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優秀作文,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觀察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想要寫好作文,除了積累寫作經驗,閱讀優秀的作文范文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一些經典的范文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一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后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二
春聯。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
對聯。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三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往往都要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位神仙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自家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東漢學者應劭在其著作《風俗通義》中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榾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入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后來逐漸演變為書寫吉祥祝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也有人認為,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20xx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保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
北宋學者張唐英在《蜀梼杌》中記載:“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的后蜀君主孟昶所題寫的這副楹聯當是中國第一副春聯。但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了。
史料記載,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曾先后寫過幾副對聯貼在自家門上,但都因他的字體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無奈之余的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了副對聯,但攔腰裁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大年初一的黎明,王羲之又將裁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這樣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
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造訪朋友王文甫,應王之邀,就曾題贈對方一副“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歡”的獨特對聯。但當時的對聯還稱桃符。
宋代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曾寫有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改成春聯則已是明代時候的事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時期,在除夕之夜,下令滿朝文武公卿士庶之家都要張貼春聯,過年時還曾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為樂趣,并乘興親筆題聯一副題贈高官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題一副書贈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就開始在城市和農村普遍盛行起來。
看來,對聯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仍然是中國民俗的一個歷史之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四
羊年春節將至,年味越來越濃,人們在采購年貨的同時也都要張貼春聯,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年味,貼對聯更是人們辭舊迎新時的必有之物。
可以說,春節貼對聯已經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慶習俗。
那么,春節貼對聯的傳統節慶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呢?
當然,對聯也并不一定只在春節期間才使用。在鄉下,甚至婚喪嫁娶也要在門旁貼副對聯,以渲染氣氛。假如有人要問:對聯產生于何時?它又是怎樣產生的'?或許很多人都會瞠目結舌,不甚了了。雖然對聯是中國的特產,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流傳下來的許多對聯作品至今還是膾炙人口,為后人津津樂道,但是,有關研究對聯的作品卻寥寥無幾,更何況關于對聯的產生、形成也并非眾口一辭。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往往都要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位神仙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自家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東漢學者應劭在其著作《風俗通義》中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入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后來逐漸演變為書寫吉祥祝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也有人認為,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前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保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
”《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的后蜀君主孟昶所題寫的這副楹聯當是中國第一副春聯。但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了。史料記載,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曾先后寫過幾副對聯貼在自家門上,但都因他的字體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無奈之余的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了副對聯,但攔腰裁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大年初一的黎明,王羲之又將裁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這樣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造訪朋友王文甫,應王之邀,就曾}贈對方一副“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歡”的獨特對聯。但當時的對聯還稱桃符。
宋代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曾寫有著名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改成春聯則已是明代時候的事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時期,在除夕之夜,下令滿朝文武公卿士庶之家都要張貼春聯,過年時還曾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為樂趣,并乘興親筆題聯一副題贈高官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題一副書贈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就開始在城市和農村普遍盛行起來。
看來,對聯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仍然是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個歷史之謎。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五
元宵節猜燈謎,源自兩宋,興盛于明清;至于謎語的起源,或可追溯到三代之時。普遍認為,上古時期的“隱語”,是謎語的濫觴。所謂隱語,也稱c辭------《集韻》中c隱互訓,是指替代性的語言,以此物指彼物。比如《尚書》中《湯誓》篇有,“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這里的“日”指夏桀,因夏桀自稱,“我有天下,如天之有日”。
這種隱語,后世大概沿三個方向發展,其一是政治性的隱喻和象征,統治者在言辭上會用盡一切辦法美化自己,越是在專制極權的環境,這種自高自大的傾向越是鮮明,以太陽喻領袖,這簡直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二是讖語以及世俗化的隱喻,兩漢陰陽五行的盛行使得讖言讖書廣為傳播,這幾乎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民間迷信的根本基礎;此外,老百姓自然而然的會在生活中發展出一套隱喻體系,用來指代不便明言的事物。其三是智力和娛樂化的隱喻,其中的代表就是經文人之手調教過的燈謎。
燈謎又稱文虎,因此猜謎也被稱作射虎,以言其難。雖然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就對謎語有論述,“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但文人真正大規模介入到謎語的制作和傳播,要遲到兩宋時期,經過元明的`磨煉,在清朝達到極盛。清代的燈謎,有扎實的理論,嚴格的體例,和民間謎語迥然不同。戲曲史家錢南揚在《謎史》中寫道,“自今謎盛行,視古謎為卑鄙,不復出諸士大夫之口。”燈謎多為文義謎,著眼于文字的音、義,字形結構;謎面要求用字精煉,與謎底字字相扣,多用典故、成語或詩句;很多時候,還會使用謎格。謎格也稱謎律,是制謎和猜謎時要遵守的規則。謎格種類繁多,很多已廢棄不用,如今解鈴、系鈴、秋千、白頭、粉底諸格,經常還能見到。
民初燈謎大家張啟南有言,“作謎者…一經鍛煉,即變其本來之性質。無論圣經賢傳、大義凜然,一入制謎家之手,則顛倒錯亂、嬉笑詼諧,無所不至。蓋謎底絕無用本義者,若用本義即不成為謎矣。”這個謎底不用本義,一語道破天機,猜謎破謎的趣味,全在于此。如,“花落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打常用語一)”,謎底“感謝”。謎面是黛玉的《葬花詞》,謎底感謝,扣“感花之謝”,而非感謝的本義。這位張啟南先生,也是第一個用英文制謎面的,“goodmorninng,(打字一)”,謎底是“t”,扣“西言早”。
燈謎。
面:第一夜(打一節日)。
謎底:元宵。
解析:“元”字義為第一。
謎面:清明前夜(打一食品)。
謎底:元宵。
解析:謎面中的“清明”別指清、明兩個朝代,清朝明兩朝之前是“元”朝,“夜”即“宵”。
謎面:年初一晚上(打一節日)。
謎底:元宵。
解析:“元宵”別解為第一個晚上。
謎面:煤球和元宵一樣(打一成語)。
謎底:黑白不分。
解析:煤球是黑的,元宵是白的。
謎面:元宵十五日(打一字)。
解析:“元宵”即“一月十五日”,謎面兩個“十五日”互相抵消,剩下一個“月”。
謎面:元宵、中元、中秋節。(打一消費名詞)。
謎底:3.15(消費者權益日)。
解析:“三”個節日都是月“十五”。
謎面:元宵之后柳吐芽(打一成語)。
謎底:節外生枝。
解析:元宵“節”之后“生”了新“枝”葉。
謎面:元宵前后共團圓(打一字)。
謎底:期。
解析:“元宵”二字前后部分分別為“二月”,“二月”與“共”團圓即為“期”字。
謎面:十分一個元宵(打一體育用語)。
謎底:角球。
解析:“十分”即一“角”錢。
謎面:元宵同返家(打一成語)。
謎底:眾望所歸。
解析:農歷每月十五日前后也叫“望日”。
謎面:婚期定在元宵后(打一成語)。
謎底:大喜過望。
解析:“望”別解為“望日”,即農歷每月十五日。
謎面:正月十五拿冠軍(打一成語)。
謎底:勝利在望。
謎面:十五不出門(打一成語)。
謎底:望而卻步。
謎面:春色滿園十五夜(打一成語)。
謎底:花好月圓。
謎面:雙方十五又相逢(打一成語)。
謎底:支支吾吾。
解析:“雙”拆解成“又又”;“方”別解為“方格”,扣“口”;“又”表示重復,“方十五又”可理解為“口口十十五五”,與“又又”合為“支支吾吾”。
謎面:云蓋中秋月,雨淋元宵燈。(打一成語)。
謎底:下落不明。
解析:“云蓋中秋月,雨淋元宵燈。”這句諺語說的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層蓋住,那么來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連綿,元宵燈都要被淋濕了。謎底中的“下落”指的是“飄落的雨”,“元宵燈”被雨淋濕了自然“不明”。
謎面:趕制元宵閑不住(打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
解析:“團團”別解為“球狀物”,喻指“元宵”。
謎面:元宵出門賞燈(打一常言俗語)。
謎底:外行看熱鬧。
解析:“出門”即“外出”,元宵燈會自是熱鬧非凡。
謎面:元旦元宵捷報頻傳(打一成語)。
謎底:節節勝利。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六
當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檢查好春聯的完整程度,不要出現破損或污漬,否則反而會導致家中破財,不利于家運興旺。一旦春聯出現破損或污漬的時候,我們最好將春聯燒掉,不要再繼續使用或者贈予他人了,否則同樣是不利于我們未來的運勢發展的。
左右聯勿貼錯。
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念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忌提前或延后。
貼春聯的時候也是有良辰吉日的講究的,按照民間流傳的習俗來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是要選擇在除夕夜白天貼的。如果我們提前一天貼,那么那一天恰好就是絕日,反而會招來災禍;如果我們延后一天貼,那么又體現不出來驅邪化煞、興旺家運的作用。
忌過年期間揭下。
當我們在貼好春聯后,就要考慮揭下春聯的時間了,在民間流傳的風俗里,一般我們都是等第二年再揭下去換新的,但因為各地民俗不一定相同,有的要在過年以后就揭下來。不過大致上講,各地家庭都不能在過年期間揭下春聯,否則會導致財運受損。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七
春聯。
亦名“門對”、“春帖”,是。
對聯。
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是怎么來的呢?《山海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1.一天春雨紅梅笑,
萬里東風翠竹搖。
2.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3.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4.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5.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6.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7.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8.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9.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樓。
10.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11.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12.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財源滾滾來。
13.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14.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15.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16.春聯對歌民安國泰,
喜字成雙花好月圓。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八
鬼節——中元:
中元節,亦稱“盂蘭盆節”、“鬼節”,時在夏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原為宗教節日,一說始于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一說始于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弟子目蓮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于倒懸之中,佛教于是興起“盂蘭盆會”。后演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意為超度亡魂野鬼,遂稱“鬼節”。清代中元節祭掃,尤勝清明,庵觀寺院,設盂蘭會,街巷搭起高臺,鬼王棚座,誦念經文,演出《目蓮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口,俗謂“濟孤魂”。還用紙扎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俗謂“慈航普渡”。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兩岸觀者數以千計,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于內,又以青蒿縛香數百燃之,謂星星燈,結伴呼群,游樂于月下,更盡乃歸。其夜,民間各家以紙錢在路旁焚燒,謂“祀孤魂”,今漢族七月半仍有祭祖活動。蒙古達斡爾、彝、納西、白、苗、侗、布依、壯、土家等族也過此節。
中元節期間,民俗活動有普度、放水燈、搶孤等。如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民間七月稱為“鬼月”,尤以七月十五為鬼門大開之日,各地紛紛都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儀式,所謂“普度”是指祭拜無祀之孤魂野鬼(俗稱好兄弟),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供拜“五味碗”——魚、肉、雞、鴨和菜五種祭品,此外還要供奉糕、粿、水果等。在每一種祭品上皆須差三角形的紙旗一面,除了書寫“慶贊中元”外,下面寫供奉者之姓名,好讓好兄弟吃的明白,然而中元普度并非只是請好兄弟吃大拜拜,更希望他們能安安份份,莫在人間騷擾,另一方面代向閻王求情,請閻王大發慈悲,盡量使他們早日投胎轉世,脫離鬼域,由此可見“普度”乃為一樁極富人情味的民間習俗。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九
赤壁漫游。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氣中。
壇滴槐花露;。
香飄柏子風。
未到中秋開月桂;。
且看嘉會集盂蘭。
記曾大建玄都醮;。
準備清游赤壁舟。
作醮元都沿舊習;。
張燈京邑說良宵。
桐飄金井風迎爽;。
稻熟腴山食薦新。
梵剎盂蘭供大德;。
玄都寶蓋奉高真。
朗誦蘇髯赤壁賦;。
豪吟盧子羽衣詩。
大會盂蘭,相沿成習;。
嘉名慶月,正好中元。
金粟欄邊,曾否仙娥來降月;。
盂蘭會里,猶傳救母得升天。
鐃鼓和秋聲,好借清音呼夜泣;。
菩提栽佛地,來將余食濟荒魂。
金鼓和秋聲,賴有梵音蘇滯魄;。
菩提栽佛地,采將余實濟游魂。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
按照用途來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通用聯、專用聯、春聯、賀聯、挽聯、贈聯、行業聯等等。
1、對聯以簡單的文字形式體現了一個家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例如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橫批萬事如意。
2、對聯體現我國語言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最早的對聯記載于三國時期,發展到如今,春聯變成了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
3、一副對聯,彰顯的.是一個家庭的精氣,寄托的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一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自產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這是因為漢字的獨特造型與結構造就了對聯:
(1)漢字的方正典雅、齊整莊重,上下聯語句的工整對仗,賦予了對聯結構上的均稱美,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與享受。
(2)漢語音韻的抑揚頓挫,上下聯語調的和諧應對,使得對聯誦讀時表現出神妙的音韻美,給人以聽覺上的愉悅和快感。
(3)就其內容而言,有褒揚、有批判;有抒情、有繪景;有對歷史的深思、有對現在的剖析……。可以說:優秀的對聯是集思想、書法、音樂、詩歌、造型藝術于一身的'完美的藝術珍品。它能啟迪人們的心智、慰藉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這是對聯最原始的形式。
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書籍中,就存在許多含有對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論語》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來,在漢賦以及魏晉南北朝盛行的駢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詩興起,其頷聯、頸聯都是對仗的,把它們單獨抽出來,就是一副對聯。如“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對聯做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從律詩中分化出來的。這是現代對聯的來源之一。
對聯的另一個來源是集句。把原來各不相干的詞句按照一定意義集在一起,恰成對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對聯。沈括《夢溪筆談》說,王安石曾摘“鳥鳴山更幽”對古人詩句“風定花猶落”。這樣,比原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更妙,因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層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靜中有動,下句則動中有靜。
對聯的來源之三是文人的專意創作。一般認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春聯,是傳世的第一副對聯。(此“中國第一聯”或可作為一種提法,而不能就此論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題書藏晉詞一聯語:“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對聯的發展、形成有其漫長的演變過程和民間性等,并不能確認哪是真正的首聯。
北宋末宣和年間,有人把四川眉山詩人唐庚的名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用來作門聯,這是日常用對聯榜門的一個先例。
南宋的楊邦乂在金軍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鮮血在衣襟上寫下十個大字:“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朱熹筑滄州精舍,曾自書一聯:“佩韋遵考訓,晦木謹師傳。”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云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后,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后,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二
春聯。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
對聯。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三
2.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3.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4.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幽香郁郁畹華梅蘭芳。
5.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6.一曲霓裳傳玉笛;。
四圍云錦擁金徽。
7.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輝增。
8.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鏡明。
9.三五良宵開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輪。
10.三五良宵澄銀漢;。
大千世界光玉輪。
11.天上則瓊樓玉宇;。
人間亦貝闕珠宮。
12.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樂團圓。
13.玉輪光滿大千界;。
銀漢秋澄三五宵。
14.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臨天宇玉乾坤。
15.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16.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17.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18.天上一輪月;。
人間萬里明。
19.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20.白人隨鶴舞;。
明月逐人歸。
21.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22.塵中人自老;。
天際月常明。
23.塵中人自老;。
天際月常圓。
24.冰壺含雪魄;。
銀漢漾金輝。
25.亭空千霜月;。
水續萬古流。
26.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27.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28.薄帷鑒明月;。
高情屬云天。
29.明月本無價;。
高山皆有情。
30.皓月無幽意;。
清風有激情。
31.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32.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33.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34.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35.一曲霓裳傳玉笛;。
四圍云錦擁金徽。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四
“爆竹歡歌豐收曲,春風敲開富裕門”在一陣陣歡歌新年的爆竹禮花聲中,2008年的日歷被拋棄了,所替代的是2009的鐘聲。
城里顯得空蕩蕩,人極為少。都到哪兒去了呢?瞧!鄉下可熱乎嘍!
過年大家往回趕,一般都是除夕那天到,正是陰歷十二月三十一日。這一天,是貼春聯的時候。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是由紅紙黑字組成的,對仗工整。例如:美酒千杯祝盛事,花燈萬盞賀新春。此外,春聯更是寄托了人們對來年的期望和祝福。
再說說春聯的部分。春聯由上聯、下聯、橫批組成,字數不限。
古人那時又沒有打印機,不能打印出那種銀行呀、一些企業、公司紛發的春聯,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寫”
我學過大字,和毛筆打過交道,寫春聯應該不成問題。
在鄉下,我揮起大筆,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勾一提,一折一點,幾大筆便ok。再看看這些字的內容,這都是我精挑細選,包含了我的祝福。
瞧,我自家門口的高雅些:“原野雪消千里綠,神州光澤萬家春。”外公是種桔子的,腿腳不好,我便送他“福是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我的大阿公是做皮蛋生意的,我送他“春到農家院,福臨致富門。”我的小阿公是個木匠,家里不太和睦,他的小兒子大學畢業工作沒有,我送他,也是送給他小兒子的:“財源滾進勤勞戶,幸福頻臨節儉家。”我的舅舅是司機,送他:“春雨春花春色,新年新景新風。”我還送給我的叔叔:“五谷豐登家家喜,三春錦繡處處新。”
新年新貌,家家門口換春聯,我寫的春聯別具一格,怎么樣,想要!明年吧!要先預定,價錢跟你說清楚,50元一對!
貼對聯的由來大全(15篇)篇十五
對聯,俗稱對子,貼對子,已是京西乃至全國千百年來形成的民風民俗,迄今,經久不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業,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民俗,唯有貼對子,是最廣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內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民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財富,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對聯掛在柱子上的聯語叫楹聯;貼在門上的對子叫門聯;對聯升堂入室叫中堂;辦婚事貼對聯叫婚聯;辦喪事掛對聯叫挽聯;為老人祝壽叫壽聯;恭賀各類喜事的對聯叫賀聯;春節貼對子叫貼春聯。細分還有節日聯、行業聯、題畫聯、書齋聯、書法聯和畫室聯等等,要屬春聯最時興、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對聯文化的普遍應用,對聯則不僅是為了貼、掛、裝飾庭堂樓舍,而是融匯到了人們整個生活之中。游玩時,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會,都把對對聯當做一種文化交流,文化娛樂,甚至把它當做文明的對話,也有的把它當做發泄感情的工具。總之,歷史上曾有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的對對聯的故事。
傳說,有一位長工罵地主的故事。一位窮秀才無奈只好給地主打工,一個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讓長工去鋤田,說什么旱鋤田,澇澆園,旱田越鋤越勁旱,長工秀才只好頭頂烈日去鋤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頭上監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浹背,渴如吞火,只好懇請東家給點水喝。東家沒表示給水,反而順口出一副對聯: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變成水,下雨變水多費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長工秀才聽了東家的聯語,放下鋤頭,對答如流地對出了下聯:
財主吃飯不拉屎,吃飯才能變成屎,吃飯變屎多費事,財主不如就。
那個監工的老地主一聽覺得自己受到了,一氣之下帶著水甩袖而去,長工秀才隨機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還傳說,古時候有位書生進京趕考,路上被強盜搶劫,饑寒交迫,只得乞討。到了一戶財主門前,那財主看他這副窮相,即出一上聯云:“棕樹剝皮成光棍。”
書生知道財主有意諷刺他,即對下聯道:“花椒開口見黑心”。生動形象地道出財主的黑心腸。
據說袁世凱自稱皇帝后,下令舉國歡慶,當時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
舉國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當慶”、“情狂”,都是當地吵喪時的哀樂聲。這副對聯巧妙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袁世凱的蔑視。
還傳說一光棍漢貼春聯的故事。人家過年男女老幼闔家歡樂,貼春聯,放鞭炮。自己過年也得像過年樣,尤其貼對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有酒、有肉、有豆腐。
無兒、無女、無妻室。
橫批是:一人過年。
說明了貼對子的習俗,非常普遍,尤其貼春聯,幾乎達到村規民約的程度。一到小年臘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準備肉(殺豬宰羊);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兒,搟煮餑餑皮兒。
這個二十四,寫大字,就指的是買大紅紙寫對子,因為一個村坊里寫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寫對子的更是無幾,必須早準備,早請先生把對子寫好,三十兒再貼。京西都是三十兒上午貼對子,大概全國也如此。因為三十兒是闔家團圓之日,就已經是過大年了。大年三十兒貼對子,更有除舊迎新的意義。
春聯不僅貼在大門二門上,大柁的立柱上貼上抬頭見喜,出門的迎面墻上貼上出門見喜,進門的影壁上貼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個小福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場合都有固定的.聯語。
豬圈的.門口貼上:
六畜興旺。
五谷豐登。
騾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橋子上貼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風上貼上:“一路平安”,相當對聯的橫批,
以上這些對聯,都是固定場所聯,幾乎家家通用,是個大氛圍的民俗。
趣談對聯,談古論今。歷史上的好對聯,多如牛毛;有名聯家層出不窮;膾炙人口的對聯故事,如雨后春筍。只是個別的過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當今,一個嶄新的先進文化的時代,對聯文化仍是一朵絢麗的鮮花,在文化藝壇上盛開不敗。
為了攝取對聯文化的營養,我走訪了京西的幾個山村和門城鎮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確有不少對聯出自聯家之手。
如一個鞋店的門聯:
前程遠大腳跟須站穩。
工作浩繁步驟要分清。
某肉店的門聯:
聽憑揀肥挑c做到無爭無悔。
絕不短斤缺兩保證又正又公。
某藥店門聯:
三更到來三更賣。
半夜敲門半夜開。
某理發店門聯:
雖是毫末技藝。
卻為頂上功夫。
以上這些行業性對聯,表達了經營宗旨,體現了經營特色,對于繁榮市場,擴大商品銷售,提高服務質量,裝飾店鋪門面,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即便站在文學藝術的角度看,這些民眾文化,也絕對是俗而不俗。
在集聯的旅途中,也確看到了聯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給我一個不大好的印象:內容太單調,文化內涵太浮淺,有的真是驢唇不對馬嘴。
說及內容單調,大部分對聯不是“財”,就是“福”,含“財”字的對聯最高,幾乎過半,不是財源廣進就是財運亨通。也許這是時代的一個特征,人們把錢看得過重。但勸君莫要忘記,錢是人掙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懇,尤其堂堂正正,生財有道,不悉財源沒有。如像有的高官,已是厚祿,但還是貪心不足,竟敢受賄幾百萬上千萬人民幣,用人民的血汗中飽私囊,到頭來,弄個身敗名裂而告終。如果他的臥室里早掛上這樣一幅對聯。并以之為座佑銘,他和他的家人都會跟他幸福一生。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
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銀。
此聯充分說明了為官惠民,為官清廉的重要性,告誡屬官務守清廉,不義之財莫取分文。
內容單調與賣對聯的有關。看到的對聯大都是印刷品。一個地區的千家萬戶,都買一兩個商販的對聯,內容肯定是單調的,甚至是相同的。買的對聯貼在你的門上,不一定門當戶對,不一定附合你的口味,不一定能激勵你奮發進取,還是自撰自書為妙。如果一個單位,一個村莊,注重培養一兩個書寫對聯的能手,我們民族的對聯文化,將會又是一個崛起的時代。
我還目睹了這樣一副對聯:
迎新春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好運來。
橫批是:前程似錦。
這哪里叫對聯,只不過隨便說了三句好聽的話湊在一起,純粹是風馬牛不相及,既連不上也對不上。是賣錯了?是買錯了?還是貼錯了?反正是錯了,錯得讓人納悶兒。這樣的錯如出在一個不識字的家庭還有情可原,可它偏偏出在一個處級干部家的門上。這樣的對聯不如不貼省得留給后人當笑話。
還有的上下聯顛倒,橫批與對聯不附,更談不上橫批是上下聯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總之,平庸之作甚至拙劣的聯語隨處可見,不過,這都是燦爛文化的美中不足。
不論任何事情,場所、場合,有沒有對聯人們的感受就是不一樣,如新年用了它,人們就覺得春色滿園,生機勃勃;新婚時用了它,人們就感覺到喜氣滿堂,美滿幸福;新居時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駐,安居樂業;游覽景點有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嬌,景勝如畫;悼亡時用了它,使人悲中生慰,思隨美德。所以,它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比詩詞還大。它能以美觀的形體,工整的對仗,鏗鏘的音韻和書法藝術,雕刻藝術相結合,相得益彰流芳百世。如果把文學藝術比作一個絢麗多姿的龐大的百花園,對聯文化,它就是這園中一榮盛開的格外光彩奪目的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