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于書籍中所陳述觀點的思考和回應,能夠展示讀者對書籍主題的理解和個人觀點。推薦大家閱讀以下讀后感范文,每一篇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寫作水平。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一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作者、老母親、妻子和兒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互相幫助、互相關懷,更說明了親情無價。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后還是出來了。看到這里,我們都會以為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煉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于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二
我看過一篇名叫《散步》的文章,故事講述的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出門散步的故事,文章表現出的和諧溫馨,我十分的喜愛。
文章以“我”(莫懷戚)為中心人物,從“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選取“散步”這生活的一角,逐步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始終不厭倦,或許是被文章中那體現出的濃濃親情所感染。讀起來也格外的順暢與親切。
我特別喜歡最后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此來,就是整個世界。”多么平凡的一句話,卻把世界包括在內了。那是怎樣的一種親情。因為親人,彼此眼中只有對方存在。那又是一幅多么溫馨的畫面。
這篇文章,有很多語句運用對稱句式,讀起來連貫流暢,富有形式美和聲音美。深深吸引我的,并不是多么華麗的語句,多么巧妙的構思。而是文字間流露出的那一股無法言寓的親情。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是不會忘記它的。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三
在語文課上,老師發美文給我們看,在這無數優美的文章中,那篇《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打動了我。
上帝讓“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蝸牛啊!那是走的多么慢的呀!當“我”被它的速度激怒,對它拳打腳踢。可是它的速度不會再快了。“我”心中抱怨上帝有這么多的動物,那么多的昆蟲,為何偏要牽著蝸牛去散步呀!可是當我靜下心來,慢慢看周圍卻發現周圍的景色是那樣細致,那樣的美。
就像我每天都要家匆匆趕到學校,又從學校匆匆趕回家一樣,一路上,我只能看見外面的葉子長出來,葉子是路色的,葉子落光了,有花開了,花都敗了,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沒帶月票,只好自己慢慢走回家去,這一路我才發現,葉子不只有一種綠色,花兒更是姿態各異、五顏六色,它們不再像我往常所看到的那樣粗略了,而是更加精細了。
只要慢慢的走多細小、多美麗的景色都能被發現,只要慢慢的思考,再復雜的問題也有解開的時候,如果不慢慢的走,我又何曾知道原來葉子不只是綠色,它是有嫩黃色、翠綠色、深綠色,花兒不只是全部打開的,有的只是花骨朵,有的是才展開兩三瓣,有的是花瓣掉落的只剩下三四片花瓣,不慢慢走這些是看不出來的。如果不慢慢思考,直接放棄的話,那么可能永遠不知道它的答案,只有慢慢的想了我才知道答案。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一只與你一起散步的蝸牛呢?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四
有時候,一首詩賦亦能感悟歲月滄桑,一篇文章,恰似度過匆匆一生。驚天駭事會引發世界的震撼,一件小事,卻也讓人嘆為觀止。莫懷戚先生的《散步》便是如此。
初讀短文,并無什么驚嘆之處,它好像就是一件小事,一篇并不出彩的文章,可當你再品一遍,卻似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竟從幾個不起眼的字品出了“我”的責任,于是深深陶醉于此,越看越震撼,越看越不可思議,僅僅散步一件小事,卻體會了中華尊老愛幼的美德。它好似一盞燈,照亮了世界每個角落。所以說,讀書如品茶,品得越久,韻味越濃。
大詞小用,是這篇文章的風格;以小見大,是這篇文章的手法;尊老愛幼,是這篇文章的哲理。或許我們不該只停留于表面,只是看著文章,我們更應該去付之行動,去做、去認真地做,將中華悠久的美德傳承接力,傳下去。它不是形式,是行動!
想想父母,想想孩童,父母是過去,孩童是未來,你我是現在。回報父母,是你的本分,照顧孩童,是你的責任;只有二者兼行,這個家庭,民族乃至國家才會進步,才會復興。肩上擔的是責任,心之所向是光芒,每一次對父母的回報都是你前行的力量,不要等來不及的時候后悔!
寥寥幾字,一段故事,一種人生。
丁澤林同學的一句話:。
來日方長,我希望用我的愛,守住那份干凈的熱愛與美好!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五
親情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今天讀了《散文》一文,體會更加深刻。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作者、老母親、妻子和兒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互相幫助、相互關懷,更說明了親情無價。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后還是出來了。看到這里,明白人都知道作者不是逼迫老母親出來的。作者是想讓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從這兒我體會到作者非常關心自己的母親。而我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母親,沒有為母親做過一些事。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的兒子卻要做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路上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于對孫子的愛,老人就決定走小路了。從這里看出了中華人民的傳統文化:尊老愛幼。
這件事看似簡單的一件小事,卻體現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是多么和睦。作者對母親是多么孝順,而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父母,這讓我很慚愧!
從這課中,我感受到了親情是多么珍貴,我們應該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如果你沒有愛,請從現在開始,愛你的親人吧!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六
《散步》這篇文章,它就像是一首扣人心弦的詩,一首感人肺腑的歌,弘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巨大成就。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懂得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卻描述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就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庭里,“我”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候,“我”總是會主動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全家要到田野上去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因為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會覺得累。母親的想法并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體虛,才應該多出去走走。“我”的話飽含著重重溫暖,飽含著對母親深切的愛。有利于母親身體的增健,有利于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感覺滿心欣慰,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非常的和諧和幸福。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瀾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涌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景色優美。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邁,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越來越少,兒子還小,來日方長,陪伴他的機會還很多。讀后感·于是“我”就聽從母親的建議,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非常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就在“我”作出走大路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說:“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于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愿。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背上那個最疼愛的人,因此都走得很慢,很穩,很小心。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七
這個是應老師之邀寫的作業,時間緊任務重,交予孩子他爹完成,。當提到交一篇讀后感時,堯爸就想起了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們感動的書,我聽到推薦在書店讀到這本書后就毫不猶豫的買了下來,給堯堯講了一遍,堯堯沒啥感覺,也許這種感覺只有做了父母之后才能深刻的體會到吧,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罷,于是這本書被堯爸帶到了學校給他的孩子們看,而其中的故事讓堯爸也深深感動著。堯媽希望,在堯堯的成長中也有這種時刻,讓愛與堯同行。有愛同行這是一個父親和兒子散步的故事。書中每一次的散步都隱喻著生活中父子關系的不同階段。每一次,母親都在遠處注視著他們:最初是父親帶著孩子散步;兒子大了,開始拒絕與父親親近;再后來,兒子反過來帶著、背著已經佝僂的父親散步。
讀這本書,我好像也在和書中的“我”一起散步,聽他娓娓道來,暢談他成長中的心路歷程。我們一路交談著,一路欣賞著身邊的景色,移步換景,景與情會,給心靈帶來靜謐,讓靈魂得到凈化。雖然書中的“我”在敘述中有嬉戲,有歡欣,但也不無愧疚。他的真誠,參透著道德與睿智,他的生活最終臻于幸福的境界。當我讀到:有一次我問爸爸:“你還愿意陪我嗎?”爸爸睜著明亮的藍眼睛,愉快的說:“當然!親愛的。”我哽咽了。“一個懷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感到沉重的。”這是真的。和爸爸一起散步,一路上有你...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他...這淡雅,簡單的故事傳遞一個亙古不變的愛的軌跡:成長路上,與愛同行,親情不僅是人生賴以生存的支柱,也是需要履行一生的責任。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八
《散步》是重慶師范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期的作品。
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應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
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含蓄外,其余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
散步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并不必須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齊平平淡淡地生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成上起下的職責。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讓。
讀者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職責感,使命。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九
今天我們學習了散步一文,文章主要描寫了作者一家三口在田野散步的事情,雖然這篇文章短小也沒有用于過多的華麗句式,可是文章真實感人,情趣盎然,很有波瀾,令人發省。
尤其是描寫他們發生分歧時,母親要走大路,可兒子想走小路,作者想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感到一片茫然,但作者還是委屈了兒子走大路,可這時奶奶看著小路,小路上春意盎然,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于是奶奶也決定走小路,在這一處描寫里作者并不是不愛兒子,是因為他伴同兒子的時日還長,而母親就不一樣了,這里文章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體現了作者百善孝為先的'崇高品質。這一點是令我們值得學習的,回想以前,母親回家時滿頭大汗,可我卻連一杯涼茶也沒遞上,連一雙拖鞋也沒擺上,甚至連一句溫馨的問候都沒有,現在想起來真實慚愧無比。以后每當媽媽回家時,我一定要照顧她,給她遞一杯水,捶捶背,揉揉肩,與她聊心事,讓她沒有工作的勞累,只有開心的笑容。
家是一盞溫暖的燈光,一個溫馨的問候,家是奮斗停泊的港灣,,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才能讓它遠航,家是產生力量的源泉,同學們請好好關愛你們的家長吧!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
這周我們上課學了一篇《散步》的文章,故事里流露出來的溫馨,讓人印象深刻。
這篇課文講得是: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田野里散步,中間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卻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個地方,我蹲下身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走得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起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篇課文我讀出了母親的善解人意;作者的孝敬母親;兒子的懂事聰明;妻子的默默奉獻。
我和媽媽也經常散步,散步能夠讓我們放松身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還能夠和媽媽聊天,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這樣也能夠加強我和媽媽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媽媽能夠了解我,也能夠讓我了解媽媽的心里面是怎樣想的,散步可謂是“一舉兩得”。
此刻“散步”成了我和媽媽必做的事,從“散步”中收獲到的趣事也很多。和媽媽一齊下樓慢慢地走一走,邊走邊談談新聞等國家大事,這不僅僅放松了身心,也學到了知識。
家人不需要我們為他們做的太多,簡簡單單的陪伴就已經很讓他們滿足了。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一
今天偉銘背回了流動小書包,吃過晚飯,我們便好奇地閱讀起來了。
乍一看這本書,故事中的主角、色彩都有點簡單,但仔細讀完才發現這是本越讀越有味道的書。每一頁都固定的出現兩個主角,每一頁上都變換了不同的場景,每一頁上都呈現的不同的境況,讓讀者隨著情節,忽而緊張忽而開懷大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偉銘沒有大多的反應,在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提醒他關注更多的細節,比方看狐貍在不同的心理下表現出來的貪婪的眼神、偷偷摸摸的動作、驚恐的表情、碰壁后的尷尬和滑稽的慘相……孩子受到情節的渲染竟情不自禁加上了他自己的想象,比如:讓狐貍掉進坑里、讓他在跳起來時碰到樹枝砸著腦袋……我心里很高興,孩子心里有了他自己對“好”“惡”的評判,還知道站在“正義”這一邊呢!帶著這種收獲的喜悅,我們讀了第三遍,讀完后我在思考如何將書中的道理引申出來講給孩子聽,讓他能真正的聽懂。我對偉銘說:“我們都要像這只昂首挺胸的母雞蘿絲一樣勇敢、自信。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那些不好的事情是不會影響到我們的。作為這只存心想傷害別人的狐貍,不但不能得逞,反而因為他一心光想著害別人,忽略了周圍其他的東西和潛伏的危險,最終把自己害的遍體鱗傷,得不償失……”偉銘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我知道這些話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只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堅持陪他閱讀,同他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心得,他的讀說能力會大有長進,也會明白更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銘銘媽媽,讓我們一起加油好嗎?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二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作者、老母親、妻子和兒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互相幫助、互相關懷,更說明了親情無價。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于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么和睦。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對母親是多么孝順,而我呢?當母親累了時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通過這篇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看到了家庭中不能沒有親情,生活中不能缺少融洽、和諧的氣氛,這樣,當我們在競爭的壓力包圍中回到家里,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和解脫。和諧的家庭是我們最好的避風港!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三
很溫馨,從這里讀到了那里,從這頭走到人生的那頭。
從出生到死亡,從年輕到衰老,從綻放到凋謝,從萌芽到蓬勃……這是人們無法抗拒、薪火相傳的輪回。
那是親情。
一代一代傳承著的珍貴的美好。
那是散步中的生命。
正如莫先生筆下的生命:“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頭;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續。
這就是一個小家的“整個世界”。
不需要太多的華麗附加,不需要海誓山盟的承諾。
那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愛和親情,總是如此純凈、柔和、溫暖、甜美。
散步完后,如果你坐在夕陽下,回想剛才的親情一幕,是最溫柔似水的,是最靜如夏花的。
哪怕全世界都下著瓢潑大雨,你的世界也會是陽光燦爛。
這就是我們在生命之旅中的“散步”,這就是平凡寧靜的.生活,這就是生命的一個小小側面,這就是生命的傳承與親情的溫柔,它們就可以是整個世界的天空、星河及宇宙!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四
反思一下,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像文中的小蝸牛,我們又何嘗不是常常抱怨這些“小蝸牛”走得慢,而偏離生活中最純最美的一面。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不僅我們自己走得快了些,似乎讓我們的孩子們也走得快了,現在才感悟到,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
我們在教學中,對孩子們提出要求本沒有錯,但是對他們達到要求的過程是不是有些不夠耐心呢?自己提出的要求,恨不得馬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到完美,我也會抱怨學生多么地難教,多么地不守紀律或是習慣有多么不好,可是我卻忽略了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的都受著不同的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有著迥然各異的性格,接受能力,知識水平也存在著差距。我們也有被氣瘋和失控過火的時候,然而靜下心來去觀察他們,孩子們的一個眼光、一句問候、一個舉動都不知不覺向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最純真的一面。其實,這是對教師耐心的考驗,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跟隨蝸牛、跟隨孩子們,也許就會發現自然的美,傾聽鳥叫、蟲鳴,欣賞滿天的星斗。我們不妨回過頭看一看,看“小蝸牛”們已經前進了多少,而不是去計較他們到底有多慢,對于你來說也許這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時,你就應該很認真地表揚他們。我們會感到身心愉悅,而孩子們也會和我一起見識到這個世界的和諧有序,自然從容。
我們作為老師啊,不要丟失了那份平和的心態,有一部分學生在我們面前就像蝸牛一樣,可是,我們在某些大師面前又何嘗不是一只蝸牛呢?教學是一門交流的藝術,孔子提出來的”教學相長“原則,意味著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并非就是弱者的形象,他們身上也有美好的東西吸引著我們,促進著我們的發展。
的確,教育是慢生活,孩子是純真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不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留一點時間,留一點空間。
一天我去上二年級的科學課《磁極與方向》,突發奇想就地取材用線栓好一塊條形磁鐵、一塊蹄形磁鐵和一塊環形磁鐵,帶著一根棍子就走進教室了。有的孩子嚇得趕緊問:“老師,你帶棍子來要打我們嗎?”我笑了:“孩子們,老師今天帶棍子來不是打你們的,是上課用得著的。”有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知道了,老師帶棍子來是要掛磁鐵的。”“想知道老師要怎么掛嗎?請大家趕緊翻開課本吧!”我讓孩子們翻開課本,并跟他們解釋:“我們沒有課本上那樣的演示教具,我們今天還是要驗證磁鐵有指示南北的作用。”
我搬來兩張桌子把棍子放在這兩張桌子之間,把三塊磁鐵拉開足夠的距離依次掛上去,孩子們停止了嘰嘰喳喳,靜靜地看著。看著他們那明澈的眼眸,我尋找到“孩子王的價值”,感受到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美妙。跟孩子們相處,老師每天要處理許多瑣碎繁雜的事,一天天,一年年,我們陪孩子們漸漸成長,歲月磨煉著老師的耐心,歲月讓孩子們漸漸成長。這其中成就的又何止是孩子?更是教師耐心的磨練,愛心的考驗,人生的品味——自然從容。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五
夜深人靜時,開始做這份家庭作業。
《散步》是莫懷戚的一篇小文,寫夫妻倆帶著兒子和母親一起外出散步的故事,很尋常,很恬淡,也沒有什么波瀾起伏的情節。但是靜靜地看完,還真是有些感觸。成人的世界實在是太嘈雜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心情也磨礪得很粗糙,沒有時間,可能更多是沒有心境來作這樣柔軟細膩的內心體驗。人有來處,是自己的父母;人有去往,是自己的子女。人生匆忙來去,其實這樣的關愛,并不一定是孝敬爸媽腦白金,寬房大屋伺候,只需在每一個細微末節之處用心,就能夠見到一分暖意。多年來母親如散步一般,一步一步的把我養大,也一步一步的變老,而我也一步一步的長大成人。人到我們這個年紀,已經是人到中年了,看看自己父親母親還健在,孩子活潑、茁壯成長,這就是幸福。
一件平凡的小事,一家三代人散步——兒子背母親,母親背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以小見大,不經意間,寫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間的濃濃親情,語言樸實真摯,道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讓人回味無窮。作者不是僅僅要告訴我們這些,而是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就這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我深深感受作者在文字里的心意。
課文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言行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英國教育家巴特勒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后的種種習性,80%來自父母早期的影響和教育。課文從初春陪母親、攜妻子散步,到決定“走大路”,“背起母親”等,無不表現出一個父親對自己母親的關愛呵護,以及對兒子無言的教育和引導。
課文還揭示了另一個問題:社會和諧的動因。人是組成家庭、社會及人類世界具體的表現形式,人間的親情,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完美和諧,都離不開人的責任——對生命,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贍養的,是需要情感與安慰的,但更需要對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這一任務需有誰來承擔?他的兒女們。孩子是家庭的成員,是未來和希望,他們需要呵護,需要教育引導和健康成長,而父母就是鏡子,就是導師。因此可以說,尊敬長者,愛護子女,同時有責任心地完成社會所賦予的使命——如果每個家庭都若此,社會就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融洽,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父母把我扶養成人,我來養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長成人,把愛的接力棒一棒棒傳下去,我就是他的模范。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呼吁每個家庭,都常常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六
今天我讀了《散步》,讀后我感到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的美德。課文講述了作者一家四口人散步,尊老愛幼的美德。
讀完后,我覺得作者莫懷戚是一個對母親孝順誠懇的兒子;文中的'母親是一個年老體衰、非常順著兒子的,文中的妻子是一個樸素、賢惠的;兒子是一個天真、可愛、浪漫的小男孩。作者在這課中他委屈兒子,走大路,可母親摸著孫兒的小腦瓜說,走小路。真不容易的尊老愛幼的美德呀!想一想,我們都沒有像《散步》中的人物一樣,我覺得自己很渺小。
記得,有一天,我和弟弟、妹妹,去玩,在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可是媽媽買了兩支棒棒糖把我們有說有笑的局面打破了,我見只有兩支,便拿走了一支,弟弟妹妹,只有一支,弟弟見妹妹有,姐姐也有,就他沒有,他就搶走了妹妹的棒棒糖,妹妹沒有搶贏,還摔了一跤,她便哭了起來,我見了,便把我的給了妹妹,她笑了。
從這件事,我知道了作者莫懷戚一家四口的尊老愛幼是多麼的偉大,無私,有責任感。讀完《散步》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是什么人,無論是發生了什么事情,不要用暴躁的手法去對待,要用中華民族的美德“尊老愛幼”去對待。
文檔為doc格式。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七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并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于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于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涌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于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于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愿。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八
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散步。
天氣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濃有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咕咕地吐著泡泡。
在這充滿活力的春光中,兩對母子邊走邊聊,臉上滿是笑意。
看著書上的文字,看著書上的插圖,我覺得天空仿佛為他們而藍;花朵仿佛為他們而開;小路仿佛為他們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仿佛都在為他們歌唱——哦!春光中兩對幸福的母子。
后來母親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但我的兒子說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因為他們一向都習慣聽從于我。我認為自己陪伴在兒子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所以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摸了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說要走小路。她說那兒風景好,如果有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她。她說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還是依了她。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難走的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們走得很仔細,似乎我倆背上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
我愛母親,愛兒子,也愛妻子;母親愛兒子,愛孫子,也愛媳婦;妻子愛我,愛母親,也愛兒子。我們一家人相互關愛。
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隱藏著愛。
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就知道愛在哪里。愛是偉大的,愛又是最平凡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談天說笑,誰能說這不是愛?
奇奇這才明白,媽媽的嘮叨就像生活的鼓點,催促他振作,激勵他奮進。
媽媽對我們的嘮叨,是愛。
兔媽媽和小兔子互相比畫有多愛對方,是愛。
我們幫助同學,尊老愛幼,是愛……。
世界上沒有上帝,如果有——那么我們便是上帝,因為我們有愛。
散步,因為有愛,所以溫馨。生活,因為有愛,所以精彩。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十九
今天,我從書架上發現了一本書,名叫《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咦?蝸牛走路不是很慢嗎?人是怎么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的呢?我帶著疑問打開了這本非常有吸引力的書。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卻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他,我唬他,我責備他,
蝸牛用抱歉的目光看著我,
仿佛在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
蝸牛受了傷,
它流著汗,喘著氣,繼續往前爬······。
讀到這里,我的心情不由得從好奇轉變成了傷感。蝸牛的特點就是爬的慢,它為什么把房子駝在背上,不就是因為他自己爬的慢,外出以后不能及時趕回家才背著房子的嘛。上帝為什么要讓人類牽著他去散步呢?我是多么同情小蝸牛啊!這時一個念頭從我腦海里一閃而過,那蝸牛不就像我們這些小學生嘛?家長一直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得好,做得更好,做得最好。可我們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媽媽在一旁深深的嘆氣,而我還在一邊努力地爬。這學習之路是多么漫長啊!放學回家成群的作業向我提著要求,周末東奔西奔去上補習班,暑假里,題目像大海一樣向我涌來,這就叫“題海戰術”
我接著往下看。
那一天,我在校園里散步,
忽然看到一只小蝸牛在草叢中哭泣。
“小蝸牛,你為什么難過呢”
“我覺得自己爬的好慢,好慢哦!”
“唉,如果有一天能有一個禱告······”
我好奇的問;“你會祈禱什么呢?”
“我希望我能代表蝸牛去參加奧運的賽跑,
而且跑得比······比······噴氣機快就好了。”
“但是我想,人類創造的噴氣機怎么能比得上帝創造的小蝸牛呢?”
“真的?”
“是啊!飛得最快的必須向爬得最慢的學習,才能飛得安全。”
“真的?”小蝸牛詫異地伸長它的觸角。
“人類發展噴氣機好多年了,一直有個研究的瓶頸,是在飛機渦輪的。
葉片上。這些葉片由高科技金屬合金制成,在經歷過高溫旋轉和低溫冷卻后容易變脆,造成了許多空難。”
“那這跟蝸牛有什么關系?”
有!全世界有一種東西承受高溫然后冷卻,
再高溫,又冷卻,也不會變質易碎,
那就是蝸牛的殼。”
“哇!真沒想到。
我還一直以為背上的太多余,
想要做個無殼蝸牛呢!”
當我跟小蝸牛道別的時候,
我們都笑了。
我也笑了,小蝸牛找到了自己的自信,我也能!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散步。
天氣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濃有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咕咕地吐著泡泡。
在這充滿活力的春光中,兩對母子邊走邊聊,臉上滿是笑意。
看著書上的文字,看著書上的插圖,我覺得天空仿佛為他們而藍;花朵仿佛為他們而開;小路仿佛為他們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仿佛都在為他們歌唱——哦!春光中兩對幸福的母子。
后來母親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但我的兒子說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因為他們一向都習慣聽從于我。我認為自己陪伴在兒子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所以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摸了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說要走小路。她說那兒風景好,如果有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她。她說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還是依了她。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難走的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們走得很仔細,似乎我倆背上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
我愛母親,愛兒子,也愛妻子;母親愛兒子,愛孫子,也愛媳婦;妻子愛我,愛母親,也愛兒子。我們一家人相互關愛。
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隱藏著愛。
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就知道愛在哪里。愛是偉大的,愛又是最平凡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談天說笑,誰能說這不是愛?
奇奇這才明白,媽媽的嘮叨就像生活的鼓點,催促他振作,激勵他奮進。
媽媽對我們的嘮叨,是愛。
兔媽媽和小兔子互相比畫有多愛對方,是愛。
我們幫助同學,尊老愛幼,是愛……。
世界上沒有上帝,如果有——那么我們便是上帝,因為我們有愛。
散步,因為有愛,所以溫馨。生活,因為有愛,所以精彩。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一
這段時間給兒子買了很多繪本,兒子都很喜歡,每天都嚷著讓我給他讀幾本。我讀的時候他聽得也很認真,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母子最快樂的時候。繪本鍛煉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快樂。
在這些繪本里,兒子最喜歡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母雞蘿絲去散步》是美國繪本作家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主要講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而圖畫則還講述了狐貍追逐獵物卻屢屢受挫的故事。它在畫面里敘述了一個文字里并沒有提到的故事,讓文字與圖畫形成一種非常滑稽的.比照。你看,文字里只是說蘿絲穿過院子、繞過池塘……只是對蘿絲散步的一種描述。至于那只跟在蘿絲身后上躥下跳的狐貍,只字未提。所以這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實際上包括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用文字講的蘿絲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還有一個是用圖畫講的狐貍追逐獵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
故事讀完了,也許你會想,讀這本書我的孩子究竟能學到什么道理。我真的不知如何說了。我和兒子讀繪本的時候,從來沒有刻意地去問他通過這個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但我從他讀書時所表現出來的聲音、動作、表情,從他讀了一遍還要求再讀的表現中,我覺得他所有該體驗的都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快樂、緊張、刺激、長舒一口氣————;所有該收獲的,都收獲了。這就夠了。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品讀繪本。我要感謝我的兒子,在我為人母的時候,我和他走進了圖畫的世界。我的心靈被許多圖畫所感動,我的靈魂被許多圖畫所震撼。不要以為繪本是低幼讀物。即使是簡單的圖畫,它同樣內容豐富。陪孩子一起走進繪本的世界吧,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看到那個世界是多么精彩。
去散步讀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二
兒子說老師讓家長寫一篇《散步》的讀后感。開始還真覺得麻煩,在兒子的一再要求下,讀完了這篇短文。沒想到的是這一篇短短的文章,讓我的心里蕩漾起了陣陣漣漪,感慨不已。
首先,這段描寫“到了一處,我蹲下,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了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個畫面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褪去。我真想自己就是這畫面里的主人翁,只可惜自己常常在外奔波,孩子他爸也常年在國外,這似乎成了我的奢望了。還真是羨慕他們這親親熱熱的一家四口吶。
其次,“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關心他的母親啊。我想我的老媽也已八十多歲了,雖說身體硬朗卻也是老邁了啊,我怎么就沒想到在她老人家下樓到院子里散步的時候,在我能陪著她一起走走的時候,陪陪她呢?我想媽媽一定愿意女兒陪伴在身邊,散步起來腳步才更加的穩健和愉快吧!
這篇短文,給了我啟示,我想今后的每一個周末就拉著兒子和老母親一起去散散步,雖然我們的城市已沒了小路,也沒了田野,那么,就在這寬寬的街道上看看人流,看看琳瑯滿目的商品,感受著時代的氣息,那也是一家人在一起快樂地享受時光嗎?讓我們享受親情,享受這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