫說,“祿山與貴妃鬼混一年有余,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這“訶子”是唐代貴婦中流行的一種無帶內衣,也相傳是楊玉環為掩飾所傷之乳而發明的。
最要命的還不在于此。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6中竟然也記載有“貴妃洗祿兒”事,說是楊玉環用錦繡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祿山,讓宮女用彩轎抬起。唐玄宗還親自去觀看“洗兒”并予賞賜。又說“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丑聲聞于外,上亦不疑也。”司馬光也傾向于楊玉環與安祿山有私情,但又說玄宗“卻不懷疑”。唐玄宗知道楊貴妃與安祿山通宵鬼混,但又毫不懷疑,這堂堂唐明皇豈不成了一“白癡”。
其實,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之說當屬坊間八卦傳聞,從諸方面都難圓其說。
首先是正史上毫無記載,就連暗示也沒留下一點。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記也是依據野史,不足證信。《資治通鑒》本是用來警示皇帝的“警示教育”片,或許司馬光覺得這“楊安戀”實在是個難得的“噱頭”,棄之可惜,便腆著老臉放進了“正史”。再說司馬光所記“貴妃洗祿兒”的時間是天寶十年,這正是楊貴妃受玄宗專寵的時期,倆人“行同輦,止同室,宴專席,寢專房”,幾乎形影不離,安祿山實無機可乘。
再則,楊玉環“傍”安祿山之動機安在?楊玉環貴極實際上的“皇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朝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楊國忠,安祿山不過一封疆大吏,不值得她去投懷送抱。如果說楊玉環是為滿足個人的欲望,這安祿山不僅比她大二十幾歲,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揚,言語粗魯,雍容華貴的楊貴妃怎么會瞧得上他呢!
楊貴妃與安綠山“私通”說,不僅有娛樂八卦的成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摻雜其間。李唐王朝的追隨者,需要給那場著名的“安史之亂”找只“替罪羊”,楊貴妃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于是,楊貴妃便成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又是一個“紅顏禍水”論。
既然這楊貴妃是“紅顏禍水”,何不給她假想一個“情敵”,再弄個“情夫”。唯其如此,才讓人覺得馬嵬驛嘩變合乎理情,這楊貴妃死不當惜,而玄宗癡迷于這樣一個有失婦道的妃子似乎不值得。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二
有一本書讓我感動不已,思緒萬千。那一本關于“美好生活”的書叫做《安妮日記》。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是一位德國猶太女子,安妮·弗蘭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起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難么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嗎”?安妮·弗蘭克是個活潑、可愛的猶太女孩,由于德國法西斯的殘暴屠殺,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進“后屋”。在后屋里,他們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也不能開燈,天天說話只能低聲細語,一個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漸短缺,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的活下來。
一個個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的猶太青年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惡啊!
從這本日記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愛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討厭的甚至厭惡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雖然身陷逆境,卻仍然有顆善良、愛學習、隨時約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錯事會把話說重了,自己都會認真的面對,及時糾正,還要自己反省,并為之道歉。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學習!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樣時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快樂!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三
這本書的作者是安妮?弗蘭克是德籍猶太人,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國的法蘭克福。她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著一家公司,家中有母親和姐姐一家四口過著安寧的生活。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歲生日。這一天,他收到了一本精美的日記本。她開始寫日記,并給日記本起了一個叫吉蒂的名字。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當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于花季之齡死于納粹集中營。日記是安妮在遇難前兩年藏身于密室中的生活和情感記載。
它的特點是內容非常的簡練樸實。看完本書,希望安妮在天堂幸福快樂,一路走好。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四
1940年,由希特勒帶領的“反猶行動”把在荷蘭避難的猶太人大批大批地抓起來送往集中營。而在他們當中,有一個13歲的小女孩——安妮?弗蘭克,與家人一起逃進了一間“秘密小屋”,并在一本被她叫做“基蒂”的日記本上,用青春少女的手筆記下了二戰時小屋中的點點滴滴。
小屋與外面的世界相比,是烏云中的一塊藍天,但這里的生活并不自由、幸福。為了躲避搜查,“秘密小屋”中的八個人必須在早上保持沉靜,在晚上才能稍微活動。每天,不合口味的飯菜、時好時壞的收音機、變化多端的信息、達恩夫婦無休止的吵架……,一切都是變幻莫測的,恐懼、驚嚇、猜測、饑餓……大人們的情緒漸漸地低落,開始成天抱怨。可安妮不同,她獨立勇敢、積極樂觀,坦然面對空襲、子彈,視它們為天空中飄過的云,一笑而過。她明辨是非,有思想、有信念,堅信總有一天和平會到來,堅信總有一天,人們都能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合上書,回想著安妮的日記,我開始崇拜起眼前的安妮。她在那么艱苦的環境還能堅持著熱愛生活的信念。哪怕最后被送到了可怕的集中營,身為幸存者的安妮,一次次面對著無辜的少女和小孩們走向焚尸爐、毒氣室,在如此殘酷的死亡面前,她依舊堅守著和平一定會到來的信念,在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默默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她就是這樣,心中住著一個充滿熱情的太陽,當遇上烏云密布、狂風驟雨,這個太陽就會馬上出來溫暖著她受傷的心,她內心憧憬著未來的小苗就這樣沐浴在陽光里茁壯地成長著。
其實,在和平年代的現今,我們的周圍也有許許多多熱愛生活,心中充滿著陽光的人。一個名叫喜芽的女孩,因先天殘疾,每只手都只有兩個手指。然而,熱愛音樂的喜芽,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而是做了一件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她用了5年半的時間刻苦練習鋼琴!喜芽不顧鋼琴老師和其他人的搖頭否定,堅守著內心的夢想,在母親的鼓勵下,用比正常人多一百倍的努力,最后奇跡般地完成了高難度的鋼琴曲《夢幻即興曲》的演奏,還獲邀去各地演出。如此“特殊”的她,在面對生活時,卻擁有著比普通人更火熱的心,不久前她還墜入愛河了呢!
與安妮和喜芽相比,我不禁自慚形穢。每次練鋼琴時,碰到一點小挫折,比如有一個指法一直練不好、有一個音節總是出錯,或者速度一直提不上去的時候,我就會又急又氣,還會尖叫,亂抓頭發,甚至想著棄之不理,再也不練琴了。在乒乓球比賽中,當我輸給對手的時候,我會一直悶悶不樂;有時,當聽到家人在討論我的失敗或不足時,我還會跑進廁所,一個人躲起來,不愿意面對……想到這些,再想想安妮和喜芽,我感到羞愧極了。
看完《安妮日記》,我總覺得在天堂里,安妮那雙清澈的眼睛正望著我,用她那純凈的聲音告訴我,要讓太陽住進自己的心,抱著火熱的激情面對生活。這聲音雖然微弱,但它卻比戰火中的炮響更震撼,更持久,一直在我的心中回蕩著……我相信,安妮的日記會一直鞭策著我。我要向安妮學習,積極面對生活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做一個內心住著陽光的人!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五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一本文學名著――《綠山墻的安妮》。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它很感人,書中人物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親情的渴望,讓我印象深刻。
《綠山墻的安妮》,又稱《綠屋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馬利。書中寫的是一個生活在孤兒院的小女孩安妮,被瑪麗亞和馬修收養后,干出了許多出人意料的事情。但自從上了學,她漸漸變得懂事。后來,她考上了城里一所最好的中學。她的死對頭,也是學習最好的男生吉爾巴特,也考上了這所中學,他們倆在這所學校默默比賽,最終,吉爾巴特得了獎牌,安妮得了獎學金。他們倆人同時考上了雷多蒙大學。但馬修突發心臟病,發現時已經死亡,瑪麗亞得了眼疾,如果再縫東西或者看報,眼睛就會瞎,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安妮毅然決定放棄上大學,留在了村里當老師,吉爾巴特也當上了一名老師,最終他們和好了。
主人公安妮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夸張的言辭,一切平凡的事物在她的眼中都妙趣橫生。她活潑好動,不拘小節,并因此干出了許多出人意料而又啼笑皆非的事情。這個聰明、頑皮、善言、倔強的可愛形象吸引了我。作者蒙格馬利之所以寫的這么成功,我猜肯定是描寫細致,文筆自然清新,富于表現力。尤其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讓人領略到優美的海島風光。我最喜歡安妮,她聰明機智,孝敬父母,當她為了照顧養母,放棄了那么好的大學,讓人敬佩。可算是最最最受歡迎的一名少女。
我從書中感覺到安妮知恩圖報,很有愛心。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六
伴隨著清晨鳥兒清脆的鳴叫聲,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安妮日記》,這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所記述的在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在這個沒有快樂、沒有陽光,只有恐懼和黑暗的密室里,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訴說了自己心中的苦悶。這本日記本,跟隨著安妮度過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年時光。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奇怪,因為這本書并不像其它的書,整本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道理,而它是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以及安妮對這些事的看法。這本書也沒有其它書所具有的優美流暢的文字,但它卻有真摯的感情和少女般清純的語言。這些特點使我們讀完這本書后,不僅能從中讀到歷史和戰爭,也能感悟到安妮自身的那種樂觀的思想。
在密室里躲避戰爭和災難的個人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習慣和行為。安妮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把這些看法都寫在了日記里。聰明、美麗和優秀的姐姐瑪戈·弗蘭克;偏袒姐姐,不注重妹妹的媽媽艾蒂絲·弗蘭克;平易近人,會安慰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自私、只為自己著想,對安妮不滿的凡·丹夫婦;可愛、親切和溫柔的彼得以及有教養、親切的牙醫阿爾弗列德·杜瑟爾。作者對這些人物都描寫得很具體,寫出了每一個人屬于他自己本身的特點。這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安妮了,那個開朗,活潑的猶太小女孩。我喜歡她那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閱讀和學習的人生態度,也喜歡她那永遠滿懷希望、身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的性格。我認為,我們應該像安妮學習,學習她那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容忍別人的品質。看過這本書,我從中讀到了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
這本《安妮日記》給我的感覺是緊張的,里面的密室雖然與世隔絕,但總有被發現的危險,我能感受到這八個人在如何恐懼,饑餓的狀態下生存,他們受著戰爭和病痛的折磨,就在這種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下了這些故事。文章中講述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那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寫出了戰爭所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除了這些,還有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覺和自己的苦悶。安妮把這本日記本取名“吉蒂”,并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吐露自己的心事。正是這本日記,伴隨安妮走過了兩年的時間,并給予安妮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的宣泄。
德國法西斯是殘忍的,是邪惡的,他扼殺了一個又一個正值青春的生命。無情的轟炸,殘酷的迫害,使無數家庭無法相聚,還有那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這一切的一切,都把我深深震撼了,我不僅厭惡法西斯,厭惡他執政以后,對猶太人的迫害,而且也讓我對安妮也有了更深的佩服,這個堅強,永不屈服的女孩。她在戰爭中成長,在困境中懂事,雖然她的生命在十五歲就終止,但她卻留下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讀完這本《安妮日記》,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也會懷著一顆永不氣餒不屈服的心,去面對人生當中未知的困難和危險!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七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敘了在荷蘭被納粹占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巖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匯——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真的很難想象,當人們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感到痛苦時,安妮卻仍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動力。
文中有一段曾寫道“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并且將每段艱辛的事情當作我日記的材料。”安妮雖然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可見她的精神家園是豐碩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們自己,從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們就好似一個美麗的泡泡,盡管耀眼奪目,但卻經不得一點風吹草動,隨時可能破碎。因此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但相對于經歷戰爭痛苦的安妮,我們所謂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于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錘煉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因為,安妮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永遠快樂的女孩;一個面對逆境卻不愿低頭的女孩正激勵著我們沖出逆境!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安妮,記錄下她生活的一點一滴,聽起來像夢魘,但卻能讓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摯的情感。這本書,或許該說這本日記,是陪伴著安妮成長的一件不會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讓讀者在看了后,會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的日記。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八
常常有猶太人被抓,有時會看到火光,有時會聽到槍聲,還有時會發生襲擊。
連安妮一共有8個藏匿者,是安妮、安妮的爸爸、安妮的'媽媽、范丹先生、范丹太太、瑪戈特、彼得,他們在1944年8月4日上午10點至10點30分之間被捕,沒過多久,庫格勒和克萊曼也被捕了,只有米普和貝普沒有捕到(這些是我從后記中知道的)。
最后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來,把安妮的日記編成了《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中另我最感人的一段是:安妮生前曾經說過:“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繼續活著。”她的愿望實現了。這個堅強的猶太小姑娘同她的作品一起長存不朽。
我相信,大家讀完以后也會覺得安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九
安妮日記中的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女孩,她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一個公司的密室里。她收到一本筆記本,安妮就把它當作筆記本了。
在密室里,他們每天的早餐是干面包和咖啡的代用品,午餐不是菠菜就是土豆,晚餐就吃黃油加蔬菜。每天都帶著德國人隨時來襲擊的'忐忑心情。他們簡直像生活在地獄之中。
而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和安妮當時的處境相比,簡直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擔心衣食住行。
安妮在這么糟糕的環境下也堅持寫日記,我們和她相比更加要好好學習。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
眾所皆知,《安妮日記》是一個猶太女孩在二戰時期寫的'日記,它記錄了安妮在后屋藏身的全程,也記錄下了安妮在后屋成長蛻變的過程。
安妮一家本在德國生活,安妮的父親是一名德籍商人,但原本和諧的生活卻被希特勒全盤打亂,由于希特勒的種族歧視,一家人為了生存,從德國流亡到了荷蘭,在一棟房子的后面,與范丹一家和牙醫杜塞爾一同秘密的生活。在日記中,這個地方被簡稱后屋。
在安妮13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日記,于是她開始用書信的形式寫日記,并假托寄給幻想女友吉蒂。安妮把自己的愛情、困惑、苦惱與思考統統寫在了信里,這讓日記本成為了她在后屋最好的朋友和精神寄托。
日記中安妮的情緒波動也比較大,她的語氣也從開始的無憂無慮變到了后來的成熟懂事。這讓很多人認為,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小孩是不可能寫出這樣成熟的文章的。
我認為,可能正是后屋那不盡人意的生活,鑄就了安妮的早熟。
設想一下,你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環境下生活兩年多,并一直面對同一群人,不論誰應該都會產生厭倦之情吧。這其中,安妮還因為其行為舉止不招人喜愛,成為后屋人口中的“小丑”。這兩者使安妮提早開始思考復雜的人際關系,并不停地進行自我反省,想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當你看到安妮的早熟時,不要驚訝,因為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猶太孩子從小就見到了人性扭曲的一面,見到自己的親人被德國軍人抓走甚至殺死,戰爭的殘酷使那時的猶太孩子都更加成熟。不止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多人的心理也扭曲了、崩潰了。安妮通過對后屋藏匿者們之間的種種矛盾的描寫,也側面的體現出了法西斯統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
這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猶太女孩的日記,但在日記里把法西斯的殘暴暴露無遺。
最后也要講一下安妮他們的結局。在1944年8月4日,后屋全體人員都被蓋世太保逮捕,9月3日,被送達波蘭的奧斯威辛,男人和女人在那里也分開了。10月時,范丹太太、瑪戈特和安妮被送到了德國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1月6日,弗蘭克太太由于精神恍惚,死于奧斯威辛集中營。范丹先生被毒氣毒死。杜塞爾死于諾恩加梅集中營。3月時,范丹太太、瑪戈特和安妮也相繼去世。八個藏匿者中,只有奧托·弗蘭克(安妮的父親)活了下來,也是他將安妮的日記公布于世的。
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那個時代也是一個悲劇。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一
安妮日記讀后感xx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著人心。她在見證著戰爭與迫害。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
安妮日記讀后感xx年的年輕生命,卻正如她日記里寫的那樣“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記錄了仿佛發生在一個美麗天使身上的故事。記住了一個天使一樣的少女,踏著凡間的塵埃,撫摸著戰爭的傷口,在痛苦和絕望的世界里種下星星點點的種子,漫浸希望的火種,灌注勃發的力量,儲蓄著對于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設想,對于未來世界的無限展望和期許。靜靜地躺在那本泛黃的日記里,淌在后人對于這段歲月無盡的沉思里。
讀完了全本書,我有很多的感嘆,為這個美麗感性的女孩。同時也深深觸動了內心的和平,珍視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二
最近我很熱衷于世界名著。后來品德書里有《安妮日記》資料,我便順便把《安妮日記》找來讀了。
剛開始讀的時候,真的沒什么感覺。唯一的感觸也就是覺得,安妮是個很樸素很認真的女孩,她偶爾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著,但面對自己覺得不正確的現象就會勇敢地反駁。我認為安妮是個很不錯的少女。盡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氣,但也正好反映了一個花季少女的倔強、純真與可愛。而在搬進密室后,她變得更加成熟了。當然,這是后話。
后來繼承自己奇怪的讀書習慣,直接翻了結尾。看到“后記”,我簡直是義憤填膺,氣憤不已。在當時納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里的8人,7人死于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監獄等。而那幾位幫助密室住戶的幾個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安妮執著的立場,認真的敘述,盡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記,但還是深深感動了我。
“生活最真實的就是背叛。”沒有誰背叛了猶太人,他們卻被命運所背棄。安妮心中所向往的正義、公平之所以是一個奢望,終究在于這個滿目瘡痍的社會。在當時的世界,公平啦、正直啦,即使有人懷著這樣的情感,但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猶太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可惜智慧無法改變命運,這正可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既然如此,所謂的正直有從何而來呢?因為血統而被殺,因為言行而被殺,因為反抗而被殺——這就是戰爭所帶來的殘酷和無奈。這些災難的罪魁禍首,還是戰爭罷了,還是野心罷了。
我所慶幸的是,那樣一個被權利和戰爭所左右的年代結束了。在安妮的生命里,有著太多的不公平,假如安妮能夠看到這一切,該是多么美好。我靜靜地沉思著。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三
喜歡看書,但是不喜歡寫書評,這似乎是我第一次寫,毫無頭緒,但總會好起來的!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說我的感觸:
安妮的情感細膩,情緒多變,最可貴的是她敢于深層剖析自己的內心,敢于面對自己的對錯,這也是她能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得過且過,我想如果人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混沌度日,雖長命百歲也不如安妮的16年有意義。
安妮和彼得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典型心理代表,他們深深感覺到沒人理解的痛苦,安妮表現得尤為明顯,她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表現出叛逆,如果她的媽媽能試著理解她,心就不會那么疏遠,這也給我敲響了警鐘,我要試著理解我的愛人,而不是一味地去改變,去要求,這完全是以愛之名的殘害!
看安妮內心世界的時候,我總在想我13~15歲的時候在干什么,答案是無憂無慮吧,盡管家境拮據,但起碼衣食無憂,有著充分的自由,能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開懷大笑,想跑就跑,想跳就逃,這看起來簡單的需求,在戰爭時期都是奢望,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反而迅速成長,盡管恐懼籠罩,盡管噩夢不斷,但支撐她的還有很多,她能為了爭取單獨學習的時間而與杜塞爾起爭執,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小說...炮火連天,遭遇可怕的滅族危機,安妮并沒有表現出多少沮喪和悲傷,而是一直擁抱自己熱愛的一切,不斷汲取營養,用盡全力來等待陽光的來臨。
我多么希望他們能堅持到解放,能重現過上正常的生活,當看到結尾的時候,我的心是顫抖的,捶胸頓足,就差一點點,奇跡并沒有發生,命運并沒有被改寫,我想如果安妮能活下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像她自己向往的一樣,親愛的安妮,祝你在天堂依然堅持自己,依然與眾不同。
綠墻山的安妮讀后感(匯總14篇)篇十四
起初知道安妮寶貝是在報紙見到介紹她的文章,然后在榕樹下看了對她作品的簡介《絕望的歌行感受安妮寶貝》,最后在逛書店時,買了一本她的書,里面收集了她的成名作《告別薇安》和《瞬間空白》、《七月和安生》等作品,看后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雖然現在對網絡文學的非議還很多,網絡作家就如滿天閃爍的星辰,大多已象流星般劃過,但顯然,對于安妮寶貝的作品依然有著說不完的話題。有人說她的作品情節雷同,人物似曾相識,表現得相當陰郁與灰暗,甚至令人晚上看了睡不著覺。我卻恰恰相反。記得那天晚上靜靜地看那本書,慢慢地一頁一頁地看,簡直是不舍得看太快,有時還會停下來,作一些所謂的思索,也是為了歇息。然后,狂亂不知所措的心仿佛得到了引導和安慰,漸漸得到了平息。那天晚上我睡得出奇的好,一直不容易平靜的思緒仿似沉淀了,幾乎沒多想什么就很安然地入眠了。
也許,是因為我在真正接觸安妮寶貝的文字時,剛好有著太多因網絡而起的、雜亂無章的思緒無法理清。無法言說的種種感受,卻在安妮寶貝的文字中找到了合適的表達形式。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許多人都聽過,就是:一個窮得沒有鞋子穿的小男孩,深感委屈地哭泣和抱怨,直到他在路上遇上另一個沒有雙腳的人。我看安妮寶貝的文字得到的一種感覺便是自己就象故事中的小孩一般,很奇怪。
也許有孤單,有寂寞,有不快樂,有難受,有傷心,有無奈,可是,這又怎么樣?茫茫人海中,不只我一個人這樣。在安妮寶貝的文字中,我觸摸到了這種自己無法表達清楚的感受,而且,我還知道,有很多的人有著同樣的感受,安妮的文字曾風靡一時就是明證。
換一句話說,或許每一個人都有孤獨感,強烈程度不同,激發的原因不同,但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因為世間上這樣的人不會少。正是想到了這一點,除去了一段時期以來束縛心靈的枷鎖,人也感覺輕快了。即使不是完全解脫,也算有所收獲。就如晴天陰天刮風下雨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一般,人們的心靈總也有被烏云遮蓋的時候,要努力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自己一個艷陽天。在我,看安妮寶貝的文字就是其中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