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所經歷的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反思和總結。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登高培訓是一種鍛煉身心的活動,它不僅能夠挑戰身體的極限,也能夠促使人們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通過近期參加的一次登高培訓,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登高培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挑戰自我(250字)
登高培訓的第一個挑戰是攀爬高大的登山壁。站在山腳下望上去,高度令人心生敬畏。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禁感到一絲恐懼。然而,我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在教練和隊友的激勵下,我鼓起勇氣,開始攀登。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細小的進展都讓我充滿喜悅。當我終于到達山頂時,我不禁感到一種巨大的滿足感。我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攀登了山壁,還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第三段:團隊合作(250字)
登高培訓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團隊合作。在攀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相互協作,互相幫助。在前行的過程中,我會遇到一些不易克服的障礙,例如太遠的距離,或者困哪在某個位置無法前進。然而,這正是團隊合作的時刻。我們一起商討解決辦法,互相鼓勵,互相支持。通過團隊努力,我們成功地克服了一個個難題。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通過合作,我們才能夠攀登到更高的高度。
第四段:克服思維障礙(250字)
登高培訓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挑戰,還會考驗參與者的思維。有時候,在陡峭的山壁前,我的腦海里會涌現出“我做不到”的想法。然而,我知道,這只是一種思維上的障礙。通過培訓,我學會了克服這些負面的思維。我告訴自己:“只有嘗試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到。”這個信念讓我愈發有信心面對挑戰,并努力去實現目標。我發現,當我意識到自己能夠克服思維障礙時,我也能夠在其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段:心理發展(300字)
登高培訓對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攀登過程中,我不僅克服了恐懼和不安,還鍛煉了我的耐心和毅力。而且,登高培訓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自己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并學會了如何應對。此外,我還學會了放下對失敗和打敗的恐懼,而是專注于邁向成功的努力。這種心理的成長,對于我今后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總結(100字)
登高培訓的心得體會是多方面的。攀登讓我挑戰自我,團隊合作讓我認識到團隊的力量,克服思維障礙讓我更具自信,而心理的發展則改變了我對自己和挑戰的看法。通過這次登高培訓,我不僅體驗到身心的快樂,還培養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將成為我未來發展路上的寶貴財富。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教學內容
講解,自學其余近體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故事引入
(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3、啟發式教學:(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學生自學
2、??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
1、??小結課文內容
2、??背誦全詩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參加登高培訓是我生命中一次難忘的經歷,這次活動融合了挑戰、團隊合作和心理自我突破等元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登高培訓中的心得體會,包括面對挑戰的勇氣和毅力、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突破的經驗。
第二段:挑戰的勇氣與毅力
登高培訓中,面對高高的攀爬困難,我必須克服恐懼和不安全感,展現出勇氣和毅力。剛開始的時候,我不停地往上看,感到害怕和無法掌控。然而,通過教練的鼓勵和同伴的支持,我逐漸學會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將注意力放在攀爬過程中的每一步。我從中學到了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這些都是在挑戰中培養出來的。
第三段: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登高培訓通過團隊合作來完成攀爬任務,這使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攀爬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有人負責給予指導,有人負責提供支持和鼓勵,有人負責確保安全。通過團隊的配合和默契,我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這次經歷告訴我,團隊合作不僅需要互相信任和協調,還需要溝通和分享。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
第四段:自我突破的經驗
登高培訓不僅是對身體的挑戰,更是對心理的挑戰。攀爬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困難,身體和精力都達到了極限。但是,我學會了調整自己的心態,堅信自己能夠完成任務。在攀爬高峰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興奮和自豪。這次經歷讓我認識到,只有突破自我,挑戰自我,才能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第五段:總結與展望
通過登高培訓,我深刻體會到了面對挑戰的勇氣和毅力、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突破的經驗。這次活動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認識到了自我潛力的巨大。我希望將這次經歷應用到以后的生活中,繼續挑戰自我的極限,不斷成長和進步。同時,我也希望能夠與團隊成員保持聯系,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進步。登高培訓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學到了許多重要的人生經驗,我將會一直珍惜并努力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四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詞作。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14.對這首詞分析不當的兩項是
a.上闋一二句寫登高興亭時的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寫出了戰火未熄的時代背景。
b.上闋三四句借用戰國高漸離和荊軻的典故,“憑高酹酒”給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闋五句切“高興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實悲,為后文的想象蓄勢。
d.下闋用灞橋等借指古都長安,“應待人來”暗示舊山河迫切等待著宋軍的收復。
e.題目中,詩人登高遠望長安南山,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
15.賞析“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兩句。
15.“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于景,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滿懷情意地讓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潔月光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為國家命運而愁苦的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
此詞題中用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片首句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次句寫烽火,這是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唐六典》說:“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注:“平安火并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游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臺。暮云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筑,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這說明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么憂郁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的描寫是從上片過渡而來,緊密相連,卻又是全新的狀態,全面表達了詩人“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這里,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后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這里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全詞由“哀”到“興”,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五
登高培訓是一種獨特的培訓方式,通過攀登高山來培養個人意志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我于近日參加了一次登高培訓活動,親身體驗了這種訓練方法,收獲頗多。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空氣的清新與美麗的風景
登上高山后,我第一次領略到了空氣的清新和山間的風景之美。不同于城市的喧囂和渾濁,山上的空氣讓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我感到心情愉悅,精神煥發。而且,山間的美景更是令人陶醉。俯瞰群山相連,儼然一幅壯麗的畫卷展現在我面前,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宏偉。這種美麗的景色不僅令人心曠神怡,更激發了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段:挑戰與克服
攀登高山是一項浩大的挑戰。一路上,我克服了無數困難和挑戰。最初的時候,我感到氣喘吁吁,腳步沉重,但我堅持不懈地向前;中途遭遇險峻的巖壁,我調整了心態,并得到了隊友的幫助,成功地克服了困難;最后,到達山頂的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和滿足感。這次攀登讓我從內心體會到,只要堅持努力,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能戰勝它們。同時,攀登高山也培養了我的意志力和毅力,讓我更加堅定地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挫折和困難。
第四段: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登高培訓中不僅僅是個人成長,還有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攀登高山需要隊員之間的互相信任和合作。每當有隊友遇到困難時,我們都會伸出援手;每當有隊友感到疲憊時,我們都會互相鼓勵;每當有隊友有進步時,我們都會共同慶祝。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使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最終達到了攀登高山的目標。通過這次培訓,我深深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明白了團隊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五段:對自我的認知和反思
通過登高培訓,我對自己的認知和反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登山路途中,我在疲勞和挑戰中找到了自己的潛力。我發現自己比想象中更有耐力,更有勇氣,也更有創造力。同時,攀登高山還要求我做到自我反思,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心態。登高培訓給了我思考自己行為舉止的機會,讓我深度反思了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角色和表現。通過這次培訓,我對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更加明確了未來的努力方向。
總結:
通過參加登高培訓,我領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宏偉,克服了挑戰,也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我對自己的認知和反思也得到了提升。這次登高培訓讓我成長了許多,我相信這些積累和感悟將在我以后的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六
下面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登高》《蜀相》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一課中杜甫的兩首詩《登高》《蜀相》。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課堂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近體詩定型于唐代,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幾種。這種新詩體的出現,給詩人們馳騁才力、抒發性靈開辟了新的途徑,也大大地拓寬了詩的題材。本課所選的六首詩是唐宋著名詩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詩中借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抒發了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學目標
從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出發,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杜甫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4.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能力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見的藝術手法并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2.感受詩人的高尚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5.學習借古人抒發自己情懷的寫法。
四、教學與教法
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的誦讀與鑒賞常常是合二為一的。教學時應特別注意讓學生作好課前預習,在反復誦讀中自行揣摩詩句含義及藝術特色,為課堂教學作好準備。另外,在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給學生講一些詩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識等,但不講的過多、過深。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局限,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聲像創設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課堂設計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才情。
(二)學習《登高》
1) 解題(多媒體顯示有關知識)
1.杜甫介紹、創作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2.寫作背景介紹
2)誦讀指導
多媒體顯示詩歌內容
1.播放誦讀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導。
3.介紹誦讀技巧,介紹七言句的朗讀節拍。
4.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
1.疏通詩意。
2.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人感情。
4.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5.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和思想境界。
一共設計五個問題,學生逐個討論,教師分別歸納明確。(課件演示歸納結論)
4)小結.
課件演示小結內容
(三)學習《蜀相》
1)介紹寫作背景(課件演示)
2)誦讀指導
1.課件演示詩歌內容,然后欣賞朗讀錄音。
2.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要求學生自學為主。步驟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大意,了解詩歌內容。
2.名句欣賞
品讀頷聯和尾聯,理解詩歌的語言特色,體會詩人感傷嘆婉的情調,進一步理解詩人借古抒懷的寫法。
(四)學生再讀這兩首詩,爭取當堂背誦,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員工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對工作效率的重要性。為了增強員工的團隊意識、挑戰自我和鍛煉身體,許多公司開始開展登高培訓。我最近參加了一次登高培訓,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體會。本文將對此進行總結。
第二段:挑戰自我,突破極限
登高培訓引導我們面對自己的恐懼和挑戰自我。一開始,站在高空的平臺上,我感到身體發抖,強烈的恐高感如影隨形。然而,隨著教練的鼓勵和團隊的支持,我克服了害怕。站在極限的邊緣,意味著突破自我,面對恐懼。我發現,當我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時,我能夠超越自己,獲得更大的成長。
第三段:團隊合作,互相支持
登高培訓不僅考驗個人的勇氣,也需要團隊的合作。在攀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互相合作,給予支持和鼓勵。每個人都遇到了困難和挑戰,但當我們共同努力時,團隊的力量就會顯現出來。我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會了用心去傾聽他人的意見,分享自己的心得,構建一個強大的團隊。
第四段:耐心和堅持,助力成功
登高培訓需要我們保持耐心和堅持,尤其是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攀登的過程是不斷嘗試和失敗的過程,但只要我們保持積極的態度,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就能取得成功。這個過程教會了我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如何堅持追求目標。
第五段:體驗成長,重塑自我
通過登高培訓,我不僅體驗到了身體和心理上的成長,也重塑了自己的個人形象。在攀爬過程中,我鍛煉了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增強了我的自信和自尊。同時,我也意識到無論在面對工作還是生活中,我都能夠面對困難并且勇敢地迎接挑戰。通過登高培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并且對自己的潛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總結:
登高培訓是一次充滿挑戰和成長的經歷。通過挑戰自我、團隊合作、保持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體會。這次培訓讓我在個人以及職業生涯中都獲得了突破和進步。我相信,在未來的工作中,我能夠更加勇敢地迎接困難,并且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八
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 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為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才的誦讀提示中,最后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作往往是為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么,我們了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后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這是兩只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長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為氣”,節令凄涼,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三;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親,此其八。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才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為氣”。)
四、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九
某日,我參加了一次以登高為主題的培訓活動。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我的身體素質,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思考和體驗。下面是我對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總結。
首先,登高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攀登山峰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困難和障礙,需要和隊友們緊密合作才能克服。例如,在攀登陡峭的山墻時,隊友們需要相互配合,用手拉住繩子上升。只有團隊齊心協力,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完成登山任務。這讓我深刻理解到,團隊合作不僅需要相互支持和信任,還需要有效地分工和溝通,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
其次,登高培訓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潛能和能力。一開始,我對于攀登這個陌生的活動感到有些恐懼和不安。然而,當我真正邁出第一步,攀登起來,我發現自己具備著更強大的能力和勇氣。每當攀登到一個新的高度,我都會對自己的突破感到興奮和自豪。這次登高培訓讓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勇敢面對未知,才能發現自己的潛能,實現更多的成長和進步。
再次,登高讓我對困難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攀登陡峭的山峰并不容易,需要面對險峻的山勢和不穩定的路面。在攀登過程中,我曾多次想要放棄,覺得這樣艱辛的過程并不值得。然而,每當我攀登到一個新的高度時,我就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讓我明白了困難不可怕,只要我們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難,邁向成功的彼岸。
最后,登高培訓也讓我對生命和自然有了新的體驗和感悟。站在山峰之巔,俯瞰山脈和大地,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麗和偉大。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讓我感到謙卑和敬畏,讓我明白到人類只是自然界中微小的一部分。這次登高培訓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熱愛大自然,也更加懂得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這次登高培訓不僅是一次團隊合作和個人成長的機會,也讓我對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自己的潛能和能力、困難的克服以及與大自然的關系都是我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寶貴經驗。我相信這些體會和收獲將會對我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幫助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十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作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作的律詩。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十一
登高培訓是一種旨在激發個體潛能、提升團隊凝聚力的培訓方式。通過在高空環境下進行各種挑戰和團隊合作項目,參與者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培養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最近我參加了一次登高培訓,我從中收獲了很多,對個人成長和團隊協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登高培訓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自己的優點和潛力。在攀爬垂直墻壁時,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勇氣和毅力,不畏困難地向上攀爬。我曾經害怕高度,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控制害怕的情緒,克服了自己內心的恐懼。當我成功攀爬到頂端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只要敢于追求,我可以克服任何困難。
不僅如此,登高培訓還加強了團隊之間的合作。在攀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互相幫助和支持。當我達到瓶頸時,隊友們給予了我鼓勵和幫助,讓我能夠繼續向前。而當其他人遇到困難時,我也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充分發揮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這次經歷讓我明白,一個團隊的成功離不開每個成員的貢獻和相互支持。
此外,登高培訓還讓我意識到了合理分配資源和共同目標的重要性。在攀爬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仔細分析每條路徑的優劣,并做出最合理的選擇。這要求我們綜合考慮每個人的能力和潛力,并協調好團隊整體的規劃。只有在目標明確、資源合理分配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一個挑戰。這個過程讓我明白,合理的資源分配和有效的規劃能夠提高團隊的執行力和效率。
最后,登高培訓還培養了我的領導能力。在攀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個有方向感和決策能力的領導者來統籌全局。我在團隊中發揮了領導者的作用,為團隊成員提供了指導和幫助。通過這次體驗,我學到了如何正確地處理團隊內部關系和如何激發成員的潛力。這次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優秀的領導者不僅需要有技能和智慧,還需要擁有耐心和善于傾聽的品質。
綜上所述,登高培訓給我帶來了許多啟示和收獲。我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和潛力,意識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學會了合理分配資源和明確目標,并培養了自己的領導能力。這次經歷讓我在個人成長和團隊合作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相信這些經歷會對我的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挑戰自我,為團隊的成功貢獻自己的力量。
登高培訓心得體會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作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作的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