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一
對于史鐵生,什么是他的“茍且”,什么又是他的“詩和遠方的田野”?我暫且來回想一下,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活到最肆意的年紀上突然癱瘓,這算不算是“茍且”?終日只能囿于一方輪椅中,卻要懷著血淋淋的心去看別的同齡人躊躇滿志,這算不算是“茍且”?一面心情焦躁暴躁沖母親發火,一面又心酸于母親的隱忍與關愛,這樣的無法自控與無法原諒的深度矛盾漩渦,算不算是“茍且”?
算是了。
不過想象中的普通人如若遇見如此的事,會怎樣?自生自滅,自暴自棄,整日活于痛苦與咒罵中,仿若一生的路上找不到亮光,找不到希望。
但是史鐵生并不是普通人,也膽敢不會去做出那樣的事。他拉住了自己懸崖邊的馬,他選擇了接受。
他于地壇里終日的遐思與肯定和否定中,找到了獨屬于他的“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像極了初春時越冬而來的梅,內心冷傲卻也柔軟,像極了千濤萬浪后海面的波痕,一番平寂卻也歷經過風浪洗禮,像極了廣漠的荒野上砥礪站直的胡楊,它此時清脆生機,彼時或許受了風雨。史鐵生意志之堅韌、心志之成熟令我贊嘆,而這樣的一個人能將目光從“茍且”中轉移出來而轉向“詩和遠方的田野”,其偉大處,也自不必說。
生活一定有茍且之處,一定有逆意迤邐之處,一定有無涯的絕望和黑暗之處,一定有你所深惡痛疾的、恨之入骨的茍且之處。
而重點是,你不得不經歷,你必須去經歷。
一個經歷了“茍且”、經歷了困顧、經歷了絕望與黑暗的人,才會有機會會沖破“茍且”、沖破困顧、沖破黑暗,才能帶著一顆堅強而柔軟的、傷痕累累卻已結巴的、自尊自省的心,去迎接生命里的“詩和遠方的田野”。
如若沒有了“茍且”,我們只會單純而幼稚、沉溺于甜蜜的美妙中,直至溺死。
如若沒有了“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只會陰暗而狠毒,墮落于苦痛的折磨中,直至累死。
“茍且”和“詩”、“田野”是相對的,是相生相依、相滅相亡的,人之一生不能只有其一,而應二者皆有所品嘗和領會,我們哭過、笑過、失意過、歡欣過、痛苦過、狂喜過,我說這才是人生,這才是生活。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二
每個人的心中,一定都有一片理想的天地。也許是那一抹抹鮮紅燦爛的春光,為你帶來無限生機與希望;亦或者是那一簌簌附和著激情的浪花,隨你乘風破浪;……
那天夜間,悶雷滾動,傾盆大雨隨之而來,雨滴敲打著我家窗戶。我扔下手中的筆,將那一筆未動的試卷掃向一邊,趴在書桌上,悶悶不樂地唉聲嘆氣著。我的怨氣被父親所聽見,父親走向我身旁,拍拍我的肩膀,說道:“在繁忙的生活中,要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
父親此番話語,如同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給我帶來了新的啟示。
周末閑暇時分,我叫上自己的畫友,一同伴隨秋高氣爽的季節到附近一處成名的公園里寫生。踏入這一片“世外桃源”落葉開始四處飄蕩,像極了幾個小不點在玩“你追我趕”的歡快兒戲。走到迎風搖拽的銀杏樹下,落葉堆積成一片金黃色的靚麗衣裳。陽光肆無忌憚地從樹葉的間隙中穿透而來,仰望天空,潔白無瑕又略有透光的白云,毫無規律地散布到湛藍的天空,卻似“點睛之筆”使那天空充滿生機。
走到身后一處廣闊湖泊,落葉迫不及待地向水面跳去,這早已枯黃的落葉好似被湖水賦予了新生,隨著流水緩慢的節奏,依舊盡情歡快地在水面遨游,毫不吝嗇地盡情施展自己的生命力,或許是想在這最后的季節,留下那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姿與色彩吧!此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美景,真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啊!
這宏大而廣闊的畫卷,似乎也啟示著我們,不要僅限于眼前的一處風景,還有更廣闊,更美好的詩和遠方!
隨后我們登上遠方的山路,山路四周郁郁蔥蔥,蟬鳴不息,參天大樹為我們帶來綠樹成蔭,落葉被秋風席卷而散,迎面而來,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登山之路的艱險與困難,正準備轉身離散的我們,再次聽到那不曾停息的蟬鳴,還有鳥兒的飛天鳴叫,仿佛是在鼓勵我們不要退縮,繼續向前,我們便再次鼓足勇氣和干勁,向最高峰進發!
最終,汗流頰背的我們帶著沉重的繪畫裝備,登上了最高峰,此時俯視下方,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它能給你帶來愉悅,帶來希望……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三
這星期五,上智書院的學生來我們學校交流,我們和她們一起上了一節關于詩的朗誦的課,我們和她們一起學習《再別康橋》的背景并且朗誦。
起初,大家難免會有些尷尬,但經過大家自我介紹,多說幾句話后,似乎也沒有什么了。我們很快就進入了朗誦狀態。我們組是用廣州話來讀的,起初也有一些字詞讀起來很別扭,但經過我們的討論之后就慢慢的熟悉了,我們也分配好了分段朗讀。后來經過幾分鐘磨合,大家也是越來越好了。
很快,老師便開始一個一個組輪流朗讀不同的詩歌,不久就輪到了我們。
我們站上去,可是大家都有點害怕,不敢站第一排……
隨著紫瀅讀完了《再別康橋》的導言部分,音樂也因此響了起來,我們也開始了朗誦。一開始我們都有點害怕,除了幾個上過臺講過話的,包括香港的同學又有點小聲,怕讀錯什么,但隨著幾位同學的帶領,也慢慢地大聲開放起來。不知不覺,很快就讀完了,也到了我自己獨誦的一個詞,兩個字——尋夢。我的呼吸也有點急促,緊張了起來。我提前做好了深呼吸,隨著大家聲音的靜止,在等待著我,我深沉地誦出了“尋夢”,聲音和節奏也算不錯,我的心也因此放下。
不久大家幾組都朗誦完,這時老師竟然要為大家朗誦《鄉愁》,大家聽了都有點感觸,還為老師朗誦深為震撼。
這次活動讓我對詩歌有一種很深的感覺,知道什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似懂非懂,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四
他又來了這條街。
深秋將至,青石板上已落滿黃葉。幾個小孩在街角追逐著,嬉笑聲驚動了停駐的飛鳥。落地的碎葉發出沙沙聲,仿佛在呢喃,又好像在喚著遠行的游子歸來。路邊的小攤升起陣陣白煙,和著小販的吆喝,飄逝青空,轉瞬渺茫。
他向街道盡頭走去。
這戶人家的門扉半掩著,門栓上的紅漆已無往年那般光澤。一只橘黃的貓從半掩的房門里探出半只頭來,打探著面前的老舊街道,明明和往日沒什么不同,它卻像知道什么似的,凝視了很久,很久。
他悄悄推開房門走了進去。
院子里,悄然無聲。西北角早已枯黃的絲瓜藤爬上了墻,攀上墻頂的幾朵不知名黃色小花在陽光安撫下靜靜開放。透過光的花瓣閃著光輝,讓人沉醉。東墻下,那棵老棗樹的枝椏不知何時長出墻外,伸向藍空,像要努力抓住飄逝的影子,卻又無力。
他走進了里面的小屋子。
桌旁的竹椅上,安詳地躺著一位老婦人。細細密密的皺紋儼然已爬到鬢角,本不算太老的年紀,頭發卻已花白大半。眼睛微閉,胸口有節奏地起伏,溫柔細密吹過的風,吹起了從前,也把老人眼角的紋吹成了滄桑。
蹲在門口的貓不知何時進了屋,跳上桌碰翻了相框。老人的眼皮抖了抖,醒了。她緩慢地撐起身,像一只老貓。掉到地上的相框里,一個少年正笑得燦然,把黑白照片笑成了彩色,笑出了花朵。老人撿起相框,那雙飽經風霜的手一遍又一遍摩挲著照片中的人兒,描摹出少年的輪廓。
他哭了。
似乎是想起了往事,老人就這樣靜靜的注視著手中的少年,鼻頭突然一酸,眼中明暗交雜,眼角閃著光。一滴淚順著臉頰滑下,淚水中的思念隨風飄出了窗扉,飄過了院中的老棗樹,飄過了路邊的小攤,飄過了遠處的山丘,轉瞬間便消逝不見,卻沉重地讓人無法高談闊論。
"我知道,你去了遠方。"老人拭了淚水,嘴角漸漸上揚,喃喃道。目光轉向窗外的遠山,幾只歸雁騰空而起,掠過將落未落的夕陽,映出少年的影子。
他笑了。
老人和少年,仿佛看見了彼此,在那瞬間相視而笑。倏然間,微風輕起,歲月靜好。只是,這世間蒼蒼,翩若驚鴻。命運這東西,不經意間就斗轉星移,讓人措不及防。
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及韶光暗中偷換。帶著這里一切的一切,至此流年天涯,少年終是飄向了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五
至此,我還是個學生,還是要學習,但,我仍在幻想,或許,在海的另一端,有一首詩,它叫《遠方》。
也許以后,我到了非洲。終于看見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數萬只動物在奔跑,那草原綠地像是渲染上去的。我來到東非大裂谷,走到了谷頂。谷真的很深啊,抬頭望向天邊,夕陽太美了,閉上眼,仿佛眼前還在灼燒著。
也許以后,我到了歐洲。親愛的《蒙娜麗莎》,你還在那里嗎?你的微笑很美,眼睛也仿佛在笑。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你們的畫作——我想她們一定很漂亮,那幅《創世紀》引人遐想,那首詩中描繪到了。英國的那條本初子午線,總有一天,我會到達那里,腳踏兩個半球,朗讀那首美麗的詩。
也許以后,我到了北美洲。那是美國大峽谷?這真的可以在宇宙上,朝這里看,就能看見?科羅拉多河在里面流動,我已經感受到它流動了,很清涼,周邊焦紅的巖石把河水映紅了,一切看上去都很歡快,瞧,天上的云在笑!
也許以后我到了南美洲。我可以再欣賞一次巴西的“足球杯”嗎?那時候比賽很激烈吧?足球就在所有球員腳下滾動,風揚起了灰塵,汗水浸濕了他們的t恤,弄臟了他們的臉龐。
也許以后,我到了南極洲。有雪,有企鵝,可以用雪來堆很多很多雪人。這些雪人立在那里,比邊疆的白楊樹還直,頑強也可以從這些立在冰天雪地中的雪人體現出來,企鵝太令人喜愛了,它們比企鵝娃娃可愛多了,會走動,會成群聚在一堆,憨厚地令人發笑。
總會有那么一天,我走向了詩和遠方,那首叫《遠方》的詩會是我寫的,這首詩的開篇已經寫下了,不是嗎?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六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城市像一個鋼筋鐵骨焊接而成的牢籠,禁錮了我們的身心,禁錮了我們的思想,禁錮了我們的靈魂。每日的朝九晚五,我們或許早已經困乏,但是卻迫于生計,我們情愿或不情愿的依舊按照著這種固定而重復的節奏來日復一日的行走著,這條路或許一直沒有盡頭,可能對于大多數人,這只能是無可奈何的茍且偷生。
生活在困境之中的我們,卻也想透過那厚厚的墻磚和那阻止了清風飄蕩的玻璃往外望去,那遠方的天地一線之處,是否有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夢想。夢想與現實的無奈,時時環繞心頭,想走出去,卻又不敢與困頓其身的枷鎖來場掙脫的斗爭。
我們也許會想著,趁年輕多辛苦些,多賺取些經濟基礎,到老來時我們再去享受那詩和遠方的'甜蜜。然而在如此高強度的辛勞與困苦中掙扎的軀體,到老來時我們究竟還有多少未透支完的健康和精力來走向遠方。那時的我們對于行走遠方的夢想,或許僅只剩下一句唏噓與無奈了。
或許高曉松說的對吧,“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渴望自由自在的翱翔,渴望高聳險峻的山峰,渴望清澈湍急的流水,渴望青榮翠茂的樹林,渴望波濤澎湃的大海。我們時常幻想著,一個背包,一架相機,一輛單車,一把吉他,就這么行走在崇山峻嶺間,行走在流水白云中,走過川流不息的人群,去往那一個又一個美麗而向往的夢想天堂。
我們渴望的太多,而身心卻難以走遠。如此昏昏度日使得我們愈加迷茫,望不清前起的道路,迷霧中的我們漸漸迷失,漸漸不知道前路何起,漸漸便再也尋找不到那條通往詩和遠方的道路。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心路一直前行,我們一直成長,那山那海,那青草那花香,只要我們心懷遠方,路就在前方。
詩和遠方,它其實并不遙遠,閑來泡一壺清茶,看那茶香四溢,品茗潤乏身心,那遙遠而彌久的香甜甘露,滋潤著困頓迷惑的靈魂,那心境的安然閑適,就是那詩和遠方。
或者聽一首喜歡卻許久未聞的音樂,輕輕躺在床上,聽著那曼妙的旋律在耳畔旋轉,慢慢游進身體里,游進腦海中,游進心靈間,那一刻的愜意,難道不也正是那詩和遠方。
還或者,走出室外,來到大自然當中,尋那一方蒼翠挺拔的古樹坐下,什么都不干,就這么靜靜的坐著,感受自然的微風輕輕拂過臉頰,感受自然的芳香微微觸及心底,那心境的安寧、舒適、恬靜,卻也不正是那詩和遠方。
再或者隨手翻看一頁書卷,任思緒在書海中翱翔,泛波游于知識的海洋里,去觸碰那千古傳流的文字所帶來的深心洗滌,在那章句中揮灑著夢與青春的韻味,這何嘗不是那詩和遠方。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或許像古人那樣及時行樂會讓我們更活的自在些。“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再論愁”也許被人看作是玩物喪志,但是對于身在現實當中的普羅大眾來說,這樣的及時行樂沒有什么不好,至少它能讓我們在身心俱乏時,偷得那浮生的半日清閑,在那短暫的時光中,盡情的享受那一刻的安然閑適,感受那一片心中向往的詩和遠方。
因為它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心里,在我們意愿和心志所前行的路上。路上有那花香怡人,有那綠草芬芳,有那淡泊寧靜的安然閑適,有那詩意縹緲的遠景之方。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詩和遠方作文800字篇七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一被提出就引發了無數人的思考,去尋找生活的詩和遠方成為無數人立志的目標。
可為什么要尋找生活的詩和遠方呢?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不只有當下的動蕩不安,去尋找詩和遠方,發現生活的美好,才能使人生更富有意義,使生活不淪為“活著”。
當然,尋找生活的詩和遠方有個重要的前提是“安身”。只有活著,才有好好生活的資本。怎樣得以安身呢?我以為它不止步于茍全性命,它更要求我們有家國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在身處茅草屋難以維持生活的情況下依舊憂國憂民,即使難以安身也心系祖國。誠然,我們未處在從前那戰火飛揚的時代,但那份厚重的家國情懷應該永存于心。
有了生存的資本,就應該去尋找生活的詩與遠方了。生活的詩與遠方讓人能苦中作樂,讓人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尋一方靜謐的湖,將生活的茍且沉入湖底。只是尋找的旅途需要我們打破常規的枷鎖,沖破禁錮的牢籠。
樂觀造就著卓絕,勇敢成就非凡,這是人生中不變的真理。霍金說過“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在世人眼中,遭受了莫大不幸的霍金放寬心態,樂觀的面對生活的茍且,造就了他的卓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患有腦癱卻立志成為網絡作家的劉曉琳,被漸凍癥折磨卻轉而致力于繪畫與慈善的汪玉婷,他們用樂觀這把鑰匙,打開常規的枷鎖。而魯迅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困境中,勇敢是沖破牢籠的力量。平昌冬奧會上,滑雪選手伊麗莎白本是一名業余的滑雪愛好者,但她在面對難關與旁人的阻攔下勇敢前進,她的勇氣成就了她的非凡。他們向我們證明,要樂觀、勇敢,才能尋找到生活中的詩。
尋找遠方,是無數人心之所向,但它要求我們放遠眼光。代表著成功的馬云說:“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圍內,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維和格局”。隨著時代的發展,放遠眼光越來越成為必需,放遠眼光,展望未來,才能看到生活的遠方。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去尋找生活的詩和遠方吧,不只為了活著,更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