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書中情節進行敘述,更重要的是能夠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反思和啟發。請大家瀏覽以下讀后感范文,相信其中一定有一篇能與你產生共鳴和啟發你的寫作思路。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一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里面精彩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顧茅廬”、“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還屬“七擒孟獲”。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良多,想要征服他人,就要贏得人心。因為靠蠻力解決問題只是一時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智慧去解決深層的問題,這是我從“七擒孟獲”中受到的啟發。
“七擒孟獲”中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后,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率部南渡瀘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戰爭。諸葛亮率軍到達南中時,聽說孟獲在這里威望很高,所以決定生擒孟獲,感化他。孔明共擒孟獲七次,放了他七次。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但孟獲不服氣,說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于是便有了一次次的擒與放。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卻是用植物做成的戰甲,有弱點存在。孔明用火攻戰勝孟獲,孟獲輸得心服口服。諸葛亮不但能力高強,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為深深的感動了孟獲。
“七擒孟獲”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看了這個故事后,我認為諸葛亮不但智慧過人,而且心胸開闊。面對敵人,他完全可以將其處死,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子做,還為他松綁、賜酒、以禮相待,將蜀國占領的土地退還給他。
我們如果像諸葛亮那樣,忍字當頭,做事深謀遠慮,那么,我們前面的道路也許會更平坦一些。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二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里面的精彩故事實在太多了,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草船借箭》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七擒孟獲》,因為這個故事讓我感慨良多。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贏得人心。因為靠蠻力解決問題只是一時的,要解決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就要運用智慧!這是我從《七擒孟獲》這個故事中受到的啟發。
《七擒孟獲》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后,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率部南渡滬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戰爭。諸葛亮率軍到達南中時,聽說孟獲在這里的`威望很高,就決定生擒孟獲,感化他。孔明一共擒了孟獲七次,也放了孟獲七次。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但孟獲他不服,說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獲。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孟獲不是詐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殘殺而戰敗。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但卻是用草木植物做的戰袍,用火攻自然可破。七戰七敗,孟獲輸得可是心服口服。諸葛亮不僅戰術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孟獲,孟獲誠懇地說道:“您具有上天一樣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于是,“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傳為了千古美談。
歷史從未走遠,反而歷久彌新,在今天也能引人深思。諸葛亮面對被擒住的敵人,他完全可以處死,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做,還為他松綁、賜酒食,以禮相待。孟獲雖是粗魯之人,但也被這種寬容大量的情懷感動了,由此可見,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拳頭啊!
我們如果像諸葛亮那樣,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就會多個朋友,少個敵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三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是呀!要想別人服你,就要讓他得心先服你。因為蠻力不能解決一切,而智慧卻是萬能的。不是嗎?這一點小小的收獲都來自于《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后,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掠。孔明為平定四方,決定親自征伐蠻王。孔明共擒孟獲七次,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趙云等人殺了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也被張嶷、張翼所擒。孟獲不服,孔明放虎歸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獲不是詐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殘殺而戰敗。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戰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戰勝孟獲,7戰7敗,使孟獲輸得心服口服,決定永不再戰。
這個故事雖短,卻令人記憶深刻。區區一蠻王,為何驚動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讓后院著火,才能全心全意對付魏、吳兩國。孔明之所以能戰勝頑強抵抗的孟獲,不就是因為智慧遠遠比蠻力更重要嗎?孟獲雖會用計,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葛亮用計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獲怎能不敗?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智慧永遠比蠻力更為重要。輸贏并不重要,若想讓別人服你,你就得讓他的心先服你。這樣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不是嗎?《七擒孟獲》中孔明并非有意殺孟獲,他明白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再戰爭。
這些收獲讓我受益匪淺,從中讓我聯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貓和老鼠》中那機靈的小老鼠,為何它能屢次從貓口逃生?也就是因為智慧的力量大于蠻力。還有一次,我與外公下棋。我與他大戰8盤,但我屢戰屢敗,8盤竟輸掉了7盤。前7盤,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盤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來我真的是輸了呀。現在回想起來,外公的戰爭基調不就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嗎?外公真可謂是“孔明二代”啊!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四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對別人,有時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獲得他們的心……這是我對《七擒孟獲》的感悟。
劉備死后,劉禪接位,諸葛亮為了平定南蠻,便點兵南征,不費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蠻王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便放了他,還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來,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獲他感動了,便歸順了諸葛亮,從此諸葛亮便平定了南蠻。三國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其實,諸葛亮最厲害的并不是他的兵法而是他那一顆能包容萬物的心,讓大家都臣服于他的麾下,怪不得大家都佩服他!!
讀了《七擒孟獲》之后,我非常佩服諸葛亮,我以后要向他多多學習,他的智慧能讓我在生活中受到更多啟發!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五
在三國演義中,經典戰役不少: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六出祁山等,但我認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當數七擒孟獲是也。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軍的時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進攻蜀軍。諸葛亮從手下那里了解到孟獲不僅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豪爽仗義,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爭取過來,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興復漢室”掃清障礙。
孟獲雖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軍敵不過自己,就不顧一切沖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俘。孟獲本以為會被諸葛亮處死,沒想到諸葛亮不但給他松了綁,還把他放了。但孟獲并不服氣,當夜,他組織500名刀斧手偷襲蜀軍兵營,不料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俘,但孟獲還是表示不服,要求給他機會再戰,雖然蜀軍將領們都認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獲殺了算了,但諸葛亮力排眾議,微笑著又把他放了。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獲不得不對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眾歸順了蜀漢政權。
在這場戰役中,《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和孟獲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說刻畫得栩栩如生。諸葛亮的老謀深算、深藏不露與孟獲的淺薄無知、魯莽無禮形成鮮明對比。比如說,在孟獲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諸葛亮帶孟獲參觀了蜀軍兵營,兵營里全都是些老弱殘兵(大軍已埋伏起來),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問孟獲:“這兵營布置得怎么樣?”這足以看出諸葛亮很有謀略和心計,而孟獲卻不以為然,輕率地說:“如果你的兵營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這可以看出孟獲雖勇敢,但很輕敵,不知是詐,缺乏謀略。果不其然,當孟獲為晚上偷襲蜀軍軍營的計劃洋洋得意時,卻不知蜀軍早已做好準備。晚上孟獲一來,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這場戰役外,《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其他的戰役能擒縱如此多的次數。我認為,這已經不是一場戰役,更是對首領膽識的考驗、心理的考驗。諸葛亮的非凡膽魄和寬廣的胸懷使我不禁肅然起敬;而孟獲作為一個失敗者,他那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和豪爽仗義的品質也是令人佩服的。
這場戰役最精彩的地方還是在諸葛亮運用的策略上。首先帶孟獲看兵營,讓他掉以輕心,然后等著他中埋伏,真可謂欲擒故縱,實為上策啊!還有,在孟獲營里快斷糧之時,諸葛亮又答應借孟獲糧食,但需要孟獲親自出來,和蜀軍將領一對一比武,結果一連幾場蜀將都敗下陣來。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這既給足了孟獲面子,又使孟獲為諸葛亮的寬容大度所感動,一箭雙雕,真不愧為諸葛孔明是也。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六
今天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第二十八章節《七擒孟獲》讀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諸葛亮那種寬容的胸懷、聰明的頭腦。故事主要講諸葛亮在成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南方蠻王跟雍闿等,起兵謀反。而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孟獲已經加破兵敗,就只好從鄰國借來三萬騰甲兵攻打諸葛亮。諸葛亮沒動一槍一刀就一場火把騰甲兵燒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這時孟獲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謀反。
我覺得故事中得諸葛亮非常聰明,能七次擒孟獲讓孟獲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而書中的孟獲非常蠻橫用十萬蠻兵橫沖直撞攻城可太輕敵結果被諸葛亮偷襲。途中逃跑又被攔冰殺個光最后想抓諸葛亮結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我在生活中有時也像孟獲一樣只會用蠻力解決問題。
上次,下課了因為唐明軒沒事找事把我說成“蘿卜絲”,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我怒火中燒,隨手抓起唐明軒的水壺丟了。然后他又擠水放我身上。我抓住他得衣領,就把他壓在地上,掄起鐵一般大小的拳頭使出平生吃奶的勁往他身上瘋打。最后我還是被老是罰了,要是當時我有諸葛亮那樣寬容的胸懷、冷靜思考,就不會對同學大打出手,給老是添麻煩。
我從書本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靜思考,再做出決定,不能蠻橫不講理,不然的話就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七
我在讀《中外歷史故事》的“諸葛亮七擒孟獲”中深有感觸。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劉備去世后,要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然而在其中,南中地區發生叛亂。叛亂的首領是孟獲,他在當地很有威望,這給蜀國統一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于是,丞相諸葛亮要去南中平定叛亂,本來他是可以很輕松的平定這次叛亂的,但為了收服當地民心,諸葛亮打算用攻心策略。公元225年3月,蜀軍大舉南征,輕松地生擒叛亂首領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放了他。但沒過多久,孟獲又被擒住,還是不服,又被諸葛亮放了。就這樣,孟獲被捉了放,放了又捉,前前后后共計七次,最后終于心服諸葛亮,誓不再反。
這是我的看法。你呢?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八
這本書我從頭到尾讀捕捉孟獲“七這本書,有一個小故事,我感覺很好。
三國時,一旦劉備知道關羽睡著了,他把憤怒,張飛一起在率討伐孫權的士兵。諸葛亮但時間不會做一筆交易。張飛,不要分散,不想獨自帶領軍隊整裝待命。他派了三天的白色旗幟、服裝。兩只手沒能完成,所以張飛沒吃飯。兩人總是記恨于心,張飛死于一場夢。
讀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不只是為了一個小小時打別人,最后總是對他自己的。也會斤斤計較,應該是太過樂觀了。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九
劉備死后,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侵犯邊境。諸葛亮聞報,對劉禪說:“依臣之見,應該先平定他們。”劉禪同意了。當年三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向南進發,節節勝利。四個郡的叛亂很快平定。但孟獲收集了散兵,繼續反抗。于是諸葛亮下了一道命令:只許活捉,不能傷害。所以諸葛亮一次次用計捉住蠻王孟獲,又一次次放了他,等到第七次孟獲被捉時,終于投降了。
諸葛亮可真是一個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曠世奇才呀!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
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里反被擒獲,要等天熱后讓蜀軍自行退兵。
孔明令軍士在樹林中扎寨以避暑熱,兵馬不能過河。當地土人說是鬼怪冤魂作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獻寶。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孟獲第七次被擒。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闿、朱褒,斷蠻兵糧草,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于紙上。牌丁兵赤身裸體、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涂著鬼臉,披頭散發。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藥,讓孟優等蠻人吃喝,要再與孔明于銀坑洞決戰,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大軍方能渡河而回。
大軍回到成都,后主劉禪出城三十里迎接。劉禪與孔明并車而行,設太平筵。
孟獲在瀘水扎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孔明計謀,只守不戰,每天飲酒取樂。蜀將馬岱半夜渡瀘水,奪了元帥董荼那的糧草。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孔明在瀘水邊祭祀亡靈,放聲大哭,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才真心投降,占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用她換回了張嶷,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孟獲得報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馬忠二將。
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后,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還招降了兩洞元帥作為內應。
孟獲堅守瀘江天險,以為萬無一失,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手里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木制巨獸,口里噴火,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
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復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張翼兩路追趕,王平。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藥燒死了無數蠻兵。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當夜,絕斷了夾山糧道。行至瀘水,狂風暴雨大作,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趙云又分兵三路殺來。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孔明又放了他。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余人。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又令馬岱領三千兵從沙河口渡河,繞到蠻兵后方。瀘水才變得平靜,糾集手下將孟獲綁了見孔明。孟獲仍是不服蜀軍大舉南征,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魏延、王平,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懷怨恨。孔明便放他回去,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被魏延生擒活捉。
孔明見蠻地已平,班師回國,趁孟獲大醉,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等待時機。
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孔明讓孟獲看過蜀營的精兵糧草后,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
孟獲不服,重賞三軍。從此每年有三百多個鄰邦向蜀國進貢,孟獲仍是不服,便又將他釋回...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里反被擒獲,要等天熱后讓蜀軍自行退兵。
孔明令軍士在樹林中扎寨以避暑熱,兵馬不能過河。當地土人說是鬼怪冤魂作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獻寶。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孟獲第七次被擒。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闿、朱褒,斷蠻兵糧草,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于紙上。牌丁兵赤身裸體、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涂著鬼臉,披頭散發。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藥,讓孟優等蠻人吃喝,要再與孔明于銀坑洞決戰,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大軍方能渡河而回。
大軍回到成都,后主劉禪出城三十里迎接。劉禪與孔明并車而行,設太平筵。
孟獲在瀘水扎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孔明計謀,只守不戰,每天飲酒取樂。蜀將馬岱半夜渡瀘水,奪了元帥董荼那的糧草。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孔明在瀘水邊祭祀亡靈,放聲大哭,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才真心投降,占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用她換回了張嶷,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孟獲得報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馬忠二將。
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后,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還招降了兩洞元帥作為內應。
孟獲堅守瀘江天險,以為萬無一失,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手里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木制巨獸,口里噴火,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
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復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張翼兩路追趕,王平。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藥燒死了無數蠻兵。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當夜,絕斷了夾山糧道。行至瀘水,狂風暴雨大作,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趙云又分兵三路殺來。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孔明又放了他。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余人。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又令馬岱領三千兵從沙河口渡河,繞到蠻兵后方。瀘水才變得平靜,糾集手下將孟獲綁了見孔明。孟獲仍是不服蜀軍大舉南征,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魏延、王平,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懷怨恨。孔明便放他回去,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被魏延生擒活捉。
孔明見蠻地已平,班師回國,趁孟獲大醉,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等待時機。
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孔明讓孟獲看過蜀營的精兵糧草后,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
孟獲不服,重賞三軍。從此每年有三百多個鄰邦向蜀國進貢,孟獲仍是不服,便又將他釋回...
之所以說孟獲可憐,是因為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第一,削弱了南蠻實力。諸葛亮每次擒獲孟獲,總是將他向南蠻深處趕,并不是自己退后,就是為了削弱南蠻實力。一路上的南蠻首領,除了孟獲基本都被殺了,南蠻也死了無數,讓孟獲有心謀反,南蠻也沒有那實力。并且即使孟獲最后沒有投降,殺了剩下的幾個南蠻首領,南蠻也將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可以保證數十年南蠻沒實力給蜀漢帶來實質性的危害。
第二,彰顯武力,打擊南蠻信心。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深入南蠻腹地,給南蠻留下了不可戰勝的印象。而對于孟獲,就是告訴他,無論你怎么逃,只要我想,就可以抓住你。孟獲只是諸葛亮手中的猴子,捏圓捏扁隨諸葛亮心意。極大的打擊孟獲的信心,最后可能也沒人敢跟著孟獲反抗了。
第三,殺雞儆猴。諸葛亮一路對孟獲七擒七縱,除了孟獲的親人,其他南蠻首領,幾乎全部被殺。就是告訴孟獲,我可是會殺人的,不要消磨干凈了我的耐性。并且也不是非用你不可,南蠻可不是只有你一個南蠻王。
第五,為孟獲埋下隱患。被孟獲連累死的人很多,難免有人想為死者報仇,或者借此建立自己的地位。如果孟獲不投靠蜀漢,那些人攻打蜀漢打不過,而孟獲正好在其路上,實力又被削弱了很多。即使最后諸葛亮不殺他,讓南蠻自己內亂,對蜀漢也是很好的。只是孟獲就不好受了。
當然,孟獲最后做了正確的選擇,成了一個獲益者,由此可見諸葛亮還是蠻厚道的。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一
公元224年諸葛亮為了出軍北伐,而國家又不受蠻王孟獲侵犯,決定率兵討伐。
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率軍向南進攻了。我看到的最精彩的一段是孟獲第七次當俘虜的這一段,諸葛亮六擒六放孟獲之后,家破兵敗只得向銀坑山附近的烏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的藤甲用油反復浸泡,晾曬幾十次而制成的,它們又硬又滑,刀槍不入,十分厲害,諸葛亮對這些藤甲兵早已成竹在胸,不用一槍一箭,只用一場火攻就把藤甲兵燒得一干二凈,第七次俘虜的孟獲終于心服口服的歸順了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很有才華,可以說前無故人、后無來者,但他在劉備死后沒有為培養出一批出色的將軍,或許這就是導至蜀國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最好還是不要神化他為好。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二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里面精彩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有:《桃園三結義》《空城計》《三顧茅廬》《溫酒斬華雄》……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算《七擒孟獲》。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受很多。
《七擒孟獲》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后,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率部南渡滬水,想平定南中的戰爭。諸葛亮率軍到達南中時,聽說孟獲在這里威望很高,決定生擒孟獲,感化他。諸葛亮共擒孟獲七次,放了他七次。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但孟獲很不服氣,說什么勝敗乃家常之事,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把孟獲放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時,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諸葛亮,那兵雖強,可是使用植物做的藤甲有弱點存在。諸葛亮用火戰勝孟獲,孟獲輸的心服口服。諸葛亮不但本領高強,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感動了孟獲。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諸葛亮不但智慧過人,而且心胸開闊,面對被擒住的敵人,他完全可以將其處死,他不但沒有這樣,還給他松綁,請他吃酒,以禮相待,還把土地還給了他。孟獲雖然是個粗魯人,但也被他所感動,由此可見,最大的力量不是“打”!
我們如果像諸葛亮那樣做,就少了一個敵人。此乃得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三
書,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它默默地教會了我一個又一個道理。《上下五千年》是我們必讀的一本書,當我讀完了《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后,深有感觸。
故事中的孟獲被諸葛亮捉住了七次。孟獲是個有勇無謀的人,那里是諸葛亮的對手?可他還是不服氣,諸葛亮卻一次又一次的把孟獲放了。當孟獲第七次被諸葛亮捉住和時候,諸葛亮還要放。但獲孟獲卻流著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之義盡了。我打心眼里佩服。從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就這樣,諸葛亮用寬容感動了孟獲。
讀到這里,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更佩服他豁達大度的品質。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可惜,現實生活中像諸葛亮那樣心胸寬闊的人卻不多。
“比陸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靈。”這是我讀了這個故事最深的感受。我發現,我的心靈遠遠不如諸葛亮的寬闊。
記得有一次,舅舅家的小弟弟來我家玩。他來到我房間,在我的床上又蹦又跳,又喊又叫,突然,我桌上的一個水晶球吸引住可他的眼球。弟弟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拿起水晶球左瞧右看,愛不釋手。我發現了,大叫一聲,把他嚇了一大跳,水晶球“啪”的掉到了地上,摔碎了,里面的水流了出來。弟弟不知所措的望著我。我頓時火冒三丈,對他大吼:“誰讓你亂動我的東西的?!以后再也不許你到我的房間來!”說著,就把弟弟猛地推出了房間。弟弟摔倒了,大哭了起來,我卻沒理他。
現在想想,臉一陣陣的火辣,真是太慚愧了!下次去舅舅家家,一定要向弟弟道個歉,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的人。
看到同學學習成績好,有些人就心懷嫉妒,甚至在背地里說人家的壞話,搞得同學們之間不能和睦相處。有時候,同學之間發生一些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學就是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唉,比起諸葛亮,我們真應該自慚形穢呀!
讀書讓人明理。讀了這個故事后不僅讓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宰相肚里能撐船”,也發現了自己以前的斤斤計較,更讓我明白了: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善良。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四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擒孟獲的故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三國演義中,經典戰役不少: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六出祁山等,但我認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當數七擒孟獲是也。
公元22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軍的時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進攻蜀軍。諸葛亮從手下那里了解到孟獲不僅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豪爽仗義,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爭取過來,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興復漢室”掃清障礙。
孟獲雖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軍敵不過自己,就不顧一切沖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俘。孟獲本以為會被諸葛亮處死,沒想到諸葛亮不但給他松了綁,還把他放了。但孟獲并不服氣,當夜,他組織500名刀斧手偷襲蜀軍兵營,不料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俘,但孟獲還是表示不服,要求給他機會再戰,雖然蜀軍將領們都認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獲殺了算了,但諸葛亮力排眾議,微笑著又把他放了。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獲不得不對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眾歸順了蜀漢政權。
在這場戰役中,《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和孟獲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說刻畫得栩栩如生。諸葛亮的老謀深算、深藏不露與孟獲的淺薄無知、魯莽無禮形成鮮明對比。比如說,在孟獲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諸葛亮帶孟獲參觀了蜀軍兵營,兵營里全都是些老弱殘兵(大軍已埋伏起來),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問孟獲:“這兵營布置得怎么樣?”這足以看出諸葛亮很有謀略和心計,而孟獲卻不以為然,輕率地說:“如果你的兵營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這可以看出孟獲雖勇敢,但很輕敵,不知是詐,缺乏謀略。果不其然,當孟獲為晚上偷襲蜀軍軍營的計劃洋洋得意時,卻不知蜀軍早已做好準備。晚上孟獲一來,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這場戰役外,《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其他的戰役能擒縱如此多的次數。我認為,這已經不是一場戰役,更是對首領膽識的考驗、心理的考驗。諸葛亮的非凡膽魄和寬廣的胸懷使我不禁肅然起敬;而孟獲作為一個失敗者,他那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和豪爽仗義的品質也是令人佩服的。
這場戰役最精彩的地方還是在諸葛亮運用的策略上。首先帶孟獲看兵營,讓他掉以輕心,然后等著他中埋伏,真可謂欲擒故縱,實為上策啊!還有,在孟獲營里快斷糧之時,諸葛亮又答應借孟獲糧食,但需要孟獲親自出來,和蜀軍將領一對一比武,結果一連幾場蜀將都敗下陣來。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這既給足了孟獲面子,又使孟獲為諸葛亮的寬容大度所感動,一箭雙雕,真不愧為諸葛孔明是也。
七擒孟獲的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五
《三國演義》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在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歡、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劉備駕崩后,它的兒子劉禪即位當了皇帝。這是位無能的新皇,當時勢力雄厚的魏國曹丕就聯絡了孫權以及遼東鮮卑、南蠻等少數民族的首領,大舉伐蜀。卻敗給了諸葛亮。
就在這次戰爭平定后不久,南蠻王孟獲又舉兵十萬準備謀反,諸葛亮率領人馬迎敵,運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孟獲。為了讓孟獲真心臣服,還七擒七縱,最后孟獲輸的是心服口服,并且十分敬佩諸葛亮,決定再也不背叛蜀國了。
讀了這段故事后,我認為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心胸也很寬闊,面對被擒住的敵人,他完全可以將孟獲處死,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做,還為他松綁、賜酒食,以禮相待,將蜀國占領的土地退還給他。孟獲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也被這種寬宏大量所感動了,以此可見,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拳頭啊!
想想在我的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情。鋼筆被同學摔壞了,如果我們板著臉,惡聲惡氣的讓他賠償,他不但不會理睬,還會發生爭吵。最后,兩人心里都不開心。如果我們換個態度,笑瞇瞇的對他說沒有關系的話,犯了錯的同學自己也會不好意思主動過來認錯的。
雨果曾說過:“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的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修養。“勢服人,心不然。禮服人,方無言。”希望我自己能擁有這樣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