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靜夜思篇一
喜歡靜靜的夜,那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時間,有淚可以肆意是流淌,有快樂可以慢慢回味,夜,是我的王國。
在平時積累的素材中,了解到許多名人名家總是經歷一番磨難,最后他們如何如何堅強地面對失意并克服它們而功成名就。看多了,似乎覺得自己萬一遇到那樣的不幸也可以很坦然,很堅強地面對。
然而,真正遇到類似的挫折,我卻不堪一擊,總以為自己足夠堅強,但現實總那么殘酷——高考落榜。這對于一個背負著父母,老師同學殷殷希望,而平時成績又穩居前茅的我來說,無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還以為自己已經經歷過初中奧賽差1分可進入省復賽,中考差1分可進入重點高中,學校選拔性考試差1分可享受免費就讀的待遇的一系列失敗后,我可以很坦然地面對這次高考落榜。然而,當我知道我依然是被那1分打到的時候,我近乎崩潰了。
我裝作很堅強,坦然笑之。但是,夜幕降臨,那張天然的黑屏障遮住炎炎烈日的時候,為什么我隱約聽到我的心在抽泣。看著這深渺的夜空,我也似乎感覺到這世界就像夜這么黑暗,為什么命運這樣捉弄人,為什么我的辛勤汗水換來的是一次次1分的否定,為什么,我究竟錯在哪里?朝著夜空肆意宣泄,宣泄我的不滿,我的憤慨。
靜夜思篇二
我喜歡看童話故事,灰姑娘要在12點前回家,公主的親吻會解除王子的魔法,白雪公主因為愛而醒來,英俊的野獸在玫瑰花叢中綻開媚惑的笑。而我的故事,是在童話中剪下最美的那一段,再悄悄地拼湊起來的。
想象是只要存在就不怕扼殺的觸角。它向四周蔓延散開,不會因為外力的阻止而停止最完美最幸福的夢想。
念小學時,我想像水冰月一樣,擁有美麗、幸福和法力;又想像超人一樣,可以飛來飛去……每一個卡通片里的主角都是我該多好呀!
長大一點,想成為書中的女俠。能夠飛檐走壁,能夠享受站在青青的竹葉上享受飄飄欲墜的感覺,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
所有不可能實現的卻一直在腦海中浮現,就像那個捧著雞蛋會幻想成為大富翁的窮人,我貪婪卻又安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夢想無法得到的一切。十幾歲幻想,有一個神仙突然給我三個愿望。第一個,我要完美的容貌;第二個,我要有智商為200的頭腦;第三個,我要那個神仙再給我三個愿望。第一,健康的身體;第二,業績很好的公司;第三,一個我愛他他也愛我的帥氣男生。許好愿后,神仙卻說要減去一個,問我舍去哪一個?美麗、智慧、健康、財富、愛情,哪一個我都不愿舍去,于是,夢醒了。
往嘴里放一顆忍受30秒巨酸的short糖,接著便是甜甜的滋味,酸盡甘來就像夢想總是有期待達成之前的那一片荊棘。夢想,令我心靈豐滿,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我仿佛也可以靠幻想度過,披荊斬棘上天人地,只是為了離快樂更近一點,離痛苦更遠一點。
靜夜思篇三
夜有多長?一個人裝著太重心思的時候,在夜里獨自輾轉,睡了醒,醒了睡,如是反復無數。窗外的“明月別枝驚鵲”之景不知,“清風半夜鳴蟬”之境不覺。半夢半醒是一把尺,把夜幕扯開來,拉平、抻直,從頭量到尾,一直量到東方魚肚既白。漫漫長夜有如神話傳說中的魔幻“天上才一日,世間卻三載”。
夜有多深?夜幕垂下來的時候,遮星閉月,昏天黑地。夜像一個巨大的黑蓋子,緊緊地扣住四野。夜色里的人不見星光,不見天際,猶如漂浮在一江茫茫的水面,任意東西,孤單而又無助,沒有盡頭。
夜有多靜?華燈次第升起的時候,車聲、人聲鼎沸,熱鬧的聲音彌散在昏黃的燈光里,夜就有了“鳥鳴山更幽,蟬噪林逾靜”的感覺,夜味漸漸地濃起來。夜未央,人聲已闃,車聲亦絕,依稀卻覺兩耳蟲聲唧唧,不絕如縷,造化里再也沒有別的聲音,掉根針在地上,也會感覺是一聲轟然巨響。
無邊的夜里,不眠人的思緒遼遠,穿越時空。兩位古人走了進來:一位是飄飄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鷗,一位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影。他們在夜里獨自徘徊,顧影自憐,友誼、親情、理想、家國與他們漸行漸遠。在漫漫長夜里,他們胸懷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念就像一根風中的蓬草,掉落在歷史的天空,瞬間就飄遠了。悲劇注定是由心靈孤傲的人來主演,他們沒有等來天亮。在后人的一聲聲嘆息中,他們最后沉淀在凝重、華美的文字里。
可是,無論夜有多長、多深、多靜,黑夜總是要過去的。當黎明的第一縷曙光沖破厚厚的夜幕,一輪初升的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時,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迎來陽光和溫暖,一定會充滿著歡樂和希望。
靜夜思篇四
1、鞏固所學的生字,認讀“夜、思”等9個生字;會寫“思、故、鄉”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
3、根據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根據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從落實目標來看,本節課有這樣幾個特點:
特點1、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系——思路一條線。
我們在備課時,既要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又要關注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學生在學習新知時,離不開舊知的介入,新知總是在舊知的某一連接點上生長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恰當地激活舊知,就能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橋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從而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在入課時,宋老師出示了一幅課文插圖,這幅圖是以“以圖配詩”的形式出現的,“詩情畫意”是我國古典詩人孜孜以求的審美境界,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之間相依而生,相得益彰。這種相宜的圖文配合,不僅增強了教材的審美元素,也有助于開拓詩歌的意蘊。此時,宋老師讓學生們借助畫面回憶這幅畫再現了哪首詩的內容?學生們看到畫面后,隨即,一首《贈汪倫》脫口而出。緊接著,教師又出示一首《古朗月行》(節選),小同學們眼前一亮:這不是我們在一年級上冊所誦讀的嗎,這首詩我們也會背誦!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教師吹響了學習的號角,引導學生發現這兩首古詩的相同點,當學生發現作者相同這一秘密后,教師適時說道:“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大詩人李白的詩——《靜夜思》。”在介紹詩人李白時,教師又一次借助新舊知識的聯系,先由學生唱主角介紹,然后教師用“傾聽”的形式,補充相關內容,學生靜靜地聽著,仿佛在與大詩人隔空相見一般。
目睹眼前的情景,我在想: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已經在一年級小學生的內心升溫。我們都知道,李白的詩歌留傳下來的有九百多首,題材各異,風格多樣,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均會接觸到他的作品;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了古典詩詞獨有的對稱美、節奏美、韻律美,飽含著詩人寬廣的胸襟、美好的情懷、高尚的情操。這對每一個渴望成長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范本,也是歷代以來語文教材選文中的范本。
今天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注重新舊知識的關聯,以舊知助跑,借舊知生發,一脈相承,融會貫通。在新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又為學生補充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懵懵懂懂地知道這些詩都叫思鄉詩,雖然學生年齡尚小,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高、認識的不斷提升,學生們會慢慢走進經典,與先賢對話,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從而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我。
特點2、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表達的秘密——讀訓一體化。
我曾經在《小學語文教師》這本教學刊物中看到這樣一段描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古詩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詩的押韻平仄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習古詩詞必先誦讀。誦讀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比賽讀、配樂讀等淺層次上,而是應該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在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教師主要是通過“讀”來發現語言的精妙,借助“讀”理解詩句的內容,“以讀為主”“以講助讀”,奏響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1)在讀中發現韻律美。
在完成識字寫字的環節后,教師安排學生讀古詩,目的是鞏固所學生字,看到學生們能正確、流利地讀古詩,教師提升了難度系數,讓學生聽出古詩的韻律,伴著清幽的音樂,教師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傾訴,學生聽后報以佩服的掌聲,隨之,結合聽到的內容在文中劃出停頓,教師適時將正確的停頓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一邊看一邊嘗試誦讀,教室內書聲朗朗,余音繚繞。
(2)在讀中理解詩句意。
在李白的這首《靜夜思》中,兩次出現“明月”一詞,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教師結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形象的畫面為抓手,讓學生去區分,去對比,以填寫恰當詞語的方式積累語言,當學生說到“圓圓的月亮”“又大又圓的月亮”“又大又黃的月亮”時,說明他們真正走進了這幅畫面,跟著詩人李白走進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月明之夜。
第三句“舉頭望明月”,“明月”再次出現,當李白翹首凝望著月亮,自然而然陷入沉思,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借“明月”抒發他的深切懷念,就這樣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教師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配樂讀、表演讀等等,讓孩子們沉浸于古詩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曼妙。文字與情境的交融統一,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課堂上,教師為孩子們充分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語言的熏陶。
特點3、注意引導學生體驗詩人豐富的情感——激活一腔情。
《靜夜思》是中國人最熟悉、最經典的一首詩,被譽為“千古思鄉第一詩”。
這樣富有味道的文字,怎樣讓孩子們也感同身受呢,宋老師別出心裁地想到了——體驗!
詩中的兩處動作描寫“舉頭”“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是啊,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情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那此時此刻,李白想些什么呢?見到學生的小手紛紛舉起,教師不溫不火的用適于學生接受的語言講述起李白的境遇,然后,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問道:“同學們,假如你離開家鄉一年之久,假如你患了疾病,假如你的身邊沒有親人朋友,在這樣一個月圓之夜,你會想些什么呢?”可愛的一年級小學生聽了老師的介紹,他們的情感被激活啦,你看,他們也仿佛陷入了沉思,從孩子們發言的語調、談及的內容來看,他們也在思念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詩歌是詩人的心聲,是時代的回音,教師巧妙地穿插時代背景的介紹,學生內心的情感一觸即發。這種體驗式學習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又拉近了他們與本真生活的距離,達到了穿越時空的效果。
古詩,字雖少,內容卻豐富,值得我們靜下心去體味、研究。2017年的這個春節,說到最“火”,不得不提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也許在當下,不少人覺得詩詞是小眾的,離我們很遠。但是通過這個節目,大家發現,原來詩詞可以離我們這么近。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去傳承這些中華優秀文化。就像錢理群教授所言:語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站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對教材進行充分地挖掘,多角度延伸,鏈接相關的文化知識、現象,品味其內涵,豐厚其精神,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以博大的文化作支撐,學生才能在豐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下提升文化素養。
靜夜思篇五
《靜夜》是初中三冊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痛苦、苦悶。第一節寫實,語言簡練,對仗工整,瑯瑯上口,詞句貼切,描繪了一幅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靜夜景,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傷;第二節想象,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聯想一幅凄婉動人的鮫人對月流珠的圖景,抒發追尋情,表達了憂國情、愛國情。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領悟詩歌的意境,豐富想象,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1.能力目標: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重點: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難點: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問:《天上的街市》表現了作者追求怎么樣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同學們能背一背與之近似的同名古詩嗎?(《靜夜思》)
學生回答:能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仿佛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凄婉的鮫人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么而流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復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么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云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凄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淀》,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