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一
法國有位杰出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留下了傳世佳作《昆蟲記》,這部巨著不僅在文學史上光彩奪目,也在科學史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昆蟲記》是法布爾用了自己三十多年心血完成的巨作。書中為我們介紹了那奇特的昆蟲世界,更仿佛帶領我們深入大自然,去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昆蟲大調查”。
作者在整本書中的語言詼諧幽默,處處都體現出了作者對昆蟲世界的好奇,以及心中的無限的喜悅之情。與其說《昆蟲記》是一部文學著作,更不如說是一部“昆蟲百科全書”書中的一只只昆蟲,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就充滿了生機,一幅幅昆蟲生活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出現。作者賦予了各只昆蟲人的情態,以向我們介紹昆蟲的生活習性。
如此一部巨著,法布爾觀察昆蟲用了50年,寫作花了整整31年。法布爾經常趴在田間地頭,躲在草叢中,深入“基層”來探尋、觀察、發現是昆蟲究竟是怎樣生活的。為了觀察昆蟲,法布爾經常不顧一切。他忘記了吃飯,更忘記了休息,從早觀察到晚對他來說是常事。從書中的每一行文字,每個段落都能感受到法布爾不懈的努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想到法布爾創作《昆蟲記》的過程,再聯系到我們的生活,會發現如今的人們大多數都不能像法布爾一樣認真仔細,一樣善于觀察了。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昆蟲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當然,人們也不會細心地觀察,其實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意然如此奇妙!
想著想著,我為思緒又飄到了那一天……
好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操場上和小伙伴們玩耍著。這時,我突然看到墻角有一只螳螂。而我走得更近時,發現這只螳螂正在吃著另外一只螳螂!看到這一幕,我的心中十分震驚,更多的還是疑惑不解。回到家后,我趕緊查閱資料,知道了這是螳螂在繁衍后代。這時,我似乎和法布爾有了同樣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終會有所發現!
昆蟲的世界如此奇妙,只要我們認真現察會發現,生活也是如此奇妙!如此美好!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二
直到這個夏天,因《昆蟲記》的出現,讓我了解了這幫可愛的小家伙們,地下的世界不再陌生,它們好像也和我們一樣,在自讀己的小世界里忙碌,也許下一秒就會有比它們大出幾百倍的動物將它們一腳踩扁,但卻依舊在當前經營好每一秒鐘。
昆蟲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它們的靈動可愛會讓我認識后忍不住想去了解。
那就從螞蟻生態箱開始吧,小小的透明塑料盒里是藍色的螞蟻凝膠,待螞蟻們搬進“城堡”內,就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排隊覓食時的它們盡然有序,不爭不搶。發現水源時的它們知道去分享并保護。成群結隊的螞蟻穿梭在容器內,似乎不厭其煩地每日都重復著同樣的動作,來來回回,一忙碌就是好幾十天。極有趣的大概就是看螞蟻們挖掘地道了,它們有嚴謹的布局和專業的施工團隊,每個人好像都為了自己的kpi而奮斗。我最喜歡趴在地上,呆呆地看著它們一路向下挖,有時候還會造個小洞儲存食物,一觀察就是幾十分鐘。現在我才開始理解法布爾看似怪異的行為,它為如此渺小的生物而癡迷,用了好幾年重復著提問、觀察、實驗、結論,記錄的循環。世人不懂,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見各種昆蟲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沒領悟到屬于它們的可愛之處。
地底下也是一個小社會,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放下俯視的姿態,學會去平視并給予尊重,讓蟲鳴在記憶中回蕩。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三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于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特征的描述等。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視角,文學家一般的筆觸”。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于一爐,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和《昆蟲學札記》。
《昆蟲記》不僅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覺得《昆蟲記》是一本值得每位同學閱讀的好書,只要你認真地閱讀它,就可以像我一樣,從中獲益很多。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四
看了《昆蟲記》后,我知道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
我讀《昆蟲記》是因為同學的推薦,在讀的過程中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覺得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后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五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只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么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后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后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后,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后感悟篇六
今年暑假,我看了《昆蟲記》一書,我獲得了許多收獲。
這本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事研究昆蟲學,他用了一生的精力,長期在荒山野嶺收集了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料,如:昆蟲的生活習性和成長過程等等。最后撰寫了科學巨作《昆蟲記》。
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昆蟲就是松毛蟲了!它們也叫“列隊蟲”,至于它們為什么叫“列隊蟲”呢,你先好好想想,再來看我的答案吧!看!第一條松毛蟲走到哪,其余的就跟到哪。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中間沒有一點兒空隙。它們總是單行排,無論第一只松毛蟲走的路彎彎曲曲、打轉,后面的松毛蟲依然照做。就算是在原地打轉了幾天幾夜,它們也都照著第一只松毛蟲做。松毛蟲走路是都會一邊走一邊吐絲,這些絲都是讓它們回家時會更方便。現在知道他們為什么也叫“列隊蟲”了吧!。瞧!這些小昆蟲是多么的有趣呀!
尋找食物,就算在去世之前,也時刻為自己的兒女們著想。比如捕蠅蜂媽媽,它的孩子會越來越大,食量也越大,捕蠅蜂媽媽就得出遠門給寶寶找食物,如果找不到,寶寶就會挨餓。直到寶寶完全長大,繁忙的媽媽才可以松口氣。我的媽媽也一樣,她每天辛苦地工作,照顧我們,時刻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操勞。
聽完了我的介紹后,你已經迫不及待地要來看這本書了吧?說不定你的收獲比我還要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