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總結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整理歸納初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篇一
1、1kg≠9、8n。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進行變換。
2、月球上彈簧測力計、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狀態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3、壓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有關,但靜摩擦力跟壓力無關,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關。
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還要看有沒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5、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強和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6、杠桿調平:左高左調;天平調平:指針偏左右調。兩側的平衡螺母調節方向一樣。
7、動滑輪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豎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8、畫力臂的方法:一找支點(杠桿上固定不動的點),二畫力的作用線(把力延長或反向延長),三連距離(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四標字母。
9、動力最小,力臂應該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桿上找一點,使這一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
10、壓強的受力面積是接觸面積,單位是㎡。注意接觸面積是一個還是多個,更要注意單位換算:1c㎡=10-4㎡。
初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整理歸納初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篇二
易錯點: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種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建筑,種植水稻。
4.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
5.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武王
7.西周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局勢,擴大了統治范圍。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
易混點:
1. 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早期人類的主要依據。
2. 元謀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僅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這是北京人進步的地方。山頂洞人則更進一步,會人工取火。
3. 紙出現之前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陶器(刻畫符號)→龜甲、獸骨(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一竹木簡、絲帛(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
4. 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點:
一、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二、分封制,西周為鞏固統治而實施的一項社會等級制度,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和功勞大小將土地、平民、奴隸進行分封給諸侯,建立侯國,諸侯又可以繼續往下分封,等級鮮明,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義務:服從天子,繳納貢品,鎮守疆土,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開發了邊疆,加強了統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政治上: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出現了局部統一;各國實行改革變法,成為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
2.經濟上:鐵農具使用范圍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
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
4.社會形態上: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步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5、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易混易錯:
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實現了改革目的,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商鞅變法中商鞅被處死,只能說明變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不能說明變法失敗,因為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推動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6、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易混易錯:都江堰和靈渠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靈渠是運河,主要作用是航運。另外,前者是秦國(戰國時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時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兼并,法家思想順應時局需要,受到統治者青睞。
(2)儒家的政治理念體現了民本思想,雖不適應春秋戰國紛爭的時代需求,但對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考點:各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
秦漢魏晉時期
1、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易錯易混:
(1)秦國≠秦朝,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統一的朝代。
(2)在秦朝開創的各種制度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其最本質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
(3)縣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創,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出現;秦始皇將縣制發展為郡縣制并推行全國。
2、秦始皇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沿用了2000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源為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思想。
秦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并使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中國文明史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點:秦的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秦末農民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第二階段指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易錯易混:
(1)漢武帝“大一統”不叫“大統一”。統一僅止國土,大一統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多個方面。
(2)秦始皇統一后,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做為標準貨幣。漢武帝時期統一鑄造五銖錢。
(3)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對儒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但二者的本質相同,即均為文化專制的手段。它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
(4)關于治國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漢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及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
易考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列表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統治措施的異同。
易錯點:
1. 重要歷史名詞書寫:
張騫、賈思勰、王羲之、西域都護、民族交融(不要寫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寫成“民族合并”)
2. 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漢化”,漢化的過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過程。
易混點:
1.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非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
2.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江南地區的開發指的是南方經濟得到初步發展,經濟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經濟優于北方。
易考點:
1.聯系“一帶一路”時政熱點,考查古代絲綢之路和對外交往
2.以造紙術為例考查中國傳統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4.司馬遷對史料的考證及治史態度有時成為命題材料,適當關注
隋唐宋時期
易錯點:
2、科舉制的創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3、曲轅犁是耕作工具,筒車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6、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易混點:
1、唐太宗時期名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2、李白:“詩仙”,飄逸灑脫、浪漫情懷;杜甫“詩圣”“詩史”淳樸厚重悲憤凄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3、閻立本,代表作品《步輦圖》,特點是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吳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圖》,特點是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4、唐朝書法家顏真卿,特點: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品《顏氏家廟碑》);歐陽詢(特點: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碑》。
易考點:
1、大運河的開通
①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②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
①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為重要。武則天:首創殿試。
科舉制的積極影響:a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b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1 300多年。
3唐朝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c、玄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
4、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
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
5、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方面: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杯酒釋兵權)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力,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安排文臣擔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
(3)、財政方面: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稅收歸中央。
三、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影響:
a、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穩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c、(消極作用)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明清時期
易錯點:
1.易錯的歷史名詞:八股取士、班禪、駐藏大臣、伊犁將軍、金瓶掣簽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3.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沒有到達歐洲。鄭和下西洋屬于友好交往。
4.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種獨立的考試制度,而是科舉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現。
5.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和功能分區突出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易混點:
1.明朝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蒙古族,秦朝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匈奴族。
2.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
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屬于抗擊外國侵略的斗爭
4. 注意辨析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是兩個有聯系的概念,同時也要認識到強化君主專制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5. 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才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易考點:
1.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變化的總趨勢: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以古代君主專制的確立、發展、加強和結束為縱向,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易聯系絲綢之路,唐朝、宋朝的對外交往,“一帶一路”倡議,新航路開辟考查。
3.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對今天的借鑒意義
(1)特點:規模大、人數多、范圍廣、時間早(比歐洲新航路開辟早半個多世紀)、航程遠。
(2)借鑒意義:倡導開放、交流與合作,對外友好往來。
4.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為線索,聯系當今時事熱點,考查國家統一問題。
5.明代科技巨著的典型特點是繼承與總結
(1)從內容上看,多為總結性的巨著,為集大成之作。
(2)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未有實質性的突破,但中國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從部分內容看,開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學,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新疆、臺灣】
一、臺灣:
開始歸中國管轄:元朝——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意義: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1. 1684年設置臺灣府;(意義: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2. 1885年設置臺灣省。
二、新疆:
開始歸中國管轄:西漢——西域都護府
清朝:1.設置伊犁將軍;2.平定噶爾丹叛亂(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順治)
(作用:穩定了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統一。)
四、啟示:新疆、西藏、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整理歸納初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篇三
初中的學習在準備歷史中考時,要依據中考指南對課本進行單元全面復習,著重復習常考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考歷史常考的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及發展:
②、歷史地位: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③、鞏固政權措施:創建軍隊,頒布刑法,設置監獄,完善了國家機構。
④、王位世襲制的開始: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禪讓時代”結束,開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
2、夏朝的衰亡:
①、夏朝的最后一個王:桀(jié)
②、原因:窮奢極欲,無休止的征發勞役等。
二、商朝的興衰:
1、商朝的建立及發展:
②、歷史地位: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③、遷都: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殷(殷是指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又稱殷朝。
④、商朝的發展:a、商朝的疆域:東到今山東西部,北到河北中部,南至長江流域,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b、經濟狀況:經濟以農業為主,發展較快。手工業生產技術進步更加迅速,創造出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2、商朝的衰亡:
①、商朝的最后一個王:紂(zhòu)
②、原因:荒淫無道,修筑豪華宮殿,“酒池肉林”,刑法嚴酷等。
三、西周的興衰:
1、西周的建立和發展:
①、背景:周文王勵精圖治,國力迅速壯大。(周文王重用姜尚)
②、時間、建立者: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③、都城:鎬(hào)京【今陜西西安】
⑤、鞏固政權措施:實行分封制
a、目的:為加強西周對全國的統治。
b、分封制下各諸侯的義務:受封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覲、納貢,平時治理封國、守衛疆土,戰時要為周天子出兵作戰。
2、西周的衰亡:
①、原因: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其主要表現為:
a、周厲王暴虐無道,貪財好利,天下怨聲載道,引發國人暴動。 b、西周最后一個王周幽王貪念美色,重用小人,國勢更加衰弱。
②、滅亡時間:公元前771年
四、東周的建立:
蒸汽時代的到來(工業革命,也稱第一次工業革命 或 第一次科技革命)
2、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 18世紀60年代 開始的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3、1782年,英國機械師 瓦特改進蒸汽機。1785年后,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
4、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1825年,這列名為 旅行者號 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6、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及其發明(或改進)者:
①、珍妮機 哈格里夫斯 ②、蒸汽機 瓦特
③、火車機車 史蒂芬孫 ④、輪船(或汽船)
7、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或:火車的作用):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8、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能源: 煤炭
9、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理論基礎的是: 牛頓 理論基礎是:牛頓力學。
血腥的資本積累
1、三角貿易的路線(或過程):
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在非洲通過各種卑鄙的方式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
2、最先進行三角貿易的人(國家): 葡萄牙人 (葡萄牙)后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國家): 英國人 (英國)
3、三角貿易的起點、終點是: 歐洲
4、三角貿易的影響(后果):
①、三百多年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力,加速了非洲的貧窮和落后。
②、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5、三角貿易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什么作用: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三角貿易使我們認識到什么?(或說明了什么): 資本原始積累具有野蠻性、殘酷性。
7、到18世紀后半期,英國 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8、英國在印度的殖民頭目克萊武,率領軍隊侵占了孟加拉,把當地洗劫一空。
9、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的兩個途徑(或方面、方式):
①、三角貿易 ②、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初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整理歸納初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篇四
句號(。)表示一個陳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頓。
例: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
逗號(,)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例:學好了語文,我們才會讀書看報,才會寫信寫日記,才會寫好作文。
頓號(、)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的停頓。
例:燕子、雁、布谷、夜鶯都是定期遷徙的候鳥。
分號(;)表示一句話中并列的分句之間的停頓。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門外,蟬是最高的統治者。
冒號(:)用來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書中讀到過:冬眠不是睡眠,和日歷上的日月也扯不上關系。
問號(?)表示一個疑問句完了之后的停頓。
例:小朋友,你們的暑假生活過得豐富么?
嘆號(!)表示一句有強烈感情的`話完了之后的停頓。
例:愿你們在新學年中好好地學習語文!
引號(“”)1、引用對話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詞語。3、表示特定的稱謂,或需要著重指出的部分。
書名號(《》)表示書籍、文章、報刊、文件、影片等名稱。
例:今天,我讀了《給顏黎民的信》。
破折號(——)1、表示底下是解釋部分或說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遞進或轉折。3、表示聲音的延續。
例: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例:蟬的幼蟲爬到地面上來,常常在圓孔的附近徘徊,尋找適當的地方——一棵小樹,或是一根灌木枝——脫它的皮。
例:吃的不是白面包——黑面包能吃飽就不錯了,菜只有魚。
省略號(……)1、表示重復詞語或列舉的省略。2、表示說話未完或余意示盡。3、表示聲音斷斷續續。
例:古老的鐘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例:我跺著腳大聲喊:“咳!這么冷,小心你的腳……”
初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整理歸納初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篇五
1)勘測地形必須十分(準確),不能有半點馬虎。
2)這個意見提得非常(正確),我應該接受。
二、常用關聯詞使用列舉
1)她(既)是個三好學生,(又)是個優秀隊干。
2)他(一邊)聽音樂,(一邊)畫畫。
3)(因為)今天是六一節,(所以)不用上學。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機智。
5)小明(不僅)學習刻苦,(還)是個樂于助人的好學生。
6)(只有)敢于向困難挑戰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鉆研,(就)一定能克服這個困難。
8)(無論)刮風下雨,我(都)按時到校。
9)(雖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還是呆在家里認真學習。
10)(如果)明天天氣好,我們(就)去爬山。
11)(即使)你這次數學考了滿分,(也)不能驕傲。
12)凡卡心想:(與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鄉下爺爺那里。
13)劉胡蘭(寧可)犧牲自己,(也不)向敵人屈服。
14)這道題(不是)你做對了,(而是)我做對了。
15)他(一)讀起書來(就)廢寢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