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精準的詞語,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好的作文范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發現和借鑒其中的優點和亮點,讓我們的作文更上一層樓。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一
在上海,除夕之夜要團圓飯,不論長還是幼,不天崖海角,都要趕回家吃這頓飯,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時,大家都在燈火下邊吃邊說笑,這應該就是一年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吧,對了!這頓飯后學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合家飯”。吃了飯后,大家也沒和往常一樣回房休息,而是一大家人在火爐旁守歲。
直到雞初鳴,直到天微明,各戶的男女老少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穿上新鞋子。接著把早已準備好的貢品擺在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明白了嗎?這就是上海人的除夕夜。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二
本站: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重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讀中國節日故事有感》。
在前不久的假期里,我讀了一本書——《中國節日故事》。
《中國節日故事》這本書介紹了中華文化中影響較大的一些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等。每個節日都介紹了相關的傳說、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絢麗奪目的節日服飾和饒有趣味的風土人情。對我們了解我國的傳統習俗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元宵節。元宵節,歷來是我國人民視為十分重要的民俗大節。“正月十五鬧元宵”生動地道出了節日的特點,在正月十五這一天,街上到處都是盛大的歌舞游樂、光彩奪目的火樹銀花,體現了我國百姓獨有的狂歡精神。吃元宵是元宵節一個重要的習俗,是為了祈求家庭團圓、親情友好。我們家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吃湯圓,吃湯圓時,我們全家都會齊聲說:“吃了湯圓,好團圓!”
《中國節日故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每一個民族都有一種獨特的精神,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滋養著我們的愛國情懷,這種寶貴的精神值得我們一直傳承下去。
本站原創。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三
清早,我被媽媽從夢中然后媽媽說:“快起床!別睡了!”我看了看表,還沒到七點半呢!就問“媽,現在還沒到七點呢,為什么這么早就叫我起來?”媽媽又說:“今天是大年三十,你姐姐和你舅舅要回來了!”一聽姐姐和舅舅要回來,我一下子就從床上跳下來,穿好衣服,吃完早飯,然后跑出大門,等著他們。等呀等呀,等了差不多一小時,姐姐和舅舅終于回來了!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馬上跑過去,幫他們拿東西,舅舅拿出一個漂亮的藍色盒子遞給我,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呀!原來是我夢寐求的鋼筆,然后興高采烈地對舅舅說了一聲謝謝。
回到家,我和姐姐先把作業做完,做完作業后,媽媽叫我們去買年貨,我們先來到菜市場,我們買了魚、芥菜、排骨、土豆、雞翅買了好多東西,之后我們來到商店,又買了鹽、醋、醬油、可樂買完這些東西后,我們回到家,姐姐把我叫到了她的房間里,然后很神秘地關上門,說:“妹,我倆是不是也要買些年貨了?”唉!這姐姐,又想坑我!我把三大元錢拿出來,我以為姐姐會說忘帶了,可這次她竟然拿出了五才元錢,我的三十元加上姐姐的五十元,一共有八十元,我們把錢放到一個小布袋里,然后一溜煙跑到商店里,買了巧克力、牛奶糖、酸奶,還有全家人都喜歡的綠豆糕,小妹妹喜歡的海苔。買完這些后,還剩二十元,想來想去,我們還是決定買書,姐姐拿了一本《動物世界》我拿了一本《格林童話》買完我們的年貨后,我順著那把梯子,爬到房頂上,把我們的年貨藏了起來。
回到家,看見全家人都很忙碌,媽媽和奶奶在做飯,爺爺在貼對聯,舅舅在擦玻璃,小舅舅在殺公雞,我們也閑不住,就去幫媽媽和奶奶做飯,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包起了餃子,不一會兒,一個個奇形怪狀的餃子下鍋了。接著我們就用淀粉、雞蛋、辣椒醬、排骨做了一盤香噴噴的油炸排骨。過了一會兒,我和姐姐累得滿頭大汗,媽媽看我們累成這樣,就說:“你倆先去休息吧,我和你奶奶做就行了。”我倆點了點頭,拿起書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
轉眼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和姐姐放下書,拿出杯子,給每個人盛上一杯果汁,又把碗擺好,把菜端到桌子上。我數了數,一共有12道菜。一家人都坐好了,突然,姐姐站起來,對爺爺奶奶說:“愿爺爺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爺爺奶奶高興地笑了起來。接著,每個人都給爺爺奶奶送了祝福語,這才開始品嘗起這些美味佳肴。”
吃完飯后,我們一家人都去散步,散完步后,一家人都坐在客廳里,我和姐姐給大家跳了舞,演了小品,全家人都高興得合不攏嘴然后我和姐姐悄悄地爬到房頂,把東西拿出來,擺在盤子里,放在桌子上,一開始,大家很驚奇,于是,我倆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爺爺奶奶都說我倆懂事了呢!我們吃著東西、看著春晚。
快到十二點了,忽然,傳來一陣巨響,我們連忙跑出去,原來是人們在放煙花呀我忽然想起來,家里也有一箱小煙花,我急忙跑進房間里抱出煙花,求舅舅幫我放,舅舅答應了,他讓我們后退十米,舅舅點了火后,飛快地跑到我們身邊,煙花可真美啊!一家人閉上眼睛,都在許愿呢!
希望每天都可以這樣,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四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糍粑餅。賞月、祭月、敬***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后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傳說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極富浪漫色彩。中秋節正當秋分,太陽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氣爽,明月當空,固有賞月與祭月之習俗。
月餅是中秋當日必備的一種美食,它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月餅有多種叫法,小餅、團圓餅、胡餅等,是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從古到今,這種做法一直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據王龍教授介紹,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周時期,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它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核,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就叫“胡餅”。從唐代起,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心潮澎湃,隨口說出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月餅有促圓滿、促團圓的寓意,然而經后期發展,月餅便成了文化的消費品,經商家大力度的包裝后,市民購買月餅時更多注重的是包裝,反而忽略了月餅文化的味道。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五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二)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每年春天,雷公公打第一聲雷的時候,小蟲子就醒過來了。小螞蟻啦,小蜜蜂啦,這些小蟲子就飛的.飛,爬的爬,開始忙碌起來了。
可是有一些蟲子還沒有醒來。它們覺得天氣還有點冷,要等到再暖和一些才行。這些蟲子里有蛇、有蜘蛛、有長著很多腳的蜈蚣,有帶著鉤子的大蝎子,還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癩蛤蟆。它們五個等啊等啊,一直等到農歷五月初五,天氣完全完全暖和了,才跑出來。
可是他們五個一出來啊,孩子們就開始生病了。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發燒,還有的人吃了飯又都吐了出來。病倒在床上,沒有力氣。原來,這五個動物身上都有毒,它們一來,把毒氣都帶到小孩身上來了。爸爸媽媽們都非常著急。
整個村子里,只有一個小女孩沒有生病。她說,我要去幫助我的小伙伴們。她走啊走,,聽到了山林里有人在唱歌: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菖蒲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是端陽。”
小女孩是覺得歌聲很好聽,象神仙唱的歌。她就尋著歌聲繼續走,不一會看了一個仙女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在邊彈琴,邊唱。小女孩趕緊跑去說,仙女姐姐,仙女姐姐,你唱的歌兒真好聽。快幫幫我們吧,我們村里的孩子都生病了。
仙女看到了小女孩,她停下來溫和的說:“哦,那都是五毒做的怪。五毒,就是蛇,蝎子,蜈蚣,壁虎和癩蛤蟆。我這里有法寶,可以幫助大家。菖蒲,艾草,香袋,和雄黃酒。具體怎么用我已經告訴你的爸爸媽媽了。你現在只要沿著小溪,多採一些菖蒲和艾草回家就好。”小姑娘謝過了仙女,找到了這兩種帶香味的草,采了滿滿一竹筐,唱著歌兒往家走。
這里可以唱“五月五是端午,背著竹簍入山谷”這首歌,這首歌曲我放在了。
用飲料瓶包粽子那篇文章的最前面。。請關注媽媽學堂后查看。
小姑娘回到家,發現爸爸媽媽已經等在那里了。媽媽拿了一些艾草煮了水,給小姑娘洗手洗澡。還把菖蒲和艾草掛在大門口。爸爸用雄黃酒在小姑娘額頭上寫了個王字,還給她掛上了媽媽做好的香袋。這下就安全啦。小姑娘還和爸爸媽媽一起,挨家挨戶分艾草和菖蒲,告訴大家用法。小朋友們的病紛紛都好了起來,大家聚在一起包粽子,敲鑼打鼓看舞龍,好不熱鬧。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六
在輕松而快樂的暑假,我看了一本推薦書,他以一個少年和他的伙伴為主題寫,簡單而有趣,通俗而易懂,這本書就是《小水的除夕》。
西來小學放寒假了,這也意味著快要過年了。在寒假里,小水和劉錦輝、孫定遠、小麥、熊一菲等同學發生了很多趣事。如派出所沒有槍、方老師家藏了人、把羊藏到樹上、炮兵不如爆米花、山羊飛走了等等。
最有趣的是把羊藏到樹上這個故事。同學金劍明養了一只羊,過年了,家里人想把它殺了過年,他舍不得,便把羊偷出來了。金劍明拜托小水和孫定遠把羊藏起來,他們答應了。小水和孫定遠決定把羊藏在大槐樹上,在中途,他們遇到了老徐師傅,他問小水和孫定遠在干什么,他們慌慌張張地回答,最終暴露了里面裝的是一只羊。在他們的努力下,終于把羊藏在樹上并養著。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作者用最簡單的語言寫出了最有趣的故事,把不存在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看動畫片那樣,一個個景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吸引我繼續往下讀。不要認為故事簡單,就沒有閱讀的需要。如果你這樣想,很可能失去了一本好書。因為有的時候,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卻非常有趣。這本書會改變你的想法,所以,拿起以前忽略的書,讀吧!那可能就是一本好書,只是你從沒在乎它而已。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七
到過江西上饒銅鈸山的人都知道,延綿三百多平方公里的銅鈸山,除了自然生態好、野生動物多、風景綺麗迷人外,還有一道奇特的景觀,那就是銅鈸山的廟宇。要說這廟宇有何出奇,奇就奇在遍布銅鈸山鄉野的二十多座廟宇,供奉的不是觀音菩薩,而是馬氏夫人。
馬氏夫人是何人?為何在銅鈸山的老百姓心中有這么高的位置?說來話長,咱還得從河南洛陽陳家說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洛陽陳敬翁員外家祥云繚繞,十分喜慶熱鬧。眾人一看,原來是陳員外夫人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相貌端莊、骨骼清奇的女兒。看到女兒這般清秀好看,如鳳似鸞,陳員外喜出望外,便給她取名為“鳳”,預示著女兒將來成就一番大業。
轉眼陳鳳到了十一歲。那天,她獨自在洛陽城郊游玩,突然,天上閃過一道耀眼的金光,還未等陳鳳弄清是怎么回事,一朵祥云落在了陳鳳的頭頂。她一抬頭,只見祥云上慈祥的圣母娘娘正和藹地望著她,陳鳳立即叩拜。圣母娘娘見小小女孩如此活潑可愛又識禮,心中暗喜,就悄悄地傳授給了她幾句話,叫她一直要牢記在心頭。陳鳳不僅默默地記著,而且還日日勤學苦練。后來她才知道,圣母娘娘傳授給她的是“先天大道”之秘訣。
十六歲那年,同鄉的馬員外看中了陳鳳,想要她嫁給自己的兒子,便托媒人來到陳家說媒。陳員外見馬員外的兒子一表人才,就答應了。陳鳳想到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奈何不得,就同意了。可過門后,陳鳳仍沒有忘記圣母娘娘傳授給她的“先天大道”秘訣,一直還在苦心修行。只因家事繁雜,凡人的欲念頗多,為了修煉完成圣母傳授的秘訣,陳鳳只有背井離鄉,來到了當地幽靜的小香山勤修苦練。這一去就是七八年。
一日,陳鳳來到洛陽城,見城門口圍了許多人,她湊上前一看,原是皇上臥病不起,宮中太醫診治無效,只好四處張貼皇榜,請民間神醫為皇帝治病。
陳鳳一看,二話沒說,揭下皇榜,被差役帶進京城。
一進皇宮,這才發現,宮中己匯集了全國各地來的名師神醫,可沒有一位能治好皇上之病。這時,皇后和群臣見來了這么一位相貌端莊、仙風道骨的女子,不覺有幾分疑惑,便問:“你乃何方神醫,不知用什么靈丹妙藥來給皇上治病?”陳鳳拿出了一藥丸應道:“我乃洛陽小女陳鳳,此藥是我數年煉出的金丹,今特獻給皇上。”
果然,皇上服下后,大病即愈。于是,皇上甚喜,便想把她留在皇宮,陳鳳堅決不允。皇上一聽更覺得此人稀罕少見,便決定按皇榜承諾,賜予她高官厚祿,可陳鳳還是不要。宋皇見此女子不僅不圖富貴不貪錢財,而且長相端莊,慈眉善目,醫術高明,想必她非凡人,一番詢問后,知她身世,宋皇御筆親寫誥命一道,冊封她為護國佑民修真悟道元素馬氏夫人。
馬氏夫人謝過皇恩,手持宋皇御筆誥命回到了洛陽家中。
聽說被皇帝冊封的馬氏夫人回來了,村里男女老少都圍了過來,見她離家多年,現在終于修煉得道,都為她高興賀喜。
村里人很是好奇地問:“請問馬氏夫人,你修煉這么多年,修得的到底是什么善果?”馬氏夫人回答說:“凡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便是修好人的品行、品德,人道修圓滿了才能修好仙道。”馬氏夫人簡短的兩句話,便道出了修行得道、為民做事的真諦。讓村里人領悟不少,都說陳家生了個好女兒。
可這次馬氏夫人回來后,沒在家待幾天,又要出去云游四方,家人問她出去干嗎,她說要去勸化凡人改惡修善,并用自己的道術驅魔除害,為民治病,救難濟急。
這時,村里一位懂八卦識面相的長老對她父親陳敬翁悄悄說道:“看來你家的這個女兒,并非是一般凡人投胎呀!”
“哦?”一聽此話,陳敬翁臉上露出了幾分驚愕和疑惑,正待他要細問根源時,忽見空中閃過一道金光,一團祥云降至他們的頭頂,云端上依稀可見一對金童玉女手捧丹書,左右侍奉著圣母娘娘立在半空。天庭中,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馬氏夫人,你乃天宮七仙女中老四投胎,你下凡間乃是來拯救百姓于水火苦難之中的。你慧根很深,興善度世,救難濟急,現已功德圓滿,可以去尋找一座仙境名山,悟道修煉,并坐鎮該地,繼續開化求度凡民。”
圣母娘娘飄然而去,馬氏夫人的父親陳敬翁發現不遠處的草地上跪著一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馬氏夫人。沒想到,女兒果然是仙女投胎。村里長老一算日子,今日正是庚申年二月初六。
原來,馬氏夫人雖然修真悟道,脫胎神化,但一直未正式被圣母娘娘立為仙人。今日,圣母娘娘正是給馬氏夫人指引前程呢。
馬氏夫人聽后,滿心歡喜,感恩不盡。于是,她照圣母娘娘的旨意出行,所到之處,驅魔避邪,給人治病,從來不收他人錢財,所經之地都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從此,馬氏夫人的道行越來越高,名聲也越來越響。
這日,馬氏夫人來到信州,見銅鈸山一帶森林茂密,峰巒疊起,巍然矗立。這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環境幽雅寂靜,猶如仙境一般。馬氏夫人頓悟,這不正是圣母娘娘給她指引悟道修煉的好地方嗎?此乃天意,于是,她決定坐鎮銅鈸山。
銅鈸山乃是一方圣地,地處三省交界之處。這日,馬氏夫人仙游到福建境內。當地有一大富人家,主人雙目失明,到處求醫都不見好轉,得知馬氏夫人來此,就前去求醫,經馬氏夫人精心診治,他的眼睛很快就復明了。主人為了報答馬氏夫人,給了她很多銀兩,可馬氏夫人分文不收。主人急了,問道:“你不收銀兩,那叫我如何報答你?”馬氏夫人說:“報答不必,有你這句話就夠了!”主人連忙說:“不行不行!那我能為你做些什么?”馬氏夫人想了想說:“如你真想做點什么,那你就到銅鈸山去選一處有五道青山的地方,建一座寺廟吧。”一聽說建寺廟,主人知道這是行善事、佑百姓的好事,于是他從龍泉出發,沿武夷山向東一直尋覓而來。
按馬氏夫人所言,他終于尋找到了一個有五道青山的地方。他問當地一打柴人:“這叫什么地方?”打柴人告訴他,這是銅鈸山的五道尖。“五道尖,好地方、好地方!”他連連拍手叫絕,決定就在此為馬氏夫人建一座寺廟。
可抬眼望去,五道尖地方很大,這寺廟建在哪里好呢?又建多大才能讓馬氏夫人滿意呢?為這事,他專程又跑了回去,向馬氏夫人說:“五道尖是個好地方,可不知那寺廟建在什么位置好,你想建多大?”馬氏夫人說:“你在那茅草坪上點一把火,火燒到多大的地方,寺廟就建多大。”
主人會意后,即刻返回五道尖,找到了一塊茅草坪,他點燃了一把火,結果火只燒了一小塊地方。不久,主人就在火燒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廟,由于馬氏夫人給他治好眼睛帶來了光明,于是,他給這寺廟就取名為光明殿。
馬氏夫人甚喜,遵從圣母的旨意,從此坐鎮光明殿,繼續悟道苦修,善度眾生。從那個時候起,當地百姓就稱光明殿為馬氏夫人廟。
馬氏夫人廟立起之后,馬氏夫人除了在寺廟中悟道修行,還給百姓治病除邪。
豈知,這銅鈸山中有一巨蟒,經多年修煉,已漸成人形,危害四方。也就在此時,這一帶的百姓一個個都生病臥床,馬氏夫人覺得奇怪,便到河中一看,才知百姓是中了蟒妖在河上游下的毒。馬氏夫人一邊采藥為百姓治病,一邊想著如何為民除害,斬掉蟒蛇妖。
這天,馬氏夫人順十五都港往上尋找蛇妖的蹤跡,終于在銅鈸山尖找到了蟒蛇妖的巢穴。為了引蛇出洞,她捆了一垛柴點燃,然后拋入洞中,想用煙霧把蛇妖熏出來。此招果真奏效,蛇妖被這突如其來的濃煙熏得惱怒不已,出得洞來,見是一女子所為,便張開血盆大口,朝馬氏夫人猛撲過來。
馬氏夫人見蟒蛇妖已經發威,一個閃身,抽出寶劍迎頭就是一劍……就這樣,馬氏夫人與這妖孽在銅鈸山尖大戰了三天三夜,直殺得銅鈸山尖原來峭立的山峰,都被蟒蛇妖的尾巴夷為平地。經過三天苦戰,蟒蛇妖精疲力竭,動作緩慢,馬氏夫人已看出了蟒蛇妖氣數已盡,便飛快地舉起寶劍斬向蟒蛇妖的尾巴。蛇妖敗陣,順河流倉皇逃竄。馬氏夫人立即從山路追趕。當她走到五道尖上時,凝目一望,見蟒蛇妖正要逃到長岡(張叔夜封地,現塔底),就抄近路在一座山頭截住了蟒蛇妖。她用法寶金鐘壓住蟒蛇妖的七寸,但那妖怪的頭和尾巴還可以擺動,為了防止它再次逃脫,馬氏夫人就日夜坐在山頭上看守蟒蛇妖。
一天,觀音菩薩路過此地,見馬氏夫人坐守的山頭沒處遮風躲雨,也沒有水喝,于是,她用拂塵在山崖上掃了幾下,留下數道溝壑,然后,觀音又用柳枝蘸了凈瓶里的圣水,在山崖頂滴了一滴。頃刻間,觀音滴水之處就變成了一汪泉水,解了馬氏夫人的無水之苦。
天長日久,邪不壓正,在馬氏夫人的鎮壓下,蟒蛇妖最后變成了一塊巨石。至今還隱約可見那“蟒蛇”的頭伸到河里喝水,蛇尾則橫在后面的山脊上。
現在,那被觀音留下數道溝壑的地方就叫觀音崖,馬氏夫人坐守的山頭就叫仙人掌山。觀音滴水成泉的那汪泉水到現在還在汩汩地往外冒,當地百姓一生病,就會上山采此處泉水喝,據說喝了之后病很快就會好了。
當地百姓為感謝馬氏夫人為民除害鎮壓蟒妖的功德,又在仙人掌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廟,人稱西石寺,廟中供奉的正是馬氏夫人。
銅鈸山方圓數百里,馬氏夫人對當地村民百姓來說是有求必應,大慈大悲。于是,五道尖馬氏夫人廟的香火也越來越旺。因為五道尖是馬氏夫人修成正果的地方,所以人們就把這里叫成了“悟道尖”,馬氏夫人也儼然成了銅鈸山的觀音菩薩。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八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后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喜蜜滋算命)。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后,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風俗習慣。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年夜飯。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道新年快樂,而后伸手要紅包。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除夕的禁忌。
大年三十,稱為除夕,就是傳說這個夜晚會有個叫夕的獸,為了吉利起見,所以最好不要出去。
我國的傳統習俗,除夕晚上,一家人一定要在大年除夕晚上共聚一起吃團年飯,又稱圍爐,起源于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寓意合家團圓,幸福美滿。
大年三十不宜晚歸,因為大年三十是祭祖節,凡是祭祖節日都是陰氣比較重,而且不宜晚回家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年三十不宜在別人家里久留,對別人來說不吉利。
大年三十,也稱為“除夕”。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是指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九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圣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于復雜的政治關系,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夠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同。
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
傳說(一)。
夏歷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傳說(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人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情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僅光吃好的,而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元,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除夕的傳統風俗習慣。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年夜飯。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道新年快樂,而后伸手要紅包。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于是以后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一
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使我明白了自古以來樹正氣,建造和諧家園就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愿望,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愿望,才創造了這么多豐富多彩的節日:有古代的節日、有現代的節日;有中國的節日、有外國的節日;有孩子的節日、有成人的節日在一年365天里,節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期望和喜悅。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知道節日代表著快樂,我們數著日子期盼著節日的到來。春節來臨的時候,我們聽著清脆的鞭炮聲,撐著眼皮等著看老鼠接新娘,盼著穿上新衣裳,高興地從大人手中接過一個個大紅包鞭炮聲還在回蕩,我們就開始張燈結彩,渾圓的元宵填滿腮幫,我們快樂地品嘗著生活的甜美。當嚴冬完全褪去的時候,我們歡快地欣賞著美麗的春色,在婦女節里享受濃濃的母愛;在清明節里用心靈感受著對親人對烈士的敬仰和懷念。勤勞耕耘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勞動節里讓平時辛苦忙碌的人們充分休息,利用這個假日調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青年節讓年輕的哥哥姐姐體會青春的自由,在自由中繼承愛國、民主、進步、科學的精神;初夏來臨的時候,我們在門口掛上艾條,吃著香噴噴的棕子,在幸福中懷念詩人屈原,感受愛國主義那種永恒價值。終于盼到我們自己的節日兒童節了,我們盡情地暢享著童年的快樂,享著祖國媽媽無微的呵護;我們小家園的幸福來自于祖國大家園的繁榮,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這些記載著我們黨、軍隊、國家所走過的光輝歷程的節日里,我們為祖國的護衛者們送去最誠摯的敬意,沒有他們的付出,沒有大家庭的欣欣向榮,哪有小家庭的幸福快樂。九月芬芳,桃李滿天,我們用崇敬的心情為無私的老師獻上一束康乃馨;中秋月圓的時刻,我們期盼著每一戶人家享受著團圓的喜慶,更期望在外的游子早日回歸母親的懷抱;在重陽節里我們陪伴老人們攜手登高,共同祝愿天下的老人。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二
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元宵節農歷時間。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漢文帝定名元宵節。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三
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叫《中國節日故事》,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這本書。
每一個國家和名族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水時節慶,這些節慶和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所以,我們往往可以由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節日中,看出他們的文化特色。例如:美國以基督教為主,圣誕節便是他們的重大節日之一;我國自古以佛教、道教為主,特別地,還有天后誕。
中國的節日幾乎都包含了敬拜祖先、孝道或是仁愛的美德,這也是咱們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你想知道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嗎?你想知道農歷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誕是怎么來的嗎?那就去讀讀《中國節日故事》吧!
我愛《中國節日故事》,更愛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四
《小小飛虎隊》是一部幽默精彩的抗日電影,主角是虎子、大壯、小銀三個孩子,從他們身上,發生了一件件讓人哈哈大笑,也感人肺腑的事情。
大壯是一個留著瓦片頭,還胖嘟嘟的男孩。一天,他去稻田“方便”的時候,遇到了一名受傷的解放軍。那名軍人給他了一句情報,托大壯給他的父親――“飛虎隊”的老洪。可軍人說老洪在臨城,那里可離這兒十萬八千里遠呢。大壯聽了,害怕途中遇到鬼子,就請求他的朋友虎子和小銀一起偷偷乘著日本鬼子的火車上路了。這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千萬個坎坷,可最終還是克服了困難,成功把情報送給了老洪,成立了“小小飛虎隊”。
“小小飛虎隊”真是神勇無比。遇到困難時,他們臨危不懼,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了種種困難,從敵人的魔爪中逃脫了出來,也告訴我們遇到危險時,只喲方寸不亂、急中生智、團結一心,才能逃離危險,克服困難。
這部精彩絕倫的電影,真是讓我受益良多、意猶未盡呀!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五
除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稱大年夜。除夕這天晚上鞭炮聲不斷,非常熱鬧。
現在就由我來說說我家是怎么過除夕夜的吧!
在除夕夜這一天,我們家就會打鞭炮。早上,我還是照樣睡我的懶覺,媽媽早早的起床打掃房間,爸爸也跟著媽媽一起干活。中午,我們還是平常一樣吃著普通的米飯。晚上,便是熱鬧非凡,玩的很開心。
我們會先拿些白蘿卜來,切成小塊,再在上面插上蠟燭,然后點上火,放在家的各個角落。隨后,我就會吧家里的燈全部開起來。吃晚飯的時候到了,我們一大家子都會跑到爺爺奶奶家吃團圓飯,吃完飯,我就會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玩鞭炮。
玩著玩著,時間久匆匆地過去了,我們就都上樓了,但沒睡覺,就是在樓上玩。
到了晚上十二點,爸爸就去打響了鞭炮,點上了煙花,很漂亮。打完后,爸爸就帶我去了廟里,具體我也不知道怎么說。
這就是我家的"除夕夜。"除夕夜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六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文檔為doc格式。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七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節日的故事(優質18篇)篇十八
國慶節是一個國家法定節假日,是舉國歡慶的日子,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們舍小家,為大家。曾經的我,年少無知,直到兩年前的那個國慶節,我才真正了解其意義!
踏入車高中生作文,去往橫店,隨處可見的只有兩種人——旅客和工作人員。小長假的到來,促使了許多勞累的人有了領略美景的可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又一次大遷徙。可是那些工作人員呢?他們為了我們的便利,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假期。
望著那檢票的人員,他們不知疲倦地傳遞著車票和身份證;望著那安檢人員,他們一絲不茍地注視著面前的顯示屏;望著那車廂間的乘務員,他們莊嚴肅立,悉心關注著人們的腳下。。。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造福了一方人民,保證了車高中生作文的正常運營。
經歷了一天的玩耍,夜已經很深很深了,人群也已經散去,大家進入了甜美的夢鄉。但在一旁的路燈下,還有幾個人影來來回回的搖晃著,夜不歸宿。
人終究抵擋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我好奇的向前查看一番。原來是保安們!面對著寂靜的廣場,一個大大的疑問便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他們怎么還不下班?馬上,我又打消了這個疑問:橫店作為國內最大的影視基地,需要維護秩序,已給游客最好的服務,游玩體驗。他們高中生作文在寒風中,履行著自己的責任,盡自己應盡的義務。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造福了一方人民,確保了旅游景點的正常運行!
也許有的人會問:他們工作不就是為了錢嗎?也許情況真的如此,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們對這個社會的偉大價值!
個人是社會這張網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是這張大網上的接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向自己致敬!向勞動人民致敬!向英勇無私的中國人民致敬!
這就是我筆下的節日的故事,這就是我的人生價值觀!